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有声】跳槽成功,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本期音频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跳槽那些事。
“我的同事们走马灯似的换,在公司里工作超过6个月的都是资深人士了,最长的也就待了两年。”就在前两天,一个刚工作不久的朋友对我发出感慨,她为此很是困惑,不知自己该走该留。
即将步入“金九银十”跳槽季,这位朋友的困惑还挺有普遍性。据某职场社交平台发布的历年《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2018到2019年,我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为22个月,而2016至2017年是26个月, 2014至2015年是34个月。短短几年内,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缩水了三分之一。
平均在职时间缩短,背后是职场活水涌动,机会多需求多,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凸显。秉承“树挪死,人挪活”思想的跳槽者中,年轻人群体也不少。据调研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2015—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34%、34%、33%,其中90%以上是主动离职。
年轻人频繁选择跳槽,折射出职业态度的变迁。我们上一辈青睐“铁饭碗”“金饭碗”,职业规划的全部就是有一份工作,然后踏踏实实干到退休,稳定压倒一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不再是职业的第一落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把毕业后的第一个“饭碗”视为人生终极归宿了,只要能实现职业跃迁,吾生也有涯而跳槽也无涯,可以自由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多种路径。
研究人口迁移的学者提出过一个“推拉理论”,认为影响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种。这在职场迁移中同样适用:工作太多工资太低、老板同事难以相处、天天加班压力山大、平台太小兴趣不足、技能难长发展受限……种种对现阶段工作状态的不满意都成为“推力”,而对于下一份工作改善自己现状的热切憧憬和期待,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拉力”,促使我们推导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结论。在一个能够选择且有着选择的时代,每个人或许都是在这样的“推”“拉”之间,做出自己人生选择的。
也要看到,跳槽成功、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并不是每个职场人都能抵达的万能通路。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成功先例,或许只是经历幸存者偏差的筛选。根据一项市场调研,今年有29.8%的白领选择跳槽,只有12.1%靠着跳槽实现涨薪,而更多的人(17.6%)的薪资不增反降。当然,跳槽也可能带来一些其他收益,比如得到更大的空间、更好的环境、更多的假期等。但别忘了,博弈中也有风险——重新求职花费的时间精力、过渡适应新工作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自己的长期积累,还有潜在的下一任雇主可能会觉得你跳槽太多、不稳定。同时,信息的不对称也让选择的风险加大,更何况,人也并不是总是能做出理性选择的。说到底,跳,或者不跳,总是源于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对价值的排序。
既然跳槽不能“包治百病”,在“说走就走激情跳”“一言不合冲动跳”之前也该反思,我们向内观照、向外期待时,是不是自带了“滤镜”。当初我们想跳槽的那些原因,能否真正通过跳槽一劳永逸,想清楚自己到底是短暂逃避不如人意的上一步,还是真的想好了要更换跑道迈出下一步。当然,从一个公司甚至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岗位不仅需要经历的丰富,更需要经验的积累,人员流动如果流动过快,也可能增加相应的成本,造成更大层面上的“不经济”。这也是企业管理者、社会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职业生涯像是场马拉松,每一个50米、100米怎么跑可以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但是,眼光也不用只落在眼前的这段路。谋定而后动,才能越来越好,而不是越跳越糟。
这正是:升职加薪诚可贵,个人发展价更高。为跳而跳非良策,修炼自身是王道。
来源网络,作者:周珊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