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教孔见】文以化人三启径(之二下) --略论诗文化源头及建构四要素

诗联浙江 2023-04-08

编者按:上三期《诗教孔见》栏目刊登了孔汝煌先生的《文以化人三启径(之一)》,分三期讨论了杨叔子先生对诗文化的原创性贡献。本期刊登《文以化人三启径(之二)》,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诗学和美学资源,考察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状况,为诗文化的三方面即诗性文化、诗教文化与诗词文化分别作了源流及发展轨迹的寻绎,并突现了其中若干带有规律性认识,使有助于指导相关实践。从诗文化的源头发生及发展初期的历史中又抽象出诗性智慧、审美本体、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四个基本因子,认为其间的相互作用与融合建构了诗性文化、诗教文化与诗词文化。本篇也以分三期(上中下)连载。


文以化人三启径(之二下)

--略论诗文化源头及建构四要素


(接上期)

三、范说诗文化建构机制的四要素

    且举古今三首经典或优秀作品来考察、比较,领略其中三类诗文化的意蕴,并从中概括出诗文化建构的四个要素。

   离骚(节录)  战国(楚)·屈  原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消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风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登兖州城楼  唐·杜  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浪淘沙·游九江锁江楼 

当代·杨叔子

碧浪撼危楼,浩荡奔流。长虹远卧暮云收。铁马纵铮衔旧恨,几度春秋。 主客共优游,胜景相酬。浔阳不是旧江头。犹有琵琶低语诉,两样心忧?

(一)关于审美价值本体

    先从这三首范作看审美价值本体。审美从何处着眼?“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叶朗指出,“(意象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它“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统一。”“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据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叶朗主编《意象》[第三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由此可知,审美而能引起美感的意象世界才是诗、诗词作为艺术的本体。审美过程可循作品的结构层次而深入展开。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可分为:“(一)材料层;(二)形式层;(三)意蕴层。”就以语言符号显示的诗文本而言,重要的是形式层和意蕴层。形式层的审美意义在于用语言符号显示意象世界的意蕴和意味,且形式感本身也具有形式美的意味。意蕴层包括“辞情”与“声情”的复合。可见形式层与意蕴层中有形式与内容的交错、相融而统一。而意蕴、意味中最深入的“‘意境’是‘意象’(广义的美)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蕴含着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意境’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就是康德说的‘惆怅’,也就是尼采说的‘形而上的慰藉’。”(同上书第9-10页)即诗、诗词的审美对象是情与景(意与象)交融的感性的意象-意境世界。前引的屈原《离骚》(节录)是全诗的第三部分第一大段的前半。第三部分写屈原的新追求及其经历过的失败。节录部分着重描述欲上天庭求索真理而遭帝阍(天帝宫门守卫)拒绝的过程,调动了羲和、望舒、飞廉、雷师、帝阍等神话人物,县圃、灵琐、崦嵫、咸池、阊阖以及玉虬、凤凰(鷖、鸾皇、凤鸟)、扶桑、若木等神话地域与事物,也借来了苍梧、(余)马、飘风、云霓、幽兰等自然地、物,共同营造了瑰丽奇谲、郁结忧愤的诗性的神话意象世界之美。杜甫的《登兖州城楼》中两联皆用自然地理、物象寄意,三、四句承首联之“纵目”,在东海、泰山、青、徐二州之间俯仰千里;五、六句借“孤峰秦碑”、“荒城鲁殿”遗迹上下千年;首联借“趋庭”省亲事象揭示诗之缘起;尾联则以感慨沧桑、寄托怀抱之心象作结。显现了宏阔精微、幽婉沉郁的意象世界之美。当代杨叔子《浪淘沙.游九江锁江楼》上阕以碧浪、危楼、长虹、暮云、铁马、春秋等自然事物俯仰今昔;下片则借“浔阳(九江旧称)江头夜送客”起句的白居易《琵琶引》故事兴怀寄托,描述了诗人的心理形象,全词展现出雄健豪宕、悠远苍凉的意象世界之美。三诗的意象世界都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但意味则各具特点。至于诗体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离骚》发展了诗经体的质朴而较简单的四言诗式,创立了句中有感叹字“兮”的骚体诗式,更便于抒情,增强了情景摇曳的动态美感。杜甫的五律与杨叔子的词都属近体诗式,各遵严谨的格律形式,具有平仄交錯的节奏感,音韵回环的韵律感,律诗要求中二联的对仗则具对称匀整感,这些都体现出近体诗式的音乐之美。由此见出,审美价值是诗文化中的本体性要素。


(二)关于诗性智慧

    次从三首范作看审美的意象世界如何创造、亦即其中体现了怎样的诗性智慧。离骚主要凭想象展示了具有半神半人、维柯所指出过的“诗性人物性格”形象,是集中屈原以前历史上诸多忠臣节士性格品质特征经综合塑造而成的典型人物,用以象征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屈原自己的遭遇与感受,所引录的一段则是所塑造诗性神话人物境遇的一个側面,《离骚》充分运用了“想象性的类概念”思维方式,这是维柯指出过的原初诗性智慧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杜甫的登兖州登楼诗中二联运用传统的“兴”法,借登眺所及“海岱”、“青徐”“秦碑”“鲁殿”隐喻神州大地、历史之苍茫浩渺之感,引发古之幽思的“踌躇”。杨叔子游九江锁江楼词自觉运用拟人修辞法,锤炼了“撼”、“卧”、“收”、“衔”、“酬”、“诉”等动辞,使自然事物借移情作用而具有了生命与感情。所引杜甫、杨叔子二诗(词)突出运用了维柯所曾指出的“以己度物”,这是想象力的又一特征思维方式。由此见出原初诗性智慧延续至今的生命力,而诗人运用诗性智慧建构意象世界时的形象思维方式、程度又各具特点。屈原极力借想象抒发忠君报国的满腔幽愤与独立傲岸的人格诉求;杜甫登览兴情,发古幽思,驰骋怀抱;杨叔子则即景兴怀,感慨时世,俯仰今昔。在感性形象中融入了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理性意念与价值取向,见出发展中的诗性智慧是诗文化智性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要素。


(三)关于意境中的文化价值

    再从三首范作考察意象世界的意蕴即意境,尤其是融入审美价值中的文化价值及所涉深层的形而上思想境界。屈原在《离骚》中一再申述的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了忧国忧民、忠君怀仁、兼济独善、君子人格等以重群体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在艺术上重感情、重个体、重想象等则又有庄子文化尤其是楚地神秘文化的深刻烙印。屈原生活的时代比孟子略晚而与庄子相近,战国时代文化思想活跃,纵横术士活动频繁,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互融合,在出于貴冑、跻身庙堂的上层文人屈原人格、思想与作品中有强烈反映是自然而然之事。生活在盛、中唐之际的杜甫,诗礼传家,奉儒守官,兼济独善、出处如一,君子操守,仁者情怀。《登兖州城楼》之所见所思,融铸其中的是理想人格与面向现实的历史责任意识,作品所体现的雄健苍劲、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意趣与之相辅相成。杨叔子所游之九江锁江楼及相关联的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江楼几毀几建,中经太平军、侵华日军内乱外患的烽火洗礼。杨叔子生活在当代,又是九江市湖口县辛亥元老杨赓笙之子,脉管中流淌着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之热血,对锁江楼的兴废自必了然,且怀有浓烈的爱乡怀土之情,诗中以“碧浪撼危楼”,“铁马鏦铮衔旧恨”象征楼塔经历的这段劫难;以“长虹远卧暮云收”象征“几度春秋”的沧桑巨变;以“浔阳江头”的“琵琶低语”象征古今仁者一脉相承而有所发展、同中见异的忧患意识,故结以“两样心忧?”从对相隔二千多年的三首诗作的意蕴透视中,看到了诗在审美价值中融合非审美的文化价值的共性,而又有各具时代的、个人的特质。由此見出,融入诗词审美价值中的非审美的文化价值是诗文化深层的精神要素。

(四)关于社会功能

     还应当考察三诗在审美中蕴涵的社会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极为概要、精当地提供了认识视角与途迳。王夫之对之提出了不同于先儒的理解,对兴观群怨四字作出了以情感为主导的解释:“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进一步指出“四情”之间的联系与转化:“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参见袁行霈等《中国诗学通论》第827页)在审慎观察三诗所反映的各自社会历史背景中兴发的家国怀抱与忧患意识,且观察、了解社会的愿望与所兴之群体责任担当热情之间相摩相荡而益臻强烈。对阻碍社会前进的昏君佞臣、黑暗政治、动乱劫难的怨刺之情与意趣相投的志士群体报国利民的宏愿之间也是相互激励。在对诗审美过程中激起的上述“四情”,无不有益于人的道德与智慧成长,从而有助于社会和谐、进步,其教育文化之普遍价值不言而喻,而不同作者的优秀作品的这种教化作用的程度与效果又是各具特色的。更须指出,正如歌德所说:“一种好的文艺作品固然能够产生、也必定会产生道德上的效果,但是要求作家抱着道德上的目的来创造,那就等于把他的事业破坏了。”(歌德《诗与真》,刘思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69页)优秀诗词在传播过程中的教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非命题作业所能造就,至少是主题图解式的创作不宜提倡。由此见出诗词的社会功能是审美的诗文化的教化要素。

    总如上述,借意象世界而实现的审美价值,意象世界赖以建构的诗性智慧,融入意象世界的文化价值,借审美活动而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教化价值,这是诗文化的四种建构要素。

     各自之间的交錯相融即成为三种诗文化的生成机制:诗性智慧与文化价值相融创生诗性文化;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相融创生诗教文化;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相融则创生诗词文化。诚然,诗性文化、诗教文化、诗词文化既具有统属诗文化的共性,即都含有诗文化的上述四种基本要素,只是各自又突出了其中相交融的两种要素以体现特性。诗文化的四种建构要素的两两交错融合既联系了三种诗文化,又体现了各自的特性。所举诗例印证了诗文化三类的要素——建构机制说的普遍意义。(本篇完)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图片:网络(侵删)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