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教孔见】育人理念看诗教(之三):论杨叔子“绿色教育” 与诗教文化观之育人途径、方式及实施(上)

诗联浙江 2023-04-08


       杨叔子先生的“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观,系统回答了:育人的指向,即为谁育人,育人的目标,即育什么样的人,以及育人的途径、方式与实施,即如何育人。这诚然是教育学的三个根本问题,亦是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主要内涵。但杨叔子先生的论述与回答所针对的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关于“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的育人指向与目标已在前两文中简要讨论。本文讨论育人的途径、方法与实施。杨叔子先生就此三个层面的回答是:途径,主要是“学习、思考、实践”。方式,主要是在教育、教学中沿“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文以化人”的规律,下学上达,将由学习、实践所获取的形而下的知识,经思考提炼而进一步掌握从中抽象的方法、原则,进而内化为实践的能力与形而上的精神,包括志、情、意等多方面素质。实施,主要是就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分階段,拾级而上、循序前进地落实、贯彻上述育人的目标、途径和方式。

                                           -----作者题记

 



一、杨叔子“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观之育人途径

     在《下学上达  文质相宜》文中,杨叔子先生在回答“知识怎么升华与内化为能力、素质”这一问题时,对“学习·思考·实践”这一育人途径作了重点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要学习,学习知识,这当然得读书,书,目前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知识是素质的基础”,“学习当然是形成素质的基础。”“学习是为了实践,实践也是人们要学习的一本大教科书。“思考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学习中,不思考,知识不能获得,知识含有的精神不能体会;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无法升华,隐藏的真理无法领悟。不思考,无法推理,无法归纳、演绎,无法想象、探索,无法去认识客观规律。不思考,不仅形而下的东西不能转化为形而上的东西,甚至形而下的东西也无法认识,无法了解与掌握。”“能否善于思考”,“不仅是将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而且是高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躬行,是认识的源头。”“学习知识,努力实践,深入思考,苦苦磨炼,就能转化与升华为高的素质。”“没有实践,没有证实,就没有科学。”“‘学’,固然指向书本学习,但特别是指向实践学习,学做学问,学做人,学做事,‘习’是指实践”,“学习做学问,做人,做事,并经常加以实践,身体力行,去理解,去领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应通过自己的行为与实践,体现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离开实践,就谈不上素质;实践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根本条件。”

    总之,“学习是基础,实践是根本,思考是关键。深入思考,将学习中与实践中所感知的形而下的东西抽象为形而上的东西,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学习、思考、实践的方向与目的是成就有用的人才。”(《雏论选》〈上〉第39-41页)

    杨叔子先生关于育人途径的卓见,来源于杨叔子先生对作为教育家的毕生经验,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众多学子的成长体验的集成与提炼;根植于对我国传统优秀的教育思想,前贤的育人、修身、治学经验的萃取、感悟与创新。

     杨叔子先生从事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学术工作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 ,身处大学教育的高层领导岗位,为在高等学校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大力倡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现实,抓住“轻素质、轻人文”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为核心的“绿色教育”理念。更顺应时代潮流,振聋发聩地大声疾呼“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走进中小学与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呼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民族精神家园意识的回归,进而推进了全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热潮,推进了全国范围兴起的诗教文化汇入文明建设的洪流。杨叔子先生“绿色教育”理念的创生离不开他个人成长经历的感悟,杨先生曾在《思维是关键  关键在超越》文中说:“总结我一生的体会,应该说: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交融,相互促进,方能成人成才。”(《雏论选》〈下〉第33页)当然,亦离不开对众多学子成长经历的考察与提炼。具体情形可参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科学人文相融     爱国创新与共》(《雏论选》〈上〉第282-298頁);2007年3月27日9版曹素华  孙发友《阳春桃李共和谐一一杨叔子“绿色教育观”和教育人生》(见《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下〉〈附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489-502页)等文章。


    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资源是杨叔子先生关于育人途径的卓识洞见得以创生的沃土。《中庸》就明确提出:“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慱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说使自己“诚”,是做人之“道”。要使自己“诚”,就应选择善道,且牢牢把握。就应广泛学习,详细研究,慎重思考,清楚辨别,切实践行。原文还指出“学、问、思,辨、行”五个字中无论哪个环节不达目的都应“弗措”即不放弃,且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即只要肯付出比别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若能坚持这样做法,虽是愚昧者也能成为聪明者,柔弱者也会变成刚強者。《中庸》的这段话是我国古代前哲总结的成人之道:按“学、问、思、辨、行”坚持“弗措”。这五字的前二字就指学习(学、问),中二字主要指思考(思、辨),后一字即指实践(行)。

    这一成人、成才之道承传有绪。北宋白鹿洞书院学规中以《中庸》的这五句话作为“为学之序,学、问、思、辩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岳麓书院的四句名言是“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就是源于《中庸》的成人之道:问学、睿思、务实。到现代,孙中山将《中庸》五句话的“之”字删去,作为中山大学的校训,沿用至今。《中庸》提出的育人或教育理念五语应来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杨叔子先生在《重读〈论语〉》文中指出:“《论语》整个来讲,是一本实践论、人类社会实践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思考中都要强调实践。”“《学而》中曾子的一段话,表明了孔子他们高度重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的紧密结合,此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这段话头尾明确讲了修身的“传”、“省”、“习”三个环节;“传”指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圣贤遗教;“省”即省思、思考;“习”指复习、实习。中间两句讲修身的典型性要求:忠、信二字是每日需多次反省的内容。(参见《雏论选》〈上〉第39、41、306-308页)显然,《中庸》的作者孔伋(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鲤之子),是孔子弟子曾参(曾子)的学生,《中庸》的育人成才五语与《论语》中多处、反复表述的孔子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是顺理成章之事。杨叔子先生据以凝炼为“学习·思考·实践”,“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这样表述育人途径不仅更简捷、更明确,却更富现代教育的时代性,更合乎当代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更贴切杨先生“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向与目标。


    前贤的育人、修身、治学的经验或见于文或表于诗。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杨先生多次引伸、引用为“绿色教育”理念形象说明的名篇。该文原旨是“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杨先生引喻“顺木之性,以致其性”为育人的正面经验;“好烦其令,而卒以祸”为育人的反面教训。引申出按教育规律办事的“三应”举措:“一是应看到育的对象是人,‘引导’、‘发展’,‘要重视灵性’,‘更要重视人性’”;“二是应营造一个与此‘引导’与‘发展’相应的适宜的‘绿’色环境”;“三是应精心地使这两方面协调起来。”郭橐驼对树的本性知识的学习探求,就如何使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的“天全”、“性得”规律的深入思考,为“本舒”、“培平”、“土故”、“筑密”而“其莳也若子”,付诸辛勤实践。郭橐驼种树成功的经验启发了杨先生对育人途径的总结性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韩愈名文《进学解》表达主旨的名言。其中的“业”字,据下文的含义,应包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勤于学问,“张皇幽渺”,“寻坠绪之茫茫”地精于思考,以及“觝排异端、攘斥佛老”捍卫儒道正宗地位的笃行之“劳。”韩愈《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在于讲授知识,启迪思维,传递精神,“与《进学解》的主旨一致。都是杨先生成才途径说之所本。类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相互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礼》)是讲学习是基础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躬行为启化之源”(王夫之),是讲实践是根本的。“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则明确了学者要懂得学、思、行三者的融合。


    前贤留下了大量勤学勉行、进德修身的名诗名句,成为中华诗词创作抒发的传统主题,彰显了诗教文化的艺术社会学本色,启示了杨先生育人途径的深入思考。《诗经·小雅·鹤鸣》的“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比喻劝勉人要善于借鉴砥砺,问学勉行的警句,至今仍有强大的活力而为人所常用。李白《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读书食古不化,陈腐迂阔,不知通达时变,经邦济世,不重思考,不务践行。批判死读书,嘲笑书呆子,至今仍觉会心。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的前六句:“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概括了读书要广,思考求明,贵在践行,成人成才,果硕花繁(四美指儒家的仁、义、礼、智)。陆游《读书》(其二):“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解嘲》有句:“我生欲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东斋杂书》前四句:“学者学圣人,斯须不容苟。百年乐箪瓢,千载仰山斗。”放翁深知,学为“元元”,动力所在,万古不磨;效法前贤,箪食瓢饮,耽书乐道,光耀千秋;不唯坟典,重在躬行,学问不缀,教子成人。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先生创造性地解读“源头活水”为实践)(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劝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寸阴惜取,学易成难,劝人砺己,逝川之叹;学如江涨,境若行舟,浅深水势,难易中流;开卷有益,境界澄明,源头活水,勤学笃行。朱霞《书屋新成示儿子琪瑛、珏璠》:“矫矫松林下,山斋喜落成。积书须善读,隙土可深耕。习礼束筋骨。安弦养性情。更期三益友,开径每相迎。”隙土指闲田,喻藏书。此诗教子读书、善读、深读,习礼乐、交益友。学习、思考、实践的成人成才之道指示其中。古人学问之准则,多本《论语》、《中庸》之遗教,此类佳作名句甚多。王苹《秋怀诗》(其一)有句:“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刘岩《杂诗》:“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能读弗能行,橐枯成敝纸。”徐洪钧《书怀》:“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到眼初茫然,思力未能赴。朗吟一再过,旨趣或流露。回环三复余,延缘得津路。”袁枚《新正十一日还山》:“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蒋士铨《再示止让》:“学以腴其身,友以益其寿。识以坦其心,守以慎其耦。”(守,操守;耦,通偶,配偶。)彭兆荪《读书》:“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这些选录的关于读书修身经验体悟的诗句,或明示,或喻言,真情实感,故能感染来人,激励后学。大体可见,要旨不出杨叔子先生所总结的“学习、思考、实践”以成人成才的途径。诗教文化大有助于“绿色教育”理念对育人途径的启示、激励,可见一般。

(待续)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图片:网络(侵删)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