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人人都是大女主
作者 | 钟亦可
编辑 | 未生
如果把香港女生、台湾女生、北京女生安排在一起,不用开口,保准你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北京大妞爽利开朗,台湾姑娘长相里就透着软萌可喜,至于香港女孩,她们有个和各处都不太一样的磁场,打眼一瞧,就知道这是香港血统:
人瘦瘦的透着一股精干,走路风风火火、从不拖泥带水,说话语气肯定、不带尾音,衣服整洁干净不追求繁复,从头到脚都在定义着干练二字,大写的“港味精英职业风”。
▲陈慧珊是“港味职业精英风”的典型代表
part.1
职业女性,香港特产
1996年,大陆步步高无绳电话广告的女主角叫小丽,但在90年代的港剧中,编剧告诉我们,女生除了叫小丽,还可以叫Rebecca和Jackie。
精英气象,是八九十年代港剧最典型的风格。《壹号皇庭》、《妙手仁心》等剧也成为内地人职业女性的初启蒙,让我们以为,香港就是一个遍地皆是丁柔、唐毓文这样高学历大法官的泛精英化社会。
▲《妙手仁心》剧照
但当我们回看内地的职场剧时,大多数女性职场剧不是变着法儿的谈恋爱,就是演得比自己的工作场景还糟心。
内地剧里的女性职场江湖,尤其喜欢用顾里式的奢华来装点主角。比如试衣间的砖块格数、衣服的大牌高定、包包的季节款式、鞋子的限量发售、再加上清一色的中分大红唇浓眼妆...不靠专业性却靠毒舌和嘴炮能力来塑造角色,然而服装的夸张程度却没有和角色的精干程度呈现出正比。
▲图片来源:微博
内地职场剧里最经典样板戏——傻白甜式女主的蜕变过程——永远是一个听起来爽度max,但拍出来爽度为0的残次品。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港味”职场女精英的“高知脸”copy难度太高,除了外在的干练包装,香港女性有着极其鲜明的性格、消费习惯和思考方式,绝不是模板化的“攻气十足”就能简单概括的。
▲真正的职场女性才不是Baby这样!
而这些职业女性,不单单存在于TVB编剧的杜撰中,更是实实在在的香港社会特产。
part.2
谁叫你没有一张“港味高知脸”?
港味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放到香港女生身上,“港味”的第一眼表现往往是一张“冷淡高知脸”。
就像我们很难说服自己林依晨长了一张冷淡高知脸一样,你也很难相信宣萱会去演一个无知傻白甜。或者说,在港剧中,大概不会存在真正的傻白甜人设,只有高学历的圣母心。
▲宣萱实力演绎什么是“港味高知脸”
在这张“冷淡高知脸”上,不会有韩式半永久的平眉,永远是两弯细挑眉毛,而这两年细挑眉似乎也没什么香港女生画了,自然的粗眉又流行开来。
“高知脸”的妆容精致却自然清淡,大红唇绝不是她们的首选,在香港,一般只有专柜小姐才会用色度较亮的口红,因为红唇会弱化个人在职场形象上的专业性。
据说,香港发型沙龙最受欢迎发型前两名,常年都是披肩中长直发和有层次感的干练短发。像日韩系那种蓬松少女感的大卷,基本不太可能在香港流行,尤其是职业女性,因为那样在她们的眼里显然不够professional。
▲TVB大概是最钟爱短发的演艺场
精神、简洁、干练,才是香港女生永恒不变的关键词。
如果你去港岛中环转一圈,就会发现路上遇到的所有疾步行走的女生基本都是发型利落+精致全妆+得体套装或简单单品叠穿,她们浑身上下散发着都市精英气息,仿佛每一个都是宣萱或陈慧珊。
从这样一个人的口中,哪怕蹦出再多晦涩的法条和复杂的专业词汇,你也不会产生丝毫的违和感。
part.3
在香港,撒娇女人未必最好命
港剧《不懂撒娇的女人》里面,集中讨论了香港人视角下香港和内地女生的区别,他们认为关键词是“撒娇”。
内地女生时时撒娇,而香港女生只在收薪水时愿意敷衍撒娇。虽然包含了一定偏见,但侧面突出了香港女性对自身独立的看重和要求。
这又是“港味”的另一个表现了——香港女生的气场。
▲香港女生真的不是凶巴巴
初接触香港女生,往往会觉得她们凶巴巴的,被其自带的气场吓退。
@知乎网友:每每在香港看到面无表情的中青年女性,我都担心自己是不是又磨磨蹭蹭不留神挡了后面谁的路……
但其实,所谓“凶巴巴”可能只是你对她们的误解。
外界看香港,最突出的印象往往是快速的社会节奏、高度竞争的工作环境、逼仄的生存空间。
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女生,强势又独立,天塌下来也能咬牙撑住,有一股死扛到底的精神气儿。
比起寻找依靠的菟丝花,她们显然更愿意成为自己的大女主。
香港女性在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平权抗争史后,活得更加独立,关注自我成为了她们的核心议题。
很多香港女生大学时期会做兼职,能做到经济半独立。购物、旅行都比较自由,恋爱过程中也会出手比较大方。
2017年,香港女性约有362万,超过男性人数25万,而香港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0.8%,高出男性1.6个百分点。香港女性在香港俨然已经成为真正扛起半边天的存在,在各个重要领域和男性共同分享话语权。
女性的高劳动参与率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政治参与度直接大幅上升。在2016年的香港登记选民和投票人数男女占比中,女性甚至超越了男性。
▲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大幅上升
在金融、保险和专业服务领域的女性从业者几乎跟男性平分秋色。
▲从事金融保险等行业的男女比例持平
在职业的选择上,香港女性也开始向更多真正的精英领域持续扩张。
▲律师、注册会计师等精英行业的女性人数上涨
part.4
香港女性地位进化史:从厂妹到精英
在你看到发型干净利落、张口汇率闭口法条、仪态自然落落大方的精英女性时,可能不会想到,其实香港女性并不是一直都这么精英范儿。相反,香港社会强大的父权体系使得她们同样生存在封建老旧的传统观念中。
当我们以为香港很潮很摩登的时候,其实她也很土很传统。
如果我们现在回看《陀枪师姐》等经典港剧时,会发现这些剧的台词,诸如“女人嫁了人就应该待在家里做好饭等老公回来”、“一个女人离了婚怎么能过得下去呢”、“男警可以做的事,女警不一定可以做”等等,其实也处处展现了摩登香港在传统、封建中阵痛转型的另一面。
▲赌王的家庭是早期香港父权社会的缩影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厂妹”这个称呼,最早源自于香港。60年代的新女工时代,大量女性第一次尝试半脱产家庭,投身各种轻工厂,成为了第一代“厂妹”。
80年代,工厂开始北迁,服务业在香港发展迅猛,在语言、沟通、谈吐和仪表方面占有先天优势的女性被优先吸纳。这才有了香港厂妹的进化,成为了柜姐和导购,但职业仍然较为低端化。
香港真正的妇女解放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来临。在遍地是黄金的七八十年代,香港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和纽带,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香港女性就业率的猛增。
随后,香港开始推行九年免费教育,越来越多的香港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大量增加的白领、政府雇员等职位也提高了女性的就业率,同时,她们参与许多社会运动为自己争取平权,如争取同工同酬。
比如报社工酬平权,当时男记者薪水要比女记者高五百块,后来经过香港女性社会运动,才得到平等处理。至此,香港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实质改变。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到了1990年代,在普通中国内地居民的印象里,香港女性似乎早已脱离了传统桎梏,成为自我意识强大的一代人。提起香港女性,想到的是先进、时尚、开放......
电视剧也顺应时代热潮,拍了各种系列的职场精英剧。香港女性开始以医生、法官、律师、警察等高知精英的身份,在电视剧中,也在现实生活中,撑起半边天。
如今,当我们仍然在影视剧里YY(幻想)所谓“大女主”价值观的时候,香港社会在现实里早已完成了从流水线厂妹到行业精英的流程迭代。
[1]叶一知.香港女性地位的矛盾现象[N].石丛文艺沙龙,2015.03.07
[2]港女和我们的打扮哪儿不同[EB/OL].蜡笔潮流,2018.03.14
[3]香港25岁以上未婚人口达120万[N].北京晚报,2018.12.01
[4]程衍樑.专访马家辉:香港女性是华人地区最保守的[N].界面,2016.04.21
[5]香港女性已经撑起“半边天”[N].广州日报,2017.02.22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戳“阅读原文”,阅读其他城市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