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驱逐胡虏”到给元朝皇帝磕头:朱元璋到底想干啥? | 循迹晓讲

火器工坊 循迹晓讲 2020-10-22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火器工坊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3900字,大约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公元1367年,应天府。


时为吴王的朱元璋准备出兵北伐残元,一统天下,成为这片大地的统治者。


临行前,为了彰显自己北伐的合法性,他命宋濂起草了《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在这篇檄文中最为核心的一句便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由此可见,此时的朱元璋从心里是不认可外族建立的大元政权,并一心将恢复华夏的任务当作自己的天命。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图源于网络


不得不说,这一举动着实振奋了中原的汉人,除了部分元帝国的既得利益者还在拥护其统治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外,大多数的汉人士绅、儒生和民众都支持朱元璋的讨元战争。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进军元大都之时,朱元璋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


他要求军队不得残害元朝的皇亲贵族:“元之宗戚,咸俾保全。”


那么问题来了,是朱元璋被人下了降头,还是他神经错乱了?为何他的态度会发生逆转?


且听我一一道来。


01
“认元为父”的朱元璋


当元顺帝北逃后,明军俘获了元皇子买的里八剌。大臣们要求在南京举行“献俘”典礼,以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朱元璋却拒不同意,认为是这是对前皇子的侮辱。他说:“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


甚至在推翻元朝之后,朱元璋也不允许官员撰写有关侮辱元朝统治的文章,并且公开对官员们讲明:“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加诋诮?况元随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图源于网络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你们这些做宰相的别天天不识大体,学小人说些不靠谱的话,污蔑君王。元朝就算是夷狄,也统治中国小一百年了,咱们的父母不都靠这大元朝廷的养育才能生活吗?


这种态度就让很多的汉人官僚表示疑惑,毕竟对于汉人来说,蒙古人不过是一帮马背上的野蛮民族,被蒙古人统治,这实在是莫大的侮辱。而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就是重振华夏纲纪,实属拨乱反正的行为。


不过此时的朱元璋却一反北伐前的态度,一而再再而三的认定蒙古人的大元是正统,并竭力为其辩护,还命宋濂主持修著《元史》。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图源于网络


甚至登基诏书中表示:“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直接承认了元朝的合法正统地位。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元朝抒发了极具个人感情在内的演讲:“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并认为:“如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老师主讲的知识专辑,让方老师陪你过假期

然而,事实我们也知道,朱元璋的父亲甚至祖父并没有在大元的统治下享受过什么太平生活,甚至父亲朱元四还因为饥饿而死。


而朱元璋本人也是在元朝廷的统治下四处奔走谋生,甚至一度沦为一个讨饭乞丐,如此深仇大恨竟能被他讲成大恩,着实有些耐人寻味了。


不过结合上另一个事情来看,似乎就能理解朱重八的做法了。



02
把孟子关入牛棚

在朱元璋继位大统之后,便效仿之前的所有汉人皇帝,开始大力遵奉孔孟。为了加深了解,朱元璋自己也开始读起了儒家经典。


一度不要紧,《孟子》中的内容让太祖很生气。


《典故辑遗》载:上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明日,司天奏文星暗。上曰:“殆孟子故耶!”命复之。


这段话是说:老朱认为《孟子》对君王不够尊敬,就罢免了他在文庙的牌位,偏巧不巧,司天监上奏说文曲星有异样,吓得朱元璋以为是孟子显灵,便下令恢复了对孟子的供奉。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图源于网络


虽说朱元璋撤销了对孟子的训诫,但是如此有碍君王“唯我独尊”意志的《孟子》还是没有逃过被删减的厄运。


根据邵燕祥先生在《朱元璋所删<孟子>章句》一文中对《孟子》和洪武朝编纂的《孟子节文》的对比,不难发现朱元璋所憎恨之处尽是“尊民抑君”“人民批评统治者”等言论。


如《孟子节文》删除了《尽心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离娄篇》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约90条。


并以此作为科举考试的书籍来加强对文人学士思想的控制力度。


如今,我们结合起朱元璋对元朝那“毕恭毕敬”的态度来看,似乎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即皇帝和朝廷的至高无上的,是天命所指,臣民百姓应该好好听话,好好臣服,不要有非分之想,要感谢朝廷,像供奉自己爹妈一样。


03
“老天让我当皇帝”


那这里可能就有人提出疑问了,朱元璋不就是个起义者吗,他这么说,对得起元朝?良心不会痛吗?


这里刚好就可以用到前面说的天命论,意思是在中国这么一个重视门第的社会,我一个乞丐能当上皇帝,难道不是天命吗?


为了表现自己是天命所归,朱元璋一改历代开国皇帝之常态,尽可能的把自己描绘成社会的底层,以凸显人生逆袭的天命所向。


可是纵然天命所归,也掩盖不了他起兵反对元朝的既定事实。作为一个反抗者,却教育百姓乖乖听话,岂不是很好笑?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图源于网络


你能想到的,朱元璋也能想到,所以他接着又在“天命论”上做了更大的文章。


他说:“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且古人起布衣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接着又说:“朕本布衣,因元纲不振,群雄蜂起,所在骚动,遂全生于行伍间,岂知有今日者邪?


不得不说老朱很有演讲家的天赋,先是一通天命所归不可不受,然后举例和自己境遇接近的刘邦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最后又说天下大乱,我起兵是迫于无奈,也没想到会今天能当上皇帝,最后总结,甭管咋说,这是天意,人不能跟天意作对。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图源于网络


最后为了捍卫自己的天命论,就说我一个乞丐出身都因为天命当上了皇帝,那蒙古一帮骑马放牧的野蛮人能推翻文明正统的大宋,并实施统治,不是天命是什么。


基于这一逻辑,朱元璋必须正视元朝,因为这是上天的意志


所以他承认了元朝的合法性接续了三皇五帝的正统,“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皇两汉,曰唐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



04
天降一套“恩德论”


在塑造好元代正统合法的地位和形象后,朱元璋认为还不行,他还要对自己起兵反元的天命论做补充。


他担心自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下来的朱家产业,万一哪天又有个乞丐用这套天命论推翻了大明可咋整。


所以,为了朱家产业千秋万代,朱元璋在“天命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恩德论”。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图源于网络


什么叫“恩德论”呢?即因为你身处的王朝为你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所以不管他做法如何,你都不应该带头起来反抗这个王朝(朱元璋表示自己没有带头反抗,只是中途为了生计被迫加入,也是老双标狗了)。


也就是说,一个朝代有了天命加持,就获得了天下的拥有权,全天下都归这个朝廷,而“天下”中生存的百姓只是“寄居者”。


总结一下就是百姓应该无条件的爱护朝廷,因为你的吃喝用度都是朝廷提供的,所以朝廷就是你的父母。


朱元璋用一整套看似“自洽”的强盗逻辑绑架了明朝百姓,因为但凡是好好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朱元璋就是在胡说八道。


但很遗憾的是,大明百姓已经在朱元璋的治理下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基本朝廷怎么说,觉得有道理也就相信了。


05
无能暴怒在作祟


回到正题,朱元璋为了说服百姓乖乖听话,不要起来闹事,更是提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死于刀兵的理论,“饥馑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皇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他又从多个方面去论证这个主张,说造反其实没有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除了义军领袖,“其泛常,非军即民,须听命而役之。呜呼,当此之际,其为军也,其为民也,何异于居承平时,名色亦然,差役愈甚”。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打了半天仗,也不过还是个普通人,而这期间搞不好还会战死,既然这样,何苦费事一回呢。


▲ 图源于网络


讲了这么多,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从驱除鞑虏转变成要去跪拜元朝的皇帝、扶正元朝的正统位置,说到底都是在填补对自己出身的不自信


在此前朱元璋曾试图将自己说成朱熹的后人以沾取圣贤的光环,但事实证明没有人会去认可这荒谬的谎言。


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那就改变天下人的观点吧。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和自己同样在出身上受歧视的统治者,很显然,自己的前辈元朝皇帝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都曾被你们所歧视,却都夺取了天下,这就是人类不可违抗的天命。既然我是天命,那我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天的安排,你们这些凡人又怎么可以去忤逆呢?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图源于网络


所以朱元璋删减《孟子》,既是堵住读书人的嘴,让他们乖乖听话就好;也是给天下人以严厉的威慑——圣人的著作我都敢删,我不是天命是什么。


为了维护自己天命的唯一性,他又推出“恩德论”,告诫百姓你们现在能活着都是享受了我的恩惠,而反抗是没有好果子吃的,纵使你忍饥挨饿,也要在我的这片天下乖乖去死。


多么犀利的观点,却还是拦不住现实的冲击。才不过短短十几年,大明就迎来了规模庞大的唐赛儿起义。


而二百多年后,明王朝也如同诸多古老的王朝一样,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