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张照片上的老人火了!他是咱河北的骄傲!网友说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2017-06-14 燕赵都市报


6月13日,新浪微博上这张普普通通的照片火了!目前它引来了29万转载、15万评论、30多万点赞。照片上是一位满头白发衣着朴素的老先生在高铁二等座上拿着笔纸在修改校对着什么,神情专注。


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人,其身份并不简单,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院士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他是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是中国创造的践行者,帮国家节约上千万外汇。


经查询,这张照片由微博@机工战略 首发,据称是朋友在高铁上拍摄所得。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刘先林院士手里拿着类似PPT讲稿的资料,上面还有着很多红色的批注。

这次,为了做好一场报告,七十八岁高龄的老先生在高铁二等座椅上仍然笔耕不辍。


院士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

一等座、头等舱

都是给予他们的应得回报

但作为顶尖科学家

刘先林先生的选择

令广大网友肃然起敬

纷纷表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眼尖的网友

还发现了刘先林院士穿的旧皮鞋

十分朴素↓↓




有网友回忆起了

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老教授

作为国内顶级的专家

每次都是动车二等座来回

吃的是简餐↓↓



这张照片火了之后

刘先林院士的反应

更令网友膜拜↓↓


6月13日晚,@机工战略 发布微博称,“许多朋友联系到我,说希望联系到刘院士,做进一步报道 ,经过联系,我说明情况后,院士委婉拒绝了。院士回复:国家给他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现在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谢谢大家对他的关心!



小编有个好消息告诉河北的亲们

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先生

是咱河北省无极县人↓↓


刘先林(1939.4.19—),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


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7年成为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教授级工程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刘先林一直致力于航空摄影测量理论与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他通过仪器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


强烈荐读!

刘先林院士的人生故事

↓↓

为了祖国测绘事业的腾飞

——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也是在我国测绘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我国测绘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几十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测绘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曾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产业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不但结束了我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产品还出口多个国家。他的人格魅力,受到人们交口称赞。他,就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1939年4月生于桂林,祖籍河北,1987年被评为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教授级工程师,1992年被评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1月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1996年12月至今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83年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被评为全国测绘系统劳动模范,1989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1992年当选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的每一项成果,都体现出矢志报国的情怀

提起刘先林,人们最难忘的是他几十年在科研一线的拼搏,以及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他的每一项成果,都能从进口产品中夺回一片市场,都使我国测绘科技在国际上争到更大的席位。他的每一项成果,都体现出浓浓的爱国之情,都体现他矢志报国的情怀。

他从事的是航空测量仪器的研究,正是长期以来我国航空测量仪器完全依赖进口的落后面貌,激发了他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我国在很长时间里是测绘仪器进口大国,由于我们研制不出精密航空测量仪器,许多外商向我们漫天要价,甚至把一些零部件拼凑在一起这样高价向我们出售。刘先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曾经买了相当数量6万美元一台的一种记录仪,因为是接近淘汰的产品,进来后或是不能用,或是经常坏,而且修理费用很高,动不动就要上万美元,还不如买新仪器划算。眼见国家花大量外汇,买这些所谓的高技术产品,他觉得心疼啊!


有一次,刘先林与外商谈判引进解析测图仪事宜。他看到外商出示的清单中一个考机程序竟要价5000法郎,知道这是漫天要价,于是当即道破这个程序的奥秘,对方马上把价格降到1000法郎。

还有一次,刘先林向一个专做中国生意的外商表示,中国仍然很穷。那个外商连问三声:“中国穷?”在那个外商看来,中国能花很大的价钱购买很一般的东西,怎么会穷呢? 还有比这更让人感到愤懑的。在德国,外国专家拿出视波器,打出复杂的波形给刘先林看,并说:“这种复杂的光机综合仪器你们搞不了,还是研制单纯光机型吧。”谁知刘先林当即把他要演示的下一幕东西提前道出来,刚才还感觉良好的德国专家只好尴尬地收起了仪器。

中国对进口仪器的高度依赖,外国人的轻视与傲慢,深深地刺痛着刘先林的心,他下决心研制出高质量的国产航空测量仪器,与国外产品一比高低。他说:“我作为从事航测仪器研究的专业科技人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推销国外仪器,这可以赚大钱。二是搞自己的仪器,把这个市场夺回来!”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刘先林当然知道,研制国产航空测量仪器,这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艰难之路,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但对他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个一向谦恭有礼的人,很坚决地对同事们说:“咱们努力干,把外国产品挤出去!”他就是这样,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祖国测绘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他始终胸怀远大理想,并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测绘科研事业中。

刘先林在文革中被迫离开心爱的测绘科研岗位,受到不公平对待。1973年国家测绘总局恢复,他终于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研究所。为了把过去的损失夺回来,为了早日改变我国测绘仪器制造的落后面貌,他憋足了劲,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他说:“只要努力,我们不会比外国人差。”


1980年,一个荷兰教授看了他编写的等高线拟合程序后说:“这个程序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在美国市场上能卖两万美元。”并希望把程序专利转让给他。当时国内的情形,搞出一个软件是得不到多少报酬的,而两万美元也不是个小数字,但是刘先林一笑了之。他不为金钱所动,一心要把我国的航测事业搞上去,为祖国争光。

改革开放以后,有些科技人员一心想出国,刘先林所在的单位也有出去的,但他不为所动。有人对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才,如果在国外将如何如何;某个同学在国外工作,月薪是多少多少。刘先林说:“对这一切,我从来没有羡慕过。”他在美、日、德等国的老同学、老朋友多次邀请他去国外,他都坚决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争气。我不但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而且要证明中国人在国内干,也一样能够成功!”

1987年,刘先林主持研制出JX-1解析测图仪,一举夺回解析测图仪国内市场。此前我国解析测图仪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外国人把价格抬得很高,每台达150万元人民币。1988年,刘先林又主持研制出JX-3解析测图仪,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同时国内国际都出现了一个现象,即用JX-3解析测图仪改造国外的同类产品。刘先林说:“国外不可一世的大型精密航空测量仪器终于被国产货取代了,这正是我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目标!”

刘先林到过的国家越多,他的心与祖国就贴得越近,他拳拳的赤子之心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


1988年,刘先林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美进行为时一年的合作研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了解和跟踪国外科研的最新发展,并把研究心得整理汇报,向国家测绘局、国家科委提出了多种设想,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9年,刘先林又研制成功JX-4A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产品出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测绘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测绘赢得了国际声誉。

刘先林的业绩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有些外国人似乎认为中国培养不出这样的专家,多次问他的“教育背景”,甚至直接问他是哪个国家培养的。刘先林总是自豪地说:“我就是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的。”


他的每一项成果,都是自主创新的产物

刘先林1962年从武汉测绘学院毕业后,满怀年轻人的热情和理想,来到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并很快崭露头角,显示出他善于创新的本领。他毕业不久就研究出一种新方法——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满足了当时测制1:1万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需要,而且省去了大量的野外作业。该方法当时就在全国推广应用,并被写入国家1:1万比例尺航空测量内业规范,成为国家航空测量规范中第一个中国人创立的方法。1967年,刘先林通过潜心摸索,编制了一套适用的空中三角测量程序,第一次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我国测绘生产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这两项早期的优秀成果,很典型地反映出刘先林科研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结合生产,善于创新,能解决实际问题。他总是深入基层,一头扎进生产实践中,从中发现问题,定下攻关方向,生产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多年来他所完成的项目,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提高我国航空测量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刘先林与其他同志一起,经过几年探索,于1984年研制成功了数控测图仪、ZS-1正射投影仪以及相配套的自动测绘等高线程序的80多个程序软件包,填补了国家航测仪器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这类仪器的国家,在数据压缩、等高线拟合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ZS-1正射投影仪一推出,就基本上把国内进口正射投影仪剩下的市场全部占领,改变了我国长期不能生产丘陵、山地正射影像图的局面,满足了测绘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急需,创经济效益700多万元。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大型航空测量仪器。

1985年,刘先林又根据航空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研制解析测图仪的总体方案与设计思想。刘先林在研制过程中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探索,终于研制成功集光机电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JX-1解析测图仪,并很快在国内得到大规模应用。为满足测制大量的1:500比例尺地形图和开展地籍测量的需要,刘先林又开始了JX-3解析测图仪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取得成功。JX-3是一种国内首创的用来把航空像片转化为高精度地图的精密仪器,可以测制高精度大比例尺地形图,满足城市规划和公路建设等的需要,是当时国家需要量很大的航空测量内业主力仪器。JX-3解析测图仪创新点很多,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省掉了部分硬件,许多功能都通过软件来实现,而且功能更强,实用性更好。JX-3解析测图仪获1991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JX-3解析测图仪的实用性来源于创新,来源于实践。在研制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真正是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用户在使用后感慨地说:“真不知道刘先生是怎么知道测图中那么多细微环节的!”JX-3解析测图仪很快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外商来华参展展出的同类仪器走遍全国卖不出去,只好大幅降价,每年为国家节省外汇上百万元。JX-3解析测图仪还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创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1997年,以刘先林院士为首的研发小组,根据测绘行业生产数字化产品的基本要求,为寻求更先进的1:5万、1:1万及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修测手段和设备,在JX-3解析测图仪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经过一年多的拼搏,于1999年又研制开发出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使我国航测技术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这个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利用这一成果,可直接生产出数字正射影像图和高密度数字高程模型,为数字化测绘生产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给我国测绘生产流程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成果很快在全国测绘、水电、铁道、地质、冶金、煤炭、农林、城建等行业广泛应用,为实现测绘技术体系由模拟向全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个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当初全国搞航测的只有国家测绘局的三个分局等寥寥几个单位,现在则有200多个,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就是国产仪器设备的普及。

刘先林带领他的团队,从国家的利益和需求出发,走自主创新之路,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

他的每一项成果,都体现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测绘科研是一条艰辛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在测绘科研一线上拼搏了大半辈子的刘先林比谁都清楚。在担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时候,他曾对新来院的年轻人发表这样的演说:“祝贺你们进入了地狱的大门!测绘科研的道路,就是我们饱经艰苦,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谁就能最后走出去。”

这是刘先林的亲身感受,他正是在“地狱”里不停地艰辛探索的人。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职工说起刘先林,印象最深的是他老加班。一位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分配到研究院时,发现刘先林天天加班,一天到晚编写程序。夏天天气热,刘先林办公室的门敞开着,在楼道就能听到他敲击键盘的声音,非常快非常响,那声音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刘先林住在单位大院的平房时留给邻居们的“经典镜头”,是一吃完饭,就一边穿衣服,一边奔向办公室。同事们时常会在工作的间隙意想不到地听到他提起课题研究中的某个想法,甚至在出差时忙了一整天之后刚回到宾馆,他还会突然提出问题与同事讨论。他的脑子,一直都在思考着科研的问题。他说,许多有价值的想法,都是在八小时以外想出来的。

满头白发是刘先林身上的一道“风景”。他的头发早在20多年前他40多岁时就大部分都白了,主要原因是那时他正在攻克拟合等高线函数的难关。1980年国庆节,刘先林为调试等高线程序,3天的假期自始至终在计算机房度过,每天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

研制JX-3解析测图仪,其程序是刘先林亲自编写的,这是一项极为艰巨而繁琐的工作。他每天忘我地拼搏,全身心地扑到工作上,完全沉浸在敲击键盘的嗒嗒声中,身居闹市,却全然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此同时,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他还要为相关的硬件问题,为许许多多其他问题而绞尽脑汁。1988年春节期间,在同事们纷纷回家探亲之后,在大家欢声笑语共庆新春佳节之际,为了把JX-3的主机由单机提升为系统机,他拉着儿子帮忙,在实验室连续苦干好几天,焊了几百个焊点,爷儿俩累得几乎直不起腰来。就在这一年,JX-3解析测图仪研制成功。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刘先林用力之勤,对计算机了解之深。北京四维远见公司刘宗杰在电脑硬件方面堪称专家。有一次,刘先林、刘宗杰等人到外地调试解析测图仪,刘先林在西安,刘宗杰在广西。刘宗杰在调试仪器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但怎么也找不出原因。时间不等人,刘先林又脱不开身,刘宗杰于是自己画了图,赶到西安找刘先林。刘先林详细了解情况后,指着微机图上一个很细小的地方说,问题可能在这里,元器件的连接处可能装得不对。刘宗杰回去一查,果然在那个很不引人注意的缝隙深处,连接片安装反了。刘宗杰不禁感叹,他天天与计算机硬件打交道,没想到解决硬件问题的,竟然是天天与软件打交道的刘先林。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研究院的许多同志,自打当年一进单位,就不断地听到对刘先林的表彰与赞美之声。二十多年过去了,刘先林的脚步已不复像当年那么矫健,满头白发也比当年稀疏了许多,但是一直没有变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忙碌,是大家对他不吝惜的赞扬。

刘先林1994年成为首批中国测绘工程院院士,现已年近七十,在一般人看来,他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获得了各种该有的荣誉,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但是对测绘事业的热爱,对发展我国测绘事业的豪情,使他从不自满,而是把荣誉当作前进的动力,不停地在科研战线上努力拼搏,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他每过几年就会拿出高水平的成果,他总是不停地让人惊喜。

长期以来,国内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采用基于胶片的航空摄影(摄像)仪。这种摄影方法成本高,对天气条件要求苛刻,有的地方一年也没有几天理想的天气,而且不能当场看出航摄效果,在数据处理效率等方面也有欠缺。近年,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使用数码航空相机。数码航空相机可直接、快速地获取影像并记录在硬盘上,是我国测绘生产急需的设备。进口数码航空相机价格极为昂贵,一套1000多万元,我国目前已累计进口十多套,耗资巨大。还有一点让刘先林难以忍受,数码航空相机里有一些关键部件,有关国家对我们封锁,别说技术,就是产品也不卖。为解决我国测绘发展的瓶颈——数据采集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航摄问题,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码航空相机刻不容缓。2003年,已过退休年龄的刘先林毅然接受挑战,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数码航空相机的研制。

研制数码航空相机不论对刘先林还是对公司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刘先林通过国家测绘局的项目支持和国家创新基金支持,开始只申请到120万元经费,缺口很大。但是他带领项目组的八九个人,一边想办法筹款,一边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课题组在他的带领下,每个同志都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少走弯路,他们虚心请教,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教训;为提高研究水平,他鼓励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刘先林说:“当初我对数码航空相机是个门外汉,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我成了内行。”

到2005年底,数码航空相机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基本上试制成功,进入试验阶段。为了测试数码航空相机的精度和摄影效果,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做一次试飞工作,年近七十的刘先林比以前更忙了。他频繁地在各试验场和北京之间穿梭,经常是连续几个月出差在外,甚至元旦、春节期间都没来得及喘口气。

在山西农村试验时,他们不顾当地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天天做试验,非常辛苦。有一天下起了雨,大家劝他别去了。刘先林说:“走,买雨具去。”他一样和年轻人早出晚归。当时恰巧他要到外地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他临去机场时说: “大家抓紧干,我过两天就回来。”两天以后,他又出现在现场。

刘先林想方设法,克服经费紧张、试验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为缓解经费压力,他们把科研试验与生产结合起来,为一些测绘单位提供服务。他的口号是要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楼道里放着的像公园里小船一样的东西,谁都不会想到,那是一种简陋的蜜蜂三型飞机的机身,插上翅膀就可以飞上天。那是他们试验用的飞机,他们今年在四川试验时用的就是这种飞机。

说起这次试验,刘先林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那天到达宜宾时,已是下午5点多,太阳西斜,刘先林他们连宾馆都没进,连行李都未卸,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驱车前往试验区试飞。看着这个小小的飞机,有的同志心里不禁犯了嘀咕:这与我们平时乘坐的飞机差别也太大了,安全有保障吗?见此情景,刘先林二话没说,第一个登上了飞机,一飞就是40多分钟。他的行动感动了同事们,也感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大家打消了顾虑,争着干,并顺利完成试验任务。

当时四川天气已经很热,而野外试验要布设控制点,这也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工作。刘先林让年轻同志在室内解决软件问题,自己带另一位同志天天跑野外,布设控制点。有时为了赶时间,到了午饭时间也不休息,一直干到下午两三点才吃午饭。如果发现某个点误差大,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是把这个点去掉重新核算。但他不这样,一定要把所有的点都重新核算,而且一定要找出导致误差的原因。他常说,咱们搞科研工作,半点也马虎不得。

四川的试验刚完毕,还来不及喘口气,今年“五一”期间,刘先林又率领大家到河南焦作做试验。开始因为GPS天线影响,试验不顺利,一些同志产生了急躁情绪。他多方研究解决方案,同时积极鼓励大家别泄气,充分激发大家的干劲。他说:“科研工作就好比压在石头下面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会从哪儿长出来,但是它一定会长出来。”试验工作在艰难中不断取得进展。

一系列的试验下来,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他们研制的数码航空相机已可满足生产需要,试验结果表明其实用性不逊于外国产品,预计今年底即可投产销售。在从河南回京的路上,他终于吐露了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几个月来,他没睡过一个好觉,压力太大了。数码航空相机过去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而且势头很猛,为了不受制于人,为了我国的测绘事业,必须尽快国产化。国家测绘局和各省局的生产单位都在看着等着,他们一见面就问什么时候能研制出数码航空相机。“好在现在试验完毕,可以接受订货了!”这是胜利的喜悦,成功的喜悦。

他的每一次服务,都是推广国产仪器的有力手段

研制出先进的测绘仪器不容易,把它推向市场,在外国产品一统天下的市场上分一杯羹,甚至把它们挤出去,更是难上加难。这些年,国内研制成功的高端航空测量仪器产品也有不少,但在推广方面能取得较大成功的屈指可数。但恰恰是刘先林,他的产品多年以来销售状况很好。这很不简单,充分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他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1989年,刘先林又富有远见地积极推动成立了公司并任董事长,用企业机制去推广产品。

推广产品之难,刘先林很快就领略到了。他首先面临的,是用户对国产设备的信心不足,是认为国产仪器不能用的习惯性思维。长期以来我国航空摄影测量都不用国产设备,也不重视国产设备,基本上是外国货一统天下。因此,尽管在这方面国产仪器并不比国外产品差,但是有时连与国外仪器进行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要说服有关单位用户支持国产货,不是那么容易的。

刘先林和同事们冷静地分析了形势,采取了与众多厂商不同的闯市场的方法。许多仪器厂商拨出专门的资金搞营销,做广告,甚至搞公关。但这些他一概不做。别的公司重视做用户单位领导的工作,他是深入到生产单位中,做作业员的工作。他认为,要使国产仪器站住脚,在用户心目中取得信誉,必须在服务上比外国产品更过得硬。服务,是他制胜的法宝。

刘先林要求公司每一位成员都必须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宗旨。作为科研带头人,他的任务相当繁重,但是所有关系到售后服务的事,他总是吃苦在前,专拣最硬的“骨头”啃,尽可能多地亲临现场,进行检测和技术指导。多年来,他经常带领课题组同志,深入测绘仪器厂,深入用户单位,上门服务,传送经验,免费解决各种问题,深受仪器厂家和用户单位欢迎。

他常对用户讲,如果仪器出了问题或对仪器有什么要求,随时都可以打电话联系,他们尽快帮助解决。用户一来电话,本来可以让其他人去解决的,他要亲自去,而且一接到电话就放下其他工作,马上就买机票,有时连家里的事都来不及安顿。有的用户对仪器质量不放心,他就专门去作应用示范;有的用户使用不熟,他就去培训;仪器出了故障,他及时赶去免费维修。有些苛刻的用户对几年前买的老型号仪器提出过高的要求,刘先林仍然热情相待,让用户满意。他有一句非常朴实而让人感动的话:“外单位的人,甚至外地的人,大老远来有求于我,我一定要热情地接待他们。”尽管他已年近七十,但依然是长年累月风尘仆仆地来回奔波。

一次,因为生产厂家的原因,有一台仪器不能正常工作,这本来不是刘先林的责任,但他没有计较,亲自带领几个年轻人赶到南京。他们一到那里就干活,刘先林整个人钻在桌子下,许多人以为他是修理工。他们连续干了十几天,每天干到凌晨两三点,饿了就到街上随便吃点儿东西。年轻的同事看着他满头的银发,十分感慨:老刘这股干劲真令人佩服啊!在河北调试仪器时也是每天干到深夜,干完出来,单位的大门早就关了,刘先林只好与年轻人一道跳墙出去。到了旅馆,还得敲半天门。

他自己时间这么紧,却总要亲自做技术服务。同事们经常问他,你是院士,这种维修服务,派个人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亲自去?他说,产品销售靠的就是服务,我自己亲自服务,是“讨好”用户的最好方式,是树立用户对国货信心的最好方法。仪器设备能否在市场上推广,关键是许多细节需求能不能解决。这些细节服务,我必须亲自去了解,还要手把手地做出来,解决给用户看。卖出去的仪器就像最小的儿子,要到那里去照顾,让它成长。

随着仪器销售量增多,这种事必躬亲的服务方式逐渐行不通了,刘先林于是又借助热线电话来解决问题。他的电话号码谁要都给,用户一来电话,他有问必答。如果他正在开会或有其他事情,一时接听不了,他也必定事后回话。他每次都把用户的问题记下来,积极想办法解决。

周到细致的服务,不但有助于改善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在用户中赢得了口碑。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刘先林还不断了解用户的新需要,继续深化科研成果,不断更新软件版本。JX—3解析测图仪投放市场后,软件差不多每3个月就升级一次,并免费提供给用户。由于维修方便,版本更新及时,易于开发、更新、改造,他们的产品很受用户欢迎。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也同样受到用户青睐。从1999年至今,每年都售出150套左右,国内共已销出1300多套,覆盖了整个国内市场。3年前就有人预测市场已经饱和了,但销售势头至今不衰。

仪器出口国外,刘先林的售后服务也跟到国外。在这方面,以巴基斯坦最有代表性。他取得了巴方的完全信任,巴基斯坦国防部测绘局的航摄仪器全是刘先林的产品。甚至巴方了解到刘先林正在研制JX-4A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尽管当时还未研制成功,巴方还是和他签订了几十万美元的合同。现在,巴方又希望购买刘先林的数码航空相机了。

每一个同事,都感受到他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风采

刘先林在测绘界、在社会上都有很高的声望,现在还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但是,同事们都更愿意管他叫老刘。初进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尊敬地叫他刘老师,他却说:“我们都在一个单位工作,是同事,叫老刘就行了。”


平易近人正是他的本色。他不讲究穿戴,满头的白发理得短短的,厚厚的眼镜片后面一双眼睛永远是和蔼的目光。他的办公室也正如他这个人,简朴而充实,没有一样多余的东西,却多了一些别人的办公室里不可能有的“设备”。同事们说,刘先林的办公室就像一个车间,总是摆着他正在研制的仪器。


前几年,单位把办公楼装修了一遍,并专门分给他一套里外间的办公室,让他有个待客和开会的地方。没想到他把里间让给同事搞研究,自己办公的地方挤了又挤,办公桌上资料堆成了山。我们在采访时看到,他办公室摆放的“设备”又“升级”了,以前是正射投影仪,是解析测图仪,现在是正在研制的数码航空相机。

他对生活没有太多的要求,到过他家的同事对他的简朴生活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与此相反的,是他对工作的高要求,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有一次,刘先林去四川为客户单位调试仪器,院士专门前来,主人热情得不得了,专门安排他住进一个档次较高的宾馆。但刘先林不同意,他说宾馆离单位有些远,不方便工作。他坚持住单位附近的招待所,那个招待所就像个集体宿舍,用的是公共厕所。主人觉得很不好意思,他却安慰主人说这就很好了。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职能部门的职工说,刘先林从来不让单位里给他办什么事,也从来不给同事添任何麻烦,“有时你都会感觉不到单位里还有这个人”。


对刘先林来说,不给单位和别人添麻烦是做人处事的原则。


他爱人身体不好,家住的地方离单位较远,希望能调一下房子。有同事劝刘先林说:“你是院士,调一下房子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他最后还是没有提出来。在解析测图仪系列攻关最紧张的日子里,他上有80多岁的双亲需要赡养,母亲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下有两个在小学读书的孩子需要照顾。爱人是小学教师,工作紧张,身体也不好,需要他照顾,他家务劳动比较繁重。


他勇敢而乐观地面对这一切,无微不至地尽着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职责。组织上经常问他是否需要特殊照顾,他从未提过任何条件。相反,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加班,常常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彻夜钻研。他为单位办过很多事,但没有一次跟单位要过车,甚至当院长后也不坐单位的车。他经常骑着那辆自己改造的单位内无人不知的三轮车,来去匆匆。


为了工作方便,他后来自己买了一辆捷达车。但没过几年,由于驾驶技术、保养等多种原因,那辆捷达车破敝不堪,连保险公司都不愿保了。单位领导考虑到他是院士,还兼着多种身份,科研工作很繁重不说,还经常要处理各种事务,想给他配辆车,甚至配司机,他都谢绝了,说不方便。


再后来,他架不住大家劝说,干脆自己换了一辆皇冠车。于是人们有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辆皇冠车在路边停下,一个满头白发理得短短的、戴着厚厚的眼镜片的老头儿,匆匆地从车里下来,在路边摊买了两样青菜,又小跑着回到车上,驾车离去。

常有不少单位请他出席各种活动,他都推辞了。他说自己是测绘领域的院士,只懂测绘,其他领域是外行。


他觉得该干的就干,不该干的坚决不干。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只知道埋头干活,依旧是踏实严谨,从来没有利用自身的影响,去获取额外的利益。

他身兼三个学校的客座教授,这些学校每年给他的报酬加起来有30万元,还有一大笔科研经费。他说:“既然兼职,就不能只挂个虚名。”他费了很大心思,探讨如何为这些学校做些实事。至于那些报酬和经费,名义上是他领了,实际上都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钱给学校用作了科研经费,自己分文未取。


有人问他一年收入多少,他说:“我挣的钱都是通过科研成果赚来的,都在研究院、在公司规定的范围之内。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一年推掉的钱有四五十万元。”


 随着JX4销售越来越火,刘先林所在公司的效益也一年好于一年。他要求大家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尤其是员工要依法交纳个人所得税,无论是公司还是职员,决不许有偷税漏税行为。有个别员工不理解,刘先林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你想拿钱,就别心疼依法交税。

刘先林善于团结同志,使公司的同志能够通力合作。他根据各成员的特长,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出色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并为开拓技术市场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公司内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洋溢着团结和谐的气氛。


他待人真诚谦逊,没有架子。给年轻人留言,从来都是“请”做什么事,从无命令的口吻。公司里的同志,许多都跟随他工作20多年了。他们说,这并不是因为公司待遇有多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院士的人格魅力。刘凤德原来换过几个部门,但到了刘先林手下,就不愿意走了。他说:“在这里,除了工作,我没有别的压力。”多年来,刘先林的四维远见公司技术骨干没有一个外流的。

刘先林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承上启下的过桥板和铺路石,一定要虚心向老一辈航测专家学习,同时带好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


他总是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到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年轻人都说,跟刘先林学东西就是快。公司的技术骨干龚新平刚到单位的时候,对汇编语言一窍不通,但跟随刘先林只学了一个月,就能独立编程序。这对一般人来说近乎是个奇迹,龚新平一语道破个中原因:“他压你干,逼你干,帮你干,教你干,所以出成果也很快。”


凡是年轻人请教他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分大小,他都会非常认真地回答。如果他临时有事或一时回答不了,也一定拿小本子记下来,约好时间再探讨。


他从来都是与年轻人平等地讨论问题,年轻人可以无所顾忌地各抒己见,甚至当面否定他的意见。


在河南搞数码航空相机试验时,一位年轻人对他写的详细方案有不同意见,和他公开争论起来,他都不以为忤,择善而从。


青年人总爱找他讨论技术问题,也都愿意到他的手下工作。刘先林敢于放手让年轻科技人员去干去闯,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他带过的年轻人,大部分很快能独立承担国家或国家测绘局的重点科研项目,成为科研骨干。


您是国之栋梁!

您是河北人的骄傲!

向刘先林先生致敬!


来源/观察者网 人民网 

新浪微博 中国测绘报

编辑/吴光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