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记“疫”|我的小区“中风险”之后……
新冠疫情冲击之下,石家庄、邢台、廊坊等地出现新冠确诊病例。我省迅速行动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歼灭战。石邢廊三地实施全域闭环管控,社区村庄封闭管理,全员开展核酸检测。
疫情肆虐,全民在行动。在携手抗疫过程中,每一个平凡的人,在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中,都拥有了一份不平凡的经历,这种经历或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或颠覆了自己的观念,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记。所有的一切都值得记录。
自今日始,燕赵都市报开设《我的抗疫生活》栏目,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聚焦那些在疫情风暴最中心的凡人凡事。携手抗疫,每个人都了不起。
截至2021年1月11日,石家庄市除藁城区全域升级为高风险地区之外,还有30个社区和村庄被列为中风险地区。这些社区和村庄采取比其他地区更为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在新闻报道和市民的朋友圈中,这些小区和村庄的名字不断被提及,它们成了舆论焦点,同时,那里的居民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
杨美(化名)的家,就在这“中风险”之中。
杨美本来以为,自己将和1100万石家庄人一样,在封闭小区里居家隔离几天,等全员核酸检测完成,手机上出现核酸阴性提示,就可以上班、出差,像以往一样生活。但是,社区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小区被列入中风险地区,她和她的社区,被卷入一场巨大的不确定性考验中,她观念里许多熟悉的认知也随之发生变化。
△居住在石家庄市某中风险小区的志愿者热心参加小区的志愿服务。
不能一切都是乱糟糟的
“我现在是我们单元的‘单元长’你知道吗?刚当上的。”
杨美说这话时,还有点不好意思,在电话里说着就笑了。
她的笑,很明显是因为还不适应这个新身份——单元长,这职称不像职称、官衔不像官衔的称呼,在以前和她是绝难联系到一起的。
杨美是典型的新石家庄人,也是典型的都市工薪族。大学毕业后,她远离家乡来到石家庄打拼,2016年在这个小区买了房。杨美,单位里业务突出的青年人,生活中追求轻松自在的御宅族。她的忙碌和自由,让她很少考虑自己与社区的联系——大多数时候,她觉得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收费缴费、服务要求之上,除此之外,她很少关心小区里发生的事,即便早就被拉进了业主群,她也几乎不会在那儿发表看法。
“非必要的联系不开展,不熟悉的圈子不参与”,在杨美心里,这不就是大城市里很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我们可以把情感和社交寄放在网络、游戏甚至追星这样的虚拟社群,却与身边天天擦肩而过的人,全然陌生。
但是,这种状况,在石家庄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几乎一夜之间就被改变了。
杨美形容自己的社区,在最初遭遇疫情新闻“轰炸”的时候,一切都是乱糟糟的。
大家都害怕,信息不足,千头万绪,情绪难免焦虑甚至暴躁。矛盾在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社区有21栋楼,楼层从18层到32层不等,即使分了3个区,检测任务也堪称繁重。
一开始,全靠防疫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组织并维持秩序。面对数千名社区居民,他们喊破了嗓子、累脱了力,也难以周全兼顾到所有人的需要。杨美回忆说,大家看到开始检测,都下去排队,一面担心聚集,一面又害怕遗漏。天气寒冷,队伍很长,幼儿或老者受到“照顾”还能理解,有的家长带着上学的孩子也想插队,这种情况多了,很多业主有意见。
“后来,这种事在业主群里讨论得挺激烈的。我也觉得这种情况不应该继续,谁知道防控还要持续多久,还有多少问题需要我们一起面对?”杨美发现从那时起,很多事、很多人,就悄悄起了变化。特别是在整个社区成为“中风险地区”之后,大家除了心情沉重,共渡难关、互帮互助的共识也空前一致。
△志愿者为小区居民测体温。
关键时刻有人站了出来
有人站了出来。
杨美她们楼的一位年轻人,首先提出一个“敏感”的问题——换楼长。
原来,杨美所在楼的楼长是一位阿姨,年纪较大,也玩不转微信这些新工具。一些业主担心,这会耽误许多信息沟通、传达召集等工作。以前,杨美还对“换楼长”的呼吁不以为然,“中风险”之后,她才意识到小区甚至一栋楼的邻里沟通是多么重要,随意对待这件事,甚至可能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年轻人成为新的楼长。在社区居委会和业主的支持下,新的危机应对体系也迅速建立:不仅每栋楼采取楼长负责制,楼长还联络和指派了负责单元的单元长;单元长之下,又联络着十多位组长;每位组长只负责六七户居民,保证核酸检测等重要工作通知到位按时完成……
杨美因为曾经把其他社区的抗疫经验通过微信私信转发给楼长,而被“点将”:楼长直言不讳地问她,危机时刻愿不愿意挺身而出——当一名“单元长”?
不喜欢麻烦沾身的杨美,最终接下了这个任务,以“单元长”身份成为社区志愿者中的一员。而这支队伍刚刚成立,就面临严峻考验:在被宣布为“中风险地区”之后,社区必须立即进行第二次全员核酸检测,应该说,这次检测的难度、压力比第一次更大,居民心态也更加复杂。
但是,由于有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和经验总结,杨美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出乎意料地顺利。责任到人,合理分配电梯,控制下楼人数,紧密配合保证衔接流畅,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人员协调求助,等等,这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操作,由于有了小区居民彼此信任与支持,而变得十分顺畅。曾经被“中风险”压得心慌慌的邻居们,也不再那么慌乱和紧张,他们更愿意用包容和支持,汇聚成保护自己与家人的新的力量。
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
在更大的“风险”之下,用更短时间,更安全的方法,保护了跟自己居住在一个单元、一栋楼、一个社区里的邻居们,杨美说,这次自己和小伙伴们干得漂亮。
以前,杨美对她的小区,包括小区里的人,有过各式各样的吐槽。她抱怨过物业不作为,抱怨过邻居不文明,抱怨过社区散沙一片,没有归属感……她的抱怨跟我们的抱怨一模一样。
因为楼上邻居家孩子的“噪音”问题,她偷偷给邻居家“贴过条儿”——但也像很多人一样,杨美没有勇气面对面和邻居沟通。社区的很多矛盾,她觉得:除了忍耐或者爆发,看不到什么解决途径。
这次疫情危机,让杨美联通了她的邻居。邻居很倒霉地一个人被“封闭”在了这个小区,家人没有和他在一起。因为害怕自己无意中错过了重要的核酸检测或其他事项,邻居主动联系了杨美,不仅因以前的事向她表达了歉意,还向她求助,希望社区千万别把暂时“独居”的他遗漏了。
杨美觉得又好笑又感动。她向邻居保证,不仅负责组长一定会按时通知这位邻居,自己作为单元长,也会重点“照顾”他,绝不让他再有“孤岛之感”。
“在这住了4年多,不认识几个人。每天上下电梯,大家都和兵马俑一样面无表情,就连同一层的邻居,也半生不熟。但昨天,他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辛苦了邻居。闭环之下,都很辛苦,挺一挺,都会过去。国际庄,快好起来吧。我想出去撒欢。”杨美在自己的“树洞”、她的微信公号上,留下这样的文字。这个冬天这段难忘的“中风险经历”,注定将留在她的脑海和视野里,让她看待许多问题的角度从此变得不同。
来源/燕赵都市报
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采萍
编辑/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