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学科对话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中国数字劳动研究

文岩楚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 2024-06-12

点击蓝字关注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


NEWS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科学前沿,持续推进跨学科融合创新和集体科研攻关,助力青年教师科研成长,文科科研处推出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活动采用“对话”的形式,突出问题导向和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在研项目、机构平台及学术团队的“催化剂”作用,旨在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学术沙龙的定期、长期举办,在人文社科交叉的基础上,推动人文社科与理、工、医学科的交叉、交流和交融。





2023年3月16日召开主题为“平台社会语境下的中国数字劳动研究”的对话沙龙,由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融合创新团队“数字劳动的发展困境及治理路径研究团队”承办,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召集。参与沙龙的诸位嘉宾经热烈讨论,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点重要共识:


(1)要进一步厘清数字劳动脉络下的概念,包括“数字”与“劳动”的关系、平台社会下数字劳动的新类型、“劳动者”与“就业新形态”的界定,尤其要重视中国语境相较于西方论述的在地性与特殊性;


(2)要辩证地看待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经济发展诉求之间的张力,既不忽视社会问题也不矫枉过正,科研实践需努力调和资本、劳动、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促使数字经济发展服务于全国人民的福祉;


(3)研究中需关注层出不穷的数字劳动新问题,展开扎实的实证调研寻找论证材料,将理论阐释与经验事实更紧密地结合,并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




嘉宾观点摘要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关注全球范围内平台经济与数字劳动的背景,把握美国、欧盟市场与中国市场的差别,以发展实用主义的理念寻找我国互联网平台治理的内在逻辑。


姚建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梳理中国数字劳动研究知识,寻找平台社会语境下新的现实问题,共邀大家思考如何打破学科边界,从更高维度进行整合与对话。


肖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以大的面向来看,数字劳动研究可以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去展开,也可以从法律权利的视角切入。对“数字”与“劳动”之间衔接的再思考和数字劳动如何实现“体面化”这两个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挖掘。


王永章  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面向理解数字劳动和劳动控制。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当劳动者面对一整套技术系统时往往难以反抗,不知能否有数字工会介入真正调节劳资双方的关系。


黄再胜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目前对在地数字劳动特殊性的分析还远远不够,同时需要思考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如何落地,并秉承开放的视角。


徐偲骕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鉴于数据经济本身必然包含全民利益,未来是否有可能建立相应的反哺机制,比如借助平台技术手段来证明普通用户对于数据产业的贡献。


李学兵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研究员

“数字”与“劳动”可能会勾连起来,“劳动者”“就业新形态”“平台社会”等概念也值得再厘清。从实务的角度,目前工会组织恳谈会让数字劳动者能与平台公司对话、协商,也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面向。


马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和媒体机构合作,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劳动关系、劳动形态被大众所“看见”,并促进社会的公共讨论,这是能作出实际社会效果的,当然还是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之上,需要团队作战。


贾文娟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数字中国的建设和数字劳动者的福祉息息相关,劳动关系变化、劳动权益保护总是要和社会结构、时代的变迁结合起来看待,当前至少会遇到三个方面的挑战。


杨嵘均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如何在政策引导的层面,使资本、劳动、技术达成和解,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公民平等地享受这种社会保障。

\ | /

* 本次活动由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姚建华教授召集

编辑丨王开阳

▼▼往期回顾▼▼




▼ 点击查看更多复旦文科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