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上一波发展,始于一个基本的定调
在《那一波经济增长是怎么起来的?一个基于底层逻辑的解释》中,我曾讨论了上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三个底层逻辑。其中,关于第二个我写道,当时对于国际形势有了一个新的定调:
这个事情太重要了。可以说,没有这样的一个新的定调,后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的超高速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最近读了何方先生的《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访谈录,对这个新定调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常有意思。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们通常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始于1978年,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实际上,那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何方先生讲到,在1979年ZY战争之后,邓小平跑了一些地方,心情很沉重。他说,现在我们农民生活一个人一年平均一两百块钱,不像话。全国吃饱饭的人不多。
这种状况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背景。
但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国际环境的判断。当时的主导性判断主要是两个,一是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二是苏修亡我之心不死。这个判断的结果当然是还得准备打仗。而最基本的战略就是联美反苏。何方先生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但对国际形势的估量却还是老办法。
但实际上,当时邓小平的心里也在嘀咕。所以他说,战争不可避免,但可以推迟。一开始,他说推迟5年时间总可以吧,争取推迟10年时间,20年。到后来,他自己也反问,20年之后就会打仗吗?这说明,这个新的定调,包括在邓小平在内,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好在当时思想解放已经蔚然成风,讨论的氛围是很浓厚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据何方先生介绍,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宦乡就曾以个人名义上书中央,提出国际形势正在趋向缓和,苏联也不一定有亡我之心不死的意思。时任中联部常务副部长李一氓的报告也提出,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争不但有可能避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打不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讨论的氛围中,上层的思路进一步明确。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做出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我们能够安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重点转到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还能够安心地搞建设?
最终,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战争可以避免”的重要判断。
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来说,这个转变,这个新的定调实在是太重要了。何方先生说,1985年出现全球化这个名词,我们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积极参加到全球化里面,中国成了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我4年多前写的一篇文章《不要过分渲染战争氛围》。
推荐阅读: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孙立平教授拼配福鼎白茶随心第四版上市
香甜均衡,鲜爽与醇厚兼备
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加上面的微信
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