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教孔见】育人理念看诗教(之五上)---对杨叔子院士诗教文化新论的多视角考察

诗联浙江 2023-04-08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育人理念看诗教(之五)》,主要是作者对杨叔子院士诗教文化新论的多视角考察,也分成上中下三篇刊发。本文将由表及里地依次梳理杨叔子教授的六个重要观点:上篇讨论“当代诗教功能观”、“当代诗教文化观”;中篇讨论“当代诗教教育观”、“当代诗教诗学观”;下篇讨论“当代诗教认知观”、“当代诗教体用观”。由当代诗教功能层面到当代诗教的文化、教育、诗学、认识等一般属性再到当代诗教的本体与实践,分析其启示意义。本文据拙著《诗教文化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44页所载原文,本次作了全面补订,敬请诗教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讨论、指正。

                              -----作者题记





       杨叔子院士被公认为当代诗教文化理论的主要拓荒人和奠基者。他的工作得到了已故中华诗词学会老会长孙轶青以及广大诗教工作者的支持与拥戴。自1998年以来,前后公开发表了:《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为引述方便,简记为文①);《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再论中华诗词大步进入大学校园》(记为文②);《力施诗教于未冠——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与幼儿园》(记为文③);《诗教与文化——让中华诗词走进千家万户》(记为文④);《经典须诵读  诗教应先行——一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措施》(记为文⑤);《文化·人文·教育·诗教》(记为文⑥);《兴于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记为文⑦);《后记》(记为文⑧)。以上8文收入《杨叔子槛外诗文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文献Ⅰ,记为Ⅰ.);《国魂凝处是诗魂》(记为文⑨,收入梁东主编《当代中华诗教论文选萃》.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文献Ⅱ,记为Ⅱ.);《知否诗魂是国魂》(记为文⑩,收入李进才、宣奉华主编《高等学校诗教工作暨当代中华诗教理论研讨会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文献Ⅲ,记为Ⅲ.);《诗词与科学》(记为文⑪,据湖北诗词学会主办《心潮诗词评论》总第三期〈2014年第三期〉,简称为文献Ⅳ,记为Ⅳ);《寻美古典诗词  践行中华文化》(记为文⑫,2014.5.17日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座》讲稿,简称为文献Ⅴ,简记作Ⅴ)。杨叔子当代诗教文化理论自成体系,影响甚大。据我们的学习体会,其主题词是铸魂、健翼。铸爱国之魂,民族之魂;健科学与人文相融而创新之双翼,搏击竞胜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苍宇长空。本文以上列12篇文稿为主要依据,参考他的其它有关文化教育专著,旨在认识杨叔子先生有创造性的当代诗教文化理论体系,并述学习体会。








一、当代诗教功能观

     杨叔子院士表述的当代诗教功能是:诗对人的外部功能或即社会功能可表述为:观、群、兴、怨;诗对人的内部功能可表述为:立德、启智、健心、燃情、育美;诗对人内外功能的综合效应:创新。共16字。并对每个字(词)的含义作了阐述。详见《兴于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参见文献Ⅰ《杨叔子槛外诗文选》P196-207,简记作(据文⑦.Ⅰ.P196-207。又参见文⑫.Ⅴ.《诗词的其他功能》段),本文以下标注同此。

     杨叔子院士的当代诗教功能说系统、严谨、科学,符合诗教文化传统精义和时代精神,符合当代诗教实际,既非空中楼阁,也非闭门造车。其来源有三:首先是杨叔子先生幼受庭训,有民族文化熏陶和诗教浸润,更有近百年来革命传统的哺育、伴随成长的经历,因而对中华文化、对诗教有热情、有感悟。“是的,我就是在这种源远流长、愽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就是在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我国人民一百多年的革命斗争传统的洗礼下,自强不息而成长起来的”(文②.Ⅰ.P120);有诵诗、作诗的数十年经历,懂诗、爱诗;有倡导、指导当代诗教的实践,有倡导、指导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其次是杨叔子先生黯熟民族文化经典,又有深厚的现代文化学养造诣,善于对元典进行创新解读,例见(文③.Ⅰ.P141、149;文⑦.Ⅰ.P207等)多处。尤其是对孔子“兴观群怨”诗教说解读出其中的科学与人文相融的思维和精神内含(据文④.Ⅰ.P151-152),并进一步对之易序改造为诗对人的外部功能说是顺理成章的。其三,诗教育人的机制与对内作用,他曾多次简括为陶冶感情和活跃思维,或即培育人性与灵性,或即爱国与创新(参见文①.Ⅰ.P108-109;文⑤.Ⅰ.P170-172、184等)。梁东先生集思广益提出的“启智、立德、燃情、育美、创新”十字育人功能说是对杨叔子先生培育人性、灵性说的引申和显化,杨先生进一步“集成创新”为十六字综合功能说是属水到渠成。其中把“立德”提到诗对人的内部功能的首位并增加“健心”,改易孔子四字的次序作为诗对人的外部功能,视创新为总效果,这些既和党的教育方针相协调,又体现了对诗教文化传统精华的继承、弘扬,也与杨叔子先生历来“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主张相贯通。

     当代诗教功能说是诗教文化事业的标识性诠释,应是一个可讨论的范畴,以期尽可能严谨、科学。笔者也曾指出:中华诗教养心立德、启智创新、审美陶情、砥砺人格(见孔汝煌《让中华艺术、诗词、诗教的和谐文化之魂伴随和谐人生之旅》据文献Ⅱ.P371)。亦可聊备一说。







二、当代诗教文化观

     当代诗教的文化属性是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的基础之一。兹作三个层面的考察:两种文化;民族文化和诗性文化。

杨叔子对文化有个言简意赅的论断:“其实,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以‘文’化人,主要依靠人文文化。以人化物,主要依靠科学文化”(文⑪.Ⅳ.〈一〉段)。文化包涵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不同而和”(文③.Ⅰ.P139),是杨叔子诗教文化属性最有创造性的精义所在。杨叔子首先论证两种文化的主要相异处。在知识层面,科学求真,回答“是什么”?人文求善,回答“为什么”?在精神层面:科学精神求是、献身、创新、从严;人文精神确立责任感、完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重点论证了两种文化是相融的。相融的必然性是两种文化都源于实践;都是大脑的产物,而两半脑虽各有主司,但不能分割。相融在精神层面,人文求善与科学求真不可分割,为真理而献身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汇合一例;相融在思维层面,科学的逻辑思维正确,人文的形象思维原创,汇合成创新思维。中华诗词的名篇名句中两种文化融合之例甚多,“春风又绿江南岸”,“诗眼”之“绿”与数学拓朴学的“特征不变量”相类,是两种文化方法上的相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科学原理之真与人文哲理之真相通,是两种文化知识,思维层面的融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文的浩然正气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相合(据文②.Ⅰ.P123-135)

    民族文化是杨叔子当代诗教文化属性的核心,早在他的奠基性的第一篇诗教论文中就开宗明义:“民族,主要是同文化有关的”,“而没有自己的诗歌,也就没有这个民族的文化。”继而论述诗歌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中国文艺史的主脉(据文①.Ⅰ.P105、108),民族文化主要是人文文化,而传统经典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据文⑥.Ⅰ.P163)。他爱读经典,善读经典,如从《老子》的“无”读出了宇宙大爆炸前的状态;从中国化了的佛教经典《华严宗狮子章》“一切即一”读出了与现代生物克隆科技的同一哲理;从《论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读出了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据文②.Ⅰ.P118-119、129)。中华诗词放射着经典光芒,“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深深熔铸在其中”(据文⑥.Ⅰ.P167)。“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文化这个‘基因’的‘核苷酸’就是文字”,文字组合成语言,语言的集成就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基因。“诗歌是文化‘基因’中特别重要的‘基因’”(据文⑨.Ⅱ.P87、89)。


     诗性文化是杨叔子院士当代诗教文化属性的隐含因子、前瞻因子。杨叔子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以整体观为统摄,结合变化观、本质观、延伸出朴素唯物辩证法,在这种哲理视野中的“天人合一”并非神秘的浑一,而是天地万物联系的有情世界,从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维柯在《新科学》所论证的,没有人、物对立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原始诗性智慧和诗性文化的感性世界。杨叔子先生进而指出,维系这个感性、有情世界的准则便是《尚书·大禹谟》所说的“允执厥中”即“中庸”,“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把握“中”之度,是系统稳定和谐之常规。杨叔子先生把“和谐执中”(或“和谐统一”)列在中国传统文化十大哲理之首(据文⑤.Ⅰ.P164-165)。杨叔子深刻揭示了诗词形象语言中的丰富的直觉理性与深刻的感悟哲理(见文⑤.Ⅰ.P173)。以之为准绳,杨叔子先生反复论证的中国民族文化、中华诗词,尤其后者是科学与人文相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融,感情与理性相融,正是“以诗性智慧为母体”、“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相融的发展了的现代中国诗性文化(关于“中国诗性文化”说可参阅刘士林文章《中华古典诗词传习与学习型校园蒙养》见文献Ⅲ.P71),也曾与笔者论证过的智性文化(可参阅拙文《当代诗词尚智论》,见文献Ⅲ.P91)相通,从而为中华文化、中华诗教的前瞻性发展提供了研讨性参照。(待续)






图片:网络(侵删)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