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战争、愚昧」,十字军东征还给欧洲社会带来了什么? | 循迹晓讲

獵戶座零戰 循迹晓讲 2021-03-23


|循迹晓讲·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獵戶座零戰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75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影响和正义性,历来就是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文人墨客喜欢讲骑士公主的故事;政坛领袖爱用其象征意义进行宣传;而那些还坚持相信西方价值的人总会从其先辈的故事中获得灵感和激励。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13世纪下半叶,作为欧洲标志性的大事件——十字军东征此时已接近尾声。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它发生在1271年-1272年。比起最开始那几场东征的波澜壮阔,这次东征似乎乏味可陈。


然而,在一切行即将落幕之时,我们也能发现欧洲人正在取得的一些进步。


01

十字军诸国的重大危机


在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中,法王路易九世夺取突尼斯失败,英王爱德华王子决定率领部队增援阿卡城。这便是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的开端。


此时的十字军诸国已经是风雨飘摇,时日无多。面对伊斯兰阵营中的拜巴尔斯,他们束手无策。


|拜巴尔斯 图源于网


拜巴尔斯天生就有异相,他的一只碧眼长有白斑。此外,拜巴尔斯的人生,可以用“草根逆袭”来形容。


他原本是一个奴隶,14岁时当了马穆鲁克,之后一跃而起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领袖,获得了“豹子王”“征服之父”的美誉。人如其名,拜巴尔斯如虎豹一般狂暴——他大量征兵,并坚定不移的对十字军国家施压,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其领土,在1268年,拜巴尔斯攻陷安条克后将全城百姓尽数变卖为奴。


他又如蛇蝎一般狡诈——在围攻医院骑士团的骑士堡要塞时,拜巴尔斯用武力未能使骑士们屈服,便诉诸诡计。他伪造了一封信件,以圣殿骑士团大团长的口吻,准许守军投降。不出意料,骑士们就这样束手就擒。

 

|雄伟的骑士堡 图源于网络


相比而言,十字军阵营则显得目光短浅。


玩过骑马与砍杀的朋友,一定对这种情景有印象:刚刚丢掉一座城池,玩家欲将其夺回,这时候国王与敌对势力议和了。过不了几周双方又开战,这时候敌人已经站稳了脚跟,再想夺回原先的城池已经不容易了。


拜巴尔斯就采用的是这种伎俩,他颠倒黑白,离间十字军诸国,以便各个击破。同时,每次只要取得战果,就立马议和,和约时期一满便再开战端。就像用小刀凌迟一样,组成十字军王国血肉的领土被一小块一小块的割去。


在骑马与砍杀中,各国领袖是系统程序设定好的NPC,无法从历史中获得教训。然而,十字军诸国领袖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基督教圣地生死存亡之际,竟表现的如电脑AI一般,实在可气。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欧洲方面的主角爱德华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与穆斯林交战的。在仓促之间,他组织部队来到阿卡城,他甚至与伊尔汗国的蒙古人阿八哈合作打击拜巴尔斯,但收效甚微。蒙古人袭掠一番后还是退回了幼发拉底河以北。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 图源于网络


这场运动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比如在海战中,拜巴尔斯的舰队被十字军重创。但爱德华最终也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十字军势力已是日薄西山,昔日对信仰的忠诚已经很难看到。


自从拜巴尔斯上任以来,阿苏夫(Arsuf)、海法、萨法德(Safad)、雅法(Jaffa)、阿斯卡隆(Ascalon)和安条克等多个城池已经沦陷,十字军大势已去。


1272年5月,爱德华与拜巴尔斯签订了停战和约。


当然,所谓契约精神是君子才有的。爱德华本打算留下查看和约的履行情况,出尔反尔的拜巴尔斯却想玩暗杀。这是一场相当有传奇色彩的经历——爱德华手刃了拜巴尔斯派来的刺客才逃过一劫


这场算不上精彩的第九次东征草草收场。

            

在战后不久的1291年,阿卡城陷落,持续了近三百年的东征落下帷幕。


02

十字军的进步


十字军东征一直被反欧洲者视作攻击的靶子。不少人,力图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欧洲人不长脑子,全是神棍”,“你看看十字军东征,自己撩贱还被揍了个屁滚尿流!”。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宗教情绪在古代世界中都并非罕见,基督教是一神论的宗教,与科学并不排斥,现代哲学也是从基督教文化圈破茧而出的。


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文化圈表现有基督世界好吗?


|阿兹特克人的人祭制度  图源于网络


你可以想想在南美雨林中耸立的,由人祭鲜血染红的金字塔;再想想西非伏都教萨满的恐怖手段;甚至还可以想想“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鬼话几千年来是怎样残害人,是怎样驱使着一个地区的女人将自己的脚弄残疾。


如此来看,十字军的东征带来的只有愚昧吗?


从笔者来看,历次的东征倒是给欧洲开辟出一条新的天地:圣地的十字军国家加强了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少文化和基因上的混血儿


比如十字军的重要兵员便是土克坡雇佣军,他们是突厥男子和基督教女子的后代。还有黎巴嫩基督教马龙派也盛产轻骑兵和弓箭手。他们都为十字军的作战流过血汗。在经济上,圣殿骑士团开办的银行,不仅仅为欧洲权贵服务,穆斯林顾客也招待。


之所以十字军能劳师远征,而不是穆斯林西征欧洲,是因为欧洲有较强的海军


按林肯·佩恩《海洋帝国》一书中的说法:“在2个世纪的时间里,武装船只源源不断地将商人、朝圣者及十字军战士运到圣地。


|例如西方证券市场的产生起源于政府的战争融资需要,1262年,为了增强政府的信誉,威尼斯颁布了意义重大的《债券法》 图源于网络


这在经济方面,也对欧洲产生了影响,“威尼斯‘最安宁的帝国’垄断了拜占庭帝国的贸易……热那亚银行家经常借钱给十字军国家、教皇和十字军战士,他们在地中海的贸易不断增长。


1252年,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的银行家开始铸造金币。除了拜占庭帝国,西西里及伊比利亚半岛(后两者从穆斯林那里继承了铸币的方法),这是欧洲8世纪初以来首次发行金币。


金币不仅是拉丁欧洲经济焕然一新的象征,对于未来的繁荣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如此,十字军东征的成败已无关紧要,不可否认的是,这段经历对欧洲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后,欧洲非但没有走向沉沦,反而开始了腾飞。历史将见证他们突破地中海,走向世界。


既然十字军东征的定性是欧洲的军事扩张,笔者就从甲胄的角度,举例证明十字军铠甲的进步。


03

甲胄的转型

  

笔者认为到13世纪下半叶,差不多到十字军东征结束的时候,西方武备,特别是甲胄,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

               

|欧洲11-17世纪的甲胄演变 图源于网络


从这三张图我们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到,13世纪的西方甲胄像是一道分水岭,之前的甲胄,多半是锁子甲配合罩袍,但在13世纪过后,大块钢板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战士们也越来越靠近《格林童话》中的“披着亮闪闪盔甲的骑士”形象。


把目光放到第九次十字军东征,我们会发现欧洲武备的变化。


对比这两张复原图我们可以发现,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骑士的武备取得了不少进步,锁子甲覆盖面更广了,更注重关节防御了,头盔更严密了,使用的钢板更多了

 

|11-12世纪的欧洲骑士 图源于网络

此外,面部防御值得注意,看左图,护鼻不是简单的一块甲片,而是将鼻子侧面也遮护住了。这一小片甲的固定和内衬很有讲究,否则,遭遇重击反倒会伤到鼻子。右图的巨盔则直接覆盖了整个脸。


13世纪欧洲铠甲的“转型”特征还有许多,比如巨盔的顶不再是平面的了,而是逐渐变成球面,更加圆滑。“看到这弧线没?剑劈斧砍都会滑,不像平顶盔那样乖乖吃招。——冰与火之歌外传《七王国的骑士》”。


|入门玩家很喜欢的印度产弧顶巨盔 图源于网络


比起头盔,身甲更难得伺候,锁子甲虽然贴身舒适,然而缺乏刚性,因而需要补充防护。右图中作为板甲雏形的板甲衣也是在13世纪出现的,关于其前世今生,笔者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谣言粉碎机:板甲衣真的起源于中国?| 循迹晓讲)。


这次主要谈的是另外的一硬一软两种防具,据说都与东方势力有联系。


1.Gambeson


下面这副图最值得注意的是左侧4b的那具棉甲。图中的士兵将其作为锁子甲的内衬穿戴。这种穿戴方法正确吗?有争议。


| 图源于网络


有历史复原爱好者表示,观察欧洲古代的壁画,雕塑,从来没有见到过将棉甲穿在锁子甲底下的情况。手抄本画中,骑士在锁子甲下面穿的只是常服,没有专门加内衬。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国外军事中不少词汇在国内都没有严谨的翻译。有爱好者建议用textile armor(织物铠甲)来称呼插图里那种式样的软甲,或者用“绵甲”作为gambeson的翻译,因为它也不完全是棉制的。但笔者出于习惯还是用棉甲这个译法。


不管是哪种翻译方法,都强调gambeson,“甲”的这个属性。因为gambeson与后世配合全身板甲的arming doublet(武装衣)不同,武装衣就是单纯的内衬,做的不厚。但gambeson能独当一面,而不必作为锁子甲的小伙伴,就像下图所示。

 

|棉甲 图源于网络


甚至,它还“喧宾夺主”,不仅不做内衬,反而罩在锁子甲外面(看下图,不要与锁子甲外面常罩的那种纹章布混淆),作为“门面”。

 

|穿在锁甲外面的棉甲 图源于网络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质疑gambeson是否会做内衬的一个重要理由:它太厚,作内衬不会影响活动吗?


还是词义问题,比如这种被称为gambeson的软甲,它在过去也是一个多义词,指代并非十分明确。古人记载中的名词意义并不像现代那么严格。gambeson可能就是织物铠甲的一个泛指。作内衬时,它可能做薄一点;单独穿时可能就厚一点;贵族穿时,做华丽一点;小兵穿时,裁剪粗糙一点,如此而已。


比如下图是根据14世纪初期一名贵族的gambeson实物复原产品,不少人把它买了做内衬穿。东西是符合历史的,但穿法就不对了。那么多花纹给谁看(锦衣夜行)?纽扣也多余,还缺少挂装甲的绳子载点之类的。应该是按照上图穿在甲胄外面才对,或者单穿。

 

|贵族华丽的棉甲 图源于网络


言归正传,谈十字军东征对欧洲军事进步的影响,为什么要介绍这么久的gambeson?


因为棉甲的使用,和十字军东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多或少的,受了穆斯林方面的影响。


比如在马千所著的《医院骑士团九百年》一书中,提到“由于已经在圣地生活了上百年,当地的十字军贵族在与穆斯林的长期杂居中,吸收了中东的很多风俗习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虽然欧洲的骑士历来以全身重甲著称,但在圣地的骑士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只穿穆斯林喜爱的棉甲……”。


类似的说法很多,不少人认为gambeson是12世纪由十字军从中东引进欧洲的。


对于gambeson是穆斯林的产物这个说法,也许不大正确。还有不同说法,棉甲不就像冬天穿的羽绒服那样吗?过去欧洲的气候比现在要冷(间冰期,全球变暖),软甲可能是欧洲人冬季常服演变而来的。

 

|古罗马时代的欧佬就晓得穿软质内衬了,还需要专门找穆斯林讨教吗?图源于网络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棉甲也算不上什么黑科技,其产生内外原因都起到了一些作用。我们再把注意力放在外因上。


锁子甲面对一般武器的劈砍都能进行相当有效的防御,然而,面对好骑射的穆斯林,其劲弓利矢的穿刺对锁子甲造成了不小压力。可以想见,柔软的铠甲表面被复合弓箭矢射中时的场景,缺乏刚性的铠甲表面会发生形变,就算不击穿锁甲,其冲击力也够使用者喝一壶的了


|有钱的贵族骑士可以买到量身定制的全身板甲,内衬棉甲,而大部分基层士兵只能装备棉甲及部分板甲配件 图源于网络


所以,在面对恶敌时,欧洲人对甲胄进行了升级改良,“十字军东征面对西亚和中东的突厥和阿拉伯人的复合弓时,这一缺陷尤为致命。当时人们的解决方案是在锁子甲下面穿上一件具有一定厚度的棉甲,当箭头不幸穿透了锁甲时,已经消耗了大部分动能,有一定几率被棉甲挡住而不能深入人体造成伤害(幻想狂刘先生语)”。


这就可以解释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很多手抄本上看不到穿内衬的欧佬?”。一种可能是他们的锁子甲可能做的很精良,甲环很细密,铆钉很结实,所以被击中形变不大,二次伤害不明显。


但显然这条理由不能完全解释。更可能的是,穿棉甲内衬这个做法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接触了穆斯林后,才风靡起来。也许圣地军人更青睐这种做法?这是笔者的一个思路。真要解决这个谜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但毫无疑问,gambeson这款装备的灵活应用,十字军战士在一线作战的经验起到了不少帮助,这不得不说是东征对西欧装备进化的一大影响。


2.Cuir-bouilli


除了gambeson之外,还有一种叫做cuir-bouilli的装备值得提一笔。


这款装备,玩过骑砍的同志应该有深刻印象,总有几个斯瓦迪亚骑士不穿红色板甲衣,而穿这种甲胄。中文站的翻译是硬皮甲。

 

骑砍中虚拟的斯瓦迪亚骑士 图源于网络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皮甲都没什么人气。首先很重要的因素是成本,因为牛是重要的资源,牛皮也不好得到。其次,皮的防御性能还不如亚麻之类的织物


但硬皮甲不仅仅是“被煮过的牛皮”那么简单,硬皮甲专门经过硬化处理,用蜂蜡加固,表面很坚硬。还记得前文说过锁子甲缺乏刚性吗?硬皮甲能作为锁子甲的重要补充。它比棉甲薄,不用做几十层,对活动限制小,可以部分取代棉甲。

 

|被射透的皮甲 图源于网络


这种甲胄的使用也是受东征的影响。具体来源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蒙古人喜欢用皮质护具,有的说是穆斯林。


总之,如果没有十字军东征开拓视野,欧洲人是很难取得铠甲设计的突破的。 


3.历史影响


在十字军东征结束后,这两种护甲对欧洲铠甲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影响。


在铠甲内外补充软甲作为防御的做法仍然在继续沿用,在十四世纪,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外穿的Jupon Armor。比起过去的gambeson,jupon的大小剪裁可能更为合理。有明显的“收腰”设计。

 

|软甲有了收腰设计 图源于网络


硬的方面,之前提到的Cuir-bouilli和人体工程学有关联。

 

图源于网络


看看左边的雕塑,如果不事先补充背景知识,大概会以为这位骑士的护腿是管状金属护腿。更可能是硬皮甲+雕花做出来的(如右图)。


这些贴合人体的硬质设计为后面的板甲结构提供了蓝本一旦冶金工艺上了台阶,就可以用性能更优越的钢板作为锁子甲的补充。


从下图可看出由皮到铁的一个演进过程。


最左侧的是硬皮甲,其实除了材质和后来的板甲胸甲不一样外,结构上是很像的。


|从皮甲到锁甲再到全身板甲的演变 图源于网络


一言以蔽之,13世纪十字军东征的装备,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欧洲人在自己以锁子甲为基础的护具结构上,取长补短,取得了很多突破,并为下一步的成长打下基础。


04

如何看待这种进步?


讲到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关于十字军这个话题介绍了也快一年了。怎样对其做个定性?


笔者认为,还是以肯定为主。


还是以甲胄发展为例,尽管东征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如果欧洲人不进入中东这条亚欧大陆的走廊,永远蜷缩在高墙背后,闭门造车能发明出精良的武备吗?是主动出击光荣,还是等着敌人踹开大门,被其坚甲铁骑吓尿裤子,然后成为“两脚羊”光荣?


在过去,中世纪给人们留下的直观印象主要来自好莱坞电影。


在那些艺术作品中,十字军是一群思想迂腐,缺乏审美,作战僵化的狂信徒。随着科普,人们也了解到骑士们不同的一面:比如前面鱼鹰社的插画中,头盔都上了彩绘,展示了骑士们个性化的一面;像冰火这样以中世纪欧洲为蓝本的奇幻小说也注意到展示盔甲设计者的匠心。


|《权游》中的盔甲设计  图源于网络


现在西方研究者中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过去史学研究中,关于“亚洲对欧洲”的影响这一块有空白,这是一个漏洞,得弥补。然而受“进步主义史观”影响,借题发挥者不在少数。


前面已经提到,无论是棉甲还是硬皮甲,都有人怀疑其具备“东方血统”。


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在生物学上,有一个说法叫“趋同演化”,不同种类的生物之所以彼此相似,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相差无几,比如虽然会飞的鸟和蝙蝠都有翅膀,穴居的蛇和蚯蚓都没有腿,但是它们并没有进行杂交。


盔甲也是如此,人都是两条胳膊一个脑袋,所以不同文化圈的装备有相似性是很自然的事,不一定是谁抄袭了谁。


当然,这并不是说欧洲是“孤立发展”。更多的可能是在本土有类似的设计雏形,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承认欧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并不未过。不过,别有用心的史学家却采取“东学西渐“的解释方法,生拉硬拽。


|13世纪的费舍尔斩剑  图源于网络


比如有位学者说几百年后的欧洲近代军刀(saber)、海军刀(hanger)的雏形是圣战时马穆鲁克的弯刀。也不提欧洲本土本来就有费舍尔砍刀(falchion)梅瑟砍刀(messer)一类的武器。

 

|后期的费舍尔斩剑  图源于网络


然后,强加因果,将现代文明的产生归结于偶然:欧洲人啥贡献也没做,一直在搞破坏,取的成果只是运气好,把穆斯林/蒙古人/中国人/甚至非洲人的技术偷学过去了。他们要是不搞破坏的话,以上某个文明早就跑步进入先进社会了。到时候不会有殖民活动、不会有父权压迫、不会有商业社会,不会有……(此处省略一堆左壬挂在嘴边的名词)。


必须知道,首先,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但不可把交流得来的结果视作“剽窃“,逼着别人叫自己”师父“。其次,器物的发明比不上秩序的创造。没有秩序,发明出了火药也只能放鞭炮用。最后,只有西方做到了革故鼎新,不断发展。


欧洲甲胄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衰退然后再焕发生机这一完整的过程,而其他民族的防护装备,基本进化缓慢,他们没有发明出全身板甲,没有胸甲骑兵,没有防弹衣。


然而,一旦它们的发展(不仅是军事方面)被西方引领的全球化浪潮拍得半死后,基本都“以洋为师”,开始抄西方世界的作业了


|全身板甲-胸甲骑兵-防弹衣  图源于网络


东征,是欧洲发展的一剂催化剂,从经济社会的任一角度出发,都能研究出很多结论。比如从东征中铠甲的演化中可感受中世纪匠人的良苦用心和开拓进取的西方精神。


至于其失败,真的是欧洲人不如中东人吗?


再提供一个视角,“但很多十字军贵族和平民一厢情愿地认为是骑士团的圣战情怀招来了穆斯林的痛恨……一些十字军的权贵定居圣地已有数代之久,早已习惯了奢靡的生活,失去了开疆拓土的雄心,脑海里只想着偏安于一隅。为了取悦嘉拉温,他们甚至故意破坏蒙古——法兰克联盟,使十字军国家失去了反戈一击的机会。现在,的黎波里的惨剧让他们自食其果(《医院骑士团九百年》)“。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何拜巴尔斯能用很简单的小伎俩将十字军打得一败再败。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类害人害己者,历史上少不了,在十字军东征千年后,他们是一边吸着毒,一边嚷着“Make love, not war”的嬉皮士;或者是斥责基督徒为“恐怖分子”的媒体人;或者是前文中提到的想将西方努力的成果张冠李戴到其他民族头上的研究者。


在笔者看来,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文明的破坏者

 

最后,来一个的广告,大家别嫌硬。


由循迹讲堂出品的《十字军东征》系列专辑已经全部更新完毕,对十字军东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收听。 


识别上方二维码免费试听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幻想破灭的时代》音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中世纪欧洲真的如传说中那样黑暗封闭吗?| 循迹晓讲


折戟曼苏拉: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为何会失败?| 循迹晓讲


马穆鲁克王朝:毁于经济高通胀和集团内卷化的中世纪骑兵之王 | 循迹晓讲


草原狼之死:蒙古名将怯的不花为何败亡在艾因•贾鲁?|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