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年轻人屁股太歪?为啥宁过西方万圣节不过除夕? | 循迹晓讲

赛艇队长 循迹晓讲 2023-12-22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 安卓手机用户直接点击图片,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线下游活动

◇ 苹果手机用户按上图操作,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和赛艇队长的线下游活动


这两天,我们迎来了西方的“万圣节”。现在的万圣节的主要内容就是上街扮鬼,cos自己喜欢的人物,越别致越有创意,越能给大伙带来快乐。正所谓快乐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万圣节不仅在西方国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遥远的京、首尔、上海都有和万圣节有关娱乐活动。


◇ 上海万圣节各种脑洞大开的COS形象


由于今年万圣节不是在周末,上海的年轻人就在它的前一个周末举行了庆祝狂欢活动。不过,这一下就碰到了某些中华田园野生传统卫道士的敏感神经,他们说这些年轻人是“洋奴”“西方文化入侵的急先锋”,甚至于要把参加万圣节活动的人通通开除国籍。


 “西方文化糟粕”“西方邪节”


那种咬牙切齿的痛恨,让我误以为是因为过万圣节才取消了除夕假期一样。


万圣节到底是从哪开始?千百年来又经历了哪些演变?我们自己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洋节?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万圣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代凯尔特人的传统盛典,新年“萨温节”的庆祝活动。古代凯尔特人生活在现今的英国、爱尔兰和法国的北部,萨温节,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是一个庆祝收获的节日。


◇ 古凯尔特人传统萨温节


凯尔特人是多神信仰,相信人死后有灵,因此每年这时候凯尔特人不仅会举行宴会把自己的收成堆在一起以示庆祝,他们也相信逝去亲人们的灵魂在这一天回家,与他们一同庆祝这个好日子。不过,这些灵魂中有坏分子,恶魔会在这一天混在亡灵中,附身在人们的身上给他们带来灾祸。


为了迎回亡灵赶走恶魔,凯尔特人会点燃篝火来给亡灵照亮回家的路,并穿上动物皮毛的衣服和面具,以此来模仿恶魔,让他们以为是自己人避免他们的伤害。而凯尔特人的祭司会在那一天挨家挨户索取各种食物,为了自己享用也为了供奉死神,如果村民拒绝给吃的,祭司就会喷垃圾话诅咒这一家。


◇ 古凯尔特人中的德鲁伊

◇ 凯尔特人祭祀仪式通常会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深夜,在小树林中举行


有时候祭司还会拿出来一个大芜菁,把里面挖空,在外皮上刻上人的面孔,然后在空心芜菁里头放一根蜡烛,在晚上逐户叩门要饭时用作照明灯笼,他们相信这样别致的灯笼会吸引恶魔,而恶魔会替祭司诅咒人。八、十九世纪,凯尔特人这个古老习俗到美国,不过菁在美国并不普遍,便用南瓜代替,这就是今天万圣节南瓜灯的来源

到了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逐渐强大并向北扩张,凯尔特和罗马属于两个文明两种社会,在他们发生接触之后就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并走向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中萨温节也融入了罗马社会。


◇ 约1515年,提香绘制《芙罗拉》 


罗马人发现有两个节日的主题和萨温节很像,一个是纪念和祭奠逝者的“芙罗拉丽亚节”,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底举行,罗马人献上祭品,祈求逝者安息。另一个是纪念波莫纳女神的“果神节”,波莫纳是罗马神话中掌管园艺的女神,人们在每年秋天的时候在女神的神庙里献上水果祭品,这个节日与萨温节的收获主题相吻合,其中一些传统就得到了保留,罗马人有更精确的历法,祭祀波莫纳女神是在11月1号,萨温节的一些习俗被融入到果神节中,于是人们在头一天晚上进行敲锣打鼓驱魔仪式,以便于第二天祭祀波莫纳女神的时候没人打扰。


◇ 《波莫娜果树女神 》


后来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教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基督教不拜偶像,这跟原来罗马时代的多神信仰有所冲突。罗马民众虽然喜欢“死后即可上天堂”的道理,但他们自此放弃已经流行了几百年的传统宗教节日,他们也无法接受。


在这样的冲突之下,当时的教会领袖很智慧的采用了折中路线,将异教节日进行转化,赋予他们基督教信仰的内涵,从而平衡了基督信仰与传统民俗的关系,让民众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接受福音。


在基督教创立之初,由于各方势力的迫害,很多基督徒为主殉道,从第一任教皇圣彼得到第25任教皇迪奥西尼,全是殉道而死无一善终。教会势力增强后开始追思殉道者,激励信徒效法先贤,因此在公元609年,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宣布了一个新的基督教节日——万圣节,以纪念所有的圣人和殉道者。


后来教皇格里高利三世把纪念圣人的日子改成了11月1号,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取代萨温节和果神节的影响力,10月31号即被称为万圣节前夜,穿着奇装异服和点燃篝火驱赶恶灵,被保留并纳入了新的基督教庆祝活动中,但被赋予了新的基督教含义,原来是驱逐恶魔,现在是驱逐撒旦。


 “不给糖就捣乱”是西方万圣节中小孩子们的必玩游戏


到了中世纪后,万圣节的形式又被掺进了其他节日元素,比如“不给糖就捣蛋”就来自中世纪的“魂灯节”,当时孩子们会制作简单的灯笼,为去世的人做祈祷以换取糖果或钱币。随后这个传统演变为孩子们穿着特殊服装,挨家挨户要糖果。


到了16世纪新教改革期间,英格兰曾取消过万圣节,但万圣节前夜的传统仍然保留下来,苏格兰和爱尔兰的节日传统则是没做任何改变。到了19世纪40年代因为土豆饥荒,大量来自爱尔兰农村的移民涌入北美大陆,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的万圣节传统。到了19世纪末期,在北美地区,万圣节彻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节日。没有天主教信仰的其他教徒也愿意在这一天摆上这一年的收获,男孩子则是把万圣节看做狂野一把的最好机会,毕竟只有在这一天他们才能合理合法的搞恶作剧。


◇ 相比于国内万圣节cos一下各路“妖魔鬼怪”,国外的万圣节的竞争就要激烈多了,不仅要看你的万圣节cos创意有多好,甚至还要挖空心思装扮自己的房子。这样的万圣节想不热闹,想不被人喜爱都难


到了20世纪20年代,公众注意到这些恶作剧行为太过出格,打着恶作剧的名义烧人房子这实在太过分了。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美国社会有能力用商业行为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于是城镇和俱乐部开始举办“安全”万圣节活动,嘉年华会,舞蹈,取代烧人房子的恶作剧,现在人们画上鬼脸,穿着“奇装异服”上街,就是万圣节“无害化”之后的样子。


今年的万圣节庆祝活动,在中日韩都有进行,没有任何政治取向,也没有任何“西方价值观”输出,主打的就是一个快乐。


如今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已经很大了,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进行放松,毕竟除夕都不放假了,过过万圣节又能怎样?过个万圣节没申请法定假日也没要你调休,碍着你哪疼了?


◇ 总中肯师关于万圣节的最新批示

◇ 关于为啥过洋节的一个答案


参与万圣节就是纯粹图个热闹快乐,其他因素很少人考虑,什么事情都深究一番,扯到什么东西方文化对立,甚至放言抓一抓“幕后黑手”,这跟一百多年前老裹脚布们“提洋色变”有异曲同工之妙。


依笔者来看,这些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就是天生见不得别人快乐的烂鬼;还是自打晚清一直活到现在的僵尸,本来这个节日不是什么法定节假日,没人强制你过或者不过,既然有这么多上纲上线的老僵尸,那笔者还真觉得有必要劝诸位过这个节日的必要性,因为这个节日最初的核心内容就是驱鬼。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安卓手机用户直接点击图片,即可报名参加赛艇队长的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在“循迹晓讲”公众号后台留言,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俄黑海舰队搬家:是善意撤退还是战略转移?| 循迹晓讲


法塔赫:巴勒斯坦人自己的“汪伪政权”?| 循迹晓讲


瓦格纳为帝国流过血,大帝平他们的坟合适吗?| 循迹晓讲


阿拉伯合众国:凑合过了三年,还是离了 | 循迹晓讲




◇ 曾国藩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