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诗漫谈】一代才人多坎坷——洪昇与《长生殿》传奇

诗联浙江 2023-04-08

编者按

      编者按:嘉兴教育学院的徐志平副教授是专门研究浙江古代诗歌及地方史的专家,出版有《浙江古代诗歌史》、《浙西词派研究》、《诗说嘉兴运河》等著作。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打造浙江四条诗路的大背景下,我们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徐志平教授的《浙诗漫谈》栏目,专题刊登徐教授有关浙诗研究的专门文章,助力浙江诗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一代才人多坎坷

——洪昇与《长生殿》传奇

嘉兴教育学院  徐志平


作者简介

      徐志平:1949年生,浙江海宁人。嘉兴教育学院中文副教授(已退休)、嘉兴文史馆馆员、嘉兴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主要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古诗词,有《浙江古代诗歌史》(杭州出版社)《诗说嘉兴运河》(浙江人民出版社)《浙西词派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等多种著作,在各地高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过数十篇论文。


      在清初的杭州,曾诞生过一位有名的戏剧家洪昇,他留下了精美无比、久经不衰的传奇《长生殿》和许多声情并茂的诗文。他的多才多艺曾使得清初各地的文人学士深慕相知,他的坎坷多蹇的命运又使大家对他非常同情。曹寅、王士祯、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等一大批名人都与他有诗文相交。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村、稗畦、南屏樵者。他出身之际适逢明清易代,江南人民正遭受着血与火、生与死的痛苦熬煎。1644年(甲申),清军入关,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殉,明朝灭亡。1645年(乙酉),清军打过江南,南明小朝廷福王政权灭亡。江南各地纷纷举行抗清斗争,清军大肆镇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及昆山、江阴、杭州、嘉兴、绍兴等各地都有过反抗与屠杀的生死搏斗。在血雨腥风中,洪昇呱呱落地了。

       洪昇家庭本是世宦书香门第,但他出生时正逢世乱,避难于外,受尽苦楚。正如他《燕京客舍生日作》一诗中所回顾的:

“编荆织荻能几时,倏忽今年二十五。

  母氏怀妊值乱离,夙昔为余道辛苦。

  一夜荒山几度奔,哀猿乱啼月未午。

  野火炎炎照大旗,溪风飒飒喧金鼓。

  费家田好留我居,破屋覆茅少完堵。

  板扉做床席做门,赤日荧荧梁上吐。

  是时生汝啼呱呱,欲衣无裳食无乳。”

      洪昇出生后,由于家中矛盾,他受到后母的虐待,稍大后即与父母分离而远走京城,生活拮据。不久又遭“家难”,父亲“被诬遣戍”。至于他父亲为什么被诬的原因和具体情况,不大详细,可能与抗清反清有关。这样的遭遇给洪昇的打击是很大的。他父亲遣戍时,正是除夕,洪昇在诗中曾写到父子分别的情景:

“漫道从亲乐,承颜泪暗流。明灯双白发,寒雨一孤舟。

 故国仍羁客,新年入旧愁。鸡鸣催解缆,从此别杭州。”

       除夕本是一家人团圆欢庆的日子,但却不得不父子分别,悲愁倍加。而年纪轻轻又与唯一的亲人父亲远离,后母又与自己隔阂,更令人伤心。“明灯”下的“双白发”这一细节蕴涵丰富内容,父亲年老,白发当系自然而生,儿子尚在青年,也添白发,可见国愁家愁给他心理精神上造成的沉重压抑和痛苦。寒雨凄风中,父亲一人将远去他乡,生死未卜,给儿子以强烈的悬挂。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愁绪。


       洪昇在多年的漂泊流离生涯中,生计艰辛,连心爱的女儿也在贫病交困中死去。他曾在诗中概括自己的遭遇:

“八载天涯客,中宵唤奈何!饥寒行役惯,贫贱别离多。” ——《天涯》

“吾女真亡殁,终无见汝期。一身方抱疾,千里复含悲,”

“三载饥寒苦,孩提累汝尝。甑尘疑禁火,衣敝怯经霜。”

                                     ——《遥哭亡女四首》

      这样的遭遇,又加上洪昇与各地反清志士、爱国遗民的交往,使他有了深沉的家国兴亡之感,这是他创作《长生殿》的思想基础。《长生殿》是洪昇十年精心创作披阅、三易其稿而成的,不断的修改提炼,终于成为一个轰动当时、禁得起历史考验的名作。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一个古老、传统的题材,从唐朝白居易等开始,不知多少文人在诗词曲赋中反映过它,光戏曲就有多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写出新意,实在不易,真象俗话说的那样要有孙悟空能跳出如来佛手心的本领,否则将蹈袭前人,落入俗套。那么,洪昇是怎样写出新意呢?与前代众多作品相比,洪昇的《长生殿》不仅是集大成之作,而且贯注了时代的新意,使它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上都有创新独特之处。

      在思想内容方面,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起,历来就有“双重主题”之说,即政治主题的谴责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而荒淫误国与爱情主题的歌颂两人真挚爱情,两个主题纠缠在一起,使它呈现出复杂错综的状态。洪昇之作也承袭了这双重主题,但又并不简单承袭,而是给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先说政治主题,洪昇融入了总结历代统治教训和抒发明清易代兴亡之感的两大内容,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明、清统治者及丧失民族气节的降清仕人。剧本在《贿权》、《权哄》等场戏中揭露唐明皇荒淫误国,致使朝廷中奸臣当道,权奸争权夺利,置国家生民于不顾,这是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特别是《进果》一场戏,从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意衍化成为了进贡荔枝而扰民、害民的具体生动情节,从而批判了统治者的误国害民。这实际上也是对明王朝和南明小朝廷统治者的批判,因为正是他们步历代统治者奢侈腐化的后尘而导致江山易代、清室入主中华。这样的主旨与孔尚任的《桃花扇》的主旨是一致的。另外在《骂贼》一场戏中又塑造了乐工雷海青痛骂安禄山、不惜献出生命的壮举,以此相反,则是降贼伪官的厚颜无耻:“一个乐工,也思量做起忠臣来,难道我每(们)吃太平宴的倒差了不是!”还让伪官们一起唱:“大家都是花花面,一个忠臣值甚钱。雷海青,毕竟你未戴乌纱识见浅!”讽刺揭露何等尖锐!

      在爱情主题方面,剧本大胆肯定了男女平等、专一、真挚的爱情观。剧本一开头,就用一阕《满江红》来表达这种爱情观: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洪昇借李、杨生前难以团圆、死后仙界结合的幻想,表达出只要真情相爱、即能冲破各种阻力成连理的理想观念,他还拉出孔子当年削删《诗经》而保留了以写爱情为主的“郑风”、“卫风”为例,说明封建卫道者对自由爱情的干涉是无理的。但是作者又以李、杨因爱情而误国的事实说明情之所溺则会导致身败名裂、国破家亡的悲剧。这就是剧本中概括的所谓“占了情场,弛了朝纲”,因而在剧本的末尾当李、杨在仙界结合后,在天女的指点下,作了情场忏悔,唱出了“历愁城苦海无边,猛回头痴情笑捐”、“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的深含哲理的感慨。这是过去爱情题材作品所没有表现过的思想。

      由于《长生殿》具有这样丰富的思想内涵,再加上精美的艺术形式和高超的手法,又通过“戏曲”形式表演,遂使这部作品雅俗共赏,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一时之间洪昇名传京都。据《两浙輶轩录》介绍:“儿童、妇女莫不知有洪先生者。”宜兴蒋京祁特作诗《赠洪昉思》,赞扬洪昇在京城妇孺皆知:

“丈夫工顾曲,《霓裳》按图新。大妇和冰弦,小妇调朱唇。”

绍兴的金埴则在《题桃花扇》诗中写到“南洪北孔”的《长生殿》和《桃花扇》均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

  “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

  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

       清代统治者也从中嗅到了《长生殿》中的特殊气息,害怕由此可能引起的政治麻烦,但又苦于抓不到把柄。正巧这时发生了黄六鸿告密事件,于是便引发了轰动一时的“《长生殿》事件”。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洪昇在北京演出《长生殿》,邀请了不少朋友观看,内中有山东博山的赵执信、浙江海宁的查慎行等年轻的官吏、国子监太学生。其中赵执信是位有名的才子,14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18岁考中进士,25岁就任翰林院检讨。由于他年轻多才,仕途顺利,难免恃才傲物,引起一些人的忌恨。其中有一个叫黄六鸿的,家富豪,欲攀附名流,入京后便给名人广送“土产”和诗文,以借名人抬高身价。偏偏赵执信瞧不起他,收到他送来的礼品和诗文后附上一束讽刺:“土物拜登,大稿璧谢。”因而引起黄六鸿的深恨。由于这一年刚巧康熙的佟皇后病逝不久,于是黄便抓住他们国丧期间演戏的把柄,上告他们“国恤张乐大不敬”。黄六鸿的上告也得到其他一些忌恨青年才子的官僚的支持,而清统治者也正苦于无法抓到他们的把柄,这一下正中下怀,于是便把参与演戏、看戏的有关人员抓了起来,最后的处分十分严厉残酷,“凡士大夫及诸生,除名者几五十人”(王应奎《柳南随笔》),有的并且规定“永不叙用”。其中最不幸的要数赵执信和查慎行。

      赵执信被革去功名时,年仅28岁,故当时京城专门有一首竹枝词咏此事:

“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秋谷是赵执信的字,由于这一事件,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他一生始终未再等仕途,一直在漫游、著述,一直到80多岁的晚年,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和诗论家。

查慎行本名嗣连,发生此事后,他被革去监生,驱逐回原籍海宁,吓得他胆战心惊,后改名为慎行,才重新出来为官。他在《送赵秋谷宫坊罢官归益都》诗中写道:

“竿木逢场一笑成,酒徒作计太憨生。

  荆高市上重相见,摇手休呼旧姓名。”

“南北纷飞各怅天,输他先我著归鞭。

  欲逃世网无多语,莫遣诗名万口传。”


      逢场作戏,却惹出如此麻烦,真是太书生气了!从今后,见面时“摇手休呼旧姓名”,“无多语”,再也不要写诗文惹麻烦了。惊恐心悸由此可见。

      洪昇时年44岁,受到被革去国子监学生籍处分后,第二年回到了家乡杭州,一直到59岁去世,始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关于他的死,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他应曹寅的邀请去南京观看演出《长生殿》,沿运河回家途中进入浙江乌镇附近时不幸失足落水而死,一是说他在西湖中失足落水而死。持前一种说法的较多,如当时的有名诗人王士祯在《挽洪昉思》诗中写道:

“送尔前溪去,栖迟岁月多。菟裘终未卜,鱼腹恨如何?

  采隐怀苕霅,招魂吊汨罗。新词传东部,犹听雪儿歌。”

     王士祯是洪昇前辈,名声较大,洪昇初到京城,还向他学过写诗,其诗歌受到王士祯的称赞。故诗一开头,即感叹他与遭到厄运的洪昇离别,颇含惋惜遗憾之意。“菟裘”是地名,在山东,此用《左传》中的典故,指归隐不仕之地。“苕霅”即苕溪和霅溪,流经杭嘉湖平原,也流经乌镇。这里是说洪昇死于乌镇附近。中间四句是惋惜洪昇不能隐居至老而葬身鱼腹,死于江中,并表示象当年贾谊吊怀屈原一样对洪昇的去世表示哀伤。末两句写洪昇虽死去,但留下的乐曲人们至今还在吟唱。缪荃孙的《白云庵随笔》记载王士祯的这首诗时说:“洪昉思号稗畦,居庆春门,少负才名,尤工院本南北曲,以国子生游都门。作《长生殿》传奇,一时勾栏竟抄习之。会国忌演此,为言官所劾,诸人夺职,昉思逐归。……昉思后溺于乌镇,王司寇挽以诗云云。”

嘉兴诗人王蓍也认为洪昇死与乌镇附近。他的《挽洪昉思》诗云:

“世传艳曲调清新,我爱高吟意朴淳。

  怨艾自伤真孝子,性情不愧古风人。

  家从破后常为客,名到成时转累身。

  归老湖山思闭户,何期七尺付沉沦。”

“苕溪流似沅湘遥,又为骚人赋《大招》。

  漫把哀音翻《薤露》,便将新曲谱鲛绡。

  长生殿角薰风暖,小部歌声乳燕娇。

  此日沦亡君莫恨,太真生共可怜宵。”

     末句下自注道:“杨妃六月朔日生,明皇于是日命梨园小部奏《荔枝香》新曲于长生殿上。今昉思适于六月朔日死,故及之。”

第一首赞扬洪昇的为人及为文,并感叹他的身世遭遇。第二首赞扬洪昇所写的《长生殿》一剧,将洪昇比作当年满腹哀怨的屈原。诗注中还特意说明洪昇死于六月朔日(初一),恰与杨贵妃的生日相同,真乃巧合。作者还在诗前面的序中说:“昉思以《长生殿》传奇被劾,而才名愈著。余与昉思交差晚,读其旧稿《忘忧草》,乃知昉思不得于后果,罹家难,客游京师,哀思宛转,发而为诗,取古孝子以自勉。世第以词人目之,浅之乎知昉思矣!甲申(1704)夏,泊舟乌镇,因友人招饮,醉归失足,竟坠水死。”

       洪昇的同乡诗人吴陈炎也有《舟过乌戍吊昉思》一诗,不仅指明洪昇死于乌镇,还介绍了不少他的细节,更为可信地证明了这一说法。诗是这样的:

“烟水依然拍野塘,饥驱客死信堪伤。

  乌程酒酽漏将促,白舫灯昏风故狂。

  失足久无人济溺,招魂剩有鬼还乡。

  江南儿女应传语,分取钗钿吊七郎。”

      在“白舫灯昏”句下,作者还有一个自注:“昉思赴席归舟,风发烛灭,遂不可救。”从诗中可知,洪昇被革职逐出京后,由于生活贫困,只能四处奔走投靠贵人,其中也得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赏识和接待救济。金埴《不下带编》中介绍:“甲申(1704)春杪,昉思应云间提帅张侯云翼之聘,依依别予去。侯延为上宾,开长筵,盛席文宾将士,观昉思所谱《长生殿》戏剧以为娱。时织部曹公子清寅闻而艳之,亦即迎之白门,南北名流悉预,为大胜会。公置剧本于昉思席,又自置一本于席,与优人扮演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和节奏,凡三昼夜才毕。两公并极兴赏之豪,互相引重,致厚币赆其行,长安传为盛事。迨反棹过乌戍,昉思遽醉而失足,为汨罗之投。士林竟为诗文以哀挽之。……吴宝崖陈炎《舟过乌戍吊昉思》诗歌云云。” 金埴与洪昇交往更深,洪昇与他“依依”分别后先去云间提帅张云翼处,再到曹寅(字子清)处。从记载中可以知道,洪昇是应曹寅的邀请,去南京观看和探讨《长生殿》的。在三天中,两人边看演出,边互相揣摩推敲剧本,还粉墨登场,客串演出,兴致极高。临走前,曹寅还送了洪昇一笔钱。但在回家路上,洪昇因多喝了“乌程酒”(产于湖州的一种名酒),不幸失足落水,加上天黑难以相救,遂终成大恨。诗的末句将洪昇比作北宋词人柳永,柳永生前也潦倒不堪,但其词作却广为人诵,“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死后,还是市民、歌女等出钱为他安葬。每年到了清明节,歌女们“春风吊柳七”,纪念这位民间词人。洪昇与柳永确有相似之处。


     我们再来看曹寅的诗《读昉思稗畦行卷感赠兼寄赵秋谷宫赞》: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生。

  礼法谁尝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纵横捭阖人间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曹寅是清初有名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是曹雪芹的祖父,还因与康熙皇帝有着特殊的交情。康熙让他担任江南织造的职务,但暗地里却让他以自己的地位、文才、财力去结交各地的有名文人,负有拉拢、联络、安抚文人的使命,故清初许多有名文人都与他有交往。此诗写了曹寅对洪昇、赵执信这两位“《长生殿》事件”的主要受害者的同情,把他们比作魏晋时傲兀不屈的阮籍和战国时穷愁潦倒而又善于游说的虞卿。曹寅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对戏曲十分在行,自己也写过传奇,所以,他跟洪昇的探讨自然十分融洽投机。

     以上几位诗人和洪昇同时,有的还是同乡,过从交往密切,他们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持有不同说法的是安徽诗人李孚青,李乃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与洪昇关系也较好。他的《偶忆洪昉思己巳被斥事即题其集后》之三写道:

“捶楚功名已放休,依然扪蝨见王侯。

  网罗才脱蛟龙窟,岂忆西湖是浊流。”

       诗下自注道:“洪昇与客饮湖上,中夜大醉堕水死。”此诗共有三首,前面两首写了当时的传言,说洪昇作《长生殿》是受庄亲王世子之托所写,为影射顺治帝与董鄂妃之事。毛奇龄在为《长生殿》所作的序言中也谈到过:“相传应庄亲王世子之请,取唐人《长恨歌》事作《长生殿》院本。”但从《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看,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以上所引的是第三首,写洪昇被革职受斥后的情况,主要写他尽管遭受打击,依然是傲然不屈。“扪蝨见王侯”用南北朝时王猛见桓温时“扪蝨而言,旁若无人”之典,形容洪昇旷达任性、不拘一格、傲视权贵的个性。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认为此说“与《清史列传》七十一《文苑传·赵执信》附《洪昇传》谓‘道经吴兴浔溪堕水死’者不合。孚青与昉思交谊极厚,其言当有据。赵执信《怀人诗》亦言饮郊外客舟中醉后失足堕水溺而死。与孚青说同。”

     两说孰是孰非,有待专家考证。总之,洪昇被斥革职后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尽管有的诗中写到他依然甘守贫困,傲骨面世,但世情炎凉,他也饱受碰壁受抑之事,这也可从一些诗人之作中得到证明。赵执信有多首诗寄洪昇,其中有《赠洪昉思》:

“颇忆旗亭画壁时,相逢各讶鬓边丝。

  早知才薄犹为患,正使秋深总不悲。

  吴越管絃君自领,江湖来往我无期。

  只应分付庭中鹤,莫为风高放故迟。”

      首句回忆两人当时在京城诗情风华正茂的情景,用唐诗中“旗亭画壁”的典故 。第二句写两人再次见面,已经历尽沧桑,受尽打击,“各讶鬓边丝”,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过早的衰老,两人一南一北,相隔千里,所受打击却是相同的。然而,他们的心也是相通的,并不因“风高”而犹豫、退缩,依然“独抱焦桐俯流水,哀音还为董庭兰”(《寄洪昉思》)。董庭兰即唐代高适《别董大》诗中的“董大”,也是一个多才多艺而又飘泊天涯的艺人。


     与洪昇同时的嘉兴诗人朱彝尊,现集中有两首诗写到洪昇。一是《读洪上舍传奇》:

“十月黄梅雨未消,破窗残烛影芭蕉。

  还君曲谱难终读,莫付尊前沈阿翘。”

前两句写读剧作时的环境和感受,虽是十月,在南方当属秋高气爽季节,但在他看来,却如四月闷热多雨的黄梅天,这显然是读剧本想到洪昇遭遇的感受。诗的后两句高度评价洪昇之作并非一般的“尊前”的消遣之作,有着使人难于终读的深意,一般的歌伎(如沈阿翘之类)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味的。朱彝尊也有着亡国的感情经历,所以读懂了《长生殿》,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第二首是七律《酬洪昇》:

“金台酒坐擘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

  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

  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

  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朱彝尊比洪昇大十六岁,十多年前两人曾在京城会过面。朱彝尊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一年(1691)两次被罢官,心情忧郁,洪昇曾有诗《赠朱竹垞检讨》相慰藉,但在朱彝尊的诗集中却见不到他的回赠,一直到十年后的康熙四十年(1701),朱彝尊闲居家乡在杭州与洪昇相遇才写诗回赠。这有两个可能:一是朱彝尊当时有回赠之作,因怕受洪昇事牵连而不敢收进集中;二是在当时情况下不敢回赠,由此也可见洪昇处境之艰。不过,朱彝尊对洪昇还是能理解、同情的,特别是当他自己也被罢官后。在诗中,首先回忆当年在京城中一起喝酒写诗的情景及分别十年再相见。颔联将洪昇比作北宋诗人洪炎和词人柳永,评价他在文坛上的地位。颈联赞扬洪昇的剧本,把他的《长生殿》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相比,指出它们在意境“凄绝”——即含有言外之意上相似,并用东汉名将马援被诬蒙冤的典故说明洪昇也是受人诬陷迫害。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在南方打仗,常服用“薏苡”(一种园形珠状的植物,俗称“药玉米”)以补身体。打完仗后南归时带回了一车准备服用,有人就诬告他带回了一车明珠。朱彝尊愤慨这种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诬陷,慨叹小人的背后诽谤是善良者防不胜防的。末尾表达两人垂老见面的不容易。此诗情感真挚深沉,于中可看出两人的理解和沟通。

      洪昇的同乡顾永年在《送洪昉思之大梁》一诗中更形象地描绘出洪昇受贬后奔波四方的艰辛:

“津亭握手共离觞,匹马长征犯晓霜。

  衰草连天风飒飒,冻云垂野日荒荒。

  频年作客凋双鬓,到处题诗挂一囊。

  岁晚兔园霏雪满,多才司马正游梁。”

       诗中写到洪昇被贬斥后到处奔走、投靠他人,受尽风霜艰难和屈辱酸辛。“兔园”是西汉梁孝王的园苑,专门在此收罗招待四方失意的才人宾客,借指洪昇投靠贵人度生。“多才司马”以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比洪昇,赞扬他的多才多艺。由此也可知洪昇后期寄人篱下生涯的悲哀。

      洪昇的其他著作还很多,特别是他的诗歌也很有名,但主要成就是他的《长生殿》传奇。关于《长生殿》的评价研究文章很多,本文不述及,只谈了他的一些诗歌逸事。虽然洪昇生前遭遇坎坷曲折,心情性格忧郁傲兀,但他身后却受人尊重和同情,《长生殿》剧本也长演长新,在今天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他的名字将和他的剧作一样,具有永久不衰的生命力,浙江人民将永远为他感到骄傲。



图片:网络(侵删)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潘龙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本栏目投稿邮箱911392163@qq.com


学会诗讯||关于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党旗红”诗词征集活动的通知

浙江诗路 | 大运河诗路专辑(十)

小康诗赞 |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辑:耕牧牛归云水外,饰妆笛唱草台中

【浙诗漫谈】 西子湖畔三英灵 ——岳飞、于谦与张煌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