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低端谣言:美国大饥荒“饿死800万人”? | 循迹晓讲

颜方平 循迹晓讲 2021-07-05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颜方平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57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在《20世纪,是谁在制造饥荒?| 循迹晓讲》一文的评论后台中,或许是提到了乌克兰饥荒,一些读者不断地提醒鞭策我们注意“理中客”,这些读者对我们的训诫大意是,既然提到了乌克兰饥荒,为什么不提“美国大萧条饥荒饿死八百万”爱尔兰饥荒


 来自理中客读者的鞭策


首先,在《20世纪,是谁在制造饥荒?| 循迹晓讲》一文的标题即明确划定了时间范围,是“20世纪”。其中,爱尔兰饥荒发生在1845-1850年之间,并不在20世纪。而造成爱尔兰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菌(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卵菌(Oomycete)造成(爱尔兰人主要食物来源)马铃薯腐烂继而失收(包括英国政府的救助不利等等因素)。因此爱尔兰饥荒不在前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 从2006年到2008年不断有此类文章见诸网络


其次,剩下所谓的1930年“美国大萧条饥荒饿死八百万人”。这是一条流传已久的谣言,尤其在中文网络中有一定影响力。所以,还是值得写一写的。


好,闲话不说,我们进入正文。


1929年,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这场危机被称为“大萧条”。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巨大的衰退,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严重降低。


对于大萧条的研究,经济史学家们的论著已经非常多了。出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文信息圈喜欢以大萧条来批判美国资本主义,并且将其妖魔化,许多介绍大萧条的中文文章都有许多不实内容。十多年前,就曾经出现过一篇题为《揭秘:1930年美国大饥荒至少饿死800万人》的文章流传于网络。

 

这篇文章开头就称,“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饿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0余起”。


有学者翻查了1932年9月的《Fortune》杂志,却没有找到这个内容,因此认定这片文章属于造假,并向媒体反馈。据这位学者后来说,有关人员已经被媒体辞退。可是,假文章却没有彻底消失,至今还能搜索到。


大饥荒是谎言,那么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粮食供给,以及美国人的生活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 人口为何增长放缓

 

造假文章《揭秘:1930年美国大饥荒至少饿死800万人》是依据一些人口数据来推断美国“饿死”人的。


美国每十年会有一次人口普查,从1900年到1960年共7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7621万、9222万、1亿602万、1亿2320万、1亿3216万、1亿5132万、1亿7932万。人口是逐年递增的,不像其他某些国家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就出现了人口较上年度减少的情况。


那么,造假文章的作者又是如何从逐年递增的人口数据中的到美国“饿死人”这个结论呢?

 

原来,作者计算了每十年增加的人口数,在从1900年~1960年期间,美国每十年平均增长1700万人,但1930年~1940年之间,人口仅增长了不到900万人,比平均数少了800多万人。因此,造假文章的作者就得出结论,美国“大饥荒至少饿死800万人”。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作者的小学数学学得非常好,但这位作者的常识水平也不会高于初中

 

◎ 截图来源:http://www.chinadaily.com.cn/hqbl/2008-01/18/content_6404734.htm


高中数学学过函数,我们知道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要考察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另一个变量,需要知道函数的表达式,如果不知道表达式,则需要知道函数的图像。到了大学,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告诉我们,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要使用回归分析,具体就不在本文细讲了。


造成美国人口增长放缓的因素很多,绝不可能减少800万人,就等于“饿死800万人”,况且是否有人“饿死”还是个未知数。

 

而影响美国人口的变化,除了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差值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外来移民

◎ 上表:1928和1933年部分年龄段美国人口死亡率;下表:1921-1940年美国人口出生死亡移民情况


让作者得出美国“饿死800万人”的统计局官方统计资料,不仅有人口增长数,也有相关明细,包括出生、死亡、移民的明细数据。


根据官方统计资料,1900年代进入美国的合法移民为879.5万,1910年代为573.6万,1920年代为410.4万,在1930年代仅52.3万。为了应对大萧条,维持美国公民的工资率,胡佛总统采取了限制移民的政,虽然胡佛推动了两次旨在限制移民的立法都被国会驳回,但他依然通过行政命令取得了同样的限制移民的效果。

 

出生率下降未必是经济萧条的原因。


首先,外来青壮年移民减少,本身就会降低美国人口出生率。1919年,天然胶乳避孕套以及配套的自动生产线出现,使得避孕套的价格大大降低;1929年,英国伦敦橡胶公司开始生产带润滑功能的天然乳胶避孕套。


◎ 随着避孕套的逐渐普及,欧美女性的生育率逐渐从6.0以上跌到3.0以下


自此,避孕套越来越普及,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因此,美国1930年代人口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外来青壮年移民减少,二是避孕大规模普及。经济大萧条是否会让人更不愿意生孩子,在西方经济史上并没有发现证据。

 

再看死亡。1928年,美国人口死亡率为千分之12,1933年则降低到了千分之10.89。事实上1920-1929年的平均人口死亡率,要高于大萧条时期的1930年到1939年。


主要原因是医学的进步,大大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而大萧条造成的食物数量下降,对人寿命的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至此,我们发现,大萧条不仅没有造成什么“大饥荒”,而且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基本生活条件相比大萧条之前不仅没有变差,反而变好了。

 

◎ 有人挨饿吗?

 

美国大萧条造成的主要结果并不是饥饿,而是失业导致的第二、第三产业大萧条。而美国对于极度贫困的人口向来都有基本救济制度,国家发放的救济金完全可以保证人民不可能陷入饥饿的境地。


《揭秘:1930年美国大饥荒至少饿死800万人》一文称:“1932年这年是最黑暗的一年,当年10月,即大选前一个月,纽约市卫生局报告说: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有50%的学生营养不良。美国友谊服务委员会的秘书对国会一个委员会说,在俄亥俄、西弗吉尼亚、伊利诺伊、肯塔基和宾夕法尼亚各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总数90%以上”。

 

 《光荣与梦想》的作者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的痛苦


这一段内容已经被证实是杜撰,原文来自中文版的《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著),该书讲述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史。书中说,“即大选前一个月,纽约市卫生局报告说: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有20%营养不良”,这个数字被《揭秘:1930年美国大饥荒至少饿死800万人》一文的作者夸大为50%。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并不是吃不上饭,而是父母失业导致没有钱购买食品


那么,当时美国的食品供给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在某种程度上,大萧条的起因之一是农业的快速进步。1860-1910年,美国掀起了农业革命,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区域化、市场化,完成了农业现代化的转变。而化肥、农药、育种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的单位产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又减少了美国农业人口。


◎ 1934年1月30日,救济军的救济厨房在发放免费汤,受到了饥民的热烈欢迎。

◎ 1930年大萧条期间,芝加哥黑帮大佬阿尔·卡彭为饥民和无家可归者开设了一间“救济厨房”。


美国农民的儿子不再务农,而是大量涌入城市投入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也实现了资本化,农民从银行贷款,出售农产品还贷。可是农产品供给过剩,导致价格奇低,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还贷。农民不得不减少外购农业机械,这又导致工业品需求减少,工厂被迫裁员,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减少了对农产品的需求,打压农产品的价格,最终形成一种农业-工业的恶性循环。

 

因此,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最普遍的情景并不是人们“挨饿”,而是农产品过剩,也就是我国教科书经常提到的,美国奶农把牛奶倒入下水道,“也不给穷人喝”。如果真能把牛奶免费给穷人喝,倒是一件大好事,但问题是美国农民无法负担存放牛奶的储存成本,没有企业愿意负担运输牛奶的运输成本,这些牛奶只能白白坏掉,倒入下水道(关于美国农民倒牛奶的故事,参见:关于“美帝资本家倒牛奶”的故事,历史书一直在忽悠你)。


◎ 上图:美国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低价卖给穷人 ” 下图:2015年,由于奶价过低,山东陕西等地频现奶农杀牛倒奶的情景


那么美国的穷人喝得上牛奶吗?喝得上的。

 

在经济形势最恶劣的1933年,纽约市场上牛肉的批发价6.4美分一斤;猪肉的批发价4.6美分一斤。无论是胡佛还是罗斯福,都采取了赈济失业的政策,以扩大政府购买的形式雇工劳动,缓解失业,维持了美国人的最低工资。


1933年美国蓝领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为76美元,能买10头猪。同时还直接对无法找到工作的完全失业家庭直接发放救济金。1933年,美国政府给404万个贫困家庭发放约196美元的救济金,够买20头猪。1934年度,美国政府又给526万个家庭发放280美元救济金;1935年度,给550万个家庭发放332美元救济金。


也就是说,政府的救济加上极其低下的食品价格,完全足够美国贫困家庭保证食物摄取,绝不可能忍饥挨饿。即使有个别的饥饿现象,恐怕也是极少数既不愿找工作,又不把政府的救济金花在购买食品上的人,对于这些人,再万能的政府也无能为力。

 

◎ 大萧条的本质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其本质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而不是生产不足、供给紧张。对于具有悠久小农经济传统的国家的人来说,他们根本无法体会什么叫做“生产过剩”


毕竟,在这些人的记忆力,永远只有物资匮乏的惨痛记忆,从来没有物资过剩的惨痛记忆。


◎ 1942年河南饥荒难民在剥树皮


因此在中文信息圈才会出现“为什么美国农民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无知问题。美国的牛奶,确实太多了,穷人也喝不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确实难以想象。

 

即使在农业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谷贵伤民,谷贱伤农”的说法。一旦粮食供应不足,粮价上升,就会让普通民众难以负担,生计出现困难。而粮食供应过剩,粮价下跌,又会让生产粮食的农民无利可图,生计出现困难。


因此粮食供给一定要与需求相匹配,无论是过剩还是不足都会引起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种周期性的危机,历来都由政府出面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调节物资价格,以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缓解经济危机。


所以,“大萧条”不等于“大饥荒”,应当成为每个人坚不可摧的常识

 

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5500万人离开欧洲,前往美洲各国寻找希望,绝大多数人涌入了美国。他们离开欧洲导致了欧洲的劳动力供给下降,工人薪水提高。前往新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资本又把食物源源不断运回欧洲。


◎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数十年的要素流动,《凡尔塞和约》并未重建世界贸易体系,这导致了此前搭建的体系崩塌。美国工业以更高的效率,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国家用美国的贷款展开投资,美国本国的生产也蓬勃发展,美国人普遍对未来有高额的预期,也更愿意借债,美国人在1920年代末期用债务支撑着精致的生活。

 

1928年开始,美国出现了周期性的信贷枯竭。前文提到的农业生产过剩导致农民对农用机械的需求降低,造成还款能力降低引发信贷不足,继而引发生产环节的失业,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太多的人借了太多的钱,这就是典型的经济过热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大萧条就要来了。


凯恩斯在他不朽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小于1,即人们增加1块钱收入,并不会增加1块钱消费,并且随着收入的逐渐升高,每多增加一定数额的收入,相应增加的消费会越来越小。因此,当总产出增加时,消费和产出之间的差额就会越来越大,这需要通过投资来弥补。一般情况下,投资总是不足,继而造成总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和失业。


1928年的美国,伴随着信贷枯竭,投资减少,总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就发生了。

 

◎ 美国人有多“惨”?

 

即使在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的总体生活水平依然高于其他一些国家之后几十年的水平。虽然处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实际工资出现了稳健增长。


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小时数大大减少,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立法、工会组织化和用工习惯的变化,让每周工作时间稳定在40小时以下想想如今给“996”洗白的那些人,100年前美国工人的工作环境都比如今996青年要强得多。

 

◎ 1935年的纽约五一大游行,工人们举着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上街


其次,20世纪30年代的生产率增长十分强劲。虽然当时大多数行业的资本存量,由于投资不足,信贷枯竭而减少,但生产率却在增长。


根据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研究,如果以1929年的就业/资本比率为100,则1937年的比率为:钢铁行业123.5,纺织行业167.1,炼油行业99.5,汽车行业139.9,皮革行业182.1,木材行业122.7,橡胶行业158.6,造纸行业122.3。这意味着投入相同的资本,带来的就业更多,这是生产率大大增长的结果。

 

◎ 纽约时报报道劳动关系法的出台


第三,工人的地位和处境大大提高。工会有了长足的发展,重要行业的工人组织起来,赢得了资方的让步。大多数公司的雇工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包括削减了工头的权力,为工作的稳定性提供更强的保障,规范化的申诉程序,以及支付更高的工资。

 

劳动市场出现上述变化,关键的推动力量是罗斯福新政。新政带来的劳动立法对改善工人地位和处境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改善工人地位也增强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也因此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力地对冲了大萧条时期信贷枯竭、投资不足的负面影响,以同样较少的投资,维持了比较高的生产水平。当工人工资增加,需求就会恢复,生产过剩也就最终得以解决。

 

◎1800-1940美国人均食品表现消费量

 美国人人均红肉(猪牛羊肉)年消费量(1960-90)1磅等于0.45公斤


再从“饥荒”的角度看。美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很高,但在经济形势最严峻的1934年还是出现了显著下降。该年美国人均年红肉消费量绝无仅有地跌破了100公斤,约为95公斤左右。2014年,中国人均年肉类消费量仅有49.8公斤,尚不知这一“肉类”的数据是否包括禽肉和鱼肉。如果包括,那么中国红肉消费量就更少。


2014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还不到1934年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的一半,可以想象美国人民在1930年代的“饥荒”该有多严重啊。

 

◎ 结语

 

在一个农业文明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中,对于“饥荒”、“匮乏”的记忆总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很多人只要一提到经济低谷、萧条,立马就会将其与“饥荒”联系起来,认为“大萧条”=“大饥荒”。


其实,即使在农业社会,萧条也不完全等于饥荒。农业社会也曾经出现过生产过剩、粮价过低、农民受害,进而影响经济的现象。只不过,在生产力的发展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农业社会出现得更多的是生产不足引发的饥荒,而非生产过剩引发的萧条。


这种匮乏式思维也深深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哪怕进入现代社会,依然是对于任何资源都一哄而上地疯抢。我们今日所看到了插队现象、鸡娃现象,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无一不体现出国人对于资源不足以分配的深切担忧。

 

要打破匮乏式思维方式的禁锢,多了解一些历史,尤其是西方经济史,是非常好的办法。只是在中文信息圈中,有质量的信息非常少,即使谈到美国大萧条,也有无数错误观点把人往“大萧条”=“大饥荒”这种匮乏式思维方式上引,误导读者。


事实上,大萧条时期,美国下层老百姓所享有的福利水平依然超过70到100年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大饥荒”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横扫六合的秦国,为何二世而亡?| 循迹晓讲


20世纪,是谁在制造饥荒?| 循迹晓讲


从毒气到面包:是谁让人类摆脱饥荒?| 循迹晓讲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不再挨饿?| 循迹晓讲




 曾被称为“天才指挥家”的舟舟

◎ 上图:曾被称为“第一神童”的宁铂(右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