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一个被“隐藏”的中国|4月学人新书精选

学人君 學人Scholar 2021-05-09


编者按:学人读书公众号深耕于人文社科领域阅读内容,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与资讯。为帮助读者了解人文社科领域新出优质图书,学人读书公众号将于每月初发布上月优质新书资讯。本期为2021年第4期。


本期书讯分历史、社会文化、文学等部分,并特别介绍数本与中国相关的港台新书。观察某国或某种文化,或许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由此不仅能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能尽量避免狭隘的偏见。本次选书依旧立足本土,关注世界,并特别关注一些角度新颖的作品。期待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由于编辑部精力有限,关注新书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留言补充。



大陆


- 历史学 -

中国史


《多面的制度: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

作者:阎步克 邢义田 邓小南  等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4月


从三皇五帝到品秩爵位,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从正式规章到潜在规则——在古往今来的社会发展中,“制度”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也一直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话题。制度研究的历史虽然悠久,然而“制度”为何?它如何形成、如何呈现、如何研究?其变迁的动力又何在?很多问题仍未在学界达成共识。


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聚焦于“制度”这一极富内在张力的对象,邀请阎步克、邢义田、邓小南、刘志伟、侯旭东、应星、周雪光、周黎安、刘世定九位知名教授,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希望在路径的交叉中激活思想,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


《追怀生命: 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作者:伊沛霞 / 姚平 / 张聪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4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士)来进行深入的切磋探讨。


延伸阅读:新书 | 伊沛霞 等:《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作者: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4


在本书中,作者综合各说,构建出一个独特的阐释框架,尝试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时间开端提供一种合理解释。作者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仔细考察了25项极具近代化特征的宋朝文明表现,呈现当时在市政、人文、经济、政治、司法等5个领域出现的种种近代化的端倪。


通过考察这些文明表现的兴起、运转,以及它们在宋亡后悲剧性地走向消亡的过程,并着重展现了两宋时期的中国是如何悄然摆脱中世纪的桎梏,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展现出宋朝最生动、最活力四射的一面。同时,他也试图说明,中国的历史并非单纯的线性发展,而是既有文明的积累与演进,又有传统的断裂与接续。


《资本的旅行:华侨、侨汇与中华网》

作者:滨下武志

译者: 王珍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4


本书将东亚及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从亚洲经济圈的视角讨论侨汇与亚洲金融贸易体系的关系,论述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华侨、华人金融网络的情况。在丰富的移民、侨汇个案研究中发现侨汇推动形成的亚太区域网络,促进了交通、邮政、商业网络、金融汇兑等环区域、环海域的国际性交流,华侨、华人因此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中华关系网。


延伸阅读:新书推介|滨下武志《资本的旅行——华侨、侨汇与中华网》

《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

作者:许宏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4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悬案”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读者可以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


世界史


《古希腊史学中帝国形象的演变研究》

作者:吕厚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4


在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近千年中,对帝国形象的描述、分析、评判与反思始终是贯穿古希腊史学传统的一条明确线索;由于古希腊史学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现代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作品所塑造的帝国形象也在构建近现代西方学者与公众对帝国的认识与记忆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典史学语境下,波斯帝国是希腊世界最重要的对外交往对象之一和作为希腊文明参照物的“他者”;而从公元前2世纪起,随着罗马逐步将整个希腊化世界纳入帝国行省统治的模式,罗马帝国逐渐成为后期希腊史家关注的重点和地中海世界整体史的载体。波斯与罗马构成了古希腊史学中最重要的两大帝国形象,也是本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波斯之剑: 纳迪尔沙与现代伊朗的崛起》

作者:[英]迈克尔•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周思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4


纳迪尔沙(1736—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现代史的核心人物。本书重现了这样一个非凡、冷酷的军事征服者的故事。他从一个牧羊幼童成长起来,将他的国家从外国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并自立为波斯沙阿。他将18世纪的伊朗从政治崩溃和分裂引导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他收复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领土,还入侵了莫卧尔帝国,掠夺了印度的无数宝藏。他多次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占领了属于现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并多次威胁要占领巴格达。但从其成功的顶峰开始,他陷入了精神癫狂的状态,这导致他做出了诸多疯狂和可怕的野蛮举动,对波斯民众、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最后他死去。本书参阅了大量的一手史料,是想要了解伊朗历史和纳迪尔沙传奇一生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作品。


《守护者: 国际联盟与帝国危机》

作者:苏珊·佩德森(Susan Pedersen)

译者: 仇朝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4


本书以四大洲的研究和几十种档案为基础,再现了民族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国际主义的官僚和帝国主义政治家构成的全球网络;而关于国际组织对现代世界秩序之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也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解释。


《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作者:章永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4


“门罗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学概念,倡导“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的区域霸权提供话语支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门罗主义”不仅在美国有了新的阐释方向,以服务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更流布出西半球、拓展至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理论旅行”。

 

本书正是对“门罗主义”话语传播史的考察,重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门罗主义”话语的认识与使用——美国如何在“门罗主义”的伪饰下实行“霸权主义”乃至“殖民主义”;德国如何将“门罗主义”与“大空间”“中欧”等概念结合,最终走向民族性极强的纳粹主义;日本如何以“门罗主义”为参考,形成“大东亚共荣”的概念,以行侵略之实;在中国,“门罗主义”话语如何在反满革命、军阀割据、抗日反殖民的不同形势下,发展出不同样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对之加以利用或排斥的。

 

书中不仅含有19世纪以来对世界秩序的思考,更契入了章永乐自《旧版新造》《万国竞争》以来深切的现实关怀——中国未来需要一种怎样的全球秩序想象?


- 哲学与政治 -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4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苦行”“修行”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


《我,里维耶,杀害了我的母亲、妹妹和弟弟:19世纪的一桩弑亲案》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译者: 王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4


1835年,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村庄里,一位20岁的青年皮埃尔•里维耶冷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18岁的妹妹和7岁的弟弟。他在狱中写了一本回忆录,为整个可怕的故事辩护。


米歇尔•福柯在研究19世纪精神病学与刑事司法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了这个案件。他收集案件的相关文件,包括医学和法律证词、警方记录和里维耶的回忆录,编辑出版并在书中做了精彩阐述。他指出,里维耶案发生时,正值法国许多行业争夺地位和权力之际,医学权威在挑战法律,政府各部门在明争暗斗。法学和精神病学话语都试图将里维耶自己对其行为的描述笼罩在各种权力关系中,将他的声音边缘化为弒亲者或疯子的声音。福柯对该案的重构,是一次对疯狂、正义和犯罪观点来源的精彩探索。


《支配与抵抗艺术》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译者: 王佳鹏

三辉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4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 C•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延伸阅读:无权者与有权者的对抗:斯科特《支配与抵抗艺术》出版


- 社会与文化 -


《 什么是社会学》

作者:赵鼎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5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作者:刘擎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4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延伸阅读:新书 | 刘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冲动的美国: 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

作者:[美]保罗•罗伯茨

译者: 鲁冬旭 / 任思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4


罗伯茨从美国的医疗、战争、消费、经济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阐明了美国社会是如何变得沉迷于超出预期的回报,并为之不择手段的。公司高管们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虑社会影响;从政人士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来获取迅速回报;消费者沉浸在个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体行动几乎不可能……这一切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医疗体系崩溃、环境恶化、政治瘫痪以及深刻且不断增长的全社会的不满情绪。


《花神的女儿: 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

作者:[加]安•希黛儿

译者: 姜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5


本书是书写1760—1860年英国博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女性的经典著作,出版后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学史、科学史上重要却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再现了女性植物学家在性别意识形态严重束缚个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学术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


《火种: 人类文明的最初成果如何在七个城市之间传承》

者:[英]维奥莱特·莫勒

译者: 郝静萍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4


这本书的主角是文明的火种,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的基石之作——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和古罗马名医盖伦的医学作品集。


它们创作于遥远的古代,在漫长的中世纪经过七个城市(亚历山大城、巴格达、科尔多瓦、托莱多、萨勒诺、巴勒莫、威尼斯)几十代人的抄写、翻译、传播 、接力,存活到了印刷术发明的一刻,从此发扬光大,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诞生,并流传到了今天被称为经典传颂。


本书记录的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成果是如何跨域地域、信仰、战争、技术的重重障碍才得以薪火相传的惊险旅程。



- 文学 -

《民谣》

作者:王尧

译林出版社,2021-4


“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时间拨回至一九七二年五月。依水而生的江南大队,漫长的雨水终于停歇,麦子发酵味道笼盖村庄,暗潮涌动于日常。码头边,十四岁的少年等待着了解历史问题的外公,江南大队的人们等待着石油钻井队的大船,然而生活终以脱离人们预计和掌控的方式运行。少年在码头边左顾右盼,在庄舍与镇上间游走返还,在交织缠绕的队史、家族史间出入流连。他于奔跑中成长,于成长中回望,回望里,记忆发酵,生长。历史老树的黄叶,一片片落入《民谣》的故事和人物,飘扬,旋转,飞翔。


作者王尧为其首部长篇《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

作者: [法]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杜卿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4


本书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分八章,细致剖白兰波作为诗人的生涯,深情呈现兰波精神活动的轨迹。辅以延伸说明的三篇附录、简洁清晰的生平线索、丰富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精彩纷呈的译后手记,并配有大量照片、画作和手稿插图。


正如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在开篇所提示的那样,“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作者: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文学如何教育》

作者:陈平原

东方出版社,2021-4


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而文学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环。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文学如何教育》是他三十年来对该主题的思考总结。在浮躁的快餐时代,文学应当何去何从?当下中国以知识积累为主轴的文学教育走入了哪些误区?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怎样学语文,怎样读书?就文学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书完整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为“文学教育”确立了宗旨、功能及发展方向。


《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

作者:浦安迪

译者: 吴文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1-4


《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AndrewH. Plaks)主编,召集了高友工、芮效卫、欧阳桢、何谷理等(包括他本人)十二位欧美代表性的汉学家,系统考察了中国从《左传》、六朝志怪,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的叙事作品,用叙事学中的各种概念、理论、视角来考察与剖析中国叙事文学的结构特点、视角特点与深层的中国审美精神与宇宙观的内在联系,读来既令人时时有豁然之感,也令人深觉文学研究的乐趣所在。浦安迪同时也意在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建立一种属于中国小说美学的叙事方法论。


港台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作者:林孝庭

遠足文化,2021-4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與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後,台灣從威權統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


《隱藏的人群:近代中國的族群與邊疆》

作者:王明珂, 黃克武 等

秀威資訊,2021-4


“中华民族”的意涵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统治者如何将边疆的人与地纳入国家的政治结构秩序内?摆荡于“国族”与“我族”之间,边疆之人系以一个“民族”群体还是个别的“国民”身份存在于国家之中?近代中国边疆究竟如何在变迁中,一步步成为当代的样貌?


《苏联政策中的新疆:斯大林與東突厥斯坦的穆斯林運動(1931–1949)》

作者:贾米里•哈桑雷

译者:杨恕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04


1930 至1940 年代,苏联对中国新疆展开积极干涉,通过培植代理人,建立亲苏团体实施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扩张,进行军事干预等手段,企图将该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而这些政策的主要领导者就是斯大林本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即是苏联干涉的结果。


为还原此纷繁复杂的历史场景,作者对俄罗斯档案馆中关于前苏联政治、外交和安全机构的档案展开挖掘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苏联干涉新疆的政策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全方位、抽丝剥茧般的阐述和分析。译笔专业、流畅、准确,得以将本书独特、珍贵的历史价值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


《走过两遍的路:我的中国历史学家之旅》

作者:柯文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06


六十年一甲子,是为重要的循环。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柯文从治学中国历史至今六十年出头,回头审视他所走过的路,正当其时。「一本回忆录自然是一段历史。历史学家写下学术生涯回忆录,与当时打下学术生涯大不相同,需要两种大相径庭的思维方式」——柯文选择《走过两遍的路》作为题目,本意即为如此。书名象征著一个关键分别: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重构历史时,人们已然知晓结果,历史学家会把精力放在理解上,解释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


柯文认为回忆录作为历史的一种形式,往往讲述当时或隐而不发,或未曾存在的视角。因此,本书价值在于:一、探寻柯文成为历史学家的一波三折的故事;二、当研究生期间与两位主要导师、史学泰斗费正清和史华慈的交流经历;三、深入职业生涯的幽微之处,譬如诉说出书过程中艰难险阻、鲜有人知的故事。


往期书讯:

阅读不仅是“避难所”——2021年1月出版新书精选推荐

2021年2月新书精选 |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3月新书学人精选 | 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