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片笔记写作法与flomo

微光探索 微光探索
2024-09-20

文 | 微光

图 | 来源于网络

公众号 | 微光探索

ID | WeLightX

 

人们常说,只有写下来,你才真正明白自己是怎么想的正好,近期读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同时也使用了一段时间基于卡片笔记理念的软件flomo,体验不错。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读书与写作的话题。

 




一、卡片笔记写作法


(一)什么是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有位人物叫卢曼。卢曼是谁?


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且其影响力已远超社会学领域。卢曼在他30多年的研究中,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以学术高产著称,并且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2013年,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F.K.施密特在做了大量研究后发现:卢曼的生产力源于他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总之,这个人很牛,且实践证明,他用卡片笔记写作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那么什么是卡片笔记法呢?


读完全书,我发现“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既不神秘也不复杂,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将你的阅读思考提炼总结为一张张小的卡片笔记集中存放,卡片笔记通过分类、关联建立连接,卡片间又可碰撞形成新的观点,通过卡片不断积累构建自己的外脑,在此基础上对卡片进行合理组织,完成写作。


你只需要在阅读时拿着笔,做好卡片笔记,放入卡片盒,并在笔记之间建立联系,越来越多的想法就会自动涌现出来,你的写作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推进。


就这么简单,没有太多深奥的东西。本文后面的内容,是对卡片笔记法的详细解释。


(二)人大脑的特点


在详细说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人大脑的一些特点,这样才更容易理解卡片笔记法的核心理念。


▍ 1. 听懂与学会的区别


上课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台下聆听,学生一般会觉得内容很好理解,似乎并不难。可是到了做作业时,学生才发现原来自己其实没有真的学会。即所谓听课全会,做题全废。


其中存在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异。只有完成“输入-思考-输出”全部流程,认知的链路才会完全打通,认知也才真正属于自己。学习不光要有输入,还要有输出,并且输出不是抄一遍,而是要转化为自己习惯的思维和语言。


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网络上这句调侃的话有很多原因,比如其中涉及到“听到-学会-做到”三个环节,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学会,我们只是听到了一些道理,却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更谈不上进一步用认知指导自己的实践。


学会意味着理解了,即按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


▍ 2. 人脑记忆能力的特点


是不是学会就行了呢?还要涉及到人脑的记忆特点。一是短暂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二是要区分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 (1) 短暂记忆容量是有限的


看一眼下面的数字序列,并试着马上记住它们:1195821962319664197051974。由于数字太多,所以显然你很难记住它们。但当你意识到这只是连续编号的5届世界杯的年份时,就很容易记住了。你只需要记住规则。


关于短期记忆容量的测试研究表明:我们最多可以同时在脑海中保存7±2件事


你会问,那记忆大师的记忆术又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当使用记忆术时,我们只是按照某种意义将不同事项捆绑在一起,并记住这些捆绑的内容。但最多也只能记住7项左右。


如果考虑到早期测验中的参与者,实际上可能已经无意识地使用了捆绑技术,那么我们的有效记忆容量的最大值就不是7±2,而更可能是只有4个。


不管具体数据是多少,结论是我们的短暂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既然短期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我们就需要运用类似捆绑的记忆策略提升有效记忆能力,或者借用某些外部手段来辅助我们的大脑。


▍ (2) 区分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加州大学的学者研究认为,在记忆方面,有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之分


存储强度是存储记忆的能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只会越来越多,大脑的存储强度也会越来越强。并且大多数的学习策略,也是以提高“存储强度”为目的,追求输入和存储量的提升。


然而,学习不像电脑硬盘保存资料,存了就随时能取出来,而是要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连接和桥梁,提取强度就是使用特定的“线索”触发特定的记忆。通过策略性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回想起最有用的信息。信息的输出和提取,也是需要锻炼的。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将一条有用的信息与其他有意义的信息相互关联起来,从而使我们在提取信息时显得更加容易。刻意地建立这些联系,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持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 3. 专注于单一任务更有效率


人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处理单一任务时效率会更高


心理学家采访了一些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并对他们进行了测试:给他们分配多项任务,并将他们的测试结果与另一组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进行比较。结果是:虽然那些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感觉自己更有效率,但实际上他们的效率却低了很多,而且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表现都明显落后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


如果能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应尽可能将不同类型的任务分开,使它们不会相互干扰,这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果。


写作,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打字,它还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结构化、区分术语、寻找词语、组织、编辑、修正和重写等等。


如果将“写作”这个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小任务,会更加高效。


▍(三)卡片笔记法的核心理念


了解了大脑的工作特点,接下来就很容易理解卡片笔记法了。我认为卡片笔记的核心理念有三点:输出想法、建立连接和自下而上。


▍ 1. 输出想法


前文提到,听懂与学会的区别,在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把想法写下来。


输出,最好的方法不是摘录,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每张卡片不用太长,陈述一个简单的想法或观点即可。


写作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理解了,偷偷享受着自己已经变得更聪明、更博学的错觉。直到当试图自己组织语言输出时,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才会消失。


同时,重写的过程中,你会自然地思考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观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所适用的范围又是什么,你的表述就会变得和原来不同,认识也会更深刻。


这里注意需要区分事实与观点的差异。事实是真实发生的情况,而观点是一种立场。观点基于事实分析而得出,但观点有其背景、前提条件和局限性,观点也可以根据大量的事实验证后进行修正,即所谓的贝叶斯模型,后文会详细介绍。


相比摘抄而言,写下自己的想法是一个稍微有难度的工作。然而好消息是,有难度的工作有利于记忆。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存储强度与提取强度吗?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实验发现,结论与常识相反:“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写下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免各种信息一直塞满我们的大脑,使大脑内存得到释放,以集中精力处理重要的事情。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未完成的任务所干扰,而不管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如何。


事实上,我们并不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能说服我们的大脑停止思考它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写下来,让大脑相信它会在以后被妥善处理。至于任务是真的被完成了,还是只是通过笔记记下而推迟了,大脑并不会仔细区分。


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具有局限性,而卡片笔记可以给我们构建一个外脑,辅助大脑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存在记忆提取故障时,我们可以求助外脑;当想不出解决方案时,用卡片风暴代替头脑风暴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笔记是可以积累的,这种积累本身还可相互发生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知识也像投资,具有复利效应。选择好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赛道),不断投入、日积月累,就会享受到知识的复利效应。


▍ 2. 建立连接


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有很多代表性流派,卢曼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与其他笔记写作法的主要区别,是有两个盒子。一个盒子用于保存内容本身;一个盒子用于监控内容。所谓监控,就是建立联系。


让卡片与卡片通过各种索引关联起来,比如建立主题索引、前后逻辑关系、“笔记-笔记”链接等。通过这些关联操作,我们能更好地对卡片内容进行比较、区分、组合、连接、提取,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内容。


查理·芒格曾写道:“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实,并试图硬凑起来使用,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如果事实不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那么你就无法将它们派上用场。你的脑子里必须有一些思维模型,你必须把你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运用到这些模型里。”


你需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不至于看上去是一盘散沙。否则难以发挥正常作用,更不用说生长出新的内容。


▍ 3. 自下而上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记录想法、发展主题、进行写作的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模式,有别于我们通过计划自上而下进行的写作模式。


这种自下而上发展模式的一个巨大优势,是我们的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样做带来的效果,就是想法的依据会更加充分,对新想法的态度也更加开放。换句话说,在写作上,自上而下容易陷入先有论点、再找论据的误区;而自下而上则是先有论据、再推结论。


自上而下的工作流程,常常是以计划开始。然而,往往我们不能过于相信计划。我想大家无一例外有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体验,尤其是过于长远、庞大、复杂,只关注结果不关注步骤的计划。其原因一是实施期间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会遇到各种问题;二是长远的计划就像马拉松,容易消磨人的积极性。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还容易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容易走入先射箭、后画靶,先入为主的误区。


自下而上的工作流程,是先有平时的积累。我们不是一上来就先制定好详细的计划,而是把一个大的挑战分解成小的、易于实现、便于管理的任务,干着干着思路和想法逐渐形成,最后自然就做成了。卡片笔记就是这个道理,先有一个个小点,再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逻辑进行组织,最后汇聚碰撞,大的想法和点子自然就出来了。自下而上就像搭积木,卡片就是一个个小模块。此时问题的关键不再是找一个主题来写,而是通过平时的积累自动发展找到主题。


自下而上的方式,背后反映的是贝叶斯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概率统计中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后验信息)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先验概率)进行修正的方法。


贝叶斯公式本身是统计学的一个数学公式,用来描述两个条件概率之间的关系,P(A|B) = P(B|A)*P(A)/P(B)。贝叶斯公式可根据概率的乘法法则,P(A∩B) = P(A)*P(B|A) = P(B)*P(A|B),通过简单变形得出。


其中,P(A)是全事件背景下A发生的概率,称为先验概率;P(A|B)是已知B发生后A的条件概率,称为后验概率贝叶斯公式为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对原有判断进行修正提供了有效手段。


其实原理很简单。将公式翻译一下:A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A发生的概率,乘以已知A发生的前提下B发生的概率;也等于B发生的概率,乘以已知B发生的前提下A发生的概率;于是,如果B已经发生,那么我们可以基于相关信息对A发生的概率进行修正。


简化一下,就是:原本的认识(假设、主张、论点)+ 新证据(事实、数据、信息)= 改进后的新认知。


太抽象不好懂,来举一个例子。有甲、乙两个容器,均装有红、白两种颜色的球,容器甲中红球比例为80%,容器乙中红球比例为10%,容器乙中球的数量是容器甲的4倍,假设所有球混合后任意抽出一个球,是红球,问这个球来自容器甲的概率是多少?


假设抽出红球为事件B,抽取的球来自容器甲为事件A,则 P(A) = 1/(1+4) = 20%P(B|A) = 80%P(B) = (80%+4*10%)/5 = 24%, 按照贝叶斯公式有:P(A|B) = P(B|A)*P(A)/P(B) = 80%*20%/24% = 67%


在不考虑颜色时,抽取任意一个球来自容器甲的概率只有20%,但是,由于有了球是红色这个新的信息,我们可对球来自容器甲的概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概率变为67%。例子中的概率是已知的,现实中通常是进行预估,但道理一样。


我们对事情的认知,也是先有一个初始预判,然后再基于新的事实信息,对初始认知进行不断修正。你可以不断分析当前有什么认识,出现了什么结果,通过广泛阅读来挑战和加强自己的论点,看看事情的发展方向,并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


▍(四)卡片笔记的分类


书中将卡片笔记分为四种类型: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


▍ 1.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


这类笔记是一种临时处理,起信息收集和提醒作用。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当这些信息处理完,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 2.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当你读到对你有所触动、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时,把它记下来。不要只是抄写,而是要真正理解其含义,并使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并按照一定组织结构保存。


记文献笔记时,你可以使用任何技术,例如使用不同颜色的下画线,SQ3R”浏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复述(Recite)、复习(Review)、SQ4R”(在SQ3R基础上增加修订(Revise))或“管他多少种R”(增加RelateReflect,……)技术,只要它们对理解阅读内容和获得有用笔记有帮助就行。


文献笔记是为了最终写成永久笔记,笔记的多与少、理解的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笔记能够为下一步写永久笔记提供尽可能大的帮助。最有帮助的是反思所读文本的框架、理论背景、方法论或视角,反思文本的深层含义。文献笔记只是一个过程,永久笔记才是真正增加价值的地方。


▍ 3.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永久笔记是永远不会被扔掉的笔记。仔细阅读你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仔细斟酌后形成你的永久笔记,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这种笔记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


永久笔记要有选择性。从记忆容量有限的角度来讲,选择的作用更为明显。什么都记大多数情况下与什么都没记效果一样差,记住一切反而是种沉重的负担。心理学家把选择性记忆称为主动抑制,即在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建立一道屏风,增加一个过滤器,以确保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事情上。


如果我们再次回想某个东西所花的时间和第一次学习它时所用的时间一样长,我们的思想就永远不能进步。


▍ 4.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


最后一种笔记,就是那些只与一个特定项目有关的项目笔记,比如你的某个写作主题,用于辅助项目完成。项目笔记的主题可自下而上从内部发展而来。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五)关于思考与习惯


卡片笔记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思考、二是习惯。


▍ 1. 关于思考


▍ (1) 思考需要外显化


把想法写出来是让我们的思路变得井然有序的最好方法。卢曼很明确地指出: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


而大多数人仍然认为思考是一个纯粹的内部过程,认为笔的唯一功能是把完成的想法写在纸上。


有一位访客看到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办公室的笔记本时,说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费曼思维过程的精彩记录”。但费曼反驳道:“不,不!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不同学者在大脑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存在许多方面的分歧。但对于是否有必要建立外部“脚手架”这个问题,他们并无异议。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真正的思考需要某种外显化,尤其是以写作的形式进行外显化就好像你求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往往需要写下来才能得以完成,其他思考也类似。所以费曼甚至强调,笔记不是思考过程的记录,它就是思考本身。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合理的卡片组织会引发思考的派生,这是卡片笔记最能发挥出威力的地方。卡片盒像一条生产线,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一些副产品,或者某一条生产线的产品又称为另一条生产线的原料。最终会形成一个产品网络。卡片形成的网络,比节点本身更重要。这时,你需要考虑的不是没有点子,而是点子太多怎么办。就像巴菲特早年就担心,钱太多花不完将来会是自己最大的困扰。


▍ (2) 思考积累有助于快速决策


简单的内容才可能被快速提取,也才有可能帮我们快速做出决策。我们常说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写下思考后的浓缩笔记,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写入笔记之前,我们需要先认真思考。但思考和笔记完成后,我们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快速被检索到,而不是下次遇到相同问题时重新再思考一遍。简要,是为了快速提取。


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说:“所有的行为指南和知名人士的演讲都在重复一个极其错误的道理,即我们应该养成思考所做事情的习惯。但事实恰恰相反,文明的进步,在于不断增加那些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做事情的数目


国际象棋高级棋手似乎比初级棋手思考得更少,因为高级棋手看到的是化解为固定模式的棋谱,并通过过去的经验指导自己,而非每一步都要再进行全部推演。


▍ 2. 关于习惯


我们完成一件事情,往往期望于依赖意志力。然而,仅仅靠意志力形成自律或自控力绝没那么容易,意志力是一种会快速消耗的有限资源。更好的方式,是养成习惯。


养成习惯的窍门,是你要认识到这件事情的意义,用内驱力促进习惯形成。习惯养成了,当思考、记笔记、写作变成像我们的呼吸一样,你就不再需要意志力。如果做一件事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


另外,在处理旧习惯与新习惯时,有一个窍门是不要与旧习惯彻底决裂,这是对大脑的一种欺骗。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比如,我们经常强调划线和摘抄作用不大,思考和重写才更有价值。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迫自己完全摒弃已养成的划线、摘抄的习惯,因为这些也不会带来副作用。把划线、摘抄、做思维导图的旧习惯,和思考、重写的新习惯相结合,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尤其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这一切都十分便捷。然后再慢慢引导自己更加重视思考和写下自己的理解。


当我们养成了思考和记录卡片笔记的习惯,就会不自觉地把最重要、最有趣的内容记下来,建立卡片笔记,并与卡片盒里的其他笔记联系起来,进而可以毫不费力地凭“直觉”做事,借助卡片这个外部大脑进行思考。


卡片笔记是否真的有用,需要先用起来,只有尝试了才知道,根据每个人实际情况的不同,体会可能会有差异。用的过程中你会有新的体验,进而加深对这种方法的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认识的贝叶斯思维实践过程。





二、flomo软件


▍(一)flomo软件简介

flomo是一款基于卡片笔记理念设计的软件,其联合创始人少楠曾担任丁香医生首席产品架构师,对互联网设计和产品开发有着深刻的认识。


flomo的中文名字是浮墨,意思是浮于墨上。笔墨之上是需要关注的根本,旨在帮你更好地思考


flomo是一款轻量笔记软件。这款软件我用了几个月时间,使用体验很好,并购买了会员。软件极为简洁,无广告,无社交,聚焦个人知识管理,并在介绍中明确告诉你flomo能干什么,不擅长干什么,是一款很诚恳并用心设计的软件。



flomo的作用,是更好地组织你的知识和想法,方便知识的分类存储、快速检索和建立联系,从而促进思考和新的思想火花的产生。


flomo的特色,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极简主义


flomo的功能和界面都极为简洁。


记录笔记就像聊天,甚至可以直接从微信发送信息进行记录;没有复杂的排版功能,没有字体、字号、颜色设置,只有加粗、编号等简单格式。简洁,可以减少外部干扰,让你专注于思考和记录本身。


▍ 2. 标签管理


多级、多重标签管理,是flomo的亮点和特色。


常见的文件夹式资料管理的最大弊端,是资料的分类是单一架构的。而卡片笔记的核心,是要做好卡片的分类、连接、重构等工作。


回想一下我们电脑里存的照片,通常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建立不同的文件夹进行管理。但按时间索引只是一种分类方式,要再按其他方式进行重新分类则非常不便。


比如,我们如果想单独查看风景照片、人物照片(甚至进一步想分别看合影和单人照)怎么办?又或者,我们想只看在云南,或者西藏拍的照片,怎么办?把照片复制几份再重新分类显然是个馊主意。这个问题,Lightroom照片管理软件可以帮你解决。


笔记管理也有同样的需求,flomo便捷的多级、多重标签管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在笔记的任意位置,用 # 号打头建立标签分类;标签可用 / 分隔建立多级标签;更重要的是,一条笔记可以设置任意多个标签,也就是说一条笔记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分类索引,或者说可以把一个苹果同时放到多个抽屉里;另外,标签的更改也很便利,方便笔记分类的重构。


▍ 3. 平台通用


flomo支持PC/Web/App全平台云端同步,不限制设备登录数量。这让笔记在手机、电脑、平板之间的交互变得很方便。


▍(二)flomo的标签设置


每个人的标签设置都有自己的习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就我个人习惯而言,我设置的根标签所对应的四类卡片笔记关系为:


  • 闪念笔记类:缓存

  • 文献笔记类:学习、工作、投资、生活……

  • 永久笔记类:收藏

  • 项目笔记类:项目


随时记录的闪念信息进入缓存,相关文献笔记进入不同的分类项目,深入思考后有价值的永久笔记进入收藏,项目主题笔记进入项目。


由于flomo具有多重标签功能,所以可以直接将文献笔记中精选和浓缩的内容直接增加一个收藏标签,而不用再重新分类。但是,目前的flomo查看笔记还不支持多重标签筛选功能,比如无法选择同时带有“投资/估值”及“收藏”标签的笔记,如果项目团队后续能增加该功能就更方便了,这对于加强笔记的连接和管理功能很有益处


各个根标签下可以设置多级子标签。子标签不用预先全部设置好,而是根据思考和记录的内容让子标签自己慢慢生长出来,并且可以根据认识的深入随时修改和重构。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设置标签名时不要以档案管理员的模式思考,而要以信息搜寻者的模式思考。换句话说,重点不是考虑怎么分类更准确,而是要考虑未来想在哪个主题见到它。假设你把这条笔记忘记了,你会想起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它。


▍(三)卡片笔记写作流程


最后,总结一下卡片笔记写作的大致流程:


  • 记闪念笔记:随时记下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

  • 记文献笔记: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思考。

  • 记永久笔记:深入思考,并与现有笔记对比后,选择性地将第一、二步的笔记变为永久笔记,以帮助衍生出新的想法和论点。

  • 发展想法: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 确定主题:想法积累足够多后确定一个写作主题。

  • 形成初稿:将笔记转成连贯的内容,从笔记中得出论点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文章初稿。

  • 完善文稿:编辑、完善和校对你的文稿,完成写作;然后,伸个懒腰,开始你的下一篇写作。



声明:本人所发文章均仅用于记录个人学习思考,不用于任何投资建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微光探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