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孝老爱亲,他们这样做→
编者按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家风正则家道兴,通过言传身教,让孝老爱亲成为家庭成员的共同信仰,不仅有助于家庭的和谐,更能培养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下一代。
今年,为深入推进“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我省组织开展“‘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4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
该活动由河北省文明办、中共河北省纪委机关、中共河北省委省直工委、河北省监察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河北省总工会、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妇联、河北省文联、河北省作协、河北省关工委联合主办,河北新闻网、河北文明网承办。
重阳节将至,与你分享部分投稿作品,讲述孝老爱亲故事,展现向真向善向美好家风。
孝道花开 满园芬芳
作者丨赵佳丽
“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训如同一粒种子,深植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沃土中,历经千年风雨而不衰。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不应被遗忘。
在容城县西小里村,有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太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护并践行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美德——孝道,她就是我的奶奶,80岁的阴春静女士。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奶奶家里很热闹,就像一个小型养老院。矮小的房子里,住着三位老人,分别是奶奶的婆婆、妈妈和干妈。为了更好地尽孝,奶奶把她们都接到自己身边,悉心照顾。其中,奶奶的婆婆因年轻时裹脚,老了走路很不方便,奶奶的妈妈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经常走丢,几位老人的身体都不算好。
每当听奶奶讲述年轻时伺候老人的故事,我总是眉头紧皱,很难想象当时那个年代奶奶是怎么熬过来的。奶奶脸上却笑意满满,认为能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好好尽孝,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个炎热的夏天,奶奶的婆婆突然患上一种传染性疾病,医生也下了病危通知,并告知家属此病传染性很强,一旦感染,以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不可能治好。正在大家都不敢靠近的时候,奶奶站出来说:“这是我妈,我自己来伺候,一定会把她伺候好。”就这样,奶奶日夜守护在太奶身边。天气炎热,为了降温,她就用温热的毛巾一遍遍擦拭太奶的身体,手中的扇子也没停过。
我问奶奶:“当时您不怕被传染吗?”奶奶说:“比起传染病,眼睁睁地看着老人离开更可怕。”在奶奶的悉心照料下,太奶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孝道在我家这个小院子里,犹如一颗种子,在每个人心中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在奶奶的悉心培育下,孝道花开,满园芬芳。
作者的奶奶获得的“好母亲”奖牌。作者供图
爸爸是奶奶唯一的儿子,在奶奶严慈相济的教育下,他在生活中孝老爱亲,工作中兢兢业业。
如今爸爸临近退休,无论下班多晚,都要回家陪奶奶聊聊天,给奶奶做顿饭,甚至躺在奶奶身边不说话,只是默默陪伴……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何为“孝”,诠释着孝道的真谛,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去尊重、去感恩。
何为孝?对我来说,是在忙碌之余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生活的点滴;是在节日里亲手为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或是送上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是在长辈生病时帮他们挂号,陪他们去医院;是在他们即将被这个智能时代抛下时,耐心教他们用各种电子产品……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慰藉与陪伴。
传承孝道家风,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领悟。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财富,让孝道的种子在家风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它在我们的心田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作者工作单位:雄安容和海棠幼儿园)
表哥家的好家风
作者丨赵武军
我大姑的二儿子名叫张小堂,现在65岁,精神矍铄。
他酷爱养花,视花如命。夏天,走进他的四合院,肯定会被眼前的繁花所惊艳:迎面红彤彤的锦带花簇拥着一池修长的翠竹,遮住了高高的影壁墙;院子四周也种满了花,有姹紫嫣红的变色小月季,有散发着馥郁甜香的巧克力花;还有墙根处高大的桂花树和棕树。
尤其是那“人生何曾都如意,弱质未必不凌天”的凌霄花,吹着一簇簇小喇叭,攀附着栏杆竟然爬到了二楼楼顶,芬芳的花蕊引来了蜜蜂和蝴蝶。就连堂屋正门两侧,也各摆放着一盆怒放的三角梅。微风掠过,红艳艳的花朵翩翩起舞。
都说养花的人,勤劳且富有责任心,这话一点不假。表哥别看长得精瘦,干起活来可是一把好手。给花除草、除虫、施肥、浇水,岁岁年年,乐在其中,从不喊累叫苦。到了冬天,一些娇贵的盆花就得搬到有暖气的屋里,表哥像照顾孩子似的照看着它们,生怕冻伤夭折了。
正如老舍先生在《养花》中所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由于表哥的四合院环境优美、绿植合围,还被授予“森林人家”的荣誉称号。
都说养花的人富有爱心、乐于助人,此言不虚。对亲朋好友,表哥没有一句虚情假意的客套话,唯有实实在在地尽力帮衬。平日里,表哥卖电动自行车,也维修。骑车的路人不仅能在他那个“老张门市”享受免费充气服务,就连小的零部件维修也不要钱。倘若修车的人有急事不能多等,他就让人家把自己的电动车先骑走,回头再来门市上换车。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他就免费上门服务,给电动车换电瓶并精心维护,多年来深受新老客户好评。
前些年,我大姑和姑父还健在时,表哥和表嫂就特别孝顺。我姑父爱吃麻糖(油条),表哥就骑车到镇上买回来给老人吃。由于在姊妹兄弟十一人中排行老大,我大姑从小就受苦受累,踮着一双小脚帮奶奶做一大家子的饭,缝补一大家子的衣裳。
表哥家经济条件不错,隔三岔五就给老人买一只烧鸡,逢年过节再割几斤猪肉给老人包饺子。表哥还给老人的堂屋安上了空调。表嫂经常给老人端水送饭,擦背洗脚,让父母安享晚年。就连孙女参加工作后,也常给爷爷奶奶买各种好吃的。
表哥不仅花种得好,家风也传承得不错。家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勤劳持家。就像他种的花一样,好家风也“开枝散叶”了,真可谓“惠风和畅福临门,四季花开香满庭”。
(作者工作单位:邯郸市临漳县孙陶镇东芦联校)
“小家风”托起“大文明”
作者丨金春梅
我叫金春梅,是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肖营子村的“大家长”。我们村有514户,其中包括最美家庭全国级1户、省级1户、市级12户、县镇级30户。2017年,我们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大家都说这得给我们的好家风记上一功。
金春梅的全家福(二排左四为金春梅)。作者供图
先说说我的家风故事吧。我成长在一个16口人的大家庭。我出嫁那天,奶奶嘱咐我:“要孝敬公婆啊。”爷爷说:“别跟公婆分家啊,过日子过的就是人气,人气就是财气,分了就啥都没了。”
在家里,公公种地、婆婆带孩子,我们小两口在外搞事业,做服装加工、草编加工、石材加工。后来,我们成为村里最年轻的“万元户”。我觉得,正是有了好家风,才让我们家庭和谐、事业顺利。
2006年3月,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是村民们自发选我这个外来的媳妇给2000多人当家。上任后,我为自己定下了16个字的发展理念:“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魂不强。”
“无魂不强”方面,先抓家风建设。因为我嫁到村里二十来年,看见过有因家庭不和大打出手的,甚至把老人被子扔到大街上。我就想,不能在短时间内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但一定要让老百姓的家庭都和谐起来。
我尝试着组织“婆媳对夸会”。一开始,大家抵触,都觉得没啥可夸的,也不好意思夸。我就带头夸自己,夸我咋对公公婆婆的,给她们都夸哭了,然后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都说好媳妇是夸出来的,还真是,越夸好婆媳越多,到现在,我们村被评为“好婆媳”的有68对。
金春梅为村里的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作者供图
每到春节,我们还给老人发红包,引导各家各户跟老人一起过节,儿媳妇在丈夫生日这天给公公婆婆一个拥抱。这样,民风也好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和谐了。
2014年,我们打造省级美丽乡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观念联系起来,提炼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孝、诚、仁、爱“四德文化”,并用苹果、树叶、橙子、红心来具象化。比如,把“爹娘生咱身,拉扯咱成人,汗水壮咱筋骨肉,恩情比海深。养娘心安稳,敬爹是本分,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孝德人”的孝德内容刻在红苹果上,寓意做好孝德就会平平安安;把诚德、仁德、爱德的内容分别刻在树叶、橙子、红心上,寓意做诚信人就会健健康康、做仁厚人就会家庭事业顺利、做有爱之人就会帮助别人,每天都传递正能量,人生才会幸福快乐。
如今,“四德文化”不仅成为激发老百姓善举的强大力量,也成为群众内心真正尊崇的良规家法。为使“四德文化”家喻户晓,我们修建了占地九亩的“四德”文化园,开办了“四德大讲堂”“家长学校”,家家户户制作了“四德全家福”,并推行“好人榜”“积德簿”,把好人好事用积分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大家形成比学赶帮超做好事的良好氛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代人有幸走入了新时代,我们既是追梦人又是圆梦人。追梦人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人需要奋斗和奉献,我要在奋斗中释放激情、在奉献中实现理想,在传家风、带民风、为乡村振兴铸魂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肖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以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作者丨曹建玲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时,张彦辉早已来到母亲房间,为常年瘫痪卧床的母亲换纸尿裤、翻身按摩、洗脸、梳头。
此时,妻子也把做好的营养早餐端到床前,一勺勺给婆婆喂下……一切就绪,夫妻二人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是发生在退役军人张彦辉家中的平常一幕。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他的家风传承。
1994年12月,18岁的张彦辉带着对军营的向往,踏上了从军之路。自此,“一门三子部队参军,三身戎装保家卫国”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
张彦辉兄弟三人在部队期间,父母年事已高,家里农活都是老人自己扛,逢年过节家庭也不能团聚。哪个父母不想孩子,但是祖国更需要他们。老人舍小家顾大家,从不给部队添麻烦,叮嘱儿子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人一定要老实本分,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张彦辉在社区工作中。作者供图
2007年4月,张彦辉从部队退役,回到了灵寿县灵寿镇育才社区工作。
越是基层工作,责任越重大,使命越光荣。张彦辉管理的辖区大大小小有46个小区、近万名居民,邻里纠纷调解、组织志愿服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张彦辉还利用在部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他倡导成立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鼓励更多退役军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每年八一建军节,他带领社区党支部成员慰问辖区退役老兵;每年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社区关爱“空巢老人”,组织老年人活动,传承孝道文化。
凭借在部队练就的过硬素质和良好作风,张彦辉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尊重。在他的带领下,社区环境变得更加和谐,居民的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
2001年,张彦辉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是人民教师,常年带高三毕业班,早出晚归,加班值班是常态。他对妻子从来没有怨言,也十分支持妻子的工作。妻子经常晚上回家阅卷,他就在旁边默默陪伴。
有一天晚上,班上的一名孩子离家出走,家长向张彦辉妻子求助。看着妻子焦急的模样,他开车拉上爱人,转遍了整个县城,最终找到孩子,送到父母身边。
张彦辉为母亲喂饭。作者供图
张彦辉还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母亲因病长年卧床不起,他就每天起早贪黑,为母亲准备吃的、擦洗身体、陪伴聊天……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身体逐渐好转,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这个幸福家庭成长起来的双胞胎,从小就懂得感恩、孝敬。如今,她们都已考进大学,并把好家风传承下来。
张彦辉与妻子、两个女儿合影。作者供图
张彦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优良家风,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的贡献与奉献,对家庭的关爱与付出。
(作者工作单位:石家庄市灵寿县牛城乡初级中学,系张彦辉妻子)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作者丨王伏天
家风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风淳。
我的家乡平山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也是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爱国爱党的清正家风,贯穿了我的学生时代和工作生涯。
我幼时习字,用的是一方家传旧砚。爷爷用它时,在砚上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父亲用它时,曾赋诗一首:“双亲不必泪龙钟,虎子豪情正满胸。自古征人忘生死,戎儿况是借家风。”父亲跟我讲这方砚台的传承,讲他跟祖父母读书习字的趣事,还讲了家中两代人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故事。他一笔一画教我写字,正如当年祖父教他一样。
在我看来,这方旧砚就像一本无声的书,在倾诉、记述着我不曾见过的历史。岁月无常,唯石能语。这个砚台成了我书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陪伴我写字、作画。
小时候,家里放着一些盒子,经常看到家长拿出里面的“宝贝”擦拭、欣赏,很是好奇。有一次,趁父母不注意,我拿着把玩,随着一阵“哗啦啦啦”的清脆金属落地声,我碰翻了“宝盒”。父亲听到声音,从屋外进来,看到散落一地的奖章。
他蹲在地上,一个一个捡起来,认真擦拭后又放回原位。我站在旁边,等待着父亲的批评,但是许久不见其声。沉思良久后,父亲和我说起这个盒子里装的“铜牌牌”是什么,那是祖辈获得的勋章,还有父亲设计的不同学校的校徽……这些奖章、徽章,承载着两代人军旅生涯的奋斗历史、求学旅程、工作经历。
父亲说,我爷爷奶奶经常给他讲述家乡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讲述老一代人的艰苦朴素、奉献担当。从战场到职场,从手持刀枪到手握钢笔,“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已经成为我们家族刻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
祖辈、父辈认真的工作态度、朴素的作风、安于平凡的定力,也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我此后岁月里常存于心、鲜活旺盛的精神力量。
如今,我加入了老年教育工作队伍,更深刻地理解了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今后,我将立足岗位,严于律己、躬身自省,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讲好新时代老年大学的精彩故事,传播新时代老年人的声音,继承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担当。
(作者工作单位:河北老年大学)
坚韧的力量
作者丨耿启然
我的家在邯郸市丛台区,是一个四世同堂之家,家里有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老姑(爷爷的妹妹)、爸爸、妈妈和我。
我的老姑是一个二级智障且患有严重糖尿病的人,老爷爷白内障,眼睛几乎失明,老奶奶患有肺癌。大约从我上小学三四年级起,他们三人就一起瘫痪在床,吃饭需要人喂食。于是,我的爷爷和奶奶便24小时守护在他们身边,做饭、喂饭、翻身、换尿布、喂药、洗衣、擦洗身体……
在我的记忆中,自那时起,爷爷、奶奶好像再也没有出去散过步,没有逛过商场,更不要说外出旅游。他们放弃了一切休闲活动,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社区诊所、医院和药房,就连外出去市场买菜的日常小事也要替换着。
耿启然小时候与老奶奶合影。作者供图
奶奶1954年出生,身体不太好,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和心脏病。记得有一年,奶奶突然心脏病发作,到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住院期间,奶奶每天都要打十几个电话询问家中的爷爷,总怕爷爷照顾他们不到位。
爸爸妈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往医院跑照顾奶奶,一边帮着爷爷照顾他们和我,还要兼顾单位的各项工作。那阵子,妈妈天天守在医院,爸爸一回家就赶紧做饭,然后替换爷爷,与爷爷常常凌晨两点交班,因为三位老人睡“反觉”,晚上随时需要照顾。家里面的洗衣机几乎天天在运转,各种被褥也是拆了又洗、洗了又拆,尿不湿换了一片又一片。
奶奶在医院只住了7天,死活都要出院,一回到家就忘记了医生让她卧床休息的嘱托,坐在三位老人床边当起了“管家”。
耿启然的爷爷在照顾耿启然的老姑。作者供图
三位老人没有牙齿,吃不了硬东西,每次吃饭,爷爷和奶奶要把饭煮得很烂,把煮好的鸡蛋和炒好的菜拿到菜板上用刀剁碎,搅拌在碗里,一勺一勺喂给三位老人。老姑有时一边吃还一边吐,把饭菜吐得爷爷奶奶满身都是,但爷爷奶奶从没有着过急,像哄小孩一样,一边给老姑擦嘴,一边又把食物递到老姑的嘴边。
20多年如一日,爷爷和奶奶不曾抱怨过,只有默默付出,悉心照料三位病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儿女、作为兄嫂的担当,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坚韧的力量。
如今,老爷爷、老奶奶已经离世,爷爷和奶奶还像过去一样照顾着老姑,他们也已步入古稀之年,但这份责任和担当从来没有变过。
小时候的耿启然(前排中)与父母、爷爷奶奶合影。作者供图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永恒的光辉。
爷爷和奶奶携手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在他们身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人生的道路。
孝老爱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我将用行动传承这份美德,让温暖的亲情在岁月中流淌。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学生)
善美家风故事持续征集中,欢迎踊跃投稿!
⏳作品征集截止时间:
2024年10月31日
📫投稿方式:
1.电子邮箱:
shanmeijiafeng@163.com
2.手机端打开“纵览新闻”客户端,进入相关活动页面
📞咨询电话:
0311-67562519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登录活动专题页了解详情】
近半个肺缩没了!26岁女子差点被憋死,很多人都这样“养生”...
戴LV丝巾受访的女局长,履新5个月后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