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96到回家卖菜,本辣妹站起来了”
口述:林缅伊
编辑:晓雨
2020年的年度关键词应该就是:搞 钱!
不知道最近辣妹们有没有注意到,各大互联网巨头,腾讯、美团、拼多多、滴滴……都在进军社区菜市场,想要凭借平台优势把大家日常所需的农贸生鲜产品都搞到线上去。
且不论大佬们的商业布局未来如何。
今天我们来聊聊,巨头们看上的“社区团购”、“菜摊变现”,普通妹子可以搞吗?
去年年底,我在杭州拱墅区开了一家土特产店。
位置在自己住的家附近,就在景区和居民楼之间。自从我开了这家店以后,我爸笑我是卖菜阿姨,说身边有年轻人要开实体店的,基本上不是甜品店就是咖啡馆。
而我从一个90后文字工作者变成了“卖菜阿姨”——听起来好像不那么酷? 🤷
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卖的就是一份自在,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到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这一年,我很快乐。
在辞职开店以前,我从事的是媒体工作,做过传统的纸媒,后来转到新媒体方向,领域也换成了农业、食品。杭州因为受互联网996工作制影响比较大,我的工作是大小周,有时候公司要办线下活动,周末也要加班。
老实说,和所有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一样,光“通勤”这项,我每天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就有40分钟到1个多小时不等,比较消耗精力。工作日五天忙完之后,周末在家只想休息,也不太想出门。
就算再有喜欢的事情,因为一周自己在工作上消耗的精力太多了,等到休息日,可能就没什么心力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斜杠青年”的本质只适用于本职工作没那么忙的人群。
在辞职开店以前,我在一家食物类自媒体工作,同样是和吃打交道,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和工作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你在做热爱的事时,这个东西是变化的,会给你带来新鲜感,人一旦有了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热爱是不会消失的。
但是工作呢,只会得到一个具体模块,再有兴趣也会产生疲态。
我当时决定不上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想做的工作市面上并不提供,我就想还是自己出来做吧。
也不是说开店和自由职业就很自由了,其实和996上班的人一样,工作占据生活的比例是很大的,只不过这个工作是你喜欢的,你愿意为它付出全部的心血都不懊悔。
对我来说,开一家“土特产店”其实是件蓄谋已久的事情。
因为从小就喜欢吃,而故乡温州就是一个“超好吃”的城市。海里山里的食物,大菜小吃都很丰富,可以说这些印在脑海里的味蕾记忆造就了我以后的职业生涯。
骄傲的说,温州人不仅很爱吃,而且很会吃!
最初我整理出想开的店的关键词,是食材、体验、社区。
去掉社区两字,可能有点像盒马,但绝不是走高端海鲜食材和简单现加工的路子,而是基于生活的“土特产食物”。
关于店铺的定位,为什么是土特产,而不是有机?
据我了解,在杭州曾经开设的以有机生鲜为主题的线下店,都没活下去。
从收入水平来讲,杭州虽然一直定位自己是新一线,但和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的收入还是有很大差距。
杭州近年房价涨幅还远超过工资涨幅,大家可支配用于生活饮食的资金可能反而是下降的。有机食物的价格确实不是大多数家庭都能经常消费得起的。
再加上有机这个概念,是比较外来的概念,缺少一份亲切感。
但我们自己的种植文化中,和有机类似的概念是一直有的,那就是乡下的土特产!土鸡、土猪肉,高山蔬菜、水果,这些大家伙都从小接触。
而且土特产食物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消费市场也不错。
于是2019年夏天,我走访了很多新型社区生鲜店,也去了朋友的农场实地考察。
回来以后就在琢磨哪里开店合适。
选店面的时候,总要考虑人流量和租金成本如何平衡的问题。当时,有个朋友讲了一句“不如开在家周围,开店关门走着去就行”,让我醍醐灌顶。
于是,我花了些时间在家周边闲逛,意外发现离自己小区隔了一条街的社区楼下,还真有一家不用转让费的店面。店租四万多。
之后就是敲定店面、沟通进货、搞装修和办证,前前后后马不停蹄地忙了一个多月。(办餐饮证流程,就是要把👇这张纸上的所有章都盖完。)
所有的硬装+货架+电器总共花了2万多,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店里我做了一个简易的小厨房,外层做了一个小吧台,可以摆一些货品,也是收银台,当然我自己的两餐,以及一些简易的电脑办公也可以在这里解决。
看这眼前逐渐成型的“小店”觉得心满意足,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这个时候,疫情来了……
疫情打乱了我的开业时间。
但还好,我当时心里想,幸好没有近什么保质期很短的食物,之后就和爸爸妈妈一家人在家里自我隔离,哪怕店铺就在一条街后面,也没敢出小区开门。
对于开实体店的人来说,疫情期间其实在家里没法做什么准备,但也确实给我带来另外一种思路——
也许将来更多的线下生意都会转为线上,有点类似现在炒的热火朝天的“社区团购”,对于个体摊主来说,也要学会用新媒体的方式去运营一家实体店。
巧的是,这也是我过去比较擅长的事情。
疫情期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遇到困难并不可怕,有时候方向也不重要,只要选择迈出一步,往哪里走都是向前。
最主要的是让自己动起来,要不然很容易耽于情绪之中,在泥潭里挣扎。
3月10号,真正开门后,发现情况比我预期中好一点。
主要是因为同步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渠道,虽然实体店的客流不多,但整体算下来还是有不错的流水,营业30天内,产品从20多种增加到了30多种。
开业以后不少朋友来问我说自己也想开这种店,但不知道怎么入手。
问的最多是卖什么好,怎么找货源。卖什么这个其实很好解决,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下手就好。可以是自己家乡的食材,也可以是自己生活所在地的食材。比如我是温州人,店内现在基本一半的农货都是温州的。
卖自己熟悉的东西,一个好处就是货源好找。
有些货可能亲戚朋友就在做了,如果亲戚中没有做农业的,至少会知道自己家乡什么东西好吃,这样找源头进货也容易很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去农博会,像杭州的农博会每年都会办(其实很多城市都有可以时时关注下),通常在年底也就是采购年货的时候。
农博会上参展的农产品,有些是政府邀请过来的,试着问问联系方式,可以当场加到一些;如果不行,也可以对地标性农产品有个印象。
这样在自己进货的时候,也可以知道什么东西是好货,什么是一般的货。
当然啦,开这家土特产店还有一个“私心”。
就是过去工作中去过一些农场,很多人的爸爸妈妈也还都在从事农业。
尤其像水果或是蔬菜这样的生鲜,虽然品质很好,但这段时间不销售出去,就会烂在地里了。
通常只能被批发商一次性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拉走,所以很多做农业的人,不是靠卖货赚钱,可能是靠政府给的补贴在活着。
我也希望以这家店,让更多家里做农产品的人,找到可以直接对接消费者的途径。
这样做农业的人可以多赚点钱,消费者也能买到品质好、性价比高的食物。
疫情之后,大家对于食物的健康性更看重了,能够买到放心安全的食材,也越来越成为老百姓们关心的话题。
现在,我对自己在做的事情还是蛮有信心的。
现在不管是刷小红书,还是朋友圈,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网红店。
我也不觉得ins、猎奇、打卡这些就是不好的,一个店要做到这样,其实很花钱的——然而年轻人喜新厌旧的速度也有点快。
如果你就是走网红店的模式话,过个一两年等大家审美疲劳,或者有新的打卡圣地出现,又要花一批钱翻新。
我想开的店,还是更希望“实在一点”。
其实开店以来我观察到许多有趣现象。
比如,很多社区里来的老人都很喜欢来店里,和我聊天,久而久之,我发现中老年人真的很孤独。
我们社区周边有2类店铺很多,一个是棋牌室很多,老人有些退休老了,没事干,也没爱好,打牌就很能消磨时间;
另一个就是保健品店。
经常能看到身边的例子,很多人在突然得知爸妈花几万元买保健品,会觉得不可思议,进而有点愤怒,会因此教训父母是在上当受骗。
其实这背后是老一辈人的孤独与情感缺失。
因为太缺少孩子们的陪伴,很多老人内心是空虚的,许多保健品推销员的一大推销特色就是在邻里设立一个热心助人的形象——他们请老人去包饺子、组织活动、上门修东西,为的就是慢慢建立情感关系,有时候老人们并不能分辨自己到底是不是上当了。首先是“信任”,老人们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小伙子,那推销的一些对身体好的东西,老人自然也相信了。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帮助父母提高警觉性,更重要的还有陪伴与关心。
我们总觉得老了只要有钱,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然而我们对衰老的想象,太简单,太幼稚。
年轻人都想去更大的地方,国外、大城市,都说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但在老家的空巢老人也更不在少数。17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爸妈来杭州养老的房子买好了,就是希望将来可以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在自己可把握的生活节奏里,同时照应到父母。
就算不住一起,也能够抽出更多时间,来陪陪家人。
妈妈、小姨和外婆围抱千年枫香树
开店一年,最后来和大家聊聊我的心里话,如果你想一夜暴富,我不推荐你辞职开店;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活幸福感高一些,可以去试试。
拿我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讲,以前上班的时候,我的收入大概在8K一月,现在我的店铺月流水差不多也在8000左右,再加上一些线上社群销售,实际收入会更高一些。
但总体来说不算是互联网上常见的那种“暴富式创业”。
也许有人会问,同样是月入8000,上班和开店到底有什么区别?
最大不一样应该是“心态”和可持续性收入增长。在痛苦的996工作状态中赚的钱,和开开心心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赚着钱,这两种感觉,当然是后者更爽啦!
最近的「资本社区生鲜大战」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开生鲜店这件事的潜力所在。比起上班,开店所带来的“收入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除了农产品售卖,我还在逐渐打造自己的线上社群电商,同时希望自己在做的这件事可以慢慢形成品牌。通过口碑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我在做的事情。
最近,为了找到更精准的目标人群和优化店铺结构,我在准备迁往新店。
欢迎辣妹们来杭州找我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