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闺蜜”这个词是怎么变臭的?

英子 RealCoolGirl 2022-04-25




编辑:牛小玲


姐妹们,分享一个小发现。
 
就在十秒前,我敲下“姐妹”这俩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我们有多久没说过“闺蜜”这个词了?
 
在我还剪着土了吧唧的蘑菇头读青春小说那会儿,闺蜜这个词还是女性友谊的最高级。
 
它甚至比爱情还要恒久远,比青春本身更青春。
 
 
我现在都记得自己写给当时闺蜜的酸话:
 
“你经历过那么多人,聚聚散散、分分合合,以后还会有,但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我。”
 
很显然,我最后没留下。
 
甚至连我们对于“闺蜜”的美好印象,也已经在这个时代荡然无存。
 
闺蜜好比属于旧时代的残党,新世界里没有它的友谊小船。
 

我和牛小玲都很好奇一个问题:
 
闺蜜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被“搞臭”的?
 
在讨论中我俩初步认定——这事儿和郭敬明脱不了干系。
 
早在十几年前,《小时代》风靡青春文学专柜的那段时间,初高中女孩之间原本幼稚的的互扯头花和爱恨情仇,也随之抓马了起来。
 
是的,从“我再也不和你玩儿了”,到“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微小而闪光的时代”,
 
中间只隔了一个郭敬明。
 
郭式金句,毁人不倦
 
你总能在每个班级里找到类似时代姐妹花配置的小女生集团,大致是搞笑女+梨花头小漂亮+假小子+刻薄女文青之类的组合。
 
她们穿着红橙黄绿的匡威横穿操场,把胳膊挽在一起,毫不在意四五个人这样一起走会有多挡路。
 
差不多就这样,但咱身上穿着的是丑校服
 
表现形式没什么变化,她们还是会手拉着手一起去洗手间,互相帮忙编麻花辫。
 
但有些东西悄然改变了,比如在很多小团体里,大家都会议论谁最像“顾里”,而人人争相避免沦为“唐宛如”。
 
紧接着随之变味的,就是“闺蜜”这个词。
 
中学时期的抓马还没那么复杂,最多也就是凭借着小女生友谊中独特的排他性,互相争当对方心中的唯一。
 
还因此诞生了很多非主流段子,比如“三个人的友谊一定走不远”。
 
 
但走出校园以后,闺蜜间的一切就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在无数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八卦中,“男人”突然成了闺蜜之间无法绕过的话题。
 
还记得那句经典的“防火防盗防闺蜜”吗?
 
在大家口耳相传的故事里,闺蜜变成了忠贞爱情的终结者。
 
无数个以背叛收场的天涯爱情帖中,她是你男友心中的白月光,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是替身文学与出轨文学中的最佳女主角。
 
你俩仿佛命中的宿敌,狭路相逢,必有一战。
 
 
而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上,抢男人三个字已经不足以涵盖闺蜜间的是非了。
 
任何当红的社会话题,都能借着“闺蜜”俩字炒得火热。
 
随便上网搜搜闺蜜俩字,弹出的词条都在清一色地洒狗血。
 
 
被坑,被伤,被骗……
 
互相伤害成了家常便饭,具体内容甚至还在与时俱进。
 
针对最受争议的性别议题,有“闺蜜告诉我她是拉拉,我不好意思和她睡一张床了怎么办”。
 
 
关于人情往来,“闺蜜结婚的份子钱该怎么给”成了豆瓣生活组里吵破天也没答案的永恒难题。
 
 
还有给闺蜜当伴娘的奇葩经历。
 
要么因为婚礼中有一方照顾不周,要么因为妆容和裙子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生嫌隙……
 
谁能想到,那些年被婚礼闹散的,不止有新婚小夫妻,居然还有新娘和伴娘。
 
甚至催生出了经典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甚至在玄学的世界里,也少不了闺蜜话题的一席之地。
 
比如我在搜闺蜜帖子的时候,第一次学到了“借运”这个词。
 
 
更别提一些奇怪的事情乱入,直接把属于闺蜜的女性世界搅成了一滩浑水。
 
 
凡此种种,基本可以看出,“闺蜜”就是新时代中的“是非”代名词。
 
姑娘们对此进行的消极抵抗,是拒绝用“闺蜜”来称呼自己的好朋友。
 
 
而我觉得闺蜜更像是一种未成年时期的限定语态,不仅因为它最早兴起于我的青春期。
 
更因为它所代表的状态,和背后的那些抓马,就是有点矫情,有点黏糊,有点太小孩儿气的东西。
 
很奇妙,它既见证了我们从小女孩迈向少女的懵懂心路,又见证了少女情谊的分崩离析。
 
  

闺蜜这个词的沦陷史,基本上也可以看作一代女孩的成长史。
 
时至今日,我们当然看透了《小时代》里描述的世界是多么浮华和片面,其中的友谊是多么刻板又经不住推敲。
 
但对于当时的女孩们,包括我,那个世界的确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那种爱恨都要分明、死活都要壮烈的冲突感,是平淡乏味的校园生活里,最辛辣鲜活的一针安慰剂。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了,这是扯淡。
 
走过那个躁动的阶段之后,我们理所当然地拥有了更成熟的友情。
 
但我隐隐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大多数时候,“更成熟”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出现。
 
不管是洒狗血的豆瓣帖,还是情感博主信箱里的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
 
友情也好,爱情也罢。
 
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光洁纯粹得没有一丝瑕疵。
 
 
我们最开始讨厌“闺蜜”这个词,是本能地厌恶它在字面上充斥的臆想与凝视。
 
又闺,又蜜,听上去就很刻板过时。
 
而女人早已不再是“待字闺中”的女人了,当女性走入社会,她们拥有更复杂的社会身份,要面对更困难的成人世界。
 
在这里,重要的是协作与共赢,争斗的内容不可能再是“你和她一起去上厕所,为什么不叫上我”。
 
玛丽莲·亚隆在那本著名的《闺蜜》里写道:“过去是序幕,女性友谊一直存在,但不幸的是,前人倾向于忽视它。”
 
“女人在友谊中寻求的力量和发现的智慧,可以引领后人过上有尊严、有希望且和平的生活。”
 
 
但现实并不等同于理论。
 
这也是我不想在这里简单地去歌颂女性友谊的原因。
 
我觉得它并没有理论中的高尚和完美,也不像很多文章写得那么漂亮、自由、动人。
 
就像我们会搞糟自己的事业、生活、爱情一样,我们也会搞糟友情,会失去自己的闺蜜。
 
它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切面,如此而已。
 
《老友记》里有一段,三个姑娘聊自己做了哪些对不起对方的事。有人睡了朋友的date对象,有人开过恶劣的玩笑,最后都付笑谈中。
 
 
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处处存在的裂隙,无法靠着一句“女生之间的友谊最好了”来弥合。
 
女性友谊当然很好,它所蕴含的力量,和其中的百转千回,是我所能想象的社会关系中,能够缔结的最美好的同盟。
 
但另一半时间,我也会想起那些被我搞砸的友情。
 
这让我感到,一切的本质好像无关性别。
 
只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相互理解的那份机缘,本就充满了脆弱性。
 
 
我不再奢望“永远吵不散”的友情了,成年人之间没有互扯头花再流泪和好,只有礼貌的疏远和淡漠。
 
闺蜜消亡的时刻,友情的本质被重新摆上台面。
 
那是基于自由意志的相互选择;短暂同路,有限度地付出;
 
以及各有保留,分寸自知地敞开心扉。
 
你听,那首《啊,朋友再见》的歌,从头到尾,一直唱着呢。
 
不过没关系。
 
都会过去的,也都会拥有的,在友情的天地里,永远不缺那时那刻的同路人。

 

❤️

·THE END·





* design by  Elaine & 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