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质赋能!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

2月8日,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总结2022年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任务。

会议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获奖单位的表彰通报,青岛、潍坊、临沂、聊城等市分别作交流发言。

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全面总结2022年工作取得的成效,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



2022年是文化和旅游工作经受重大考验、抢抓重大机遇、赢得重大发展的一年。全省文化和旅游战线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以创新求突破,28项工作排名全国第一,44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从严治党不停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齐风鲁韵 铸魂化人”党建品牌彰显特色。


服务贡献大局勇担当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发展,提振文旅消费10条措施效果好、影响大。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起势,文化体验廊道谋划启动,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卓有成效。

▶ 文旅工作在黄河国家战略中贡献提升,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十强产业”中居于首位。


以创新求突破齐发力



产业发展实现创新提质

“百亿惠千企”效果显现,重点工程项目增强后劲,新增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景区,旅发大会、文旅惠民消费季越办越好

艺术创作激发创新活力

  • 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

  • 京剧《燕翼堂》、杂技《弈》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杂技“金菊奖”

  • 各市艺术精品大量涌现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积极创新推进

  • 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

  • 公布首批10个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

  • 16市均出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配套措施

  • 考古工作成果丰硕,革命文物工作得到加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中国非遗博览会、全国非遗工作会议在山东举办,“山东手造”品牌持续打响。

公共文化服务凸显创新实效

  • 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异彩纷呈

  • 乡村文化样板镇村创建走在前列

  • 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有序推进

  • 城乡书房建设亮点频现

推介交流不断创新方式

  • “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持续擦亮

  • 山东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始终位居全国首位

  • 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探访足球起源文化之旅”对外推广活动等展现齐鲁文化魅力

  •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运营提速提质


提升治理能力强保障



文化市场监管有力有效,“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更加完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标准化、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综合协调、督查考核、老干部等各项工作呈现新气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深化提升“大格局、贡献度、内涵建设、融合发展”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理念,以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为总抓手,全力抓创新求突破,蓄动能塑优势,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作出文旅新贡献。

全面贯穿一条主线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在深学细悟上再加力,在宣传宣讲上入人心,在学以致用上求实效。

深化提升一个工作理念

站位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提升“大格局、贡献度、内涵建设、融合发展”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理念。

大力实施一个计划

实施“2023年文旅提质赋能计划”。以此为总抓手,全省文旅战线统一行动,凝聚力量,以提质谋发展,以赋能增活力,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体抓好“十大行动”

消费提振行动


抓惠民措施配套

  • 省级财政安排3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补助

  • 落实好一季度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政策


抓节事活动拉动

  • 贯穿全年

  • 突出重点

  • 彰显特色


抓客源招徕引入

  • 聚焦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市场复苏,省级财政统筹5000万元对客源招徕予以奖补。

  • 各市文旅部门用活用好政策,抓好“山东人游山东”“本地人游本地”,吸引更多的省外、境外游客来山东旅游。


抓消费环境优化

  • 继续深入推进“好客服务 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 加强市场监管

产品提质行动

▶ 加快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

  • 大力培育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

  • 扎实做好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 新评定一批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 重点支持20家景区打造智慧旅游样板景区、20家景区提升公共服务设施

▶ 实施城市慢游精品工程

全省将评定推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不少于15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不少于20家。

▶ 实施海洋旅游目的地提升工程

  • 提升“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品牌

  • 建设高标准自驾游公路体系

  • 持续推动海岛旅游发展

▶ 大力发展旅游文创

  • 聚焦创意

  • 聚焦营销

  • 聚焦“山东手造”


百企领航行动


👉 夯实大项目支撑

  • 坚持项目为王

  • 办好项目推介和签约活动

  • 强化督导调度和服务保障

👉 实施文旅“助企暖企”工程

  • 策划举办文旅企业春季专场招聘会

  • 支持星级饭店恢复发展

  • 支持旅行社企业恢复发展

👉 完善金融赋能文旅发展

  • 持续开展“百亿惠千企”金融支持文旅产业专项行动

  • 强化政银企合作

  • 完善金融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

👉 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

各地要组建本级国有文旅集团,今年全省将评定推出30家领航型、50家骨干型、100家成长型文旅企业。

👉 推动集约式集群化发展

年底前培育10个以上百亿级精品旅游产业集群,实现16市产业集群全覆盖。


“两创”强基行动


构建文化“两创”物理空间布局

形成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体验廊道串联、八大文化片区支撑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格局。

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 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

  • 继续实施跋山遗址等考古发掘以及“来远”舰水下调查等重大考古项目

  • 制定工程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办法

  • 支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一流团队,搭建一流平台

  • 创办《海岱考古》专业学术期刊

  • 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推出一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 尽快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厘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构成

  • 组织好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勘定,推进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试点建设

  • 切实抓好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申遗

实施博物馆优化提升工程

  • 高质量完成山东博物馆通史展改陈项目

  • 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等要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 加快山东考古博物馆建设,支持济南黄河文化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等新馆建设

  • 开展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实施博物馆跨界发展计划、中小博物馆质量提升行动,高质量开展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统筹推进革命片区保护工程,进一步提升革命场馆展陈水平,发挥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作用,持续办好“红色文化主题月”。

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文物安全主体责任,创新优化文物行政执法监管方式,联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和违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新推出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育,办好“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开展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艺术“攀峰”行动


▶ 完善艺术创作长效机制

  • 完善组织化推进机制

  •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 加强重点剧目常态化推进督导,聚力打造精品剧目

  • 组织开展好新时代新征程主题创作

  • 全力办好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等,推动更多全国性艺术活动落户山东

▶ 叫响“好戏山东”品牌

积极构建艺术作品传播推广体系,让更多优秀作品走出山东,加强演艺资源整合,健全省直艺术院团演出奖励办法,继续做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演出服务工作,升级“齐鲁云剧场”等网上演艺平台。


文旅深融合行动

🔹 发展旅游演艺

🔹 发展非遗旅游

🔹 发展博物馆旅游

🔹 发展考古旅游


跨界大融合行动

👉 深化拓展“文旅+康养”

大力开发森林康养、温泉浴养、田园康养等康养旅游业态,做好“文旅康养强县”评价激励工作。

👉 深化拓展“文旅+教育”

打造“尼山圣境”“稷下学宫”“蒙山沂水”三大游学地标,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五好讲解员”行动,支持临沂市开展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

👉 深化拓展“文旅+工业”

打造张裕葡萄酒园区、东阿阿胶工业园等一批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 深化拓展“文旅+体育”

积极培育体育旅游业态,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体育旅游线路。

👉 深化拓展“文旅+生态”

编制实施《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省级生态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区。

👉 深化拓展“文旅+交通”

加快“快旅”“慢游”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


科技赋能行动


▶ 丰富数字文旅新场景

培育10家文化和旅游科技领军企业,20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0家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先进单位。

▶ 完善“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建设

▶ 提升智慧化文旅服务

年内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市级博物馆、图书馆等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文旅富民行动

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 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年内全省将评定30个精品文旅名镇、5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旅游民宿集聚区、500家星级民宿。

  • 进一步提升“乡村好时节”品牌影响。策划开展一批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主题活动。

  • 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效能。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实施公共文化润心工程

  • 拓展服务空间。全省新建城市书房、乡村书房150家以上,评选30家“最美城乡书房”。

  • 组织好群众性创作演出。办好全国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广泛开展“村晚”“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提升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水平。

  • 提升服务效能。大力推进数字文化惠民,支持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


品牌“强音”行动


▶ 加强“好客山东”品牌全方位宣传

  • 统筹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传播渠道

  • 精准做好国内重点客源地宣传推介工作

▶ 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宣传

  • 加强国际传播渠道和阵地建设

  • 创新传播方式

▶ 抓好工作品牌宣传

  • 加强“好戏山东”“海岱考古”“山东手造”“齐风鲁韵 铸魂化人”等各方面工作宣传,进一步彰显全省文旅系统形象。

  • 及时总结各领域各层面好经验好做法,选树一批“典型案例”“创新人物”,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挥好各类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强化党的领导


强化治理能力


强化机制建设


强化底线思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