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 | 李宝华教授:建好共享平台,服务科技工作者
编者按:2023年5月30日是第7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个属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里,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合举办本次学习宣传活动,传递深圳科技工作者声音,展现深圳科技人的力量、情怀和担当。点亮精神火炬,凝聚奋进力量,让我们一起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深圳科技创新点赞,向深圳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在此,热烈祝贺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负责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宝华教授荣获2023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
建好共享平台,服务科技工作者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李宝华
“把论文写在了产业服务上”
李宝华及其团队主要从事碳基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开发。电化学储能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完成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从而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目前主要应用的电化学储能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和液流电池等,未来钠离子电池随着产业链成熟也将逐步应用于储能。
李宝华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002年博士毕业前,当时珠三角已经集聚了比亚迪、ATL、欣旺达等国内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优秀企业,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适合在珠三角落地,于是果断地选择了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工作。至今他已经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研究超过25年,并与团队解决了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的一系列核心瓶颈问题,迄今实现了30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李宝华认为,科技共享平台将是未来支撑优秀人才培养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载体。2007年,他牵头成立了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开展设备共享服务工作。
谈及成立这个平台的初衷,李宝华说,是想让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我在农村出生、长大,有幸考上了大学,读了博士,来了深圳后让我更是有着‘用不完的力气,使不完的劲儿’的感觉。虽然国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在科研仪器的购买和科技平台的建设上,但不能浪费,实现国家对科技教育投入效能的最大化是我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
从企业借用淘汰的设备到自筹经费购买新设备,从几千元的小型设备到几百万元的大型设备,多年来,他一边筹集设备,也同时探索和建立起平台管理制度。
该平台先后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认可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的授权。目前平台已拥有价值近1.5亿元的高端仪器设备、超过50名专职技术人员。平台一方面服务于教学科研,同时对校外开展共享服务。2022年共享服务了全国4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7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共享平台的自我发展和造血功能。202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在视察平台时评价说,平台的相关工作是“把论文写在了产业服务上”。
多年来,李宝华积极探索着科研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现如今,材料与器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也成为了一种“模式”和“示范”,广受区域内、行业内的好评和认可。2022年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了2020-2021年深圳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考核评价结果,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众多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一;同期,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认定,入选首批“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科研仪器共享示范机构”。
“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谈到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李宝华用“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来概括。
李宝华是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负责人。作为国家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集群之一,该集群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创新产业价值链,推动先进材料科技成果产学研转化合作落地。他的研究团队与国际领先的电化学储能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同时积极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加快新原理和新方法的发现,进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开发周期非常长,一定要沉得住气,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底,就不要轻易说可以应用于产业化。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李宝华说,“结硬寨”就是要把基础打扎实,“打呆仗”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能追求短平快。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周期长短取决于与产业的结合度,课题的创新如果更贴近产业的话,周期就会短一些,否则很长,甚至永远无法应用于产业。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对李宝华的触动非常大。他不但要做“顶天”的理论研究,也要做“立地”的产业化工作,还要为行业建立标准。二十多年来,他的很多时间花在了标准化上,他给学生开设了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课程,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研究当中实现标准化,不浪费社会资源。
“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师名’”
作为教育工作者,李宝华专注于人才培养,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使命。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体现。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师名’,教师的价值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的。”
在李宝华看,优秀人才既需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也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努力踏实的工作作风。“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身作则、换位思考、不以功利为目的地培养人才。”他说。
李宝华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交流,通过分享相互学习,尊重他人的创新想法。
熟悉李宝华的人都知道,“7117”是他的工作密码。多年以来,他一直保持着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每周工作7天的习惯。他说:“自己多花1个小时,却能为每个同学都节省1小时。假如我们的学生有100个,那这1个小时就创造了一百倍的价值。只有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输送到产业中,技术才能进步得更快,在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是李宝华来深圳工作的第21个年头。在他看来,深圳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城市,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对失败的宽容、政府的服务意识让这里成为了培育和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沃土。他说,在深圳,英雄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赵玉
声明:本文以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删除。
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报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