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 | 专注现实,不要被负面信息瓦解了意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通心粉家园 Author 与心同在
本期文章约1800字
大约需要 6分钟 来阅读
上海新增病例依然居高不下
家人朋友在的城市又爆发了疫情
股市连续大跌,未来又会怎么样呢
不仅如此,最近一个月,令人揪心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海发生,它们被写进公众号,又传播到我们身边。
我们在远方牵挂着上海的同胞们,我们为有需要的人发声,我们想为传播正能量贡献一份力量。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当心:这些消息可能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你是否使用社交媒体愈发频繁?
是否会不受控制地浏览负面新闻?
是否经常因此情绪低落、睡不好觉呢?
我也是一名重度社交媒体使用者,而在如今的形势下,使用社交媒体,便意味着可能频繁接触负面新闻。
频繁暴露于负面消息之下对我的情绪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还是忍不住点开相关的消息,担心身处上海的家人朋友们的近况……负面信息使我们深陷其中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由于负面信息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更大,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警惕威胁,对负面信息存在偏好。
心理学的研究则表明:个体在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性编码的时候,倾向于选择与当前情绪状态相匹配的信息。也就是说,当我们因负面消息身心疲惫、心情低落时,反而更容易注意到网络中的负面新闻,继续传播它们。
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我们与灾难之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被放大。我们同情他人的不幸、感慨生命的易逝,自己却变得愈发脆弱。
负面信息的“蝴蝶效应”
负面信息可能将一个人击垮,也可能让一个群体意志溃散。
二战期间,日本的“东京玫瑰”利用电台向美国士兵传达各种负面新闻信息,如用暗示性的语言告诉他们:留在家里的妻子正在跟情人鬼混,而他们这些“太平洋的孤儿们”却还在为她们拼命等等。以期借助这些负面的新闻信息,瓦解美国军队的意志。
最近,很多人都对上海疫情的相关事件表现出了高度关切,大家初衷是担忧上海,希望上海快快好起来。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蔓延着的悲观、无望等情绪保持警惕。
我们可以为一个城市的现状揪心,但不能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我们可以为他人的不幸遭遇共情,但也要先安抚好自己的身心。
负面
消息下,如何自我调节呢?
1
计划每天要做的事
也许,疫情打乱了你原有的生活节奏与规划:原有的工作被中断、线下的工作被挪到了线上、突然被拉到陌生的环境隔离……
但无论生活是否发生了转变,无论这个转变是“好”是“坏”,我们都可以将今天视为一个崭新的开始,制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美好的计划:可以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是我们感兴趣的事情,甚至是一直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重新关注“自己”。
2
浏览信息时保持清醒
断绝来自外界信息是不切实际的,而我们浏览信息时也需要保持清醒。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够承受的心理范围内,适度关注新闻,或是限制浏览新闻的时长。
在我们借助电子设备查找信息时,也需要不断自我提醒,以保持清醒:我为什么打开这个软件,我在寻找什么,我想获取什么信息呢?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找到我需要的信息了吗?我是否被其他信息分心了呢?
3
将“恶性循环”转化成“良性”
负面信息可能让我们陷入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中,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建立起积极情绪的“良性循环”。
比如,我们可以和家人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和朋友分享有趣的事物、将感激的事写进“感恩日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读书、绘画、打游戏等——这些都有助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立积极的情绪。
4
为负面情绪寻找意义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负面情绪并非我们的对立面,它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被负面情绪压得喘不过来气,不要责备它们。不如给自己10分钟,尽可能多地写下导致自己负面情绪的事件,详细地描述自己的每一点感受、情绪、想法。接着,我们可以试着将积极的词汇贯穿其中,如“爱”“快乐”“关心”“感恩”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负性情绪找到意义,而意义感是安抚情绪最好的方式。
比如,“愤怒”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对正义的维护;“焦虑”源于“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悲痛”让我们感恩当下,珍惜眼前的美好……
而你,不是唯一一个抱有这样感受的人,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点赞与转发就说明,在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是如此,他们有着与你一样的初心与期望。
《左传》中有言:“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为需要的人发声,也可以关注新闻时事,但还是要“量力而行”,必要时也要及时抽离。
愿我们都能保护好自己,不要让身边的人担心,不要忘记还有事情等待我们去做。
下面是Mark & Simone的TED演讲
他们在失明与瘫痪面前
依然满怀爱与希望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王帆. 大学生发布与传播网络负面新闻的心理探析[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7(3): 78-80. [2] Hunt, MG, Marx, R, Lipson, C, and Young, J. No more FOMO: Limiting social media decrease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8; 37(10): 75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