查看原文
其他

深剖区块链应用落地困境:至今诞生的杀手级应用仅有两个半 | 来论

Jade 火星财经 2018-12-17


“至今区块链行业诞生的杀手级应用只有两个半,第一个是比特币,第二个应用是Token,最后半个是加密猫。”


区块链媒体被大量封号,BAT联手全网封杀,再到昨天的国家互金举报平台将“代币发行融资”纳入举报范围,还有网上谣传的所谓“利箭行动”。


最近这几个月,靠着All In某个Token一夜暴富的故事听不到了,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大佬们也不在对这个市场发表评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Token项目方跑路,一个个大佬被爆出割韭菜的丑闻。


一线交易所DAU骤降,只剩数万,每天参与交易的仅几千人。各大交易所负面消息频发,用户日常跳楼已经不能称作新闻。韭菜没了,这个市场只剩下了投资机构与项目方,项目方与交易所,交易所与市值管理团队的多方对割,于是,圈子里出现越来越多区块链投资机构,市值管理机构,项目方等的深度爆料,如不是行业内部人士们的互相拆台,这些秘密本应永远不会让韭菜知道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炒币凉了,或者说,炒空气币这事儿凉了,说过“这个市场上99%都是空气币”的行业大佬数不胜数,那我们不禁要问,区块链对于大公司们来说,是一项可以利用的新技术,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谈圈钱炒币,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


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


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这是一个创业者、投资人、韭菜都想回答,却人人回避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行业还在极度原始的探索期,大部分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层面,还有一方面是大家并不愿意承认看不到方向,多少会说出几个看似合理的应用场景,但大多数经不起推敲,也没有被验证。所以,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国王”,却少有说出真相的“小男孩”,告诉国王他没有穿衣裳。


还有很多人用形而上的回答去规避具体的问题。比如,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账本,去中心化,改变了生产关系。区块链一种自动执行的共识,是信任的机器。区块链的背后就是无政府主义、奥地利学派、哈耶克精神。不得不说,一个普通人听完之后可能觉得不明觉厉,但迷惑更深。而传道者自己,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到底在说什么。


区块链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就是再耀眼的技术创新也无法合理化没有应用场景这件事了。是的,目前公链依然是行业最关注、投入资源最多的方向,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不需要这么多公链,更不需要每一个公链都去孤立地解决扩容,共识,安全这些每一项都还在学术创新阶段的问题。我们的希望不是去无限地提高TPS,或改变不可能三角,而是解决真实的问题。



所以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诚实地说,答案是还不知道。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验和思考,我们积累了一些有潜在探索价值的方向,以及很多失败的案例。从猜想到知道,间隔的不是发币,不是权威,不是布道,而是试错。为了这些代表着巨大机会的火苗,我们鼓励所有人参与讨论,因为这个行业没有权威。所有人都只是小孩子,在一个巨大的游乐场里等待惊喜,也创造惊喜。


至今杀手级应用只有两个半


说到已成立的应用,在我看来,至今区块链行业诞生的杀手级应用只有两个半。


第一个是比特币。实际上它没能成为一种货币,而变成了电子黄金。为什么比特币没能成为货币呢,有很多人认为是性能问题,使用场景问题,或没有自然通胀的问题,并提出了比特币现金,稳定货币等多种其他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货币天生分两种,商品货币及信用货币。商品货币可以随着交易场景随时产生,但很难长期稳定存在。信用货币背后的价值支撑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永续征税权,它本身是一个国家或发行主体的负债,是远期流动性的贴现。


央行是对商业银行的结算,而什么又是央行间的结算体系呢?黄金。当然,这个含义在布雷顿体系解体前后有显著不同。比特币之所以能成为黄金,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结算体系更容易通过信仰而不是主权信用来实现,因为它们都不需要发行者。比特币打破的是结算货币的垄断,也就是准备金的制度。而由于不具有物理性,又会优于黄金。例如,如果现在人类征服了火星,发现火星上到处都是金子,那么黄金就会突然贬值,并且失去价值贮藏和最终结算的地位。


但是比特币还没有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呢?比特币的结算体系虽然是去中心化的,但是仍然需要许多中心或中介去承担其他工作。节点之间的转账可以经由UTXO在无中介和无中心的情况下完成,但涉及到存在时滞和收付问题的时候,人们仍然需要通过中介(交易商)来完成交易,支付与结算,比如清算联盟,中央银行体系,KYC/AML,法律治理框架。不幸的是,这些环节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中心化的,最好的结果是市场竞争下的多个中心,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十分遥远。在下文我们会继续讨论。


第二个应用是Token(通证),它是一种权益,代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但它既不是纯粹的货币,也不是纯粹的股票。市场把Token分为功能、资产、股权、支付等多种类型,但是本质上无非只有债权和股权这两种区别。通货币本质上是发行者的债权,流通权益是发行者的股权


Token的主要问题是,不管是债权还是股权都有一个“不破产”的先决条件,就是发行经济主体的“有用性”。不是稀缺性(如总量限定,资本管制)决定了Token的价值,而是有了价值才稀缺。大多数项目只是希望首次发行Token作为铸币税来维持自己的货币体系运营。然而第一个假设,也就是未来的流通场景,多半并不存在。那没有流动性,何来铸币税的价值。



为什么我还是肯定Token这一应用创新。第一,Token的流通或使用场景本身受到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限制,所以并非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第二,Token的最终形式是Programmable Money(可编程的钱),也就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定义多维度,并且自动执行流通过程中的游戏规则。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Token只是因为无法实现复杂的性能,仍然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或金融工具没有太大的差别。


最后半个是加密猫,一种虚拟资产,尤其是不可交换(non-fungible)资产,但由于形态是一款游戏,尚未和现实其他场景结合,也没有彻底改变游戏市场,所以我称为半个。


区块链不能做什么


知道区块链不能做什么非常重要,因为去伪才能存真。从2013、2014年开始,就有很多优秀创业者前赴后继地探索着区块链的应用领域。由于技术过于原始,资本也冷清多时,几乎全部在16年底的又一波牛市到来之前死掉。


但是,这些实践在行业早期留下了巨大的价值。失败原因有最为重要的2种,第一是表面地理解区块链的特点,比如加密等于隐私。第二是惯性思维地平移传统互联网场景到区块链。然而新的科技往往是为了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比如互联网擅长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那区块链应该跳出这个思维。以下是我觉得比较典型的几个问题,目的是启发而不是归纳,不全面的地方望指正:


1.数据源在线下


区块链世界目前还是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版本。数据上链之后保证了链上数据的真实、透明、不可篡改,但如果数据源本身就是假的呢?几乎所有溯源类项目都面临这个问题。无论是艺术品的流转,还是消费品供应链,实物与区块链上的标签对应这一环节是线下人工来完成的。如果一瓶茅台能用物理方式在瓶子上就能保证是真品,那也就不再需要区块链,如果不能,那区块链并没有方法去抵抗上链环节的信息源验证的作假。


除了线下实体,还包括本地化数据。以供应链金融举例,对于制造业、零售业、工业等领域,供应链金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明确的账期和下游的还款能力对上游进行授信。这里最大的痛点是参与者的信息化程度过低。假设我们可以实时监控和预测供应链上所有的货物,账款的流转,那不管用不用区块链,都可以由某个第三方,如银行对供应商进行授信。但如果没有,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化,比如教育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用互联网工具去记录,传输真实数据,还要打通整个行业的信息系统。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打通行业的数据库,其次才是供应链金融。


我们自己之前尝试孵化过的一个场景是P2P金融里的征信数据共享问题。以同盾科技为例,不同的P2P公司需要向第三方征信平台有偿或无偿地提供自己的白名单黑名单,换来共享行业白名单黑名单查询。区块链在两个方面可以对这个商业模式进行极大改进,第一是加密,因为数据的原始交换就意味着除了进入黑产,没有更好的变现方式。所谓的加密,从最简单的哈希查表到复杂的可信计算,都是不同程度的潜在解决方案。第二是激励机制,数据作为P2P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没有合理的经济机制去刺激,结果就是头部公司并不愿意贡献数据,愿意贡献数据的小公司数据体量小,质量低,也没有太大价值。


然而这个场景最后无法完成商业闭环,原因是无法解决金融数据上链的作假问题,比如为了抢夺优质客户,P2P公司在行业早期经常将白名单作为黑名单提供给征信公司。除非强监管,否则就算引入各种惩罚博弈机制,这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2.去中心化并不带来价值


去中心化与去中介化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信仰,然而去中心化不管作为组织形态,还是行业商业模式,都不是万灵药,不然人类组织又如何从部落制进化到以国家为载体的大型政权制度。


作为一个数据库,去中心化一定是比中心化低效的。所以正确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在各个场景去中心化,而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分布式系统所带来的价值提升远远大于对效率的牺牲。比如比特币,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货币政策混乱的今天,比起转账效率低下,你更在乎的是对于自己财产保护的权利。


反之,如果中心或中介本身就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价值,那去中心化的结果就是这种成本会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比如视频、直播行业需要大量集约化的带宽投入和维护成本,并且长期处于补贴用户,购买内容的烧钱阶段;比如电商,房地产中介都是重服务的中介行业,去中心只会让消费者面临高违约成本;再比如去中心化的uber、airbnb就算抛开获客成本,我还没有看到这些系统如何代替uber去做需要大量数据支撑的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更不要说对无人驾驶等高门槛行业的研发与投资。


虽然不能说联盟链是伪需求,但多数情况下联盟链与SaaS软件并无不同。如果联盟链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上文提到的P2P行业征信联盟,那它一般还是有一个中心化的发起方,最后的效率和价值可能还不如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比如国家强制性地在互金领域推出了百行征信,也可以是一个联盟链,因为无非是一种数据库结构而已。既然节点的许可是中心化的,那它就只是一个有管理权限编辑功能的数据库软件,并且也确实由中心化强监管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人类历史上对强权,垄断,阶级的挑战,往往换来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的中心。一个中心化的公司定义着去中心化的规则,掌握着基金会的代币,并且希望竞争者都来加入这个网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矛盾事情。


3.中心化积分


盲目去中心化的反面,就是直接发行中心化积分。我曾经在一个群里问过问题“Token和积分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回答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复合权益和单一权益的区别,有人说是中心化程度,有人说是可跨域流通,有人说是有无锚定价值,但这些角度十分片面,并可随意举出反例。有一个相对比较接近也比较客观的说法是:“积分是资本管制+货币自主权下的货币,Token是资本自由流动+货币自主权下的货币”。


最后,就是各种“xx即挖矿”的行为奖励模式。行为奖励挖矿这个方向其实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一个方向,但是它远不应该是今天的形态。今天我们看到的xx即挖矿,更多只是一种高级的空投形式,是在玩流量的游戏,是一种市场营销。


4.没有链上资产,先有平台


在区块链世界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平台。平台在设计上会具有完整的商业闭环,并且有Token Economy加持,期待我只做生态,鸡和蛋都自动找上门。


比如以COCOS为代表的游戏分发、DApp分发平台,也就是区块链世界里的Steam或AppStore。平台模式风险比较大的一点是,既不能早也不能晚。晚了,竞争者众。早了,用户需求太小,需要持续烧钱。项目方可以用大笔融资去孵化DApp,但同时增加了额外的投资风险。已经天然有流量的产品,比如钱包是更合理的DApp分发入口,因为他们只需要静静等待市场增长,不需要额外的用户获取成本。但是就目前的DApp链上数据来看,活跃度相比起金融交易依然非常惨淡。



另一类平台是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如openSea,理念是将non-fungible类型虚拟资产都放在一个平台上,每个虚拟资产都独一无二,各不相同。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crypto kittens这样的资产生产者如果不希望游戏外部有交易市场,可以在智能合约里进行限定,比如open Sea上线后遭到了各游戏开发者的抵制。第二就是如果虚拟资产这个概念还没有很深入人心,那虚拟资产的淘宝这个概念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为了解决用户量这个问题,有的项目方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先去做一两个用户体验较好的中心化游戏,再从前端倒推到后端的区块链结合创新,比如号称用户量百万的哈希世界。由于哈希的很多资产最开始根本就是中心化的存储和发行,所以受到了行业的一些质疑挑战,但如果真的上链了,又将面临用户体验差,门槛高的问题。


区块链行业最大的平台其实就是公链,而公链互相竞争的生态资源就是DApp。星云链当年用了大量的代币奖励DApp开发者,成了全世界DApp数量最多的公链,但大部分是薅羊毛之作。所以我们需要那么多的公链吗?我有什么样的动力去使用一个公链?会不会有一天,公链比DApp还多,比应用场景还多?


总的来说,区块链行业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无法被用户市场验证,或者说验证周期过长。互联网行业再聪明的创业者,再幸运的方向,也要经过数次pivot,才能找准真实的需求。


而区块链创业者,往往从上帝视角创造,不知不觉变成了to VC模式,而且由于过早地分散了Token,基本没有迭代的可能,只能等着高成本的分叉。靠谱的公链项目几个亿美金估值起,开发周期和锁定周期都是两三年。两三年可以有多少行业和交叉行业的变化?至少不会是线性的。


解决方法是,第一尝试产品先行第二谨慎ICO,有价值支撑了再上交易所。


最后,区块链最该向互联网创业者学习的是,永远明确到底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价值的大小被问题,而不是答案所决定。


区块链可以做什么


那么区块链可以做什么呢?其中一个思路是按照问题,而不是行业去划分,因为问题比解决方案更重要。比如,以下是我们内部研究过的一些独立问题:


*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问题

*强网络效应产品的早期获客成本问题

*中介市场的协作效率问题

*什么是radicalmarkets,以及对Token设计的启发

….


我们按照短期和长期落地两个分类去看,并把讨论范围局限在1.真实的用户需求,2.现实的落地可能性和3.长期有价值的增量市场这三个假设上。



短期落地:


1.金融


这里首先要申明一个个人观点,虽然金融基础设施也是我们研究孵化的重点方向之一,但这并不是最让人激动的方向。如果5年后区块链的落地方向还只有金融,那它可能归零。金融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它只能增加杠杆或进行价值转移,在大多数场景下,它是一个零和游戏。更何况,市场秩序需要更多的监管,而越多的中心化监管意味着越少的去中心化金融平行世界里的价值。


抛开这个假设,金融基础设施确实还有非常多创新的机会。现在的虚拟货币市场就像20世纪初的华尔街,流量资源依然围绕交易所,而经纪商、做市商、客户端、清算、审计、KYC、算法交易、暗池、衍生品、结构产品、资管平台、评级机构,这些全都没有出现或刚刚开始。交易所的市场话语权会渐渐弱化,行业分工细化,每个环节生长出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你只需要在适合的时间点去按照华尔街历史上出现过的东西再来一遍。为什么说要适合的时间点呢?比如在去年这种火爆的ICO的市场牛市阶段,评级、指数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你明知道垃圾项目也可以赚钱。再比如很多人想做衍生品交易所,但目前币圈的流动性难以支撑衍生品对手盘的充足程度,所以vol(波动率)的bidoffer太大,机构交易者渗透率也太低。


除了时点的问题,大的趋势并没有什么难以预测的,所以这里不再一一分析,只举出几个不同方向的典型例子,感兴趣的话可以搜索:


SFOX-从专业交易算法付费服务切入,目标做broker

Deribit-专业的期权交易交易所

Polymath,Harbor-ICO合格投资人的法律层面protocol

SALT-数字资产作为抵押品的法币借贷

……


不过,并不是所有法币世界的金融产品都可以复制到虚拟货币,比如P2P借贷。这个方向我们在去年12月就尝试孵化过,但后来还是没有立项。因为虚拟货币除了炒币投资,目前没有真实的支付用途,这就导致贷款的目的只有加杠杆。这个高风险场景加上虚拟货币没有真实的身份验证的特点,导致抵押率必须在100%以上。所以由于虚拟货币的借贷只用于炒币,它的需求是单边的,缺乏双边市场的市场匹配,本质上并不构成稳定的借贷市场。


那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呢?我们上述所说的几乎任何一种需求,其实都有去中心化的解决版本,只不过距离广泛应用还有很大距离。拿去中心化交易所举例,目前不仅交易量极低,更重要是有很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在0x协议中,仅仅实现了下单和成交的全网广播,撮合在链下完成。广播出的order撤单成本极高,且实际上有潜在的relayer出现frontrun的问题,这在传统金融中是致命的。这些问题都在慢慢被迭代,但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到很好的解决方案。


去中心化钱包,去中心化托管,去中心化借贷,这些在技术上都成立,但背后蕴藏着更深刻的挑战:金融本身就是一种中介服务,包括风险出现后对用户的保护。如果去中心化的金融第三方服务出现了黑天鹅风险,如盗币,那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当然,并不是中心化的刚性兑付,准备金制度,信用背书就一定是更好的,但这是去中心化普及会比人们想象的慢的重要原因。


我还是比较坚定地认为去中心化金融解决方案是大势所趋,因为解决了技术瓶颈之后,它们更能体现出区块链的优势,结合更加天然。既然金融产品的标的物都是去中心化自由发行的,渠道和辅助基础设施由中心化来解决只是历史阶段现象。


最后,由于区块链天生fatprotocol的特点,另一个与传统金融市场不同的特点就是协议层的价值。在传统金融,底层技术与服务都是估值最低,盈利最难的。但是虚拟货币底层服务商如果能尝试开源+Token的模式,也许能抓住比传统软件公司更大的价值。


比如我们自己孵化了面向机构专业投资者的交易终端,开源了所有API、核心算法等,并由社区成员帮助测试和迭代。虽然目前还没有想好具体的经济模型,但已经体会到非常多开源社区开发的好处,以及与大的开源区块链世界的协同。


2.虚拟资产


虚拟资产其实在今天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这里是我自己的粗糙总结:


1.必须是纯digital形式,不与线下物理空间有联系;


2.必须有贮藏价值或交易价值;


3.必须有唯一性。


除了游戏,还有什么最有可能符合虚拟资产严苛的定义?艺术和娱乐。这看似是一个小众的市场,但一旦有闭环的模式,就可以扩展到所有带有相同属性的市场。我看好比较典型的虚拟资产有、版权、身份(虚拟ID)、社交媒体账号、社交媒体社群、个人数据……在人类GDP逐渐由原子世界向比特世界迁移的过程中,它们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虚拟资产和区块链的结合是天然的?因为它在被生产的第一天就是数据化的,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而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免费,复制免费。信息免费创造了流量经济,而流量经济把渠道的价值推到最高。渠道不仅掌握了你的数据,还有你的虚拟资产所有权。微信,微博可以以任意理由关停你的自媒体号,删除你的社群,而不需要付出代价。可是有意思的是,而当你拥有头部资产,变现能力极强的时候,社交媒体又变成了弱势的一方。同道大叔以2亿卖给百度,微博分不到半毛钱。区块链在这里能发挥的价值,就是虚拟资产的确权和流转,以及平台、经济体,用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俗称生产关系。


但是为什么虚拟资产与区块链结合的领域现在还没有看到好的案例?我个人认为是大家选错了角度。由于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增量市场,目前应该是资产为先,而不是平台为先。拿艺术品举例,我们孵化了一个半公益项目,是一个先锋艺术家自己创造的新艺术形式cryptoart。新媒体艺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但一直面临价格被低估,无法像传统艺术品一样以高价收藏,因为电子照片,视频可以免费复制,天生与艺术品稀缺性相违背。线下艺术品价值连城的部分在于那个独一无二的原作,而线上的复制品一文不值。但如果区块链定义了线上的源代码才是原作呢?那么线下的打印版本,不就只是衍生品,反而一文不值吗?区块链不仅具有时间戳,独一无二,不可篡改等符合艺术品特性的特点,还超越了物理属性,比如不会丢失和被破坏。


另一个例子是avatar,虚拟偶像或虚拟人物。去年12月开始我们就关注到obenPAI。然而他们想要同时去解决语音AI、图像AI、虚拟偶像标准等多个问题,实在不太现实。我们认为这个方向应该先从孵化虚拟人物资产出发,而前端的呈现方式越简单越好,比如小程序。你有了虚拟世界里自己的一个代表之后,它即可以吸引流量,也可以直接产生收益。用户对于区块链应该是无感知的,只有在低频的确权,产权转移等环节才感受到区别。这其实是一个技术门槛非常高的方向,当时我们找到了国内在虚拟人物领域技术最厉害的2个团队沟通很久,但最后还是因为先平台还是先产品的问题没有磨合出来。如果大家有认识这方面的团队,也欢迎给我们推荐。



链上虚拟资产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开放的开发权限。一个外部独立团队可以在Cryptokitten的基础上做kittenhat并且成为新的资产,既不需要得到原开发团队的许可,也不需要交钱。这在传统的游戏里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游戏开发者最大的价值就是拥有IP,一次性通过暂时的垄断赚钱。比如一个南京独立游戏开发团队做的开源协议Genesisproject,把原本自己做的游戏里的英雄人物Adam开源出来,鼓励其他团队开发也带有Adam角色,不同游戏间的Adam数值会互相影响,玩家可以自己去发现它们中间的关系。这一下子改变了Adam作为一个重要IP资产的经济模式,也改变了流量获取的逻辑,使开发者有可能由竞争变为协作的关系。



3.通证经济


前文虽然diss了一下币改和积分上链,但是并没有否认通证经济这个方向。相反地,这是我们最近两三个月研究最多的话题。


首先说下FCoin,具体的模型我们之前有过比较深入的内部研究,也写过文章分享。当时我们只把重点放在Token模型本身上,并不涉及FCoin作为一家公司或创始人个人的道德判断。FCoin的价格至今经历了大起大落,规则一改再改,各种狗血和猛烈的剧情都上演过,我们不做评价。


Fcoin分红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解决强网络效应模式的早期获客问题。传统的互联网模式是私募股权融资—现金补贴用户—用户转化—行业并购—利用流量优势收割新出现的互联网产品。交易所的核心价值就是流动性,而流动性是做市商和交易者共同提供的。既然常规做法是去现金补贴用户,或用利润回购用户手中的交易所代币,为什么不能直接让早期用户成为早期投资人,同时也是早期价值增长的获益者?



FCoin模式受到诟病的方面主要在于剧烈的价格波动,以及允许甚至鼓励刷单行为的存在。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FCoin所做的创新不过就是一个新型ICO,只是省去了ICO之后资本到交易量的转化。是否允许刷单,是否依靠价格的快速增长刺激投机行为,是否要通过高度控盘对投资者负责,这些都是可调参数,可以分开讨论。


分红模型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限定因素,就是只能用于现金流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非金融行业也存在,比如高毛利消费品电商。新产品面临很高的渠道成本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早期用户其实贡献了更大的价值。传统的众筹分为产品众筹和股权众筹,但一个只获得了产品售价打折,一个承担了血本无归的高风险。Token可以把两者合二为一,购买了消费对象的同时,拥有一小部分分红权,这种模式尤其适合社交分销的形式。在量化模型中,我们把Token价格作为了需要控制的输入参数,可以基于一定的假设算出不同阶段购买用户的预期收益,以及维持用户增长的现金成本。


类似的潜在场景还有中心化钱包。目前由于缺乏中心化银行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虚拟货币没有无风险利率的概念。但在我们的模型中,中心化钱包可以单独开设理财账户,并收取相对入金金额一定比例的账户管理费,以Token形式100%返还,并把初始无风险利率设置为管理费费率一致。管理费收入每天先用来支付无风险利息,剩下的分红给钱包Token的持有者作为风险回报。对于中心化钱包,实际在做的是通过打折的ICO吸引早期存款,并人为创造无风险利率,在长期则主动寻找资产端配置市场化主流货币的无风险利率。对于小众货币,应该让项目方自己寻找资产端并实现刚性兑付的利率回报,变相帮助项目进行流动性贴现。所有的参数,规则都可以在量化模型中进行调整,比如挖矿返还周期应该是1天、30天还是60天,对用户的投资回报和行为博弈有什么影响?对于下降周期的AUM假设和价格假设应该是怎样的,会如何影响参数的激进程度?


“xx即挖矿”这个说法虽然常常只是一句玩笑,但我认为这是区块链经济的未来。什么是“xx即挖矿”的本质呢?想想人的现实生活,投资炒股只是一个很小众的行为。大部分人在做什么呢?在工作,在赚钱,这才是他们的经济生活。广义的经济,应该是人类用生产资料置换资本,消费品或其他生产资料的过程。这里的生产资料包括了智力、时间、能作为生产力的工具、闲置资源、资本等多种,所以算力、资本只能算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Token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定义生产关系或经济规则。但面临的挑战是:1.如何量化一个人在一个网络里的贡献?比如一个开源软件很难根据谁贡献了多少行代码就说谁的贡献更大,而如果引入人的主观判断又回到了不可预测的中心化模式。所以我们应该先去关注一些更容易标准化结果的microtask、microeconomy场景。举个例子,一个语音AI项目通过前端语音输入解决AI行业语音数据收集和标记的问题,就是把本来线下AI标记这个产业变成了用户利用碎片时间的微型收入。


挑战2,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如何做到公平合理地激励同一个网络的所有人,同时抵抗作恶?比如,我们参与的一个硬盘挖矿共识引擎项目网络设计中包括硬盘挖矿的普通节点和POS的跨链全节点,他们之间可以分开奖励,也可以动态平衡。全节点收益过高的时候,应该降低收入,鼓励他们加入普通矿工。这里难的不是动态调整,而是制定一个不轻易改变的规则,以保证长期博弈。


挑战3,如果没有当期现金分红这样的刺激,或没有二级市场定价,Token economy还会生效吗?我们目前倾向于认为比较困难。对于还没有变现能力的商业模式,Token无论有没有二级市场,都容易因为大量投机行为失去商业信用或控制权,变成一场庞氏骗局。所以开发和变现周期较长的公链,更适合走直接私募融资的路线,不要过早地把代币分散给市场用户。


我们希望发现的Token的场景和价值只是冰山一角,毕竟它看起来恰好补充了原来开源网络里最缺乏的一部分,经济机制。Github被微软收购,bitTorrent被Tron收购,在码农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没有任何经济激烈的前提下,开源协议组织已经为世界贡献了那么大的价值。如果有,那它会有多么大的想象空间。我更希望未来的世界是开源协议网络加上节点上分散的小型公司组织,而不是大公司与开源组织的对抗。


以上是自己对区块链应用层面的思考。所谓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变好与变坏都是这样。希望大家保持冷静和理性,如果喜欢,就继续探索,但谨慎投入,如果失望,就去看看其他行业的方向,毕竟区块链还是一个非常小众,备受考验的行业。最后祝熊市不长不短,恰到好处。



说明:以圈钱为目的的空气项目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中。这里只讨论真正正在被探索和实验的创新方向,所以提到的所有项目不论成败皆值得尊重。



 ► 作者:Jade,BES创始人,本文经区块律动blockbeats授权发布。


点 击 关 键 字 查 阅 


 [王峰十问精彩推荐]


朱嘉伟 | 赵长鹏 | 张健 | V神 

吴忌寒 | 赵明 周鸿祎 | 罗永浩

 老猫 | 蔡文胜 | 孙宇晨 | 郑刚 | 赵东 

蒋涛 | 陈榕 | 宝二爷 | 杨宁 | 朱啸虎 

李笑来 | 曾鸣 陈伟星 | 帅初 | 薛蛮子 



MORE | 更多原创文章



添加微信huyalu08,加入火星财经读者交流群,让我们产生更有价值的互动和连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