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德国工人不“996”,俾斯麦做了啥?| 循迹晓讲

三喵先生 循迹晓讲 2022-05-03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合格的社会保障制度


往小了说,一个正常的公司,五险一金那是标配,往大了说,医疗保险和失业救济,也都是一个社会该有的底线。现在可能大家对这些都习以为常了,那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到底是谁先提出的呢?


 “铁血宰相”俾斯麦


可能大家想不到,就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这位给大家的印象是强硬的军事和外交,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社会福利改革,而这个改革对世界的影响,其实也特别大。



◇ 悲惨的工人们

 

19世纪中期,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产业迅速发展,普鲁士也不例外。


工厂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当时,西里西亚是普鲁士的纺织工业中心,这里绝大多数的工人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每天需要工作16到18个小时,每周却只能领到一个塔勒,勉强够自己一个人口粮,至于租房子那是甭想,只能住在堪比畜生圈的工棚里。


而且,当时西里西亚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2岁,绝大多数人七八岁就进工厂干活,早早地一身病痛,无钱看病而离开人世。

 

 19世纪的德意志纺织工厂

◇《吃马铃薯的人》梵高


就这种现在看来生不如死的工作,却是当时穷人养家糊口唯一的途径,很多人想做这工作都没门。西里西亚的失业率高达50%,没有工作,没办法养家,就只能干些抢劫偷盗,杀人放火的营生。那会儿的西里西亚,开工厂的老板们一个个过的都特体面,家里有豪宅仆人,很多人还都在议会里当议员,但那些工人们却一代接着一代,在贫穷和绝望的地狱中挣扎。

 

西里西亚的工人命运如此悲惨,他们编了一首歌,名为《血腥的屠杀》,并广为传唱。1844年一名工人唱着《血腥的屠杀》路过一个厂长家门口,结果遭到毒打。唱个歌都得被打,这太过分了,于是工人们冲入这位厂长住宅,撕毁账簿,破坏财产。厂长给吓得报警,警察来了以后,发现愤怒的工人已经集结起了几千人的队伍,到处破坏厂房和机器,烧毁仓库和账本。万般无奈之下,普鲁士调来了军队,这才把工人们给镇压下去。

 

◇ 珂勒惠支的作品揭示了女工的悲惨命运 图为《织工的反抗-突击》


西里西亚工人的这次造反就是被逼的。他们即使被镇压,但在整个欧洲也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


法国里昂的丝织工人,还有英国伦敦的工人纷纷效仿,要求改变自己的处境。点点滴滴的怒火,终于造成了1848年整个欧洲到处造反的局面,法国的波旁王朝瞬间垮台,而普鲁士国王向愤怒的工人们退让,答应他们的部分条件,这才保住了自己的王位。

 

这一切,俾斯麦都看在眼里


他当上普鲁士首相之后,国内工人的不满情绪其实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时不时还有工人们聚众游行,要求改善悲惨遭遇。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俾斯麦面前的就两条路,要么用武力镇压工人运动,要么发起改革,缓和工人情绪。武力镇压非常危险,可能会点起民众彻底反抗的怒火。法国波旁王朝怎么完蛋的,可就发生在昨天。而且,要镇压就非出动军队不可,普鲁士就在四战之地,出动军队平内乱,会给外国干预绝好的机会,这无论如何都不可以。


所以,俾斯麦能做的就只有改革一条路了。

 

◇ 俾斯麦的改革

 

讲到改革,英国之前针对工人的悲惨遭遇,曾经通过了最低工资法案,但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很多工厂宁可选择少招工人,如此一来,反而促使社会失业率上升


俾斯麦自己也对这种最低工资法案嗤之以鼻,早在他32岁时,他就意识到增加一点工资并不能解决工人和工厂主的矛盾,“当我能花30马克去旅行时,我当然可以拿出一些钱施舍给穷人,然后继续旅行,但是这能改变什么呢?双倍或十倍的钱也只能满足一部分穷人的需要。”说一千道一万,最低工资不行,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等于国家向工厂转嫁负担


国家当然赚了好名声,但工厂能乐意么?

 

所以,俾斯麦设想了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或者叫福利制度,这种制度下,国家和企业主共同承担费用。在他的设想中,这套福利制度,应该是能囊括社会各个阶层,让包括农民、手工业从事者、公司工作者等等人群在内的“全体德国人”都能够受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珂勒惠支的作品


要想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总得有钱,当时新生的德国赢得了普法战争。获得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拿着这笔赔款,俾斯麦可以给全德国的劳工每人补贴50马克,这笔钱在当时够买五百斤小麦,是很不小的数目了。当然这还不够,剩下的钱,工厂和工人平分摊派,但这都是很小的数目了。

 

有了这样的规划和金钱储备,俾斯麦在19世纪80年代分别颁布了三条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分别是《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以及《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俾斯麦在这些法律条文中,要求工厂雇佣的童工不得低于13岁,每天工作时间上也不得超过10个小时,还不得让妇女儿童从事重体力劳动。这在当时,绝对是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了。

 

而且,工人如果病了,国家给报销十三周的医疗费用。十三个星期,这一般的病也都能好了,等于就是变相的免费医疗。当然,如果不幸在工厂落下残疾,或者死在工作岗位上,当事人和家属也都能每月工资的一半以上。

 

俾斯麦这么做也不是完全为了工人好,他作为宰相,着眼点肯定还是怎么维护社会稳定,让工人们不惹事儿就行。但是这项制度毕竟是考虑工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德国人民的喜爱。


从1883年到1913年,德国工人参保人数便从300万人增长到了1450万人。国家给兜底,工人有保障,工厂也可以留住一大批长期稳定的工人,也就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德意志的制造业也才随之腾飞。


所以说,德国制造的高品质,从背后讲,跟这种俾斯麦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不开关系

 

◇ 英国建设福利社会的尝试

 

本来,俾斯麦的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相当于一个很好的样本,值得在全欧洲甚至全世界推行,比如英国效仿德国,在1911年通过《社会保险法》,通过个人缴费和政府拨款,用以解决工人疾病和失业的问题。


 19世纪晚期,英国工人的罢工示威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个进程。战后,即使是战胜的英国,也背上了巨额外债,国家无力负担给工人的最基本社会保障,与此同时,英国商品在海外也受到强烈冲击,工厂只能给工人们降薪,这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大战刚结束,1919年1月数万名工人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乔治广场举行大规模罢工,并与警察爆发冲突,英国政府不得不出动军队才把罢工镇压下去。


到了20年代,英国的罢工有增无减,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1926年伦敦的一次罢工,参加人数竟然达到170万人,这样长此以往,英国迟早要被拖垮。

 

又过了十几年,二战爆发,英国还没治好上次战争的创伤,就又投入了新一轮的举国之战。那么,等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人还会不会像上次大战之后一样悲惨呢?这是当时很多人担心的问题。


针对这些,英国工党的贝弗利奇勋爵在1942年提出了《社会保险报告书》,提出建立“社会权利”新制度,包括失业及无生活能力之公民权、退休金、教育及健康保障等理念。反正不管怎么样,给工人兜底的事儿,国家给包了。


现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社会,便是他首次描绘的。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他的保守党对这个福利保障制度相当抵触,这让他们在民众心中减分不少,1945年丘吉尔在胜利前夕大选失败,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二战结束了,英国以《贝弗里奇报告书》为基础,进行了一段时间“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尝试,他们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比如家庭补助法,养老金增加法,限制房东不得随意涨租客租金的法令,等等等等,甚至还有“让每个工人的孩子都能在学校喝牛奶”的法令。这样的社会福利,成了日后很多国家的福利蓝图。

 

就这样,俾斯麦发起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成为了欧美国家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一百多年前,工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


铁血宰相这部分的社会遗产,虽然不像统一的意志那么著名,但却真实地惠及了现代社会的每个人。现在的欧洲这么繁荣,跟一百多年前俾斯麦的那次社会福利改革是分不开的。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相关线下活动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美国史上最成功的骗子:“营销鼻祖”巴纳姆 | 循迹晓讲


真香定律:盎萨人的秘制小汉堡是如何征服苏联人的?| 循迹晓讲


古代丧葬制度,为何成了变相炫富的仪式?  | 循迹晓讲


笃信“吃得苦中苦”,真能成为“人上人”?|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