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迹】他是中科院院士,年过7旬发表700多篇论文,被称为“光能转化探索者”
广告位招租
他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专家,多年来持续专注于电化学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多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永舫
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带领团队投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的研究,在延续其柔性、半透明优势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该材料的光能转化效率,被称为“光能转化的探索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
刻苦学习
李永舫生于1948年。对于名字中的“舫”字,他说还有一段渊源。自己出生时,父亲正从南京前往川渝地区公干,随同前往的母亲临产,他就降生在四川渠江上的一条船里。“后来起名字,就专门带了一个‘舟’偏旁,以示纪念。”李永舫说。
童年的李永舫跟随父亲回到了河南睢县老家,成为了农家子弟。他很聪明,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当时,李永舫的梦想就是考上清华大学。但是,1966年高中毕业时,他却在“文革”的大潮中失去了高考的机会。1968年,李永舫回到农村做农民。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县城的微生物农药厂当上了化验员。“想上大学,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厂里来大学生实习,不管是哪个学校的,我都非常羡慕。”李永舫说。
1977之后,中断已久的高考重新恢复。得知消息的李永舫第一时间报了名。那一年,他和全国570多万考生一起走进了考场。虽然高中毕业已11年,但李永舫的知识积累并没有减少。顺理成章地,他成为一名29岁的大学生。
八年时间完成本硕博“三级跳”。1979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李永舫入学仅一年半就提前转入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研究生。1982年,与他同届入学的本科同学年初大学毕业,而李永舫却在当年秋季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李永舫来到复旦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并在1986年取得了博士学位。
从一位庄稼汉到一位科研学者,他完成了蜕变。用李永舫的话说,这靠的是天道酬勤。
专注科研
1986年,李永舫进入中科院化学所,跟随钱人元先生进行导电聚合物电化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1988年,他留在化学所工作。
新世纪以来,环境和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随着自然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人类将目光投向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技术研究在不断进步。现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一块块蓝色的太阳能电池面板,吸收光能,转化成电能。
李永舫说,这些面板大多采用了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优点是能源转化效率较高,缺点是原材料生产和纯化过程耗能高、对环境有污染,同时价格也相对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研究的目光投向有机聚合物光伏电池,除了因为其重量轻、价格有望降低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制备成柔性和半透明产品。“我们可以把柔性和半透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做在窗玻璃上,透光、发电两不耽误。或者做在车窗上,利用阳光发电,夏天给车内降温、冬天给车内升温,甚至直接做成可穿戴电源设备,带着‘发电机’‘空调’随时出发。”
2000年,李永舫刚进入这一研究领域时,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非常低,只有1%左右。为了提高效率,他与研究组工作人员从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设计入手,克服重重困难,使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逐步提高。现在,实验室小面积器件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6%,“实际应用的转换效率也有望达到15%左右。同等重量下,太阳能转化效率可以达到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数倍。”
李永舫说,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将是解决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和大面积制备的技术难题,达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目的,“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现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让阳光成为绿色能源走进千家万户。”
履历事迹
李永舫,博士、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2012年受聘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化学会监事,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高分子通报》主编、《中国科学 化学》副主编、北京能源和环境学会会长。
李永舫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700多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120多次。发表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37000余次。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点“阅读原文”报名第六届光伏聚合物国际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