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自己的“隐私”交给谁,最让你放心?| 循迹晓讲

赛艇队长 循迹晓讲 2022-03-17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今天聊聊“隐私”这个话题。


各位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男女朋友提出要看对方手机,不同意的话对方就有话说了“你心里没鬼还怕看?”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可能也有过,班里有同学丢东西了,自己成了犯罪嫌疑人,老师一边说:“没干坏事还怕查么”一边过来翻你兜。再就是小时候家长翻你写的日记,还美其名曰说“我这是为你好”,搞得很多孩子其实有写日记的习惯,被这么翻过几回以后再也不写了。


◇  写日记是为了锻炼你的写作水平,看你日记是怕“早恋”


今天我们都能明白,他们这种行为是在侵犯人的隐私权,那“隐私”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隐私权又是怎么出现的?



隐私最早来自于人类的羞耻心,人类隐私意识的觉醒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远古时代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尤其是性器官是绝对的隐私, 不允许别人随意窥视。所以要用树叶子盖着身子,这就是最早维护自己隐私的行为


◇  胡力温格部落,巴布亚新几内亚(The Huli Wigmen in Papua New Guinea)吉米•尼尔森摄


中国最早出现这个词是在周朝,但和今天定义不一样,周代的“隐私”指的是衣服,也就是把私处藏起来的东西。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有没有“隐私”是人和野兽最明显的区别


后来隐私的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女人除了脸以外的肌肤全都要盖上,因为要盖的地方实在太多,所以孔子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相传这句话的后两句原本是“小人顽,女子无处不私”,指的是女性身上要盖的地方太多,穿衣服需要多买很多布,出门也得更注意看是不是都捂严实了。


这句话的真实性还待考证,不过这么解释起来有一定的道理。


而现在所说的“隐私”概念,最早出现在希腊城邦时期,城邦时代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是被严格区分的,古希腊的建筑也能体现出他们对私人领域的保护,他们结合先进的几何学知识建造住房,不仅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自然光线,而且使住房内部暴露在公共视野下的面积降到最小。


◇ 雅典卫城复原图


不过大部分希腊公民都对私域这个概念不感冒,因为在他们眼里私域等于贪欲,你既然参与政治参加公共事务,就理所应当坦诚相见,要是掖着藏着谁知道你肚子里装了啥坏水?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当人们选择偷偷隐瞒而不再毫无保留时,他们就不能理所应当地获得尊重、权责或正义。


和希腊相比,罗马更重视这些,当罗马逐渐告别城邦时代走到帝国时代,原来公民参与政治的职责变成纯粹的服从上级,他们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选择逃避公共生活去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说了算。


阿伦特指出:“家庭是他们躲避尘世的避风港, 即使被世界驱逐的人也能在家庭温暖的壁炉旁找到一个替代之所, 获得家庭生活的有限的实在性。”因此,对罗马人来说, “私人领域”更具体而言指的是个人拥有的土地和建造于其上的房屋,提供的就是一个暂时摆脱共和国事务的庇护所


不过在罗马的上流社会完全不考虑这些,那些大贵族大乡绅为了炫富,修建了向公共开放的大花园,把私人的住宅变成公共博物馆,欢迎外人过来看显示自己有钱,既然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看,那就别想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  欧洲中世纪的农舍


等到罗马帝国覆灭欧洲进入到中世纪,一些技术、思想都走向倒退,民众不再寻求隐私了,因为一家人都住在一间屋子里睡一张床,要是来朋友做客晚上也是在床上睡觉,丈夫睡左边妻子睡右边朋友睡中间,夫妻俩晚上创造新人类就在孩子边上办事,最多就是说孩子两句,让他们拿被把脸蒙上把耳朵捂上,别看别听。


相比之下欧洲的宗教人士能稍微的好过点,教会解释说人都有罪,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撒旦,教士僧侣需要冥想去跟自己的心魔作战,外面乱哄哄的肯定是没法冥想,于是他们用石头砌成小隔间,自己在隔间里苦修,希望能得到灵魂的解脱,这种苦修的方式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个人空间。不过其他大部分生活一群人还是需要吃喝拉撒睡在一起。


很快这种人与人之间零距离接触就尝到了恶果,中世纪黑死病爆发,因为一群人都挤在一起,导致病情迅速蔓延,欧洲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幸存下来的人们痛定思痛,学会了用隔离的方法控制病情。


在医院里的人们也学会了用单人床,患者和患者,患者和家属要分开睡,在这之前他们都是在一个被窝里休息。也是在跟黑死病搏斗的时候人们发现,离着火堆近的人不容易染病,所以很多房屋里开始点一堆柴火,不过问题也来了,那就是房屋里没有排烟管道,人们的病的几率是小了,但被呛死的概率更大。


于是划时代的发明——“烟囱”改变了当时的现状。通过利用墙壁,人们可以把各自的空间分隔出来,别人也就看不到内部的状态。


◇  欧洲中世纪的农舍


等到启蒙运动之后,人权思想逐渐兴起,但隐私权并没在这段时间里受人重视,因为只有贵族和夫人才有足够的空间享受单人卧室,对穷人来说,纵使他们有足够的隐私意识,却没有足够的钱去贯彻这种意识。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参观过一户贫民家庭:“每栋楼的一楼都有许多狭小房间,每一间都直接对着大街,并且每一间里都住着一户人家……人们把桌子和椅子拽到街上,或者卡在门槛那里,一半在外面,一半在屋里……室外跟室内紧密相连,没有区别……昨天我看到一对父母亲在室外吃饭,婴儿在爸妈床边的婴儿床里睡觉,大女儿在另外一张桌子边借着煤油灯的光写作业……假设有位女士生病、全天卧床休息,这也不会是什么私事,因为谁都能看见她。”


当全社会都没有提供隐私的经济基础,自然也没什么人意识到隐私这一上层建筑。


邮递员经常坐在房檐地下津津有味的看别人的信,满足自己的八卦之心,美国甚至单独出了一台法案,禁止邮递员私拆信件。但这条法案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南北战争爆发时,北军的战争部长斯坦顿特意向总统请示,要求全面掌控电话通讯,同时可以拆民众的信件,以此掌握实时信息,林肯总统也同意了这一请求。


◇  南北战争


当时美国南北双方虽然打得热火朝天,但民众相互之间没那么大仇,兄弟、朋友分别在两个阵营生活工作的有的是,所以南北方民众经常书信往来,里边不可避免的提到了军队动向。


比如说我下个月要去弗吉尼亚参军,最近驻扎在我家门口的教导总队听说下礼拜要去亚特兰大,北军通过看民众的书信,也就了解到了南军的动向,所以越打越顺手,而南军那边心眼比较实,一直没想过拆人书信的事,结果在战争末期越打越被动。


◇  格罗弗·克利夫兰(1837年3月18日—1908年6月24日),美国政治家,第22和24任美国总统


到19世纪后期,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让另一个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坐不住了,克利夫兰的老婆长得很漂亮,以前经常去拍一些证件照,艺术照。


一些无良照相馆发现这位大姐好看,又是总统夫人,就偷偷的把底片存下来拿出去卖,这些照片再被一些无良商家买走,贴在报纸上广告上,传的全美国哪都是,这样以来总统的脸就挂不住了。


那些地摊文学上全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报纸贴个照片然后正文里写:震惊,总统夫人亲自曝光和总统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杂志也把照片放封面:半老徐娘透露永葆青春的秘密;甚至宾馆里的小卡片还印着大姐照片写上“寂寞少妇”。


◇ 弗朗西丝·福尔瑟姆·克利夫兰,嫁给49岁的总统时年仅21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

◇ 两人结婚时的情景


克利夫兰总统怒不可遏,为了维护妻子的名誉要求国会立法,在总统的强烈要求下,美国的隐私权观念终于得到普及,1903年,纽约州议会规定随意使用他人肖像要处以罚款,罚金最高能达到一千美金。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涉及到隐私权的法律。


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私人电话单身公寓成为常态,隐私也就变得不可侵犯。现如今世各国基本都已经确立了自己国家的隐私权保护法, 全世界的人们都认识到个人隐私是个人的事, 不受国家, 宗教,任何人,任何组织的控制。


今天网络社交媒体已经相当发达,不排除有人像罗马贵族那样,什么东西都往平台上发,就喜欢跟人坦诚相见。但大部分人还是愿意保留一点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有留住自己秘密的权利,所以当别人不愿意分享秘密透露隐私的时候,就别刨根问底,互相都留个尊重。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相关线下活动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对敌人可以不讲规则”,这样真的好吗?| 循迹晓讲


当“社达主义”渗透到学术领域,古生物学家也难绷住 | 循迹晓讲


掣签制度:想做“大老爷”也得凭运气 | 循迹晓讲


华裔天才品酒师:我用三句话,让美国人为我花了三千万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