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洛依德之死:美国黑人抗争变了味 | 循迹晓讲

天息灾 循迹晓讲 2020-10-22



这几天美国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不仅让美国自己激动异常,而且让大洋彼岸的一部分大国民众陷入“大仇得报”的快感中,不能自已。


但此次抗议活动与五十多年前的黑人民权运动有本质的不同。


这场示威活动逐渐演化成大规模骚乱并在全美范围内扩散,甚至延烧至华府,导致白宫一度紧急封锁,暴力的阴影将这场原本和平的请愿示威活动包围起来。


部分国民警卫队成员“倒戈”


在美国10多万人死亡、将近200万人感染的情况下,大批美国人依然不惧室外的病毒。

他们成百上千的聚集在一起,在高速公路上、在大桥上、在白宫前为一个黑人呼喊。


虽然涉事警员四位警员都被逮捕,面临起诉。但是这种方式显然没有平息民众的愤怒。


因为从以往的案例来看,虽然这些涉案警察总是第一时间被指控谋杀甚至是种族仇恨,但是总能能够逃脱指控(这次可能会不一样)。


“没有改变”或许是这次抗议浪潮的导火索。

 


美国种族问题的由来


对于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来说,种族问题一直存在于它的历史中。

 

虽然1808年国会通过法案禁止从海外输入奴隶,但奴隶制度依旧没有被废除,而当年美国国父所约定的从新商定奴隶制的条约也被搁置。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重建后的美国国会新增了宪法第十三、十四及十五修正案以废止奴隶制度并赋予黑人选举权。

 

南北战争


看起来黑人的地位得以提升,黑奴们从此被解放,拥有了公民的身份。然而革命果实因为南北战争后总统格兰特急于获得南方白人的支持导致革命不彻底南方各州一直被白人掌控。

 

虽然法律让他们不能在蓄奴,但白人控制的州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通过了许多对黑人不利的法律,例如《吉姆·克劳法》等。


一个根据吉姆·克劳法设立的饮用水龙头,旁边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有色人种专用”


这些州法律对投票者进行教育程度、财产状况或纳税与否的审查,限制只有“条件”较好的选民有投票权(绝大部分的黑人“条件”显然不够“较好”)。


这相当于以立法的形式剥夺了黑人的投票权(即使仍有部分黑人通过审查而拥有投票权,人数也相当的少而微不足道)。


而《吉姆·克劳法》则设立层出不穷的种族隔离措施,规定各种公共设施如旅馆、学校、厕所、公车、火车、飞机、餐厅、运动设施、俱乐部、医院等都要根据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去南方州,你需要一本《绿皮书》


因此,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特别是南方)九十年间一直是一个:严守“隔离但平等”的种族隔离政策的国家。

 

这种政策虽然一直在法律上有正当地位,但在实际运作上造成了许多“隔离且不平等”,因为白人获得的资源远远多于黑人,而且因为种族隔离的诸多现实情况,所以只要一天不打破“隔离但平等”的种族隔离原则,黑人(少数族裔)永远不可能在美国获得平等。

 


冲破种族隔离的藩篱


自“隔离但平等”的种族隔离政策开始实施后,有色人种有两种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力,一种为和平的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另一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暴力运动。


一开始黑人平权运动需要改变的是整个社会运转的种族隔离体系,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和平抗议。


 

事实上,种族隔离措施常常“隔离且不平等”

左上的黑人医院,右上邻近的黑人住宅,黑人的资源相当贫乏


例如1954年,堪萨斯州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

 

为了让黑人孩子享受和白人孩子一样的公立学校教育,全美有色人种促进会一直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当时在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的主政下,以9:0的票数表达了最高法院否定“隔离但平等”种族隔离原则。


厄尔·沃伦在布朗案中的见解,对改善美国的种族不平等可以说是贡献巨大


因为本判决的缘故,终止了美国社会中存在已久白人和黑人必须分别就读不同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现象。


从教育领域的种族隔离原则被打破后,此后最高法院又通过一系列判决,实质上否认了“隔离但平等”原则的合法性。

 

因此当时美国任何法律上的种族隔离都可能因违反宪法所保障的平等权而被判决违宪;同时本案也开启了接下来数年中美国开始废止一切有关种族隔离的措施;美国的民权运动也因为本案迈进一大步。

 

虽然最高法院判定美国(南方)学校的种族隔离政策违宪,但是,南方各州的学校对黑人学生入学态度并不能立刻发生转变。


“挡校门事件”中州长乔治·华莱士与尼古拉斯·卡岑巴赫在亚拉巴马大学校门前交锋


例如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奥尔弗·法柏斯命令当地国民兵阻挡黑人学童进入当地小石城中央中学就读,甚至最后小石城为了拒绝种族并校取消了全市公共中小学1963年亚拉巴马州州长的乔治·华莱士为了恪守自己的竞选承诺(阻止学校取消种族隔离制度),站在福特斯礼堂门前并阻挡两名黑人学生向学校报到的“挡校门事件”。


这些现实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美国白人的“种族隔离”思想根深蒂固,假如没有后来的民权运动,美国黑人在南方各州依然没有任何话语权。

 

为了达成全面废除种族隔离的目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马丁·路德·金(以下统称为金博士)倡导不合作运动的理念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一步一步的展开。


金博士呼吁黑人不要选择暴力行为,那样会失去自己抗争结果的正义性,要让社会证明自己毫无恶意,赢得社会(白人)的尊重,通过爱感化他们。


罗莎·帕克斯后面是金博士


1955年,金博士成功支持了罗莎·帕克斯的抵制蒙哥马利公车运动。


在帕克斯受审当天(1955年12月5日),虽然天降大雨,但是黑人社区坚持抵制蒙哥马利公车。很多人拼车,有的坐黑人自己的出租车,付公车的车票钱,即10美分。剩下的40,000名黑人步行上班,有的甚至走了20英里(32公里)。

 

金博士在他1958年的著作《迈向自由》中写道:帕克斯被捕是黑人抗议运动的催化剂而非根本原因:“(黑人抗议的)原因植根于一系列类似的不公。”他写道:“其实,除非他们看到忍耐力终于耗尽,才会明白帕克斯的行为,听到人民叫喊着‘我受不了啦。’”

 

1956年最终这场运动以美国最高法院维持联邦地区法院在布劳德诉盖尔案(Browder v. Gayle)原判,宣布“要求在公共汽车上进行种族隔离的亚拉巴马州的州法律和地方法律违宪”并终止蒙哥马利公交车种族隔离制度而告终。


1963年6月22日,林登·约翰逊、罗伯特·肯尼迪与民权运动领袖会面


在这次抵制公车运动中,金博士迅速风靡全美,成为最著名的民权运动代言人。


但是他的黑人朋友马尔科姆X曾经讥笑说:你的非暴力活动带来过什么进步?金对此只能说,他推掉了白人与黑人心里的那堵墙。


1964年3月26日 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


为了推掉黑人和白人“心里的那堵墙”,1963年8月28日,逾25万民众聚集在首都华盛顿市中心国家广场上——号召“为了工作与自由:向华盛顿进军”。


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金博士为首的“南方基督教领袖联合会”参加了这场著名的大游行,金博士在这次集会上发表了后来举世闻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经过金博士等众多黑人领袖领导的民权运动后,美国在1964年和1965年通过的《民权法案》和《投票权法案》成功地把这些权利中的一大部分列入了美国法律。


但是要说明的是,其中《民权法案》得以通过,很大程度上和费城三位民权运动家被谋杀(一位黑人两位白人),引发的全国骚乱(史称密西西比在燃烧)有关。


约翰逊总统签署《1964年民权法案》


随着投票权法案的通过,南方州设置的针对黑人的投票障碍被废除,黑人拿回了选举权。金博士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是黑人争取权力成功的第一步。


同年金博士在芝加哥发动了争取住房公平的行动(这项行动旨在消除黑人在住房上受到的种族隔离歧视)。同时呼吁妇女保护、反对越战、提倡全民基本收入、关怀弱势群体等等诉求。


当时的主流选民(白人)在冷战阴霾下认为这是红色阵营渗透进来的骗局,能让黑人拥有投票权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让步。


1966年,根据盖洛普的民意调查,金博士的反对率达到63%,即便你的声望再高,大部分人也不在喜欢你。


但是,作为基督教虔诚的信徒,金博士一直相信在救世主爱下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能够建设一个各个族裔平等的世界。


与此同时,大部分白人对黑人提出的进一步变革的抵制愈加强烈。


金博士的那一套说辞也逐渐在黑人青年中失去了吸引力,许多黑人开始排斥运动中的改革派和和平主义者,他们转而投向主张采取更为激进行动的“黑人权力运动”。


1968年,为了支持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黑人环卫工的权益,金博士来到这里,住在孟菲斯洛林汽车旅馆(Lorraine Motel)306号房。


洛林汽车旅馆暗杀现场


1968年4月4日18:01,金博士站在旅馆的二楼阳台上被一颗子弹打中。子弹从右脸颊进入,打破了他的下巴,然后穿过他的脊椎。


金博士的死亡,让1968年的夏天变得充斥着暴力和血腥。


在金博士遇刺身亡后,成千上万黑人青年走上街头,全美各地爆发的159场种族骚乱,其中汽车城底特律几千座建筑物被破坏,至少43人死亡,史称“圣周起义”。


形势急转直下,黑人权力运动从和平非暴力的形式发展成了更为激进的运动,同时,非暴力原则在当年的全美黑人组织大会上被正式被废除,激进组织的成员们认为:似乎人民变得暴力,国会才听得见人民的呼声。


更多的黑人的青年抛弃和平非暴力不合作,转身加入暴力的激进组织。

 


黑豹党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兴起民权运动,与世界左翼思潮的涌动分不开,除了有和平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例如印度甘地),还有暴力的武装对抗运动(就不举例了)。


就在金博士名声大噪之时,两名愤世嫉俗的激进黑人青年休伊·纽顿和鲍比·西尔就选择了后一种模式。


休伊·纽顿和鲍比·希尔的合影


1966年10月底,这两位黑人青年在加州的奥克兰市创建了日后名震美国的“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


而给予黑豹党的领袖纽顿“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他在梅里特学院读书时阅读了一位东方领袖的四卷本巨著后才得到的。


后来在纽顿的回忆录中写道:“对他们(黑人)来说,赢得自由唯有以暴制暴。


在“如果你对这个国家不满意,那你就去改变它。”的革命信仰下,纽顿和他们社团的成员们拿起了枪。


然而要扩大实力就需要更多的武器,而买武器就需要钱。


黑豹党的几个元老去了旧金山的中国书店,以每本20美分的价格买下约一百本《语录》,然后在伯克利校园以每本一美元的价格出售,借此赚的盆满钵满。


黑豹党成员手拿小红书


然后他们用赚的钱再进更多的书,反复如此,几趟下来纽顿赚来的钱就能购买霰弹枪。


黑豹党利用当地法律对枪支使用的漏洞,组织人员带枪上街充当“警察督察”,看到找麻烦的白人团队,他们就会手持散弹枪在附近徘徊,并大声朗诵法律条例,以此警告白人不要找麻烦。


随着黑豹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当局自然难以容忍这样的公开挑衅。


1967年5月,加州议会刑事诉讼委员会计划通过一条新法案,规定公开携带上膛武器为非法行为。如果该法案通过,就等于从根本上断绝了黑豹党佩枪巡查街道、监督警察的合法性。


黑豹党闻讯后,由党内二把手西尔亲自率领大批全副武装的成员从奥克兰奔赴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的议会大厦抗议。


1967年5月2日,黑豹党成员闯入加州议会大厦


当时新任加州州长的罗纳德·里根正陪同一群学生吃午餐,然后准备参观州议会大厦。全副武装的黑豹党出现确实吓坏了当时在场的很多重要人物。


类似种种鲁莽暴力的行为,也为黑豹党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虽然这些惹事的黑豹党成员被警察逮捕而告终,但它却引起全美上下广泛关注,让美国精英阶层意识到了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纽顿起初并不反对金博士的抗争方式,黑豹党在行动上也仅仅是武装自卫,但自从金博士遇刺身亡后,黑豹党彻底放弃了温和抗争路线。


黑豹党成员


1968年4月7日,黑豹党最为激进的八名核心成员试图伏击奥克兰警察,结果被奥克兰警方反杀,造成黑豹党一死一伤,其他7人被逮捕。


他们把“以暴抑暴”付诸行动,让美国执法机构有了对付黑豹党的充分理由。


在黑豹党伏击警察的计划失败一年后,在联邦调查局策划下,芝加哥警方突袭黑豹党伊利诺伊州主席弗雷德·汉普顿住所,当场将汉普顿和护卫乱枪打死。


当然,黑豹党除了卖红宝书、卖报纸、成天拿枪在街上晃悠以外以外,他们也确实通过在贫困社区运作社会项目,包括免费诊所、救护车服务、法律咨询和探监接送班车以及呼吁改善黑人的教育、住房和工作机会等等。


甚至到1969年底,黑豹党在全美19个城市每天向两万名儿童提供免费早餐。


这些举动获得了大批底层黑人的支持和拥护。


黑豹党纪录片


当然,这些活动无疑受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东方伟人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影响和感召。


尽管黑豹党做了很多有益于底层黑人民众的好人好事,但同大多数政治组织一样,黑豹党时间一长也产生了派系斗争和分裂,注定他们走向衰败和覆亡。


在1974年,黑豹党领袖纽顿在一次用药后把亲密战友希尔开除出党,在此之前,纽顿已经开除了党内大部分精英。到70年代末,大多数黑豹党人要么主动退出组织,要么被开除。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纽顿领导的黑豹党就彻底走向消亡。


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格局正处于剧变前夜,曾经的黑豹党领袖纽顿在一次毒品交易过程中,被人开枪打死,时年47岁。


结语

 

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中,持续十多年的黑人民权运动无疑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曾经普遍、万恶的种族隔离制度之所以被打破,正是靠着黑人们和进步力量的不懈奋斗。


如今在美国产生种族歧视的土壤已经从制度层面基本消除,美国的主流社会非常的政治正确(看看好莱坞就知道)。


笔者甚至认为现在有些矫枉过正之嫌,如果你在美国公开发表或表露出对有色人种或少数族裔的“歧视”,你的工作不仅会保不住,甚至身边的亲人也有可能与你反目。


与此同时,反种族歧视在某些黑人或者有些极端白左那边似乎成了“反对对黑人种族歧视”。


“反种族歧视”成了某些黑人的专利,某些黑人变得比他们的先辈更加敏感,任何对黑人群体说话都会冒着“踩雷区”的风险。


当年的黑人民权运动只能让“种族歧视”从制度上消失,但你管不了人的大脑里在想什么。


一部分人的种族歧视(同性恋同理)是长期历史文化积累下的藏在“人脑中的污垢”,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自由意识必将长期存在一些人的大脑里,通过极端的平权运动和社会改革并不能立刻改变这种状态。


最后,“黑人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命也是命”,下次白人、黄种人、拉丁裔被美国警察跪杀的时候,希望他们也能站出来,为他们呼喊。

 

(完)


参考资料:《一个和谐的马丁·路德·金是怎样诞生的?》作者:Vann Newkirk 翻译:陶小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