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西方哲学古今2:苏格拉底到科学革命(学习记录)
延续上一篇文章对陈嘉映老师西方哲学普及讲座的学习记录,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是陈老师第二次课的内容,关于苏格拉底到科学革命时期的西方思想转变对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的影响。
1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希腊化时代的终结
第一个转变是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希腊化时代(始于亚历山大大帝之死-公元前323年,终于罗马共和国在前146年征服希腊本土)的终结,罗马人依然推崇希腊文化,将子女送往希腊读书,但这个时期更重要的是流传下来的罗马法律,影响了我们当下对民法和司法的认识。罗马帝国时代,几何学、工程学、力学等等都得到蓬勃发展,而且罗马在工程建造上也显示出突出的能力,罗马时期兴建的水道至今还能使用。
2 希伯来信仰的兴起和西方的黑暗时代
第二个转变是希伯来信仰的兴起和西方的黑暗时代,源起于受尽欺侮的犹太民族的基督教,在采取宗教宽容态度的罗马帝国之中,因为其信仰唯一的上帝而反对罗马国教,与其他宗教也不相兼容,但他在下层人民中始终有很好的渗透力,迫害不但没有使它消亡,反而促使基督教不断蔓延,而且逐渐向上层渗透,其中有很多是上层的侍女、宫女、贵族妇女。到公元4世纪东罗马(罗马帝国于公元286年实行东西分治)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成为正式宗教,后来又被宣布为国教。一旦成为国教之后,其他宗教的信徒反过来马上成为被迫害的群体。信仰变得越来越重要,学问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低。加上罗马自身的腐朽,陈老师特别提到,他们都懒得生孩子,罗马公民迅速萎缩,进而罗马不断地把公民权颁发给边境上已经罗马化的蛮族,蛮族一面保护罗马,一面在有机会的时候进入罗马进行抢劫,公元五世纪,蛮族入侵罗马,将罗马洗劫一空。
蛮族很快被基督教转化为信徒,从6世纪到15世纪西方文明进入黑暗中世纪,罗马帝国的秩序崩塌,基督教教会成为维护秩序的主体。基督教加上蛮族,对文化彻底失去偏好,他们把罗马立柱和雕像煅烧作石灰仅作实用价值,5世纪时甚至将存续了一千年的柏拉图学园关闭。整个社会从上到下识字的人突然没有了,仅剩躲在修道院的少数僧侣对知识进行传承,但由于传得太单薄了,学问就变得越来越窄。
3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希腊文化的传承
第三个转变是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希腊文化的传承,7世纪的时候麦加的沙漠里面,突然兴起伊斯兰教,在一个世纪内,从一个无人知晓的阿拉伯半岛几个游牧民族,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将中东占为己有,一直渗透到东欧,将希腊、北非变成伊斯兰世界,进而沿着突尼斯到吞并西班牙,8世纪的时候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法国,若不是查理曼大帝的父亲的阻击,整个西方文明可能被收归阿拉伯世界。当时,阿拉伯人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运往巴格达,建立翻译学院,巴格达在8、9世纪时期是西方世界文化的中心。
4 基督教世界的重新文明化
第四个转变是基督教世界的重新文明化,阿拉伯世界在10世纪的时候产生分裂,11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世界开始缓过来,最开始是意大利临海的城邦,尤其是威尼斯,这些城邦通过商业化的对待世界,既跟阿拉伯人打交道也跟西欧人打交道,在商业、军事、政治、文化在中世纪晚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同时11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世界收复西班牙,借由东罗马帝国和西班牙认识了阿拉伯文明,文化重新在基督教世界萌芽,促成西方大学的诞生,一开始是从巴黎大学开始的,整个世界因为有了大学焕然一新,修道院的僧侣逐步将阿拉伯文献翻译成拉丁文,重新获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光照,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
5 突厥人的挑战与大航海以及思想大变革
第五个转变是突厥人的挑战与大航海以及思想大变革,突厥人兴起后收复了阿拉伯人的土地,很快被伊斯兰化,再一次向西扩张,1453年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下个世纪突厥人攻击维也纳,基督教又一次挺过了伊斯兰世界的攻击。就在这个过程中,突厥人占据了土耳其和中东,阻断了西欧人前往东方的航线,买卖被伊斯兰世界垄断,西方人急着跟东方做生意,于是希望在大西洋上开辟一条航线,美洲大陆被发现,开始了西方的大航海时期。就在同一时期,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另外一件巨大事情是新教改革,在十五六世纪交接的时候,众多大事接连发生。其中,陈老师特意提到古登堡印刷术对知识普及的作用,由于西方文字简单,一大批26个字母的铅字,可以快速在不同的城市完成书籍的印制工作,1455年的时候西方可能大概2万册书籍被宫廷垄断,100年后西方有100万册书籍,书成为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东西,西方重新进入识字社会,相比之下印刷术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在中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
6 科学革命:经验世界到实验世界的转变
第六个转变便是16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大概1530年左右,整个欧洲的思想状况已经跟中世纪有很大的不同,1543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的《天体运行论》通常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起点,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是托勒密体系的地心说。托勒密体系源自古希腊数学家尤得塞斯提出的同心球学说,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编入他的宇宙观中,经过历代理论家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天上星星的位置进而完成修正,到1、2世纪的时候托勒密将地心说模型发展完善,此时该理论已经变得非常复杂,能够对部分天体运行现象进行解释,但仍然不能跟观测数据完全吻合。12世纪以后,科学精神再次兴起,人们通过流传下来的著作了解到这些问题,又开始琢磨起来,结合基督教背景,人们产生了一个想法——以上帝的智慧怎么会创造这么繁琐的宇宙?不光这个问题,还有好多像抛物体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被再一次提起。哥白尼作为当时工人的欧洲最好的数学家对托勒密体系提出挑战,将自己的学说称为数学假说,哥白尼的计算方式甚至不如托勒密体系好,但是当时有一批人感觉到日心说是一个有希望的叙述,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是伽利略。
伽利略自己做了一台望远镜看向天空,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当然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月亮由“以太”构成的猜想相差甚远,从伽利略开始,天上的世界跟地上的世界就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统一的物理世界,而在以前西方人心中是区分了天上的神圣世界和地上的世俗世界,在人的身上是身心的区别,心灵可能是高尚的,而肉体可以被魔鬼掌控。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变成了另外一种区分方式,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这两个世界都没有神圣性的空间。
在伽利略的学说中区分了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一类性质属于物体本身,第二类性质属于物体跟我互相作用产生的,陈老师举例说形状,瓶子是椭圆的,笔尖是尖的,但是刺痛感不是事物本身所有的。伽利略认为以前的哲学家分不清两类性质,混为一谈,导致很多问题讨论不清,区分之后,我们可以研究事物本身的性质,个人的偏见对它们不会有所改变,因而可以达到所有人都承认的正确性,至于第二类性质,跟人作用相关的性质,譬如关于一个东西漂亮与否的分辨是无法得出确定答案的,于是争论也没有意义。面对客观事实还有人不愿意承认,那就拿数字进行测量,陈老师在此举了温度的例子,比如一杯水到底热不热,有的人觉得热,有的人觉得还行,但是温度计一测量,24度,可以继续说凉说热,但是24度不用争论。而这部分分出来研究客观事物的人就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认识的科学家。
最后,陈老师特别提及从经验世界到实验世界的转变,沿着主观客观的区分方式当中,经验总带着主观因素,冷热是一种体验,离不开有感受的个体,且存在感受的不一致性,实验则要求被不同的实验者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实验是保证科学客观性的第一道门槛,其后是数学化。
今天我们对于一门学科的科学化程度是从其数学化程度来做判断的,譬如生物学比起物理学就显得没那么硬科学,而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就比人类学显得更为科学化,但是实际上这也意味着在我们生活中与人相关的事情,或者说属人的事情几乎是没有什么能够被数字化的。但是实验和测量所带来的这种确定性深深的塑造了我们,我们反过来被这种观念钳制,我们不断地把本来丰富的生活往实验的确定性上靠,为了安全也许我们正在越来越脱离人性。
相关内容:
- 上期文章 陈嘉映西方哲学古今1:古希腊(学习记录)
- 陈嘉映老师课程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