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tsy |《亚维农的少女》——对毕加索的褒与贬都浓缩在这幅现代艺术的“开山之作”中

Alina Cohen Artsy官方 2020-10-29


巴勃罗·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  ©毕加索遗作管理委员会/艺术家权益协会(Artists Rights Society),纽约,图片:致谢 Simon & Schuster


谈及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评论往往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褒一贬。


先来个剧透:在朗·霍华德(Ron Howard)监制出品的国家地理频道剧集《天才》(Genius)中,西班牙男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将饰演发型帅气的毕加索。毕加索的传记故事将于该系列人物纪录片的第二季推出(下周二,4月24日首播),爱因斯坦则是第一季的主角。这个安排似乎透露着一种暗示:在高下难分的天才人物间,毕加索的地位恐怕仅次于提出了相对论的男人。


然而,在最近的舆论走向中,毕加索恐怕成了众矢之的。进入#MeToo 世代(注:通过线上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MeToo”运动由美国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等人于2017年10月发起,呼吁有此遭遇的女性打破沉默,正面抵抗普遍存在的性侵和性骚扰),撰稿人们把毕加索列举在一众名声一落千丈的厌女者中,黑名单上的当代艺术界人士包括了摄影师托马斯.罗姆(Thomas Roma)与画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等。 相对于往常身为天才创造者的高大形象,这位西班牙画家成了一个厌女的、暴虐成性的混蛋。


毕加索肖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共享资源


据美国历史文化研究者迈尔斯·昂格尔(Miles J. Unger) 的观察,现有文献关于这位西班牙艺术家的观点同样呈两极分化。与 Artsy 的采访中,昂格尔说道:“世界上有两种毕加索的传记作家,一种认为他完美无缺,另一种觉得他一无是处。” 昂格尔认为,第一种观点的缺憾在于否认了毕加索创作的真正灵感根源——一个不安男人的愤怒与恐惧;而第二种观点则忽视了毕加索之于现代艺术的关键影响,更不用说其作品为公众开启的全新惊喜和视野。在昂格尔的新书《毕加索和他震惊了世界的那幅画》(Picasso and the Painting that Shocked the World)中,他另辟蹊径,采取了“第三种”论述视角:“诚实客观”。在布面油画《亚维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这一线索的穿引下,毕加索的革命性地位有所记录——他的可恶之处也平行展开。


评论家们把《亚维农的少女》冠为艺术史上的一个分水岭——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立体派绘画、第一件现代主义之作。在2007年英国《卫报》登载的一篇文章中,艺术评论人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写道:“《亚维农的少女》是一次分裂,划出了过去与未来的界线。在文化领域,20世纪始于1907年。”


巴勃罗·毕加索,《树下三人》(Trois figures sous un arbre),1907冬-1908。图片来自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展览“毕加索-贾科梅蒂”,巴黎


这幅标志性的画作现藏于纽约 MoMA 现代艺术博物馆。画中有五个裸体女人,躯体是一个个割裂的几何形状——有一只乳房是加了阴影的方块,膝盖和手肘的线条异常尖锐;画面中心的三个女人直勾勾地与观众对视,背景另外两个女人则呈侧身状,各自望向远方;五个女人仿佛沉浸在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两个还戴着类似面具的东西;蓝与白的色块将她们的身体围绕,像床单一般在四周垂荡;画面正前方,小桌子上放着一些水果。


《毕加索和他震惊了世界的那幅画》一书中,昂格尔把这幅画的伊始追溯到了1906年的夏天——毕加索与他彼时的爱人费尔南德·奥利维耶(Fernande Olivier)正从他们巴黎的住所前往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城市戈索尔(Gósol)。截至当时,毕加索已经渡过了他著名的“蓝色时期”,正处于“玫瑰色时期”的尾声(这两种色调主导着他那一时期的画作)。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Autoportrait),1901。图片来自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展览“毕加索-贾科梅蒂”,巴黎


巴勃罗·毕加索,《后宫》(The Harem),1906。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由伦纳德·C·汉纳二世( Leonard C. Hanna, Jr)捐赠  ©毕加索遗作管理委员会/艺术家权益协会,纽约


在戈索尔,毕加索开始创作一幅充满情欲的布面油画——《后宫》(The Harem,1906),画面里,五个妓女在伸展四肢、梳妆打扮;有个裸体男人在一旁观看,左手握着一个盛着酒的容器(这一名为“porrón”的加泰罗尼亚特有酒器在毕加索往后的作品中多次出现,都是在为《亚维农的少女》做准备)。“《后宫》中略带戏谑的困惑感最终在一年后转化成充满侵略性、却被挫败了的情欲,这种情绪在《亚维农的少女》中弥漫开来。” 昂格尔写道。那个夏天,毕加索的风格趋向于埃尔·格列柯(El Greco),他把画布当成“延续的多面表层”,让其中的人物“不断地朝观众的空间外倾”。昂格尔指出,这一特定的创作手法最终将毕加索引向了立体主义。


1907年春,25岁的毕加索买来一张帆布——它最终将成为《亚维农的少女》的承载之物。这个充满抱负的绘画学生已经将构思涂满了16本速写本,希望能画出一幅开山之作。昂格尔在书里描绘了这位年轻画家的目标:“(毕加索)绝不满足于稍稍扩大西方传统的既有范围,而要毁灭它的根与枝;他不断挑衅,要跟西方传统战斗到底,直到一方取得绝对胜利。”


毕加索想要超越他亦敌亦友的同僚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当时,明艳、虚幻的色彩让开创了野兽派的马蒂斯走在了艺术潮流的尖端。在毕加索晚年的创作中,不难看到马蒂斯的影子,不少作品影射着马蒂斯的《生活的欢乐》(Le Bonheur de Vivre,1906)——一幅色彩浓郁、带着些情色意味的裸女沐浴油画。非洲的部落面具和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的作品也是毕加索的重要灵感源。为了找灵感打破绘画中二维平面的限制,毕加索甚至还买过卢浮宫失窃的赃物——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雕塑。


亨利·马蒂斯,《生活的欢乐》(Le Bonheur de Vivre),1905-06  © 2018 亨利·马蒂斯遗作管理委员会/艺术家权益协会,纽约。图片:致谢 Simon & Schuster


友人、藏家和艺术界同僚是《亚维农的少女》的第一批观众。毕加索的赞助人之一,美国藏家、评论家利奥·斯泰因(Leo Stein,其为作家、评论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哥哥)在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甚至没有忍住发笑。这幅作品最终于1916年在巴黎的一家画廊首次公开亮相,参加画展“法国的现代主义”(L’Art Moderne en France)。那时,毕加索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他与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共同开创的流派——立体派,两个好友并肩作战。


评论界一开始对《亚维农的少女》的并无好感,将其讥讽作“被大卸八块的裸女”。然而,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却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表示很欣赏贯穿其中、充满矛盾感的潜意识。布勒东游说艺术顾问雅克·杜塞(Jacques Doucet)买下这幅作品,以便跟后者久负盛名的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与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收藏形成系列。1937年,纽约 MoMA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艾尔弗雷德·H·巴尔二世(Alfred H. Barr Jr.)把《亚维农的少女》称赞为“20 世纪最重要的画作”,并将它列入了美术馆的优先采购名单。


乔治·布拉克,《裸女》(Large Nude),1908。来自 Art Resource,纽约 © CNAC/MNAM/Dist. RMN-Grand Palais 。图片:致谢 Simon & Schuster


到了1960年代,西方世界关于性别角色的意识形态发生剧变,这幅艺术遗产再度变得争议重重。1973年“新艺术史”先驱卡罗尔·邓肯(Carol Duncan)写了一篇评论,从女性主义角度尖刻地鞭笞了这幅作品。邓肯指出,毕加索描绘的不过是他眼中的“荡妇”和“新原始女人”的典型,在20世纪初期女权诉求的上升期,这件作品无疑代表着一种反潮流的退步。


毕加索的情史不太好看,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昂格尔书的开端,便引入毕加索的一段“黑历史”:1945年,时年64岁的毕加索带着他年轻的情人,刚毕业不久的弗朗索瓦丝·吉洛(Françoise Gilot),在巴黎蒙马特度假。毕加索带吉洛去见了一个牙齿已经掉光了的贫穷老妇,这个老妇过去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美女——她的美艳甚至导致了毕加索一位朋友的自杀!对于吉洛,这显然是一个警示:即便她当下再年轻美丽,也无法逃脱岁月的侵蚀。真是一种奇怪的引诱手段。


在毕加索一生的风流轶事中,这不过是一个片段。这位艺术家关于女性的论调还包括“对我来说,女人只有两种——女神和受气包”以及“女人是吃苦机器”云云。根据昂格尔的观察,毕加索关于女性的态度直白地反映在其作品中,在与 Artsy 的采访中,昂格尔说道:“看着《亚维农的少女》,你很难不去揣测画这幅画的男人肯定对女性有着些意见。”


幼年毕加索和妹妹罗拉,1889。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共享资源


然而不论褒贬,既然关于这幅作品的争辩经久不衰,便从侧面印证了创作者的威力与影响。在前文提及的那篇《卫报》评论中,作者琼斯这样概括毕加索:“艺术作品最终将归于宁静,为人所尊敬。但是,即便过了100年,毕加索的画依然是新鲜的、复杂的。仅仅称之为‘杰作’,简直是对它的侮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