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教孔见】文以化人三启径(之六下) ——文化精神是诗词意象—意境的本体存在

诗联浙江 2023-04-08

编者按: “诗联浙江”公众号特色栏目“诗教孔见”约请著名诗家孔汝煌先生的系列诗教理论文章,已陆续刊登《育人理念看诗教》四期共12篇、《文以化人三启径》五期共15篇文章。本期是《文以化人三启径》的第六篇论文。在上几期分别讨论了诗文化的诗性文化、诗教文化、诗词文化三个组成内容以后,本期着重讨论了作为诗词艺术核心的意象—意境说的美学基础与文化精神,指出中国意境美学基础是以道家思想为底蕴的道(禅)儒互补结构,而其文化精神则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儒道(禅)互补形态,从而对中国意境美学“偏尊道家”的主流观点提出异议。论证了儒家在意象—意境论中的基础性主要贡献,并给予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美学的观照与印证。本文仍分上中下三篇刊出。


文以化人三启径(之六下)

——文化精神是诗词意象—意境的本体存在

                            孔汝煌


(接中篇)

三、范说儒道互补文化精神的诗词创作实践

山园小梅二首之一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据《宋史·林逋传》)

     可见,林逋是个“大隐隐于市”的真隐士。林逋善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其诗大都反映隐居生活,描写梅花尤其入神,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其《山园小梅》之一颈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向称名联,道尽了梅花意象的清疏之美,被人千百年来称颂为“咏梅绝唱”。梅花意象被历代诗人看作是儒家文化涵养的士君子人格的化身,也是出尘绝世的道家审美旨趣的典型。“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本联中梅花独立于水边、月下,卓行其“疏影横斜”,任情于“暗香浮动”,与水与月却“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此梅花意象即是士君子人格修养之道的象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君子安贫的前提是守仁自持,即所谓“安贫乐道”。梅花只得水月为伴,甘于寂寞,却有不吝贡献疏影暗香之仁者情怀。君子的出处行藏的原则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林逋笔下的梅花既有“疏影”“暗香”的独善其身之道,也是作为著名的隐逸诗人“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语),仿佛晋宋间名士尚清风采、出世审美旨趣的写照。林逋笔下的梅格是出世入世、自由进退、儒道相融的君子人格。梅花意象的审美与文化内、外二维解读,可释千百年来士君子诗者何以钟爱写梅之谜。亦见儒道互补的审美意蕴与文化精神相融成为传统文人诗的意象—意境形而上追求的最高标准的普遍性。


    杨叔子虽未有对意象—意境作专题论述,但从他对中华诗词的深刻认知中,不难见出对意境内涵之文化精神之独特理解。杨叔子指出:“中华诗词本着形式、内容以及思想与意境这三者高度统一的优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哲理”。(杨叔子《杨叔子槛外诗文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在论及中华诗词的“思想与意境”时说:“中华诗词,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意境深邃,哲理含蓄。”(同书第168页)由前述张岱年等人的分析可知,意境所“含蓄”的文化精神,最主要的正是形而上的“哲理”。杨叔子心目中的“哲理”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看法”:“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变化(发展)观、“一切即一”的本质观和“允执厥中”的中庸观,以及受世界观制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和谐执中,近思远虑;自知自胜,自强不息;厚他薄己,成仁取义;缘督为经,好道进技;薪火相传,不亡者寿。特别是,其中充满着忧国忧民、强国富民的高尚信念,奔流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强大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书第164-165页)杨叔子的意境—文化精神观合乎以儒为核心、兼取道、释(禅),这也是传统诗学意境内涵的主流,杨叔子则给予了独特的思考与表述。


   综如上述,就意境说的美学基础而言,是以道家文化为主,兼采儒、禅的互补结构;就诗人群体作品意境所表现的文化精神而言,则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兼及道、禅的互补模式为主流,诚然,对个案而言,有所侧重,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即各是有所侧重的道、儒、禅三家诗代表的巨匠。审美旨趣与文化精神的融合是意象—意境的本体,也是提升诗词品位的重要经验途径。(完)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图片:网络(侵删)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潘龙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本栏目投稿邮箱91139216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