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人常把“鬼”挂嘴边,究竟是什么鬼

2017-06-08 凯娃子 叶诗琪 上流UpFlow

作者 | 凯娃子 叶诗琪

插图 | 网络

编辑 | 凯娃子


许多年轻人为了生活常常「丧」得一发不可收拾:等忙完这阵就好了,这样就可以接着忙下一阵了。


钱穆老先生在《孔子与心教》一文中曾说过: 「人生最大问题,其实并不在生的问题,而实是死的问题」。


所以生活已经不算丧了,死的问题可能让人更丧。对于死,早在公元120年,许慎在《说文解字》已有注解:「人所归为鬼」。


人终有一死,人死形魄归地,而魂气化为鬼。鬼同「归」,即人死则终。


“鬼”字自古以来的写法


人生而不同,幻化成鬼自然也五花八门。


有以嗜好为特征的烟鬼、酒鬼、赌鬼,如流传于山西的《烟鬼》;有以品性为特征的色鬼、狐媚鬼、侠鬼,像流传于湖北通山的《侠鬼》;有以出现的时间为特征的午夜鬼、夜游鬼等,如流传于陕西的《午夜鬼》。


谈到地方的鬼,「广东的鬼」恐怕是全国重视指数最高的了。



1

无鬼不欢的广东人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按此理论,一方水土也在养着一方鬼。


「养鬼」是个技术活儿,讲讲鬼的地方志,扮鬼唬唬人全是小儿科,你得把鬼实实在在融入到日常生活,谈到这点,广东人做到了极致。


广东人常常把「鬼」字挂在嘴边,在他们眼里鬼是先人对生命思考的体现,一点都不「丧」,因此创造了很多与鬼有关的俚语。


他们一句话中起码不下三个鬼字,比如:


「鬼马」(机灵古怪、搞怪)的小学生不好好上课,却对「盏鬼」(十分有趣、过瘾、可爱)新事物充满好奇,在书本上乱涂乱画「鬼画符」(形容书写太潦草)。


一下课,就跑到「走鬼」(流动小贩)那买两串鱼蛋递给喜欢的女同学,毕竟不想让她觉得自己是「孤寒鬼」(形容孤苦伶仃),然后心里叹一句「鬼叫我咁钟意距乜」。

 在广东,“走鬼”是指街边的小摊小贩


广东人总说鬼,也总说自己撞到鬼。「我今日真系撞鬼囖,唔见左几样嘢」(我今天真的倒霉,不见了几样东西)。「撞鬼囖」并非遇见鬼怪之事,而是他们遇上了麻烦事,特别倒霉,对自己的坏运气感到惊讶。


当然就算撞见了鬼,那也没什么可怕的,毕竟传闻广东人什么都吃,属于站在食物链顶端能与贝尔并肩的人种。他们不仅吃「小孩」(煲仔饭),就连鬼也都敢吃,比如吃油条叫「油炸鬼」,喝啤酒是「鬼佬凉茶」。


广州话里的「鬼」之所以这么普及,是因为鬼在广州话里有几种意思。


一种是「非常」,表示程度,比如鬼咁好(非常好)。另一种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家伙」,比如说:死鬼(死家伙),衰鬼(坏家伙)。还有一种用法是对某人某物的形容比较。比如说:佢靓到一只鬼咁(她漂亮极了)。 


由此可见,「鬼」这个音在广州话里既可以形容漂亮善良,也可以形容凶恶丑陋,可褒可贬,实在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字音。鬼字就逐渐在广东话里用得越来越多。




2

为何广东的鬼爱都穿清朝官服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鬼,在广东,深受「香港鬼片」影响的粤语区民众,对鬼的初体验大多是「僵尸」:白皙无血色的皮肤,双手平举,一跳一跳地前进,黑眼圈加凹陷脸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穿着「清朝官服」。

港片中的僵尸基本上都是身着清朝官府


香港电影用僵尸作为承担恐怖吓人的角色其实复刻了西方恐怖片中的「吸血鬼」。但在缺少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中国,引入僵尸这一元素时就不得不注入民间信仰传说,于是香港恐怖片就借由了湘西民间的「赶尸风俗」。

 

相传湘西沅江上游一带,汉人客死异乡后,按照习俗其尸体必须运回家乡埋葬。但在崎岖山路上借助车马等运输工具运尸耗资巨大,于是就有所谓的「法师」创造了「赶尸」这一行业。


「赶」尸不如说「领」,因为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


苗族作家沈从文在一篇文章里就写道:「经过辰州,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舞台剧中呈现的“赶尸”现场


港片中的僵尸总身着「清朝官服」,许多广东人笑称是清代的戏服多,且价格便宜。但据不科学考证,人死后尸体会发生「逐渐尸变」的过程:太新鲜的不足以僵尸化,太老的就变为骷髅了,若恰到好处大概就需要一两百年,所以港片中的僵尸一身清朝打扮。


至于穿官服的原因就更好理解了,穷人还没来得及变成僵尸坟就被人刨了,当官的一般人不敢刨,所以保留至今变为僵尸,被胆儿大的现代人给刨了出来(大误)。


按此推理的话,「中山装的僵尸」过不了多少年也会出现在港片了。

 



3

广东的防僵尸法则


虽然港片中的僵尸形态各异,但并非所有僵尸都能被看到,它们也有尊贵卑贱,等级之分。袁枚在《子不语》里把僵尸分成八个种类: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游尸、伏尸、不化骨。

袁枚的《子不语》主要记载奇人鬼怪


「白僵」在尸体入养尸地几月后就开始长白毛。白僵饱食精血,数年后浑身脱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几寸长的黑毛,就变成「黑僵」。「跳尸」是黑僵吸血几十年,黑毛脱去,行动开始以跳为主,跳步较快而远。


一般我们撞到的都是在这个等级上的僵尸,因为低级的没到人间作乱就被道士灭了。吸收月华上百甚至上千年演变成的高级僵尸也不是我们凡人一般能够撞到的。


广东民间迷信认为,尸体是因为风水不好、死人的生辰有异、吸收到了地下的阴气才会变成僵尸的。抵御僵尸的法术就需要:糯米、八卦镜、太极道袍、桃木剑、祖先牌位、童子尿等等,而所有这一系列鬼界规范都受道教的程序控制。


这就导致了广东地区一直有信仰「黄大仙」的传统,黄大仙本是个牧童,后修炼得道升仙,成为一名道教神仙。

“黄大仙”的人物形象




4

广东的鬼VS东北的鬼


大家常常聊起南北之间关于粽子、豆花吃甜还是吃咸,其实「撞鬼系列故事」的南北差异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广东和东北地区。


东三省鬼故事的套路一般是:我二舅他家孩子的大姨隔壁那村的老奶奶,买菜回家的时候死在路上。之后被一只猫扑了,当时就诈尸了,半边脸变成猫的脸。猫脸老太太通常是夜间行动,动作敏捷力大无穷,最喜欢吃小孩的肉。


与东北的被鬼上身,通过「肉体显灵」全然不同,广东人撞见的鬼多是与肉体分离的「灵体」。


这些飘忽不定的鬼不是谁都可以撞见,只有具有「天眼」这特殊能力的人在特定时分,固定场所才能见到。比如公共厕所的女厕第四格有一双绣花鞋,单独去厕所的人会在洗手的时候看见那双鞋向你走来,就像有人穿着它一样。

广东“绣花鞋之鬼”的原型作品


广东的鬼要「时运高」的人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碰到。而在东北,当一个人变得不对劲时,说明他就撞见鬼了,且每个人撞鬼的概率都差不多的。


足以见得,东北的鬼作用在人的社会关系上,而广东地区的鬼则是由人与空间的关系来主导的,这也是为什么广东人住酒店、搬新家要「拜四角」。



5

广东“七月半”:鬼需要仪式感

广州、香港等广府地区的鬼节——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坟与施孤为主。广州人也把鬼节称为“七月半”,所谓鬼节,好像是给鬼一种仪式感,其实是表达敬畏和感恩,鬼节本是因传统 51 29951 51 15289 0 0 3654 0 0:00:08 0:00:04 0:00:04 3654德所褒扬的「孝」而起。

百姓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上面写上先人的姓名、官阶,每人数包不等,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

广东人在鬼节当天的活动


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最后还要向街中施撒铜钱。


鬼节这天,北方的许多城市和广州的过法大相径庭,北方人大多到亲人的坟墓,或者直接在河滩路边,点蜡烧纸烧香,以此来纪念亡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鬼,广东的鬼文化是当地自然环境、丧葬礼仪以及宗教信仰共同作用的精神产物,更多展现了广东的敬畏文化。


所以你若再听到鬼神之说,或者撞见鬼神时,大可佯装成广东人,大声一呵:你看起来挺香的,我可以尝尝吗?(大误)



参考文献:

[1]靳风林. 论中国鬼文化的成因、特征及其社会作用[J]. 中州学刊,1995,01:124-128+87.

[2]过伟. 徐华龙与中国鬼文化研究[J]. 贺州学院学报,2008,03:7-11.

[3]高菲. 中国鬼文化与魑魅魍魉[J]. 文化学刊,2016,09:47-48.

[4]伍红玉. 中国口传鬼故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