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估值与安全边际
最近和几位朋友小聚,聊到关于估值的话题,感慨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速的预测难度之大,由此引发我对安全边际的一些思考。
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有四条:公司所有权、市场先生、安全边际和能力圈。
其中能力圈决定我们能投资哪些公司,安全边际决定我们以什么样的价格投资公司。当然,对安全边际也有更广义的理解,比如对公司本身的认识、为防范所有风险所预留的安全余量。这里只讨论狭义的买入价格。
基于价值投资的理念,采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方法,得到公司的估值。在估值的基础上考虑一定安全边际,得到买入价格。这是投资的思考逻辑。
▍1. 安全边际留在利润上
具体而言,可有多种实操手法。比如,大家熟知的老唐估值法:
三年后的合理估值=第三年预计自由现金流/无风险收益率,高杠杆企业打七折;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为目前理想买点。无风险收益率3%~4%时,对应大约25~30倍估值PE。
老唐估值法中,估值PE直接采用对应的无风险收益率。合理估值的半价买入,等于留了2倍的安全边际。三年翻倍,等效于26%的年化收益预期。估值的基础,是对公司未来三年的利润预估。
我们知道:估值=利润×估值市盈率
估值所预留的安全边际,实际上有两个来源:利润和市盈率。老唐估值法中,估值市盈率采用无风险收益率倒数,也就是说安全边际预留在未来利润增速上,即公司的成长上。正所谓,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
这时,对公司未来三年利润增速预估的准确性,将对估值结果产生重要影响。预测高增速的公司如果不及预期或遭遇黑天鹅事件,可能会带来较大回撤。
比如预测公司未来三年有26%的利润增速,那么现在可30倍PE买入,如果实际增速为0,而市场估值降至15倍,则有腰斩的风险。
对于利润的高增长率预期,必须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对公司必须有深入的理解。
▍2. 安全边际留在估值市盈率上
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将安全边际预留在估值市盈率上。
格雷厄姆也曾提到,把AAA级债券的资本化比例提高一倍,可以适当抵消优质股票和债券之间存在的风险差异。
也就是说,把2倍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作为估值市盈率。对于3%~4%的无风险收益率,对应估值PE约为13~17倍,中值取15倍。这是把安全边际留在当前的估值PE上,未来的利润增长作为收益来源。
若利润不增长,三年后市场估值回归为无风险收益率PE,三年翻倍对应年化收益26%。退一步,即使利润略有下滑,也有估值PE的安全边际兜底。
未来利润的增长,则作为主要的收益回报。即使估值没有提升的情况下,收益率有利润增长率保障。
但这种思路,高增长预期的公司出现买点的机会可能会减少。
当然,如果你对业绩增速预估具有十足的把握,也可以用未来部分利润增长来对冲当前的高PE。比如:
利润不对冲,基本估值PE取15倍。
对冲10%的利润增速,PE可放宽至 15×1.1³ = 15×1.33 = 20倍。
15%的利润增速,PE可放宽至 15×1.15³ = 15×1.52 ≈ 23倍。
20%的利润增速,PE可放宽至 15×1.2³ = 15×1.73 ≈ 26倍。
25%的利润增速,PE可放宽至 15×1.25³ = 15×1.95 ≈ 29倍。
对冲30%以上的利润增速,就要特别谨慎了,除非特别确定,尽量不要采用。避免政策因素、预测偏差以及各种不可知预知因素带来影响。
▍3. 两种思维方式
两种方式,本质上是一回事,数学上也等价,都是2倍安全边际,只是留的地方不一样。
虽然结果一样,但却是两种思维方式:一个把安全边际放在未来的利润增速上,一个把安全边际留在现在的估值PE上。
老唐估值法基于对未来利润增速的具体预测,第二种方法基于利润增速无法准确预测的潜意识。
对于像茅台一样经营情况近乎透明、高确定性的公司,未来的业绩预测相对容易,但这样的公司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大部分的公司,三年后的业绩都很难预测,我们往往只能大概判断,会不会增长,而很难计算具体数值。
老唐估值法是一道计算题,需要预估具体的利润增速,比较难;第二种方法是一道判断题,只需要预估利润大概率能增长,相对容易。
如果没有老唐分析公司的能力,对公司没有真的那么看得懂时,做简单的判断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你说呢?
以下是几位朋友的公众号,对投资都有很深的造诣,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公众号「微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