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学生总结集锦 | 2011年研修班点滴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
编者按
黄宗智教授研修班自2005年至今已经开办12届,共有百余学子通过遴选参加课程。每年课程结束,学生会提交一篇感想,作为对课程的回顾和一段学习历程的总结。百余篇感想洋洋洒洒,各具特色,是研修班别具一格的传统。本公号将陆续发布其中几篇,以飨读者。更多精彩的学员总结,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2011年研修班点滴
文 | 史志强
(2011年研修班学生)
爱读书,也爱学术
爱自己也爱集体
爱恰亚诺夫也爱布尔迪厄
没有什么畏惧与不可能,
因为我们超越左右,追求真理。
(一段流行的“凡客”体,是为题记。)
研修班强大的“象征资本”让我义无反顾的来到这里,有着相同“品味判断”的同学们都是一群“连接经验和理论”的好同志(像我这种没有“实践感”的人除外)。在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与精彩的课堂讨论形成的“场域”中,我逐渐养成了精确阅读与矢志学术的“习性”,黄老师带我们穿过“东方主义”的迷思,揭示当下“表达与实践”的巨大背离,“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的我们,绝不仅仅是“劳动”和消费达致“均衡”,还摆脱了原来“内卷化”的学习效率,我想我们这个大家庭终将超越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历久弥新,基业长青。
课程终于结束了,上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掰着指头数日子,还剩下几本书,还有多长时间结课。开始幻想着课程结束后要看什么电影,要睡多少懒觉。然而当我蜷在被窝里打下这些文字,回忆起研修班上的点点滴滴,心里陡生暖意,可爱风趣的黄老师、真诚友善的同学都让我对研修班的一切充满留恋,不再需要和韦伯、布迪厄等人斗争到深夜,不再计算离交作业的截止日期周三午夜还有多少个小时,不再发愁我到底看的够不够准确。紧迫的心理骤然松弛有些不太适应。
两个月、8本书、一篇论文、无数个通宵的夜晚、几乎每次到要延迟上交作业而伴随着的道歉邮件,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认识到那让人拍案叫绝的大师智慧,更是一次漫长的精神苦旅。这两个多月的记忆温暖闪光,我会把他压成相思的形状,永远珍藏。关于课程的学习与讲授,前辈们已经谈了很多。而我心中的黄老师不仅仅是UCLA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更是一位敦厚长者、性情中人,研修班也不仅仅是一个求学论道的学术课堂,更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家一样温暖的地方。
场景一
某男A单独求见黄师,紧张脸红、扭扭捏捏、支吾不语,黄师大异,详问之。此君钟意班上某女B已久,恳求黄师牵线做媒,黄师抚掌大笑,慨然应允。(此事后续如何不知,诸君可以继续八卦)
场景二
班上一同学名为广汉,乃黄师得意弟子,黄师曾有学生名为广元,他经常混淆。课上不时听到黄师拍案:“广元这个笔记写的很精确”或者黄师对着广汉说:广元你的想法我觉得还可以再思考,“广元啊,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啊”“广元这孩子不错”诸如此类,每每让我们面面相觑。
场景三
一日提到刘易斯拐点,黄师道:我17岁的时候在普利斯顿大学听刘易斯讲经济学……还有次提到辛普森案,黄师讲“辛普森曾经和我在一个网球俱乐部,他被指控后大家一起投票,要求开除他。”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我们纷纷感慨剽悍的人果然有着剽悍的人生。
场景四
第一天上课,大家自我介绍完毕,黄师先问外地来的同学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啊,住宿解决了没有啊。班上的同学谁能帮帮忙,帮他们借借书,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场景五
我之前习惯读书笔记总结到表格上。黄师看了几次后觉得有碎片化、片段化理解的危险。特意叫住我“史志强啊,你这个读书笔记写的有问题啊,下课之后单独找我一下,我们具体聊一聊。”课后黄师与我细谈了半个小时,帮我分析问题,出谋划策。
场景六
上届研修班一位同学没有认真完成作业,黄师大怒:你没有投入,这样不行,我要你退学。于是班上就少了一个人……
场景七
课程结课,黄师设宴款待大家,开席之际,黄师举杯祝酒“为了学问,我敬大家”。我看着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这群真诚富有活力的同学,为了学问与真理大家相聚,倍感振奋,我想这些人的身上可以寄予中国学术的未来。
场景八
某女C上课经常迟到,一日大雪,众皆迟到,黄师打趣:嗯,她来了,大家就都快到了。
临别宴上,黄师提到,这个饺子馆我在LA的时候就听说了,老温(温铁军教授)经常在这里请人吃饭。于是乎我们就在这个驰名海外的饺子馆饕餮了一番。宴会结束之际,所有人唱起了国际歌,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啊,为了学问相聚在一起,理想主义是我们的标签,学术与真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超越左右,国脉民瘼是我们的使命,希望就在这里,未来就在这里。
在我想来,加入研修班之后,于我来说有这么几点收获:
1、与大师面对面交流。黄老师是享誉世界的学者,能与这样的学者交流学习,领略大师风范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像《华北》、《长江》这样的经典,作者亲自告诉你有没有精确掌握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2、学习应用理论的方法。授人以渔是黄师的宗旨,作为UCLA博士课的压缩版,研修班带我进入了奇妙精彩的理论世界,如何阅读、如何掌握精确地理论,这样的收获让人受益终生。黄师希望大家通过这门课程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著作,接受经验——理论的科研方法训练,掌握精确阅读的技巧。班上的同学经济、法律、历史各个专业都有,每个人的研究领域也不同,黄师所想乃是授人以渔,希望大家藉此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3、掌握一些理论著作。研修班所读的书一部分是我以前读过的,温故知新,看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还有一些可能原本这辈子都不会去读,像《法律社会学》和《实践理论大纲》。自己原来非常轻视理论,对这方面很少下功夫,通过研修班的学习,也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常读常新,享受一段知识的快乐。
4、 认识一群人。正如黄师的录取邮件中所说,这确实是一个优秀的跨学科、跨校群体!从同学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光令人难忘。
最后的告别宴结束后,黄师与大家一一握手道别,望着黄师消失在车水马龙之中,这个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的老者,让我感慨万千。我本科时就拜读过黄师的著作,从没想过自己这一生能有机会受这样的人耳提面命、讨教学问。同学少年,我很荣幸与这样一群人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应了那句话,和我们在一起的人与我们要去的地方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化用《GARFIELD加菲猫》的一句台词.There should be a better way to start a day than waking up every morning. (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开始新一天,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每个上午都醒来。)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这里。
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的学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