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案例】教育创新与助力教育公平的平衡:三有项目式学习

曹蕾 秦冬梅 三有项目式学习 2021-01-17

这篇文章的采访地:虹桥火车站,时间:早晨7点!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聊得非常投入,差点错过高铁,感谢曹蕾!


编者按


重塑教育,不仅是重塑教育之于儿童,也包括我们在重塑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考虑教育生态的平衡,教育公平的改进,以及教育中为人师者是否也看到好的教育与本身的关系,受益于教育创新带来的价值。这些正是三有创始人周华杰思考并在践行的。

近两年,在教育创新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者看到PBL的作用以及影响,并且加入该领域的探索,三有在其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作为该机构的创始人,周华杰对于PBL对教育创新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国内切实推行PBL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


周华杰,北京大学教育社会学专业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士,两个男孩的爸爸,教过7年英文阅读,2年中文阅读,三有创始人。

PBL,有的解释为 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 的学习,有的解释为 Project -Based Learning,  “基于项目” 的学习。迄今为止,教育领域关于 PBL 的定义没有唯一的权威定义,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模式。在真实应用时,教育者们会采取不同的形式: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基于案例的、基于探究的、基于协作的 .... ,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程度和流程设计上。所有的模式,尤其是问题导向式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项目导向式学习 ( Project-Based Learning ) 都具有同一个必备的要素 “围绕问题来组织学习过程,问题是学习过程的起点”。(Anette Kolmos 2003)

三有项目式学习,着力于项目式学习研究/实践/推广,旨在推动项目式学习在国内的实践与发展。三有开展以下三个方向的业务:研究,展开“译享天开”翻译项目,共创共享共学;实践,设计项目式学习项目,在实践中学习;推广,开展PBL工作坊,共同探索PBL教学尝试。

成立初衷


华杰发现PBL,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工具,但是发现身边大多数做教育的人并不熟悉,然后就有分享的愿望,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PBL。因此,三有在最初成立的时候就是想推广PBL。推广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原来在中国最好的学校大家都是非常了解PBL的,并且不少已经应用得不错,相反越是弱的学校越是不知道也更没有能力运用PBL。这个时候他就觉得推广PBL的价值不仅仅是分享好的工具,还是在推进教育公平。

专业性和普适性的平衡


自2015年起,“三有项目式学习”组织翻译了众多PBL经典教案,于2016年发布的《Hello, PBL!》成为了经典的中文PBL教材。


自此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邀请三有为学校的PBL提供咨询、培训等支持服务。三有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潜心为少数切实理解PBL价值并且有付费能力的好学校提供服务,另一种是尽可能地让普通学校也能够认识PBL价值并且愿意行动起来。


后者意味着,一方面是尽可能的控制自己的报价,另一方面是做低价格的教师培训帮助他们先把PBL做起来而不是替代他们做深入研究。如果说前者的工作是要求三有自身的专业度不断提升,后者则是三有克制对专业的追求的同时去带动越来越多的同行者成长。

在内容上,三有以美国在PBL方面做的最好的BIE(Buck Institute of Education)为行业标杆,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收集PBL的案例。


但是在本土化的策略上,华杰本人极少将专业的资料拿出来和老师分享,也一再地建议三有的老师们暂时不拿出来。因为他发现,PBL专业的要求极有可能打消当下中国的普通教师的尝试热情,没有尝试就无法看到这件事情和每位普通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挖掘并体会到背后的价值。没有像BIE那样强调专业性而不考虑实际操作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BIE的运营状况也并不乐观。


高品质的PBL在美国也并非主流,核心原因也在于普通学校群体接受PBL上还不够。由此,三有选择了一条更可持续也更辛苦的路,帮助普通学校开始尝试PBL来培育市场,这条路也更契合他们想要助力教育公平的初衷。

规模化路径探索


放弃了高端定制路线的三有目前确实将每场推广的价格,每场培训的价格降到了学校可采纳范围内,这也意味着三有的小伙伴每周都奔波在全国各地的PBL推广路上。


目前,湖北武汉、浙江温州等地出现了教育局的大批量采购业务。现阶段的三有已经在考虑怎么搭建更大的平台,通过技术以及让更多的小伙伴加入的方式实现PBL推广的规模化工作。三有一方面会坚持进行优秀的国际PBL经验和案例做本土化,不同的是过去更多的是文字案例,未来会有更多的短视频、挂图。


利用政策利好信息助力PBL的推广


教育部于2017年9月25日以教材〔2017〕4号文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杰意识到这个政策极有可能成为PBL推广进入学校的利好信号。三有的团队也迅速的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的计划。该计划主要是挑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利用PBL的理念做了重新设计,然后将案例和方式进行学校推广。为了让这个计划能够迅速的推开,他们推出“从0到1”的口号,也就是说,在学校普遍还没有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的情况下,活动质量可以达到60分,突破从0到1就可以了。这些经验也是三有团队在2017年协助上海民办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做PBL的时候总结出来的。老师们在感受到PBL是简单易操作之后就主动提出自己可以加入进来做。华杰的观察是,只要老师们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开始尝试了,如果他们能够感受到PBL的好处基本上会当作自己的事情往下做.

用PBL点燃教师的热情


为了能够获取教师的参与感,三有的团队需要牺牲一定的专业性。这背后还有一个核心原因是,三有选择的影响路径不是直接影响学生,而是通过影响老师然后再去影响学生。在影响老师的过程中最挑战的一方面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另一个是在不带来新工作(和原来的工作需要很好的融合)最好能对已有工作有帮助。


这并不容易,但它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它可能需要循环连续地重复所达到的位置,同时对关键的分歧点进行评论。还需要透明的议定书来实现封闭:为了达成共同的立场,需要搁置一些意见和珍视的立场,而这一切的手段必须是明确的。

除了将老师的需求装在心里,三有更多的通过激励教师们的教育情怀来做破局。就华杰的观察,老师们真实的挑战是自己不知道如何驱动学习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是老师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所教的对孩子未来除了应对考试之外还有什么价值。这些内在的问题背后是绝大多数的老师们是有教育情怀的。华杰认为,如果能够让老师们清楚的肯定自己教的东西有用,感受到学生是想学习就可以点燃他们的热情。


华杰的PBL推广课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且很具有感染力。在他看来,他的推广是有技巧,只是这些技巧看上去很质朴。例如,几乎推广课一大半的时间他都是分享自己做PBL的亲身体验,包括自己带过的学生项目或者自己在家庭的实践。通常伴随着这些故事的是看上去没有美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照片,但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照片收获了老师们的信任。他可以用自己的故事将听众感受到PBL对他以及他的学生产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每个老师都可以做到。通常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老师们就急不可耐的想要知道接下来怎么去实践PBL。

华杰为老师们设计一个一个微小行动就可以带来有体验的改变的机会,在推广过程中和老师们去寻找适合他们的行动方式。他几乎不会将BIE里面的案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不会去过多的介绍理论。因为对他来说,推动PBL如果作为一个PBL项目的化,驱动性问题应该是如何让老师在PBL上快速行动起来


△ 黄金标准的PBL项目设计的八大核心要素(from BIE)


对于其他教育创新伙伴的建议


华杰总结自身在教育创新方面的经验时提到了三点,一方面是教育创新充分借鉴国内外已经有的好的内容,而不是从零开始;另一方面是借势,也就是充分利用国家的利好政策;最后就是教育创新的规模化需要做大量的简单化、模块化以便于操作。


因为非常擅长讲故事,华杰被上海教育创新领域的伙伴称为“教育创新里面的段子手”。在PBL推广这件事情上,他也打算发挥自己的独特的讲故事能力,借助互联网工具做更广范围内的PBL推广。华杰的PBL推广的独特之处是更多的激发老师的内在动力。在未来他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体验到PBL的独特价值。


感谢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对三有的支持与厚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