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美国历史上也存在贪腐 | 循迹晓讲

三喵先生 循迹晓讲 2022-03-17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瑞鹤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4000字 阅读约10分钟


贪墨这件事,再具体点,像什么任人唯亲,权钱交易等等现象。虽然人人痛恨,但这些事情在历史上却是层出不穷。

 

东土历朝历代的贪墨和反贪,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历代秦政制王朝的主旋律,而在东土之外,贪墨也有非常“辉煌”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美国官员都是靠着拉帮结派的贪墨制度上台的,这段时间占了美国历史的五分之一。发展到最后,贪墨政治竟然成了一个制度,到后来,有位美国总统为了改变这样的制度,竟然遭到暗杀。

 

讲到美利坚的往事,这都是一段让人颇为感慨的历史。





◇  建国之初的选贤任能跑了调


任何国家都需要官僚体系来治理,美国也不例外。

 

自打18世纪末建国以来,美国的国父们都是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他们选拔官僚的规矩也很简单,就是委任制。比如说杰斐逊,他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之后,美国要害部门93个职位被他指认了73个。

 

像杰斐逊这样的国父们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美利坚的幸福深谋远虑,他们委任官员,凭借的是自己的眼光,他们也并没有说想从官员那里得什么好处,而是选贤任能。

 

◇  美国国父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国父一代人深谋远虑,他们指派的官员大抵是靠谱的

 

国父们这么指派官员,倒也没出大的乱子。

 

建国之初,美国的地界也基本都是新英格兰地区,国父们的社交圈子,也都是新英格兰上层社会的精英,他们委任官员,自然透露着一股精英政治的派头。

 

在当时,这些新英格兰的贵族靠着学历和人脉进行政坛的垄断。19世纪初,美国社会识字率其实特别低,一本书售价一美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周的薪水。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藏书量可以判断这人的家底财富了。

 

这么一来,新英格兰的那些世家大族们,绝大多数家里都是哈佛耶鲁毕业的,那会儿的哈佛耶鲁并不出产哈佛女孩刘亦婷,而是货真价实的上流社会准入许可证,就这样,新英格兰的精英们凭借自己对学历的垄断,等于是霸占了政府职位

 

 

◇  哈佛大学。对新英格兰的精英来说,这样的学历算是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这么做有点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门阀政治,这其实背离了“人人平等”的理念,也引起了美国普通民众的不满。

 

但好在,国父们指派的官员只限于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政府范畴,当时的美国奉行的是小政府理念,联邦政府的职能非常有限,在这些有限的职能之下,精英政治的确比平民政治要玩得转。

 

不过这么一来,总统指认官僚就成了一个制度。从理论上讲,总统可以选贤任能,也可以不那么选贤任能。这个口子一开,以后的事情,就不是国父们能够预料到的了。

 

◇ 民粹大师杰克逊

 

19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州陆续放宽选举权的要求,改变了选民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1828年,安德鲁·杰克逊当选总统。

 

此人一改过去政治家走精英路线的传统,反而跟没文化的大多数打成一片。当然,杰克逊当选后也得任命官员,为了避免被新英格兰精英架空,他要从支持自己的普通人里提拔官僚,甚至什么邮政部长,海关关长,也都从普通人来。


◇  20美元钞票上的杰克逊肖像

 

按理说,这些官僚总得需要点专业技能,但杰克逊声称,美国的政治制度完美无缺,大部分公职位不需要高学历也能胜任,随后,他将自己的支持者塞进公务员阶层,并频繁调换,甚至在竞选中公然用公职动员自己的支持者

 

他这么一搞,总统任命官员的传统还在,但很明显,这样上台的官员不太可能是精英,而很可能是为了一己私利趋炎附势的家伙,由此揭开了美国历史上贪墨政治的序幕。

 

都已经是贪墨时代了,美国的官僚是什么样子,也就可以想象。有个叫斯沃特威特的家伙,在杰克逊选举期间为他助阵,杰克逊也投桃报李,任命他为纽约海关的总署署长。当时,纽约海关的关税是美国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之一,把他放在这里,那相当于把耗子放进米缸,把猫咪放进小鱼干的海洋,后果是什么样,自然是可以想象的。

 

果然,没过几年(1838年),这位署长大人留下一封辞职信,带着贪污的公款,可能还带着自己的小姨子,就跑到国外了,给美国政府留下了一百万美元的亏空,成了当时的一大丑闻。

 

◇ 斯沃特维特大捞了一笔之后就跑了,这在当时是轰动的事件,相关漫画也层出不穷

 

当然,除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贪墨制度下上台的官僚也屡屡做出突破底线的事情。

 

杰克逊任命的总统秘书娶了个寡妇,这在当时已经让上层社会不齿了,更惨的是,这位寡妇之前的丈夫是自杀的,有传言说是总统秘书大人跟这位女士有桃色新闻,女士之前的丈夫不堪其辱而自杀。这事儿当时闹得风风雨雨,杰克逊却坚定地支持自己的秘书,他自己的名望也因此一落千丈。

 

◇ “衬裙事件”如此轰动,在当时已经是一些公司用来宣传的手段了

 

◇  无法改变的现状


但即使如此,美国联邦政府官员的任命却已经积重难返。在杰克逊之后,甚至大名鼎鼎的林肯也不能免俗。林肯任内的战争部长卡梅隆因腐败被贬为驻俄罗斯大使,但之后在内战中又通过运作,回到美国担任军中要职。

 

这样的贪墨制度在美国内战之后愈演愈烈

 

战后,美国的大城市开始工业化,吸引了大量南欧、东欧移民。民主共和两党在大中型城市形成了固定的政治组织,他们掌握着选民的基本信息,方便投其所好。政治大佬通过稳定的选票实操一些城市,利用权力攫取远超政治分赃付出的钱,像什么受贿、洗钱、卖官、官商勾结、巨额烂尾工程,这都是家常便饭,种种腐败丑闻频发。

 

不过,都到这种地步了,贪墨制度在当时的国情下却可以维持下去,甚至得到新移民的支持。由于政府能力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党派拉拢选民在客观上起到公共服务的作用,比如帮助安顿新移民、提供工作机会、发放节日礼物等,政党提供的职位,又是第一代移民人生中少见的上升阶梯。

当时反对贪墨制度最主要的是中产阶级,毕竟他们是纳税主力,他们的税钱被这么浪费,实在是让人不能忍受。但是,政府高官和新移民都是贪墨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光凭着中产阶级振臂一呼,也没法改变太多。

 

◇  当时围绕着各种新来的移民,总有人在许诺各种好处,以换取政治机会,这种Political Machine 成了19世纪后期美国的特色

 

所以,当时新兴的报纸媒体虽然对贪墨制度大加鞭挞,政府也高调表态,说一定要对贪墨严加惩处,但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

 

内战英雄格兰特将军当上总统之后,高调表示要进行公务员改革,但他身边几乎所有的官员,基本都有政治丑闻缠身,指望他们进行公务员改革,这不是要他们自己的命么?说什么也不行。

 

格兰特的继任者海斯倒是真心想做点什么,他引入了英国和德国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先进经验,试图立法在美国推行类似的制度,但他的努力遭到了重重阻挠,政令就算能出白宫,到国会山就歇菜了,海斯的公务员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  拿总统命换来的改革


等海斯下台之后,1881年,继任总统加菲尔德刚上任不到半年就被刺杀了。

一调查,这位名叫吉托的刺客过去是加菲尔德的支持者,他非常积极地帮加菲尔德竞选拉票,当然啦,吉托拉票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他希望借此分得公职,而且他的野心还不小,虽然吉托不懂法语,却认为以自己的功劳自己应该成为驻巴黎外交官,加菲尔德总统上台之后竟然把他忽略了,是可忍熟不可忍,在愤怒之下,吉托选择了刺杀总统。


◇  1881年《帕克》杂志漫画,加菲尔德在门前发现弃婴,标签上书“公务员制度改革,海斯敬上”。远处是身着女装、手上提包的前总统海斯

 

◇  加菲尔德总统被刺杀的场面

 

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因为这样的事情被刺杀,消息一出,世界舆论哗然。

 

报纸舆论对凶手口诛笔伐的同时,也会对造成这一切的贪墨制度大加批评,一时间,延续了几十年的贪墨制度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且,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贪墨政客的野心越来越大。

 

上文提到,加菲尔德总统被刺杀,原因是因为凶手没得到驻法国外交官的职位,如果任由这样的趋势发展,以后的贪墨政客想要国务卿,副总统的职位,总统给不给?如果不给,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刺杀总统,到了那一步,美利坚合众国,就真的要国将不国了。

 

◇  1881年的政治漫画,凶手吉托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要么给我官职,要么要你的命”

 

所以,加菲尔德总统以自己的死,扫清了公务员改革的很多障碍

 

他死之后,继任者阿瑟很快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这个法案就是对美国公务员改革的最终解决方案,公务员得考试选拔,不得参与政党拉票,不得以权谋私,等等等等,在这个法案通过之后,美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文官委员会来处理这件事。

 

这个法案通过之后,美国政府公务员的贪墨其实也还存在,但毕竟选官有法可依,美国的官僚任命也就慢慢正常起来。要是美国的官僚还跟以前一样,指望美国在20世纪强大起来,那基本是没戏的。

 

当然,现在的美国和西方,贪墨这样的事情也不能说就没有了,但比起19世纪,贪墨的程度毕竟小了很多。这么看来,贪墨不是“国粹”,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顽疾”。解决贪墨,当然是一条漫长的路,这当中除了政府,也必须要靠媒体和民众的力量。至于别的,就此打住吧。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相关线下活动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对敌人可以不讲规则”,这样真的好吗?| 循迹晓讲


当“社达主义”渗透到学术领域,古生物学家也难绷住 | 循迹晓讲


掣签制度:想做“大老爷”也得凭运气 | 循迹晓讲


华裔天才品酒师:我用三句话,让美国人为我花了三千万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