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导演,优秀!
上流UpFlow
专注研究青年城市文化
作者 | 钟亦可
编辑 | 未生
“山西人?你们都是煤老板吧?”
提到山西,大多数人第一印象是“煤炭王国”。近些年,随着煤炭经济的起起落落,山西的城市形象也从一个大腹便便的煤矿主逐渐转向几分落魄几分失意。
可谁能想到,这样的山西竟然还是一个电影的筑梦工厂。
李俊、何平、米家山、曹保平、贾樟柯、宁浩、韩杰……这些人几乎串联起中国第三代到第七代导演,而他们都从山西走出。
▲在《我不是药神》担纲监制的宁浩也是位山西导演
再细数一下,从八一制片厂到北京电影学院,从实践派到学术派,从主流到非主流,处处都可见山西籍导演的身影。
▲部分山西导演及其代表作
如果导演也有出产地的话,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山西绝对能够被授予国家认证的优质导演培育基地牌照。
旺角小摊贩卖的鱼蛋粉、荃湾街旁陋巷的火拼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不休的西九龙重案组,是香港电影的味道。
敞亮开阔的四合院、藤架下面的天井、胡同里的市井气息和满身局气的姜文、冯小刚,是北京电影的味道。
而对山西导演来说,他们的镜头之中也或多或少被赋予了这片土地的味道。
▲贾樟柯1998年电影《小武》
电影《小武》一开场就是一片破败的车站,各色人物或蹲或站,皱着眉头抽着烟,大包小包堆在脚前,灰扑扑的面孔,灰扑扑的天空,灰扑扑的城镇。广播喇叭里高声宣讲着“严打”消息。
看起来十分糟糕的环境,哄闹杂乱的县城,生活的落魄气息扑满而来。
这种直白到仿佛不经处理的影像和声音,正是山西导演镜头之下最正宗的山西味道。
这种味道往往在摩托车鸣笛声、ktv大减价的高音喇叭声中,在满是灰败的墙瓦、看起来满脸淳朴的人物脸上,被交错架构,愈显浓重。
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原原本本记录下了这样的山西味道:
汾阳老城的墙砖在时间的冲刷下早就变成了灰色,破败、残旧、荒凉,十几岁的贾樟柯和朋友们整日在这样的街上游荡,到处都是地方戏曲与迪厅狂舞,懒洋洋的台球厅、录像厅和破败空旷的火车站,县城中到处弥漫着卖彩票的声音,冷漠、刻板,却有煽动性……
▲贾樟柯2000年电影《站台》
在贾樟柯的镜头下,最能代表山西的,正是在这种复杂背景之下被搅乱的县城生活。
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天注定》,曾经的县城生活印记,成为贾樟柯电影中最重要的符号表达。
坍塌的故乡、吵嚷的县城、灰白的墙瓦和凌乱的街道是贾樟柯电影里炼化的山西味道;走村头串村尾、整天无所事事在各家酒桌上蹭热酒冷饭的“树哥”树先生,是韩杰电影里炼化的山西味道。
▲《Hello树先生》呈现了一个小人物的荒诞故事
土生土长的方言、近乎镜子式对照的县城生活、小人物的灰败色彩……这些元素也几乎成了这批山西导演的电影共有语言。
《Hello 树先生》、《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等等等,他们的代表作,甚至大部分作品,都是从底层人物出发,用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反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山西网友:贾樟柯的技术并不让人惊喜,只是还原了生活,并且感动了我们。
为何山西会成为电影筑梦工厂?为何众多优秀导演纷纷从这里走出?
将山西这片地域剖开来,细细拆解,会发现正是山西独特的生活特质赋予了这些电影“山西味道”,也为这些导演提供了创作的温床。
时代变迁中的城市裂痕
山西是中国煤炭大省,素有“煤海”之称。自新中国成立至2014年底,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62.7亿吨,占全国的1/4,净调出超过110亿吨,占全国的3/4。
建国以来,山西迎来急剧变化:煤炭经济迅速崛起,整个山西,巅峰时期大中型煤矿千千万,小型煤矿更是根本就计算不清楚。山西如果有颜色的话,那么一定是煤炭的黑色。
▲山西煤炭生产线 图片来源:GREG BAKER/AFP
在这样的黑金经济下,古老的农耕文化逐渐退出舞台,新旧交替、现代化与农耕文明碰撞、辉煌与落寞……在这些不对等的城市裂痕中,山西人迸发出许多哀伤和自我表达的欲望。
正是这样的山西,孵化出了《山河故人》这样的电影。这部以山西煤炭行业发展为背景的电影中,男主角张晋生是一个山西煤矿主,他在煤价很低的时候买下煤矿,在和女主角涛儿结婚时煤价疯长,后来他又放弃了煤矿行业,去倒腾石油。
▲董子健饰演男女主的儿子,一路迷茫追寻
这是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被浓缩进电影语言中,成为这个时代的注脚。
我真的是有“农业背景”的一个导演,我相信很多艺术家其实都有这个背景,而且整个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农业背景,为什么我们要抛弃这东西?
——贾樟柯
这样的特殊时代和行业背景下,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给了这片土地更多的艺术呈现,山西导演们也根植于此,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小人物的挣扎与关怀。
封闭又完整的文化传承
所谓“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这里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地上景观和系统的文化风格体系。“煤时代”以前的山西,曾是中原文化的大户省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据统计,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0186处,其中,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6 座,山西省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更是居全国之首。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烈的民俗特色,让山西成为了极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之乡。
也因此,无论从文化的历史溯源,还是正统维护上,山西文化都足够支撑一部精致的影视转化。
▲以乔家大院为首的晋商文化是电影取材的一大来源
而以晋商文化为代表的山西人文元素,也为这片土地的影视转化供给了厚重的养分。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正是立足于此,刻画晋商、晋文化移民群体,呈现出不同时代山西人民艰难拼搏、奋力挣扎的朴素映像。
另一方面,因为地理的阻隔,山西方言基本未受外来迁徙文化的影响,相对完整保留了入声、上古音和中古音,成为北方方言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山西方言乡土文化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726n2zei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山河故人》中的山西话片段
在电影《天注定》里,山西人讲的是晋方言,《山河故人》涛的父亲也操着一口几乎纯文读的汾阳话。这种自然的语言形态,融入电影之中,也成为了山西导演对现实还原重塑的一大利器。
这就是山西啊,不只有煤炭和黄土,这里还有一批杰出导演。他们离土地很近,离人很近,作品现实而诗意,悲伤很轻但持久。就算日后离开了山西,他们的电影作品依旧打上了这座城市的烙印。
你看过哪些山西导演的电影?
最喜欢哪一部?
留言里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吧
[2]禹雅慧.山西元素在不同影像文本中的处境探究[J].视听,2017(07):108-109.
[3]林少雄.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74-77.
[4]范敏洁.解读中国电影中的山西元素[J].电影文学,2018(05):48-50.
[5]车琳. 贾樟柯电影中的“山西味道”及成因[D].山西师范大学,2017.
[6]李海涛.在错位的缝隙间游走——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贾樟柯电影创作[D].苏州大学.2009
[7]J.Scott,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and Resista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上流工作室长期招聘在线写作者,稿费300-2000不等,后台回复“作者”即可查看具体要求。如果你文笔出色,对城市文化有独到见解,欢迎加入我们。
【上流瞎聊团】
加入上流君的专属粉丝群
添加上流君微信(ID:shang_liu666)
接头暗号: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
拉你入群!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
长按下图扫码
公号对话框输入你所在的省份
送你一份小惊喜!
PS:动动手指戳下广告呗,上流君的鸡腿全靠大家啦!
戳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往期文章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