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剑华荐书:开启哲思的阅读

爱思想的学人 學人Scholar 2021-04-25

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平台研究员


学人君按:2019年岁末,学人君继续邀请五十余位来自多个领域,以阅读、思考及写作为志业的“读书人”,梳理本年私人书单,并附以点评。阅读之旅本与个人关怀旨趣、生命体验密切相连,他人之绚烂未必是吾辈之旖旎。不过在纷繁炫目的图书海洋面前,学人君相信秉持严肃思考、冷静独立的“读书人”,依然是值得关注的“同路人”。在即将开始2020年阅读之旅的时候,不妨听听他们如何说。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01. 弗兰克·奈特:《经济学中的真理》第一卷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开创者,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精神领袖,张五常心中的大师—奈特可谓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五常讲过一个故事,奈特当年执教芝加哥经济系数十年,有一次,一位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到芝大去接刚考完博士试的儿子。此君见到奈特出的考卷试题,发觉竟然跟二十多年前他考的奈特出的博士试题一样。正感奇怪,却见老了的奈特在走廊迎面而来,于是问:“教授呀,我儿子今天考的试题跟二十多年前你出的一样,难道你的学问没有长进吗?”奈特看也不看他一眼,擦身而过,喃喃自语:“试题一样,答案可不相同!”


奈特所在时期,正是行为主义兴盛时期,他力拒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入侵。《经济学的真理》一书涵盖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多个学科,奈特指出人类的行为不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关系,而是和人类的目的、历史、环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告诫公众,经济学家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经济学即是科学又是文学,有时候又两者都不是。”


今天如何理解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争点。不久前,芝加哥经济学系的塞勒因其在经济学中引入心理学实验和方法而获诺贝尔奖,不知道老奈特是否会对这个同样的问题给出不同于他当年的解答。无论如何,在经济学高度实验化、数理化的今天,重温奈特大著是值得的。遗憾的是,迄今尚未见到《奈特文集》中文版第二卷问世。


2、程炼:《思想与论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在哲学界,陈嘉映先生和程炼先生的写作风格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学界给程炼贴上分析哲学标签,但程炼不认为自己做分析哲学,他坚持声称是做哲学的。在《思想与论证》的序言里,他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苏二条:“第一条,我们要用清晰的概念将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们要用字面的意思而不是修辞的方式说话;第二,我们的思想要经得起推敲和论证,而不是愿望式的、跳跃式的、故弄玄虚的”。

支持清晰表达,反对故弄玄虚,是程炼的一贯立场。他尤其反对迷魅地谈论世界,我们尤其要抵制把“内在”、“灵性”这类学院行话读入事物之中,并“把它们外推为世界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部分从而让人取得不容质疑的客观性。”作为自然主义者的程炼对迷魅的行话有着高度的自醒。他在“哲学合作社访谈录”有些刻薄地提醒那些喜欢哲学的朋友:哲学令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有一种诱惑力。往往一个人越不适合做哲学,哲学就越是吸引他。哲学在这个方面有点类似于婚姻,越不适合结婚的人,婚姻对他的诱惑力就越大,结婚的次数就越多。当然他更期望的是在健全的科学主义世界观下写出来的不是《理想国导读》或《单子论评述》,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国》或《单子论》,但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事业。

我手头的《思想与论证》乃是程炼先生2006年秋季参加首师大哲学系举办的政治哲学国际论坛之际送给我的,保存至今。除了这本书,他的《伦理学导论》、《伦理学关键词》,译作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以及散见各种期刊报纸的大小文章都是中文哲学写作的典范,值得致力于汉语哲学写作的诸君一读。

3、朱岳:《蒙着眼睛的旅行者》 后浪出版社2016年版


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谈到中国文学的主流是经世文学,文学总和某种现实性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诗经》、杜甫、白居易到鲁迅、北岛、余华,经世文学向来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这种主流模式滋养了商界、政界和文化界。甚至《三体》科幻中的政治隐喻都迎合了文学主流的要求。是否还有非经世文学或虚构文学的生存空间,哪怕对那些非经世文学作者来说,即使他们不能通过写作小说盈利,但至少存在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现在的文化大家似多在完成自己年轻时未竟的文化理想,所主导的文化市场推出的作品反映了他们那一代的品味。 

一般说来,也没什么不好。但这种推介若成为唯一的传播模式,文学就僵化了,看不到新的可能性。新一代作者任由别人指手画脚,列出条条框框,最终阉割自我,成为末流。这不是一代人的悲惨命运,这是无数代人的悲惨命运,当然这首先是我们的悲惨命运。朱长老说:“改变我们悲惨的命运,首先从改变我的悲惨命运开始。”

十余年来,朱岳自己努力写作出版了一系列虚构小说《蒙着眼睛的旅行者》、《睡觉大师》、《说部之乱》等,他也因缘际会主持后浪文学部的华语原创文学,推出了像黄锦树、袁哲生这些不凡的华语小说家的作品。但我始终忘记不了他收录在《旅行者》中的“垒技”、“关于费耐生平的摘录”这些奇妙的文字,套用一位朋友的话,朱岳的小说展示了智性的焦虑,当然那也是生存的焦虑。如今朱岳已成秃顶会圆首,也开始有权决定出版哪些原创小说,希望他不忘焦虑之初心,推出更好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4、How History Gets Things Wrong:The Neuroscience of Our Addiction to Stories  By Alex Rosenberg  MIT 2018


有时候评价一部著作的价值更多要看同时代其他作者说了什么。有的著作水平很高,但同类型的书很多,其价值自然要打一些折扣。有的著作论证不见得精确,说理未见得透彻,但其角度为时人所无,也自有一种价值。此书就属于后者。以研究生物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知名的罗森博格将视线投向历史研究,自然和一般的人文历史研究者不同。通常人们认为了解某一事物的历史,尤其是了解关于这一事物如何产生的故事是理解这一事物的方法;了解某一事物的历史是理解这一事物的最好办法甚至唯一办法。这些观念我们都耳熟能详,例如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本身等等。此书乃是要反驳这些流俗见解。认知科学、演化人类学和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们偏爱用讲故事和历史叙述的方式去理解某一事物。

罗森博格被称为发了疯的自然主义者(mad dog naturalist) ,他和邱奇兰德、斯蒂奇一样认为常识心理学是错误的,因此常识心理学中所预设的欲望和信念之类的心理状态是不存在的。如果大量的历史叙述依赖于“希特勒相信德国可以很快打败苏联”、“斯大林相信中国会出兵朝鲜”等这样一些包含“相信”或“欲望”的语句,那么这种历史叙述就是错误的,该书详细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偏好这种历史叙述/讲故事的神经机制。我们可以把此书再一次读解为一本科学还原论之作,何况他本人坦诚自己就是死硬派还原论者。但我们也可以把此书读解为一本转换视角之作,提示历史叙述可能具有的缺陷,而这也是能让我们有所受益的读法。

5、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 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


2004年陈嘉映先生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老化学楼227做了以此书部分(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为主题的系列演讲,2006年以此为基础出版了《哲学·科学·常识》,2018年再版。十余年来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哲学与常识是我挥之不去萦绕于心的话题。学习、反思、对话、回应此书形成了我这些年的主要工作。我们知道一方面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强调哲学与科学的分野;另一方面斯宾诺莎模仿数学建立伦理学、奎因强调哲学和科学的连续性。围绕着哲学和科学的相似和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种哲学:致力理解的哲学和建立理论的哲学。

哲学当呼应其时代,21世纪的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发生了巨变。也许到了超越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还原论和反还原论、专家之学和大众之思的两极分化的时候了。我们需要重新深入考虑哲学、科学和常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若不知从何开始,可从《哲学·科学·常识》开始;若不知归宗于何,可归宗于《哲学·科学·常识》。可超而不可越,此书当为案头必备。

相关阅读


 

往期精选


学人书单 |  36位学人荐书(文史哲)  |  36位学人荐书(政经法) | 2018年学人Scholar编辑书单 | 东西方文化通识读本 
学人访谈 | 萧功秦伍国 |  杨福泉 | 何义亮 | 刘清平  | 姜克实 | 寇延丁 | 刘绪贻 刘道玉
学人往事&逝者 | 杨小凯 | 杨绛 | 扬之水 | 胡适诞辰127周年 | 高华逝世七周年祭 |  陈梦家 | 巫宁坤 
学人史料 | 赵元任 | 钱穆 | 胡适逝世57周年 | 一瓣心香祭高华 | 一代文心 | 巫宁坤
专题 | 余英时 | 苏东坡 | 四大发明 | 什么是自由 | 读书与思考 | 院系调整 | 曹雪涛事件 中国领土 

学人·思想的芦苇



投稿、联系邮箱:isixiang@vi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