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刊号:光阴的故事

李革、戴慧 石舫塔影 2024-01-02


创刊词


    “石舫塔影”群,是喜爱文字诗词的北大86级同学聚集的乐园,由北大86一群同学于2017年3月创建。大家在湖光塔影中,如不羁之舟一般,自由地抒发情怀;于一茶一坐、一期一会之间,自然地唱诗和词,以叙金兰之谊。正如同学所言:“古有兰亭会,今闻石舫吟”。我们创立“石舫塔影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曲等原创文学作品。以诗文会友,叙同学之谊,展四海风貌,冀相望相知!

  

●86青春少年回忆●

·

专辑之一


    人生是画,儿时的记忆就如手中的彩笔,勾勒出最初的梦想。那一年的夏天,江边的青石,青青的稻草,总能让人思绪翻飞,那些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在记忆中留痕。才明白,最美的风景,其实是那段天真烂漫的时光。从东北稻田到西南山溪,两位女孩用多彩的童年,谱出绚丽的曾经。





———

作者简介

李革,重庆人,86技物应化。客居美国15年,现居广州从事制药行业。喜欢码字跑步越野,保持身心年轻。


01

搬 螃 蟹


李  革


幼年依江而居,岸边铺青石板伸到水里,供人落脚挑水洗菜洗衣服,石板自然就成了虾蟹们的屏障。


保姆婆婆的孙子小五,十三四岁,正是有劲但吃不饱的年龄,带着三四岁的我掀石板搬螃蟹。我的任务就是在石板上跺脚,听听哪块发出空空的响声,下面就可能有螃蟹。小五哥嘴馋性急,直接就活生生揪下螃蟹腿嗞嗞地吸,告诉眼巴巴盯着的我:有点腥,不好吃。抓到小半桶纠缠的钳子和脚后,小五哥背起我豪迈地宣布:走,回家吃螃蟹!因为我的脚跺疼了。


婆婆滴一点点菜油星星,慢慢在大铁锅里把一堆大大小小的螃蟹炕干酥焦红,撒点盐。小五哥和我就骑坐在当街的门槛上,螃蟹盘子放正中间,小五哥吃大螃蟹,说大钳子会把我的牙崩飞了,拇指大的螃蟹花花就都归我。其实大螃蟹铁锈疙瘩一样,嚼不动咽不下还扎嘴,螃蟹花花就软弱多了,连壳带肉磕巴磕巴好吃得很。先吃螃蟹身,再吃螃蟹腿,一点点肉刚够塞牙缝,最后舔十个手指头。婆婆牙不好,妹妹没长牙,坐门槛后一遍又一遍地问:香不香啊?好不好吃?街上的小孩和狗们则蹲在门槛外一声不响地望着。小五哥把大钳子翻来覆去吸过两遍,才远远地扔出去,逗得几只狗剑一样射出去。妈妈要是下课早,也会夸夸小五,迫不及待地扔下包包,拍拍满手的粉笔灰,不客气地和我们抢残腿断钳。我仰着头问妈妈:像不像熊家婆吃小孩手指头?磕啵一截,咔嚓一段。




搬离古镇到了爸爸厂里,一条溪汇聚山里的冷泉和地下的温泉,流经厂区、部队、小学农场、工厂家属院、部队家属院,一年四季泉水丰沛,温暖舒适,滋养了一路的水虫、虾米、小鱼、螃蟹、青蛙、蛇,也滋养了工厂部队的孩子。


溪里堆满大大小小的石头,光着脚溯溪搬螃蟹捞小鱼小虾就成了日常活动。几乎每块搬得动的石头下都有一窝几代群居的螃蟹,螃蟹比石头还多,多少孩子成天掀石掏洞,螃蟹照样横行,怀疑溪中有个螃蟹聚宝盆,捉多少冒多少。


上小学的我得了小五哥真传,胆大手快,何况早已饱尝螃蟹美味,自然是搬螃蟹常规军。一两人掀起石头扶着,小心别压着自己的脚和别人的的手。趁着水混,几个巴掌飞快按下去,千万别伸手指去捞,否则就不是抓螃蟹而是螃蟹抓人了,感觉到巴掌下有乱动的家伙就是螃蟹。等水变清,小心一点点移开手掌,另一只手抠住螃蟹盖抓起来,张牙舞爪的家伙气得吹气泡干瞪眼。大多数只能按住颜色偏浅的中小螃蟹,有时能摸到缺钙的软壳螃蟹。运气好时,被大螃蟹夹住手指,又高兴又痛苦:哎呀,我逮到个大的!哎哟,痛死我啦!扔了舍不得,不扔又受不了。被夹破手指脚趾,血流如注,冲到厂里医务室或部队门诊去包扎一下,被大人骂几句。刚结疤嘴就馋,照样空手赤脚下水。


溪边洞里油黑发亮铁壳金红大钳螃蟹老祖宗有不同的抓法,用厂里顺来的粗粗长长的铁丝捅进洞去,来回拉扯几次,挑逗螃蟹夹住铁丝,再用力拖出来。搬螃蟹人人都敢下手,捅螃蟹洞就只有半大男孩子敢干。因为不会区分蛇洞和螃蟹洞,万一捅出来一条水蛇就倒霉了。我是最怕蛇的,见到溪边的洞,只会跳到大石头上喊人:快点来,这里有大螃蟹!当然胆小鬼是没有口福吃大螃蟹的。


   

    

如今给女儿讲搬螃蟹的童年,她奇怪怎么不去超市买去店里领。好不容易有一次山里溯溪搬螃蟹的体验,事先埋了许多鸡肠在石块下,我一边渲染着自己的快乐童年光辉业绩,一边兴致高涨地带着女儿勾着腰翻遍了一里地的大小方圆石头,最后连一个螃蟹影都没看到。女儿一次又一次充满希望地按下去,一次又一次沮丧地扔出去:怎么还是石头。


被冷雨浇透的女儿再也不相信石头下生螃蟹的传说,再也不相信她妈空手抓螃蟹的绝技。我更失落,究竟是溪流的风水不好,还是我下水的时辰不对,几十年前的乐趣再难寻回。



   




02

打 草 袋 掏 螃 蟹


戴  慧


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辽河平原,我的新家。这里是无边的稻田,滔滔的大河,纵横交错的水渠。村里实行包产到户,刚搬出山区的爸妈面对分到的几亩稻田发愁。知道“米”字为什么这么写吗?因为收获一粒米需要八十八道工序。种了半辈子山地的爸妈没有一点种田经验,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劳,常常累到落泪累到断腰。农忙时两个哥哥和我也全力上阵,春插秧,夏薅草,秋收割,拼死拼活到年底才能靠卖稻谷有几百块收入。


我们三个读书孩子比庄稼还长得快,除了要不断添置衣服,还要交学费,买学习用品。如果再想置办个自行车、缝纫机、电视等“高档货”,光靠一年到头伺弄几亩田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极擅持家的妈妈搞起了副业——打草袋,只有在副业上铆足劲干,才能让家里经济改观。


水稻真的浑身是宝。谷粒可变成白花花的大米,特别是俺辽河平原的东北大米啊,做好米饭,锅盖一揭,香甜瞬间充满整个房间。稻草做房顶的草房,比起瓦房来冬暖夏凉。当然稻草也可烧火做饭取暖。放学回家路上远远地看到炊烟袅袅,知道家人在准备晚饭了,心里格外温暖。稻草还可搓成草绳,做草袋。草袋的用途很多,主要用来储存或运输水果;或者装上泥巴沙子防洪。



几年间,我这个十多岁的小女孩,成长为家里打草袋的主力。我练就的打草袋本事,包括搓绳、编织、锁边、缝合整套工序。起初我只会最简单的搓草绳。硬邦邦的稻草,先喷上水软化。把两根稻草从根部打上结,然后双手搓来搓去,两根稻草在手掌间纠缠舞动,技巧娴熟的人就像变戏法一样,搓出一根光滑柔顺的草绳。不断续草,揉搓,一搓就是一两个小时,手掌磨得疼丝丝、黑乎乎、脏兮兮的。不过,看到自己搓出几十米、上百米的草绳,内心的成就感让我觉得这些付出都值得了。


搓了两年,我的个子长高了,胳膊也有力气了,妈妈就教我操作草袋机。先把草绳不松不紧地挂到草袋机前后两排钩子上,放上压板,压板有大约20个洞,每个洞里放一根草绳,就是草袋的20条“经”。编织时,左手提起压板,右手放一根草绳在梭子上,脚踏板向左一踩,梭子穿过一根根“经”;脚踏板再向右一踩,梭子归位,左手的压板向下使劲一压,把这根“纬”草绳压到位,一个循环就完成了。织一个草袋,这样的循环要四五百次。操作草袋机必须手、脚、眼协调配合,熟练以后,人与机器完美地合为一体,只看到梭子穿梭,草绳绕行,只听到咔哒咔哒有节奏的声音,密实的草片一寸寸增长。


最耗时的编织完成后,把经纬交织的草片从机器上卸下,铺展开,把毛边一寸一寸地锁在一起,这道工序叫锁边。足够的手劲才能锁出平顺紧实的边,我的一双干巴小手也慢慢能锁出漂亮的边儿。


最后一道工序是缝合。把锁好边儿的草片对折,大铁针穿上草绳,一针一线缝衣服那样缝成袋状。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像刻苦学习一学期后,终于收获了满分。




打草袋是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几个小时的机械重复、不差丝毫的配合,对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难免枯燥,更何况还腰酸胳膊疼。还得惦记着作业没写,心里着急,只好动作加快,哼唱两支歌给自己打气。


我手中编织出的精致完美的草袋,被爸爸用自行车驮到供销社。一个草袋卖一元钱,我一个星期打十个袋子,那就是十元钱!月收入四十元!这在八十年代初真是一笔不菲的稳定收入,抵得上城里一个三级工的工资。


看着我的草袋子变成哥哥们的新衣服新鞋,变成崭新的课本文具,变成一家人饭桌上的美食,特自豪自己瘦弱的肩膀也能帮家里挑担子了。咔哒咔哒草袋机声声不息,课后和假期的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编织着劳动的乐趣和小小的成就感,编织着家里走向富足的梦想。



    

    暑假打草袋之余,我还跟大哥去尽情享受淘鱼掏螃蟹的乐趣。大哥对哪里、何时能弄到鱼和螃蟹门儿清。水渠里丰水时,他会横着下网,拦住鲫鱼、鳝鱼、鲈鱼、螃蟹。水渠枯水时,我们把上游的鱼往下赶,然后在上下游各筑一道坝。上面的坝拦住水,下面的坝留个出水口。等两道坝之间的水放干,大大小小的鱼翻着白白的肚子在稀泥上乱蹦,这是最开心捡鱼的时候了,哪管泥巴溅得满身都是。


捡完鱼,大哥挨个掏水渠两侧的洞,因为螃蟹就躲在里面。有一次我也学着哥哥的样,把手伸进一个特大的洞,哎哟,一声尖叫,手被大螃蟹钳子夹住了,疼得我眼泪都出来了。大哥赶紧来救驾,伸进去一根棍子使劲捅,钳子松开了,我的手指头得救了。


鱼和螃蟹最终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在那个贫穷年代,淘鱼掏螃蟹都是改善生活的机会。




———

作者简介

戴慧,辽宁人,1990年毕业于北大图书馆学系,1996年UT Austin 硕士。曾在公共图书馆工作并积极服务于公益组织。现居美国加州。



演唱:徐光照(物理系)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创刊号

编委会:张明东、李革、刘旭东(法律顾问)

本期主编:张明东 |  摄影:李革

2018年11月3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曲等原创文学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