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赢麻了:两广总督叶名琛的“战狼”式外交术给帝国带来了什么?| 循迹晓讲

熊掌 循迹晓讲 2021-03-23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熊掌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64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镇守广州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以其令人莫名的处事态度闻名于后世。


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里积极备战、坚决抗敌的林则徐不同,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对广州城基本没有做什么战备,面对英法联军的大举入侵也并没有积极进行抵抗,而是抱着一副顺其自然的态度待在官衙里,直到被英法联军俘虏


晚清名士薛福成评论他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肚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薛福成是亲历那个时代的人,对叶名琛的评价体现了当时人的普遍看法。


但我们后代人难免奇怪,为什么清廷要在广州这样一个边地重镇放上一位如此糊涂的“六不”总督呢?

 

01
帝国最强硬的外交官

虽然时人和后人多把叶名琛看作是误国之臣,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无论朝廷还是民间对叶总督的风评都非常好


他和他的前任徐广缙被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方面处理“夷务”最出色的两个地方大员。在新继位的咸丰皇帝眼中,他们成功的处理了英法蛮横无礼提出的广州入城问题,是大清帝国1840年以来最辉煌的外交胜利。


广州入城问题,指的是英国使节是否有权力进入广州城和在广州城内居住的问题


根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清朝开放广州等五个港口通商后,英国人可以携家眷居住在五个地方的港口,并在五处城邑派驻英国领事、管事等处理和英国相关的事务。


|《南京条约》中文版 


在这里,《南京条约》的中文版写明英国外交官可以在五个地方的“城邑”居住,英文版本则写作可以在相关的“city and towns”居住,大清的疆臣们虽然不懂洋文,可是他们看到“城邑”二字,顿时觉得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在各地总督向道光皇帝的奏报里就有人提出,英国人虽然要求在五处城邑居住,但并没有明确要求住在城里。浙江布政使徐继畲也对前来办理入城的英国人说:“城邑二字,系兼指城内城外,”英国人既然只是做生意,所以住在城外也没什么问题。

 

|广州城远眺 图源于网络

 

认真抠字眼的话,徐继畲这话有点诡辩的意思。《史记·五帝本纪》里说“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意思是人们在某地居住一年就能形成个小聚落,居住二年就能形成一个小规模城市,居住三年就能形成个大城市。邑指得就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在邑外面围上城墙,就成了城邑。


事实上,依照条约规定,英国外交官已经有了在城里居住的权力。


身在广州的钦差大臣耆英明白这点,所以当英国人要求进广州时,他并不拿“城邑”二字说事,而是提出:目前广州城内仇外情绪极为严重,万一英国佬强行进城,并不能保证入城人士的生命安全


就在数年前,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曾经爆发过由仇外情绪引发的市民大暴动,导致驻阿富汗英国公使伯恩斯在内的数百名英国人遇害。耆英提到这事,英国人只能表示入城之事可以再等等。


|爱新觉罗·耆英(1787-1858年)字介春,历官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礼部、户部尚书、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后因欺谩之迹,为王大臣弹劾,咸丰帝赐自尽。图源于网络


两年之后,英国人重提入城要求。耆英这时似乎受了“城邑”争辩的启发,明白提出,英国人只要求在五个通商口岸居住,并没有明文要求进城。他并且表示,虽然英国人没有明确提出,但将来广州安定后一定允许洋官入城居住,让英国人“再等等”。


1847年,被耆英拖了几年的英国官员们抓了个英国人在佛山被石块袭击的由头,派香港驻军攻占虎门,前进到广州城西的商馆。耆英这才同意,最晚两年之后,开放广州城对外国人居住。


两年时间过去,英国人再次提出入城的时候,又在新任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面前碰了钉子。二人提出,进城之事需得道光帝旨意方能许可


1849年4月1日,徐广缙通知英国驻华公使文翰,说道光帝已经下旨,认为既然广州百姓同心一致排外,皇帝也无法勉强。英国人想要通商发财,还是老实居住在城外为好。

 

|英国画家笔下的清军兵勇 图源于网络

 

文翰接到照会后,立刻表示了不满,说要将清朝态度“具奏本国家”,还说希望进广州城拜会总督,协商此事。徐广缙看到英国人只能动嘴无意用兵,态度立刻硬了几分。他一面回绝文翰入城的要求,一面飞马报告道光帝:英国人软了


道光皇帝见折大喜,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各路钦差大臣不是损兵折将就是妥协投降,没有一个大员像徐广缙和叶名琛一样对英夷腰杆子“硬”起来的,道光在奏折上朱批“嘉悦之忱,难以尽述”,并封徐广缙为子爵,叶名琛为男爵。


这次外交事件,叶名琛全程参与和协助了徐广缙的决策和行动,他从徐广缙身上学到的最大经验就是:洋鬼子并没有什么好怕的,只要施展大清官员熟悉的“拖”字诀,软磨硬顶,这些英国蛮夷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根本不用劳烦在北京的皇帝,光凭在广州的官员们,就能将这讨厌的“夷务”处理的妥妥当当。


|1856年10月23日 英军第一次进攻广州城 图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巴麦尊接到报告后,写了一封信给清朝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试图绕开徐广缙和叶名琛,和最高当局直接交涉。


可是奥妙之处在于,清朝将办理各国事务的权力全部交给了两广总督,英国船只一路北上,试图在其他地方投递这封外交邮件,全被当地官员以“只有两广总督有权跟洋人接触”为名拒收了。看到各地官员有了这个明确态度,叶名琛对“降伏”英夷更有底气了。

 

02
备战和侦查:叶名琛的谋略


1852年,徐广缙作为大清最有能力的干臣被调去紧急镇压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叶名琛署理两广总督,这回他可以大展拳脚,用自己的外交智慧来处理入城难题了。


同年,英国驻华公使包令到任,他提出“入城”拜会叶总督。叶名琛一眼就看穿了洋鬼子想借机入城的鬼把戏,以军务繁忙为由,谢绝见面。两年以后,包令再次致函叶名琛,请求进城跟叶名琛讨论“修约”事宜,叶名琛仍旧两个字:不见。


|包令爵士(1792年10月17日-1872年11月23日),又译宝灵、宝宁,曾是英国的国会下议院议员,同时也是一名政治经济学家、旅游家、作家和语言学家。图源于网络


其实包令此次要求会面携带的是一桩重大外交任务。即在英美法三国和清朝签订条约十二年期满后,向清朝方面提出新的条约修订问题


这个问题最后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实际原因。而叶名琛面临如此重大的外交交涉行动居然不奏报皇帝,而是一拒了之,实在是“古之所无”的鲁莽外交行动。


除此外,叶名琛还对英国提出的诸如广州近郊租地、华商欠英商款项、英国人被袭击索赔等各项要求逐条长文批驳,一一拒绝。见惯朝廷官员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的广州士绅百姓终于看见有高级官员能像教训自己一样狠狠教训英国鬼子,无不欢欣雀跃。


然而,叶名琛对英夷的“硬”,绝非毫无理由的盲目排外,他是在确信自己充分了解了英国方面的动向,“熟悉夷情”之后,才决定采用强硬外交政策的。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包括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在内的高级官员就在香港和澳门设立自己的情报系统,用以搜集西方政治军事情报和引进先进技术。


|广州城外的清军炮台 图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叶名琛深信自己在派遣密探这方面比之前驻在广州的历任方面大员都要更加成功。他的情报小组甚至可以逐日将“英夷”“法夷”“美夷”的动向回报到广州,确保了叶名琛时时刻刻监视着洋鬼子们那边的每一处异动。


他曾经自信的对下属们谈起自己对外情报工作的出色之处:“以前林公(则徐)办理夷务的时候,经常被他的密探送来的假情报所误,这是因为他情报来源单一,仅一两处可以核查,我就不一样,前后数十处来源相互印证,可以确保真实性。只要钱花的足够多,洋鬼子的任何消息我都可以打探得到。”

 

叶名琛的密探们带给他的第一个重大消息,是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


在叶名琛给咸丰帝的奏报中,兴致勃勃的谈到此次战争的具体情况,说俄国大军在陆战中大破英法远征军十余万人,现在俄国巨舰30余艘已经攻进英国本土,英女王远逃加拿大,向美国、法国等国哀求救兵,甚至派人去西班牙、荷兰等小国要求援助。他表示“俄国犹强盛如前,英国似有力不能敌之势”。


这份假情报后来被史学家当作叶名琛糊涂办事的一个佐证。其实倒有些冤枉了叶总督。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清帝国》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当时俄国得胜、英国战败的假消息流传的极为广泛,不要说远在万里之外的香港、澳门,就连印度、南非这些英国自己的殖民地,也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流传在印度的假消息更离谱,说英国全体成年男子似乎已经全部阵亡,不日将选拔印度人里的精英和英国寡妇结婚,和俄国起兵再战云云。


这些假消息后来成为南非巫灵事件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之一。既然连英国的殖民地都无法避免假消息的污染,广州的大清总督听到一些fake news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广州城附近的清军兵营 图源于网络


1854年,广东洪兵起义爆发,起义军打出“擒龙、拿虎、铲羊”的口号,即要在攻克石龙、虎门等外围要塞后,拿下“羊城”广州。


起义爆发后一度攻克东莞、佛山、花县等地,声势很猛。危急时刻,有人向叶名琛提议请香港英国战舰出动,剿灭海上活动的起义军。


叶名琛去信试探英国人态度,英国人则又以入城为出兵条件。经叶名琛断然回绝之后,英国人也表现的无可奈何。


这更加深了叶名琛的判断:英国人国力已经虚弱,只能用各种手段“骗”开广州城门。


03
战争的爆发:从“伏勇散战”到被俘


当叶名琛一次次拒绝英法美各国的交涉时,各国之间的外交官也在加紧联络和勾兑,准备以武力实现“修约”的目的


1856年10月,广州发生“亚罗”号事件。这本是一桩很小的涉外治安案件,但英国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却借此大作文章,希望借“亚罗”号事件给傲慢的大清帝国和叶总督本人一个深刻教训。


|“亚罗”号事件 图源于网络


10月23日,英军炮舰3艘从香港出发,越过虎门,向珠江沿岸的炮台发起攻击,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受到英舰来犯消息的叶名琛第一时间判断:英国人绝不会在此时大举来犯,此举不过是包令等人多次求入城不成,派出少数军舰嘘声恫喝罢了。


于是,他下令清军战船后撤,所有炮台均不准开炮还击,免得给了洋鬼滋事的借口。26日,在英国军队已经占据城外多处炮台的情况下,叶名琛才决定反击。


然而,叶名琛的反击作战别出心裁。他既没有命令广州的绿营和雇勇夺回炮台,也没有命清朝水师反击深入珠江的英国舰队,而是下了一道通告,希望广州的军民们“戮力同心”,对所有来犯的夷人“格杀勿论”,每杀死一名洋夷,由总督府颁给赏金三十元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钦差大臣奕经身边的谋士曾提出一个“伏勇散战”战法。即将兵民编成小股部队,在战区处处埋伏,见夷兵即杀,造成一种让鬼子“处处疑忌惊惶”的声势,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伏勇散战法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里从没大规模使用过。


但两广总督叶名琛却认为现在正是使用的良机,首先,英夷不过虚张声势,根本不可能以大规模兵力进攻广州,广州是安全的;其次,广州城内士绅百姓同仇敌忾,都对洋夷恨之入骨,从各处不断出现的声讨洋人的揭帖就可以看出,只要总督一声号召,各地百姓必定会群起响应,到处袭击杀死敌人。

 

|英国舰队炮轰广州城 图源于网络

 

在叶总督决定反击英夷的三天后(即10月29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更笃定了他之前的判断。


当日,英军在多次要求进城不遂后,大举炮击广州城,炸塌一段城墙之后,百余名英军攻入城中,占领两广总督官署。退入内城的叶名琛毫不害怕,再次拒绝英国人要见面的要求。


到了夜晚,兵力单薄的英国人从广州城退出。叶名琛当即认为,这必然是伏勇散战法让英国人立脚不住,方才败退的


后来十几天,英国军舰每天都会炮击广州城,并连续发出多道照会,要求和叶名琛见面。叶名琛也抱定了一个观点:就是英国并无实力占领广州城,所有的姿势都是故作威吓。


他将英军十多道照会一一驳回,坚持不和英方官员见面。叶名琛的强硬让巴夏礼深感诧异。6月1日,英国舰队从珠江撤退。


|英国舰队炮轰广州城 图源于网络


在这段“入城见面”的武力对抗行动中,清军正规军基本没有对珠江的英军进行任何有力的阻击。但叶名琛却连续五次上奏告捷,声称杀毙夷兵400余,击毙英国舰队司令“防剿英夷水陆得胜,现在夷情穷蹙”,“官兵连旬击剿,叠次焚船毙匪”,让咸丰非常高兴。


叶名琛又告诉咸丰,根据自己密探消息,由于不能让清朝的两广总督屈服,巴夏礼和包令已经失去英国政府信任,不日将新派大官前来香港,和清朝商议议和的事情。


“伏勇散战”战法是否是英国舰队从珠江撤退的主要原因?


从当时英国人的报道来看,香港的英国居民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治安恶化了。在悬赏通告发出后,出现了数宗清朝兵勇绑架西方平民的事件。清朝的水师船只也会在江面上拦截无武装的邮政船只。在珠江驻扎的小股英兵会遭到清朝兵勇的袭扰和丢石块。


同期在香港发生“毒面包”案,数百名西方人因吃了含砒霜的面包中毒,也有人认为是叶名琛的悬赏通告产生的效果。


但总的来说,伏勇散战法并没有对英军成建制的部队和舰队造成任何实际威胁。甚至当有些英国人为了逞英雄故意在珠江沿岸登陆,深入内陆探索的时候,他们受到了本地居民友善的接待。


这些广州郊外的乡民只是将突然闯进家园的洋鬼当成绿营官兵一样小心侍奉,那种人人奋勇杀贼的热血场面并未出现。

 

|英军总指挥和广州巡抚柏贵和谈 图源于网络

 

1857年,英国专使额尔金抵达香港,但奇怪的是没过几天他就匆匆离开,甚至带走了一部分原驻扎香港的英军。


叶名琛的密探很快告诉了他额尔金来而复返的真实原因,在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兵起义,大英帝国在其最大殖民地的统治已经陷入混乱。


只不过叶名琛听到的消息更加夸张,说“伊属国孟加拉作乱,彼军战败”,英军在孟加拉中埋伏,被土兵大败,全军覆灭,阵亡一大帅,甚至是一个驸马。总而言之,在叶名琛眼中的英国几乎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


叶名琛还探到英国在一系列重大挫折之下,“穷极无聊,不但拖欠军饷,日用亦颇贫窘,急盼通商”。在将喜讯通报咸丰帝后,他气定神闲的等待着英国人上门求和。


在叶名琛完全不做战备,等待夷人自行请罪的当口,英国已经在印度扭转了初期的不利局面。英法两国更源源不断的派遣军队和战船前往远东。俄美和英法商定,一旦英法以武力“修约”成功,俄美两国即对清朝取得同等待遇。


|清军围攻英夷 图源于网络


这个时候,广州的城防已经是一无所有。从虎门到广州沿途的多个炮台,被英军拆毁,把守珠江的清军水师战船数百艘,已经被英国舰队焚毁殆尽,广州城墙被轰出几个大缺口,来不及修补。但叶名琛毫不担心,他的密探报来了更好的消息


从北方开了俄国兵舰和轮船各一艘,乃是克里米亚战争英方失败后,前来香港向英国人催收战争赔款的使者。至于为什么香港停泊了这么多法国兵船和士兵呢?乃是因为额尔金回到印度后,被叛军围攻,退到海岸走投无路之时,正好遇上一队法国兵船路过,才将其搭救到香港。


总而言之,英国鬼子快完了,英国女王已经亲自修书命令额尔金,即刻向大清两广总府服软,赶紧开放贸易,好赚一点钱给俄国人赔款。


有了这些好消息在手里,叶名琛自觉已经处在绝对优势的地位,他对额尔金发来的数道照会全都不加理睬,只是暗示,如果英国人表现“恭顺”,就允许他们继续通商,赚救命钱。


12月27日,他上奏咸丰帝的奏折中,用了“英夷现已求和,计日准可通商”做结尾。


|一名法国士兵从城内查看坍塌的广州城墙 图源于网络

 

第二天,也就是12月28日,英法联军大举进攻,次日攻破广州城。叶名琛退入内城,仍旧拒绝和英国人见面,并明言:洋鬼子打进来,讲和可以,给钱也可以给一点,因为对方快穷疯了,唯独“可以进城”一条款,万万不可以


1月5日,英法联军闯进内城将叶名琛捕走。


|叶名琛被擒情境 图源于网络


叶名琛在战争期间的一系列误判和不做战备,是因为从香港收到的一系列假情报让他对基本形势的判断产生了重大失误。


可是叶名琛派出的密探已经构筑了一张前后有数十个消息源可以互相印证的情报网,叶名琛又怎么会收到前后完全一致的假情报呢?


我们只能推想,叶名琛的内心是拒绝任何对自己不利的消息的。


数十个消息源的密探们,面临着同样的“花剌子模信使”困境,为了获取更多赏金,避免受罚,这些人或是不约而同,或是私下串谋,用全都对清朝有利对英国不利的假消息,为叶总督编织了一个硕大无比的“信息茧房”,让他深陷在“信息茧房”编造的美好前景中不能自拔。


也许被捕上船的那一刻,叶名琛还在困惑着:明明英夷都快亡国了,怎么还有本事攻进广州城呢?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给国民发钱纾困:“都发钱等于都不发钱”是真的吗?| 循迹晓讲


抗战时期,苏联空军志愿队真的没让「中国人破费」吗?| 循迹晓讲


缅甸政变:这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如此艰难?| 循迹晓讲


为何关于「辉瑞疫苗」的谣言总是层出不穷?|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