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全球最佳公共艺术作品

Artsy Editorial Artsy官方 2023-02-15


Wangechi Mutu

installation view of “I am Speaking, 

Are you Listening” at the Legion 

of Honor, San Francisco, 2021

Photo by Gary Sexton/

FAMSF.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ladstone Gallery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波新的公共艺术项目在全球涌现,用创新的艺术吸引着当地的社群。从令人着迷的灯光秀到巨大的青铜雕塑,这些公共作品既反映了我们周遭世界的变化与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必须直面这些挑战。


为了颂扬公共艺术的持久力量及其令人敬畏的品质,艺术和设计制造公司 UAP 公布了第六届年度最佳公共艺术项目名单。今年的入选作品是由五位有影响力的策展人提选:Monument Lab 的主管和联合创始人保罗·法伯(Paul Farber)、奥克兰艺术馆 Toi o Tāmaki 的主管克斯滕·莱西(Kirsten Lacy)、Meta 开放艺术委员会(Open Arts)负责人马修·伊斯雷尔(Matthew Israel)、独立策展人杨紫以及 Artscape 创始人萨拉·科利科特(Sarah Collicot)。此外,UAP 的策展负责人娜塔莎·史密斯(Natasha Smith)和高级策展人伊内克·达内(Ineke Dane)也参与了遴选过程。


在此,我们将与你分享2021年的入选名单,同时呈现提名者对这些作品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的个人见解。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1961–2021

Photo by Benjamin Loyseau.

Courtesy of the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Foundation



“(这是)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的遗作:两人用25000平方米的银蓝色可回收聚丙烯和3000米的红绳包裹起了法国的标志性凯旋门,可以说是2021年最重要及最有曝光度的公共艺术作品。它吸引了全世界的媒体关注,据说在巴黎当地更有600万观众亲自造访。”


“这件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有很多原因:它由世界最知名的公共艺术创作者之一亲手打造而成,项目极具雄心,背后的故事也很棒;从1961年开始,两位艺术家就一直想要实现自己的构想;克里斯托在去年的辞世也是引人注目的缘由之一(艺术家在生前便已批准该作品在其死后执行)。”


“在讨论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的作品时,人们常会忘记一点:作品的意义究竟为何?就算到了万众瞩目的包裹凯旋门项目,这一疑团也仍未消散。思考这件作品的隐喻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在我们直面的当下更是如此。在二人的职业生涯中,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曾提到过包裹物体的一些动机:剥夺日常物品的功能、为后人保存被包裹的物件,或是通过包裹将物件作为艺术提出,供人思考。(1985年,克里斯托关于包裹巴黎新桥【Pont Neuf】的说法就是很典型的案例。他解释说:“我想改造它,把它从一个建筑客体、一个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变成一个艺术对象——就这么简单。”)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不禁自问:新桥项目完成36年后的今天,将某物塑造为一个艺术对象究竟意味着什么。此外,为何独独选择世界上最宏伟的纪念碑之一、以追悼阵亡战士为由建造的法国凯旋门呢?将其包裹起来究竟有何意义?”

——马修·伊斯雷尔





Wangechi Mutu, installation 

view of “I am Speaking, Are 

you Listening” at the Legion 

of Honor, San Francisco, 2021

Photo by Gary Sexton/FAMSF.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ladstone Gallery



“过去一年里,最引人瞩目的博物馆公共空间‘接管’项目,莫过于装置在旧金山荣誉军团(Legion of Honor)内的四个雕塑:它们均来自旺吉希·穆图(Wangechi Mutu)的展览‘我在说话,你在听吗?’(I Am Speaking, Are You Listening?)”


“这四件作品被放置在博物馆入口对面、充满戏剧性的柱廊庭院中。在平日里,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思想者》(The Thinker)会独自伫立于此,俯视走过和走近博物馆大门的人群。然而,穆图却用她的四件雕塑作品《Shavasana I》、《Shavasana II》、《Crocodylus》和《Mama Ray》围住了《思想者》,吸引了本属于罗丹雕塑的眼球,促使观众对艺术史,特别是现代雕塑历史进行沉思与反刍。身为现代雕塑的巨擘(之一),罗丹会如何看待这场由肯尼亚人穆图发起的作品对话?两者是否有共通之处?如果有的话,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如若可以的话,穆图作品中的非洲未来主义、后人类主义、东非神话和女权主义等叙事要怎样与罗丹和现代雕塑的叙事结合?”


“除了引发上述历史问题,穆图的装置本身也很令人赏心悦目,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Mama Ray》。我们希望,这件作品可以在有更大受众的找到永久的安身之地。我们还希望,此次装置行动能促使更多的艺术场所为穆图提供安装公共雕塑的空间,并鼓励她对其作品的尺寸和规模进行更大胆的思考。”

——马修·伊斯雷尔





Reuben Paterson, installation view 

of Guide Kaiārahi, 2021, at 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āmaki, 202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āmaki



“鲁本·帕特森(Reuben Paterson)的《Guide Kaiārahi》是一艘10米高的宏伟瓦卡(独木舟),由595颗虹彩的水晶制成。雕塑从奥克兰艺术馆 Toi o Tāmaki 的前院水池垂直升起,犹如一座闪亮的灯塔。雕塑以壮观的折射光芒欢迎着长期封城后回归的观众,就如同星系一般覆盖了大楼的上空。这座水晶雕塑的灵感来源于一则毛利人的传说:在1886年,亦即塔拉维拉火山爆发前的第10天,一艘幽灵般的瓦卡船出现在了塔拉维拉湖之上(Lake Tarawera)。悬停在画廊前院水池的上方,这艘瓦卡不仅引导我们向未知的世界航行,也道出了先人利用星图穿越广阔的太平洋,到达“长白云之乡”奥特亚罗瓦(新西兰)的秘密。除此之外,它还为新冠危机下的奥克兰(毛利语:Tāmaki Makaurau)带来了慰藉与希望——我们有能力在祖先和普世韵律的引领下,驾驭动荡与剧变,掌舵我们自己的旅程。”

——克斯滕·莱西





Ugo Rondinone

installation view of vocabulary 

of solitude2014–21, at 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amaki, 2021

Photo by Jennifer Frenc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Eva Presenhuber



“瑞士艺术家乌戈·朗迪诺内(Ugo Rondinone)的重要艺术作品《孤独的词汇》(vocabulary of solitude, 2014-21)在2021年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全建筑’演绎:它不仅与我们身处的此时此刻产生回响,也彻底重塑了恢复营业的奥克兰艺术馆 Toi o Tāmaki。在高耸的北中庭,阳光透过透明的彩虹墙面,七彩的光线倾泻在地面上,上面放置着一组手工制作、真人大小的小丑。每一个小丑都有着不同的姿势和情绪——就像太阳从画廊上空划过一样,他们静静凝视着时间的流逝,日复一日。我们在 COVID-19 疫情时代所感受到的所有情绪,都有一个对应的小丑:孤独、无聊、放空、自省、疲惫与惊奇。”

——克斯滕·莱西





Lulwah Al Homoud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Infinite Blue

2021, at Noor Festival, Riyadh, 2021

Courtesy of the Lulwah

Al Homoud Foundation



“鲁尔瓦赫·霍穆德(Lulwah Al Homoud)引人入胜且极具视觉吸引力的艺术作品脱胎于她深入的研究,不仅将伊斯兰艺术哲学,也将宇宙以及创造宇宙的数学原理放置于其实践的核心位置。”


“作为一年一度的努尔艺术节(Noor Festival,以安装在利雅得各处的灯光和公共艺术装置为主题)的参展作品,《无限的蓝》(The Infinite Blue)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吸引了大量观众。进入装置后,人们仿佛步入了一个宇宙,蓝色屏幕的强度与线性抽象的数学精度交相辉映。”


“霍穆德的许多艺术作品都使用了这种特定的蓝色。艺术家指出,这是一种‘你在日出和日落祈祷时,天空中可以看见的色调’。它告诉我们,地球正再一次朝着太阳旋转——也许也象征着在这充满挑战的疫情时期所存有的一丝希望,是对光明战胜黑暗的赞颂。对我来说,它似乎引发了我内心的反应,充满了积极的能量。这件公共艺术装置是霍穆德艺术实践的缩影,它是永恒的、基本的,且无处不在。”

——萨拉·科利科特





Installation view of 

Circa 20:20, London, 2021

Photo by Roisin Murphy.

Courtesy of CIRCA



“《Circa 20:20》是一个数字公共艺术和文化项目,于固定的时间在全球各地展示,伦敦皮卡迪利广场的显示屏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10月题为‘我们该何去何从?’(WHERE DO WE GO FROM NOW?)的展览特别值得我们的注意。”


“该项目展示了创意者与‘思考者’的数字艺术产出,吸引了 Ai Weiwei、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和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国际知名与新兴艺术家的参与。在这个与社会保持距离的时代,《Circa 20:20》为全球观众带来了艺术、诗歌、音乐、深刻的思想与连接感,同时也引发了讨论与好奇。”


“10月,随着 COP26 气候变化谈判的临近,大屏幕每天晚上都会亮起——我们向公众提出了‘我们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并将选取后的问答呈现给大众。该项目以创造性的方式作出了评论,但目标却并非日常琐事,而是直指我们的价值观、现实世界的危机,以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萨拉·科利科特





Suzanne Brennan Firstenberg

installation view of In America, 2021, at 

the National Mall, Washington, D.C., 2021

Photo by Robin Ken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今年秋天,美国经历着 COVID-19 德尔塔变种爆发的阵痛。在这个与沉重的集体悲恸作斗争的国家里,艺术家苏珊娜·布伦南·费森伯格(Suzanne Brennan Firstenberg)顶着充满恶意的反公共卫生宣传,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上安装了她的纪念性项目《在美国》(In America)。费森伯格与她的团队将众多手掌大小的白旗插在了广场之上,每一面都代表着因 COVID-19 疫情而失去的生命。这些旗帜由细线固定,穿透地面,依次铺满了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附近的北侧草坪。”


“一年前,费森伯格已在肯尼迪体育场(RFK Stadium)周围的地区率先开始了这个项目,该早期版本会让人不禁联想起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正如费森伯格在肯尼迪体育场所做的那样,国家广场上的路人们也会被艺术家邀请,选择一面旗帜献给在疫情中丧生的亲人和朋友,并为他们写上短语祝福。利用国家广场这一平台,费森伯格提升了她作品的高度,将大流行病的规模与痛苦在国家象征性核心的中央集中呈现。与此同时,她也缔造了一则关于地点和图像的档案——在大量人员因疫情去世的今天,这份档案对我们追念逝者以及人与人的联系而言,不可或缺。”


“在华盛顿纪念碑周围的大部分草地上都可以看到该装置的全景。待到临时装置宣告结束之时,共有超过70万面旗帜矗立于此。旗帜装置位于宪法大道(Constitution Avenue)的边缘,夹在西北15街和17街之间,被附近的纪念碑和博物馆、白宫以及一面每天更新全国死亡人数的大型布告板所包围。这不仅让装置更为上镜,也彰显出这件艺术品的纪念性和控诉性。此外,如若你靠近观察,可以在主展场附近找到一小块突出的旗帜群,它们记录了新西兰的累计死亡人数(27)——新西兰很早就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对抗疫情。就在旁边,还有另一片旗帜群,它们代表着如果美国“采取了新西兰模式”,累计死亡人数“可能会是”(1,809)。通过既宏大又细致的细节,这件临时装置拥有了更为持久的视角与视野。”


“9月的一个下午,我带着附近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科克伦艺术与设计学院(Corcoran School of the Arts and Design)的学生参观了国家广场,并以《在美国》收尾。当时,我们正在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的台阶上规划着路线;无独有偶,白宫的直升机也在这个装置的上方区域盘旋。后来我们得知,那是拜登总统正从上方观看这件纪念装置作品。几分钟后,我们从地面靠近装置,停下脚步感受微风穿过旗海的声音——拍打、喧闹、谛听、萦绕。学生们各自走入了装置,我们就此分头行动。每隔几分钟,我们就会陷入彼此‘失联’的境况——或是被某面旗帜上的手写纸条所吸引,反思着另一位观众的反应,或是被这件装置和这场疫情的浩瀚所席卷,不能自拔。日落时分,我们在布告牌附近重聚,大家围在一起,暂停一切,思考共同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悲痛的冲动与释放,也依稀看到,我们定要在未来为此负责。”

——保罗·法伯





Michelle Browder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others of 

Gynecology2021, at the More Up 

Campus, Montgomery, Alabama, 2021

Photo by Jill Fired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Montgomery),就在距离州议会大厦一英里、与平等正义倡议(Equal Justice Initiative)的国家和平与正义纪念馆(National Memorial for Peace and Justice)隔着一个街区的地方,米歇尔·布朗德(Michelle Browder)的《妇科之母》(The Mothers of Gynecology)纪念碑毅然矗立,成为一座讲述真相、承认历史的新灯塔。这座15英尺高的混合金属雕塑于2021年9月落成,纪念三位逝去的黑人妇女——安娜查(Anarcha)、贝西(Betsey)和露西(Lucy)。她们被 J. 马里昂·西姆斯医生(Dr. J. Marion Sims)奴役,并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遭受残忍的人体实验。尽管西姆斯医生的做法非常可怕、毫无人道,但他被却众人尊称为‘妇科之父’。在纽约市(西姆斯埋葬的地方),包括 Black Youth Project 100 在内的众多草根运动爆发,西姆斯的雕像最终于2018年被该市拆除。然而,在西姆斯曾进行令人发指的实验的蒙哥马利,他的雕像仍矗立在州议会大厦的场地上。根据州法律,纪念失落事业的邦联纪念碑必须被保护,任何改动都被明令禁止。”


“二十多年前,在亚特兰大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Atlanta)读书的布朗德第一次了解到了安娜查、贝西和露西的故事。正如她向《华盛顿邮报》回忆的那样,艺术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叙事?’布朗德同时创办并经营着名为 More Than Tours 的项目,凭借一辆前罩一侧印有‘1619’字样的火红色小推车,她改变了这个自称是‘南部联邦摇篮’和‘民权运动诞生地’的城市所实践的叙事。过去的几年里,布朗德在与一些为火人节(Burning Man)制作项目的金属艺术家协商后学会了焊接,并在巨大的家庭仓库后面搭建起了一个制造实验室——这也同时也是她的工作室。在那里,她用收集到的包括废弃医疗工具和手术器具在内的普通金属物品,制作了《妇科之母》纪念碑。最后的雕塑成品错综复杂、层次多样,在其所处的地域标志着‘在场’与‘不在场’的概念。”


“自从9月以来,布朗德的《妇科之母》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另一个清算、重构纪念碑的重要场域,其影响力更从蒙哥马利市向外辐射。雕塑坐落在 Mildred 和 Sayre 街拐角处的一个由砖块砌成的圆形底座上,在那里,布朗德、家人和几位同事还为 More Up Campus 举行了开幕仪式。作为 Monument Lab 策划的 Re:Generation 2022 全国公共艺术和历史展览的特色项目,More Up Campus 将艺术、历史和健康议题整合在同一个空间内,围绕奴隶制的遗产、孕产妇的健康和生殖正义展开对话。”

——保罗·法伯





Zhao Bandi, installation view of 

Panda Garden | Life on Clouds, 2021,

at Fosun Foundation, Shanghai, 202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osun Foundation



“2021年,赵半狄于2017年组织的绘画高峰论坛(Painting Summit Forum)在网络上再次引起了关注。在这个论坛上,他邀请了其他八位著名的中国画家,进行了一场看似乏味而无目的的讨论。四年后,人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这位狡黠艺术家的真实意图:在那场对话中,艺术家们探讨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在当代背景下的延续与背叛。”


“同样在2021年,赵半狄在复星艺术中心揭幕了公共雕塑《熊猫花园 | 云上的日子》。他以上海最繁华地段的城市景观作为这组作品的背景,回归使用熊猫符号的老路。然而,这条道路也揭示出了绘画高峰论坛中隐藏的线索:如何用积累的绘画经验来看待急剧变化的现实,并指出这种急剧变化的持久性所在。”

——杨紫





Isa Genzken, installation view of 

Rose II, 2021, in Hong Kong, 202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11 MUSEA



“伊萨·根泽肯(Isa Genzken)错综复杂的作品中充满了迈克尔·弗里德(Michael Fried)所说的‘戏剧性’。在《玫瑰II》(Rose II)中,戏剧张力之大足以囊括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历史意义;或者说,正是超越作品本身要素的时间和地点,使她的公共艺术作品让人如此难忘。曾经矗立在纽约和巴黎的巨型玫瑰现正在香港绽放,对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对奇特景象的需求做出了同等程度的回应。这一次,它似乎有了更为在地的浪漫姿态,修补了被撕裂的社会情感,重建起了信任关系。雕塑的形式很简单,但艺术内含的时间与地点的双重作用,却使之展现出了舒缓和挑衅的矛盾意味。”

——杨紫





Sanford Biggers, installation view

of Oracle, 2021, at the Rockefeller

Center, New York City, 2021

Photo by Daniel Greer.

Courtesy of Art

Production Fund



“2021年春天,桑福德·比格斯(Sanford Biggers)带着他不朽的《甲骨文》雕塑(Oracle, 7.64美吨的青铜铸件)占领了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这个令人敬畏的作品标志着纽约 COVID-19 疫情轨迹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城市开始重新开放。对所有纽约人来说,经历了苦寒的冬日之后,温暖的天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经过十多年的设想和规划、在艺术生产基金(Art Production Fund)的帮助下,融合了非洲面具和欧洲人像、高达25英尺的《甲骨文》是比格斯“奇美拉”(Chimera)雕塑系列的最新作品。坐着的身体灵感来自古代的宙斯神庙,而头部则是基于面具和其他来自各种非洲文化的雕塑,包括卢巴艺术(Luba)和马赛文化(Maasai)。”


“比格斯还希望,该作品能以非洲的声音完成洛克菲勒中心的叙事,与周围城市空间中以讲述西方神话和符号为主的其他纪念碑进行概念性的对话。比格斯的旗帜作品与《甲骨文》雕塑相得益彰,描绘了水的形态,暗喻美国的黑奴贸易。通过互动二维码,《甲骨文》还会时而回答问题来取悦观众,这一巧思被艺术家戏称为 ‘诗意的变数’。”

——由娜塔莎·史密斯和伊内克·达内领导

UAP 策展团队





Emeka Ogboh, installation view

of This Too Shall Pass, 2021, in Frankfurt, Germany, 2021

Photo by Barbare.

Courtesy of Emeka Ogboh



埃梅卡·奥格博(Emeka Ogboh)的临时作品《这也将过去》(This Too Shall Pass)是对法兰克福城市内外的一次凄美干预;从7月到10月,声音、运动和定域装置等多个复杂且发人深省的层次,占据了整个城市的听觉和物理空间。透过作品中的阿卡贝拉片段(美因河上的木筏在水面上行驶播放,陆地上套着伊格博【Igbo】手工织物的扬声器作为补充),艺术家问道:在我们的社会中,一起放声歌唱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在当下疫情和危机四伏的世界,在音乐和艺术被长期压抑的情况下?


“透过其纠结、复杂的概念架构,奥格博的作品‘直面当前人类及其文化资产的迁移,展开关于平等、参与和身份的思考,并将前者与文化挪用、边界克服的理论原则进行比对’。他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方盘旋着一个关注政治和人类问题——我们希望在未来如何共同生活?人们需要不断地重新评估,并以灵活、大气的态度拥抱这一问题。”

——由娜塔莎·史密斯和伊内克·达内领导的

UAP 策展团队




Artsy Editorial







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