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伊朗开火│中国迎来战略喘息
关注”佳凝影艺“,看世界,爱生活!
撰文│佳凝
编辑│盛妍
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证实,华盛顿将继续重启对伊朗的制裁。
受美国制裁伊朗影响,在岸、离岸人民币收跌;油价上涨;美元继续走强;金价下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美股收高,纳指连续五日上涨;加密数字货币价格普遍下跌,其中比特币价格跌逾1%,击穿7000美元关口。
美国财政部官员称,美国将于其东部时间7日0点开始恢复对伊朗的禁令。第一轮制裁包括禁止伊朗购买美元,阻止伊朗进行黄金、贵金属贸易以及金属、煤炭、工业相关软件交易等。制裁还针对汽车行业,也包括禁止波斯地毯和开心果进入美国。
第二阶段制裁将于11月5日生效,旨在限制伊朗的石油销售。此前,美国威胁要将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并希望包括盟友在内的所有国家在11月4日前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否则将面临美国制裁。
美国政府官员6日表示,鉴于第一轮非石油制裁即将生效,美国正考虑给部分进口伊朗石油的国家一定豁免权。美国政府此前曾称,那些不停止进口伊朗石油的国家需要“显著”降低其购买量才有资格获得临时豁免。
就在7月底,特朗普还一改口风提出要与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会面,随后还声称会面“不设任何条件”、“见不见由伊朗决定”。
随着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生效期越来越近,伊朗国内经济环境迅速恶化。自今年4月以来,伊朗里亚尔已贬值50%。《福布斯》杂志曾提到,随着里亚尔的崩溃,伊朗的通货膨胀已高达203%,几乎是官方宣布的通胀率10.2%的20倍。
伊朗民众掀起黄金抢购潮,希望能借此规避制裁带来的风险。近日,由伊朗央行铸造的金币——重达8.13克的Emami价格约为3600万里亚尔,与1月份的价格相比几乎翻了一番。此前一周,Emami价格还曾创下超过4500万里亚尔的历史新高。
中国迎来战略喘息
在美国最早撕毁伊核协议,威胁制裁伊朗以及不配合美国措施的所有国家时,在涉伊中兴案对中国社会心理形成强烈震慑之时,中国官方依然带头公开明确表态抵制美国新一轮的国际凌霸。中国外交部反复声明,中国和伊朗在不违反各自国际义务的前提下保持着正常的交往与合作,这合情、合理、合法,无可非议。与此同时,中方一贯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方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维护。这一立场是坚定的、明确的。
特朗普对伊朗的攻击,为国际贸易战中身处炮火最前线、苦挨度日的中国迎来战略喘息。在伊朗问题上,作为“贸易凌霸”反抗军标志性领头人的中国的公开抵制立场,为其他利益相关方带来示范效应和光明的信心。欧盟在伊朗问题上的立场开始从迟疑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地时间6日欧盟发布声明称,欧盟将启用“阻断法令”,以保护在伊朗境内运营的欧盟企业免受美国制裁。欧洲企业仍将在欧盟保护下,继续在伊朗境内从事合法生意。
此前,日本、韩国、欧盟等美国的传统盟友深受震恐,纷纷拟减少购买伊朗石油,并打算从伊朗的项目中撤资。美国财政部的一份简报显示:在美国重新对伊朗的石油、能源、航运和保险业务进行惩罚之前,伊朗石油的国际买家必须在11月4日解除合同。
据东京普氏能源资讯消息,日本炼油企业Cosmo Oil表示,如果美国打算限制伊朗的石油出口,他们可能会用科威特原油来替代伊朗石油。日本最大的炼油企业——新日本石油和能源公司也透露,如果无法维持伊朗原油进口,它将考虑从中东和西非寻求替代供应。
前不久,韩国海关也公布了最新的统计数据,韩国4月自伊朗石油进口量为30.3万桶/日,同比大幅减少24.9%;在今年前四个月,韩国共计自伊朗进口石油3759万桶,较上年同期的5884万桶骤减36.1%。有外媒报道称,韩国正考虑将自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再降低20%。
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石油公司也表示,除非能在法国和欧盟争取到美国的“豁免”,否则它将在11月4日之前逐步停止投资伊朗的南帕尔斯天然气田项目。这意味着,这个世界最大天然气田的开采将被搁置,而伊朗人满心期待的10亿美元投资,最终只落实了4700万美元。
美国对伊正式开火,为孤独反抗的中国带来了更多的阵地伙伴,以及更大的战略迂回空间、更多的对美斗争工具杠杆。美国人的火力开始分散。以伊朗为战略角斗支点,中国对美反抗会提振国际自由贸易者信心,凝聚国际反抗力量,撬动一系列组合牌。中美战略决斗将从本土作战转移到本土、中东两线作战,并为中国下一盘更大棋局奠定战略基础。
助推“石油人民币”
众所周知,石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战略意义的大宗商品(全球每年消费超过350亿桶石油),而美国通过“石油美元”体系牢牢掌控了这一战略商品。
法国《费加罗报》刊文称,目前的伊朗已经别无选择,只能求救于自己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据统计,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每天购买大约66万桶伊朗原油,占伊朗出口的四分之一。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日韩减少对伊朗石油的购买反而有利于中国,伊朗也可能提供更多的优惠来扩大中国市场的份额,中国也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充足的伊朗石油供给。
更关键的是,美国对伊朗石油的打击反而给了中国打破“石油美元”霸权的机会。穆迪等国际机构认为,中国可以利用上海石油期货代替其他交易所进口伊朗石油,以人民币支付石油进口费用,不但将美国方面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还有利于“石油人民币”的崛起。
2018年3月26日,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成功上市。四个月以来,市场运行整体平稳,市场参与者稳步增加,各业务环节运作衔接顺畅。中石化随后就签署了首笔以人民币期货计价的中东原油进口协议,并且计划签署更多此类合约。
英国路透社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正在为用人民币、而非美元支付结算进口石油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这是北京为建立自己的国际货币而努力的一个关键进展。“即使将部分国际石油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其潜在影响将是巨大的。”
报道称,根据正在讨论的计划,北京很可能从购买俄罗斯和安哥拉的石油开始用人民币支付。“与中国一样,俄罗斯和安哥拉也都渴望打破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有数据显示,俄罗斯2017年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约14%,安哥拉的份额大致相同。路透社说,这一举动标志着使用人民币进行离岸支付的重大步骤。
俄新社以“人民币和卢布联合对抗美元”为题报道称,中国原油期货在全球能源市场对美元是实质性打击。“黑金”将有助于人民币获得世界地位,及卢布所期望的红利。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的需求是全球油价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报道称,最早今年下半年,中国就会进行人民币支付试点,管理部门已要求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为用人民币给进口石油计价做准备,“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推动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也是自然的事。这还将改善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中的流动性。”
报道引述一名知情人士的话称,“对中国央行和其他监管者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优先事项之一,如果计划进行顺利,中方将考虑其他商品的支付也使用人民币,包括金属和采矿原料”。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有条件接受人民币为交易货币。人民币已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不少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的境外离岸交易也有场所可以进行,这种情况下,中国用人民币购买原油的频率自然会增加。特别是一些与中国贸易比较紧密的国家,挣美元挣得困难,所以乐意接受人民币支付,然后再用人民币从中国购买商品,从而形成闭环。
美元还遭遇其他货币的联手逼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已经连续5个季度下降;同时,人民币、欧元和英磅的份额在今年第二季度都有所增加。
目前伊朗的官方外汇报价已由美元改为欧元,宣布进口流程不得接受商家基于美元的采购订单。还有消息显示,伊朗甚至可能参考委内瑞拉,开发自己的石油加密数字货币。
美元独霸天下的日子总有一天要到头。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人民币位列全球第5大支付货币;有超过60个境外央行或者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一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否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最关键是由它自身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只有人民币能够能美元抗衡。
尽管如此,“美元石油”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撼动,“人民币石油”所起的作用是补充。从近期来看,中国这些举措能够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至于夺得话语权甚至替代美元,还不现实,需要一步一步来。
与此同时,在美国打压伊朗原油出口,特朗普意图建设美国能源生产、出口大国地位的当下,8月3日,中方对美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值得注意的是,液化天然气也在加征25%的关税的商品目录中。
路透社8月6日报道称,这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开辟的一条新战线,剑指特朗普能源霸主计划。报道称,中国除了首次将液化天然气列入拟议征收关税的商品清单;据3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原油的最大中国买家中国石化,也因贸易争端暂停进口美国原油。这不仅表明中国不会在这场久拖不决的中美贸易战中妥协,更是给美国的能源抱负蒙上阴影。
“这里的矛盾很明显:当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之一竖起壁垒的时候,美国很难成为能源超级大国。这个问题很难办,”美国巴克莱能源市场研究部门主管迈克尔·科恩这样分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林伯强表示,美国天然气行业所受冲击将严重得非常多,因为中国仅少量进口,但美国供应商却视中国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市场。
美国《福布斯》网站8月5日发表专栏文章《中美贸易战的日本前车之鉴》说,借鉴日美贸易战,中国学会绝不屈服。站在北京的角度看,美日贸易战的教训是明显的:既不能像日本那样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也不能像日本那样完全依赖美国作为出口市场。而且,如今的中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可以将这些经验、教训付诸实践。
文章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GDP仅占美国的40%。当时,日本的进口总量并未达到足以使其具有真正的国际影响力。相比之下,去年,中国的GDP已接近美国的70%。鉴于此,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日本。
美国对华战略误判
中美贸易战进行到现在,国内一些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战略误判”,吹嘘特朗普才是一个美国数十年来“真正的战略家”和“伟大的爱国者”,这些声音哗众取宠而愚蠢。战略是以长远格局和时间衡量的,不在于一时得失,不在于一城一地得失。希特勒和特朗普一样,也写过小册子,鼓吹自己是“爱国者”。
如果说在贸易战初期中国有“误判”,那也是“战术误判”,特朗普一时得逞,也是一时战术得逞。就跟特朗普的老祖宗希特勒一样,背信弃义,撕毁国家条约如同翻书一样,四处出击,虽然一时攻城拔寨,但进攻当时处于弱势的苏联才是真正的“战略误判”,终遭历史清算。你能说希特勒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么?同样的战略误判,还发生在日本法西斯身上,历史已经证明,日本偷袭珍珠港,一时得逞,招惹美国,也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战略误判”。
四十年来,在中美亦敌亦友的互相战略审视中,不是中国输了,而是美国输了,美国人没有看穿中国公开表述的“韬光养晦战略”,不断对华释放“战略机遇期”,“放纵”中国跃居世界第二,才是真正的“战略误判”。所以现在美国官僚阶层以及战略界,才感到被“蒙骗”和“羞辱”。
如今中美关系发展到几乎“血贯瞳仁”的程度,美国人也要反思自己的责任。近年来,美国人总是期望用挑战中国底线的方式,来迫使中国屈服,不断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上步步紧逼,引起中国战略反弹。这也是美国对华“战略误判”。
中美贸易战,放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来看,是东西方两大文明河流奔涌在某个历史交汇处的必然结果。如今的美国不是在反全球化或者逆全球化,而是反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全球化,重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全球化。这也意味着作为第二大国的中国的外部战略机遇期窗口正在关闭,中国必须直面一个退化为民粹主义、实用主义和重商主义的美国的直接挑战。因此可以预想,中美之间的对抗是长期的、艰难的,而且在以牙还牙的大国博弈中存在巨大的失控风险。国际权力秩序也正在发生历史性重构。
佳
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