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教孔见】文以化人三启径(之七下) ——略说儒文化对意象—意境说的贡献及存在论美学观照

诗联浙江 2023-04-08

编者按


      编者按:“诗联浙江”公众号特色栏目“诗教孔见”约请著名诗家孔汝煌先生的系列诗教理论文章。已陆续刊登《育人理念看诗教》四期共12篇、《文以化人三启径》六期共18篇文章。本期内容承上期《审美的文化精神是诗词意象—意境的本体存在》一文所说:“就意境说的美学基础而言,是以道家文化为主,兼采儒、禅的互补结构;就诗人群体作品意境所表现的形而上文化精神而言,则是以儒家文化为宗,兼及道、禅的互补模式为主流”,在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基础上,就儒学对意象意境文化与美学的贡献作些简要梳理(以《论语》与《周易》为儒文化的代表文献),并进而对其略作存在主义美学观照。本文分上中下三篇刊出。

文以化人三启径(之七下)

——略说儒文化对意象—意境说的贡献及存在论美学观照

孔汝煌

(接上篇)

三、存在主义美学对意象—意境说中儒家贡献的观照

     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美学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他继承胡塞尔的现象学,形成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胡塞尔一反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论,提出返回“事物本身”,这里的“事物”并非客观存在,而是指呈现在人意识中的“现象”,这是指意识领域的既非主观又非客观、而是主客合一的关系,试图以“现象”为对象而避免主客二元论的局限与纷争。海德格尔把胡塞尔认为的现象即意识,改造为现象即存在,存在也并非主客二分的存在,而是主客合一的“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必须从“我的存在”即“此在”为起点的分析观照中见出,海德格尔将通过“此在”的生存状态分析而寻求万物“存在”的意义称为基本本体论,“此在”即世界的本体,其哲学就是存在哲学(参见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400页;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4页)。海德格尔以存在哲学考察艺术指出艺术家与作品互为依存,“艺术家和作品,不论就其自身还是就其相互关系来说,都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这第三者即艺术,艺术家和作品就是通过艺术而获得自己的名称”,“艺术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显然,海德格尔是从艺术家与作品即主客二者的统一关系方面来考察艺术的(参见李醒尘《西方美术史教程》第401页)。关于艺术的本质,即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海德格尔以对梵高的油画《农鞋》为例的分析中给以了揭示,他认为,通过《农鞋》,人们看到了农妇的世界,她那艰辛劳作的生活中充满着对命运的喜怒哀乐,总之是农妇的生存状态,亦即存在—此在。海德格尔说,这幅艺术作品“使我们懂得了农鞋真正是什么”,它揭开了农鞋“在真理中的存在”,即真正的农鞋在毫无掩蔽状态下的“存在”。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参见高宣扬《存在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07页)海德格尔反对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的“体验”概念,他认为艺术既非以作为存在者“物”为对象的艺术家的主观性创造活动,那么艺术品的“真理”就不是艺术家在“临摹”对象时的情意的注入的产物,也不是反映对象的结果,而是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真理在创作活动中,作为“存在”的“思”的“在世”的谋划的结果,是“在世”中所遇到的“世界”的敞开过程,因而也是“在世”中的“世界”的自我澄明,这是艺术中真理的真正根源(参见同上书第410-411页)。


     海德格尔对艺术真理及其显现的观点对我们创建意象—意境的启示在于:“意”不是对客体描摹反映而得,也非诗人的主观植入,而是作品的意象世界自身在言说其中的“存在”即真理并得以“敞开”。就如“农鞋这一存在者在它的存在的无遮蔽上凸现出来了”。按古希腊人的说法,存在者的无遮蔽就是真理。由此,海德格尔定义:“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根据希腊词源的解释,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真理与美都是无遮蔽性,三者是同一含义。进而指出:“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出现在真理之外。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时,美就出现。显现,作为艺术作品中真理的这种存在的显现,作为作品的显现,这就是美”(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第403页)。通过对艺术本质的定义就联系了艺术与艺术的本质。即作为存在者的艺术作品的本源是艺术,而艺术的本质是艺术作品(存在者)的存在——真理——美的无遮蔽或显现。海德格尔以关于硬币的陈述为例,分析真理的显现。他认为陈述表象此硬币,但只有当事物至少从某个视角来看就是如陈述所表象它的那样,陈述才能表象事物。海德格尔说:“表象着的陈述之所述,就是以被表象的事物之所是的方式来说它所说出者。”这是说表现的陈述应“是其所是”,把硬币作为与言说之人相关联者来表象它,硬币只有在人的关系环境中才是可理解的。这个例析表明,陈述的真理有赖于言说者的敞开状态。他进而指出“如果只有通过行为的开放状态,陈述的正确性(真理)才是可能的,那么,首先使正确性得以成为可能的那个东西,就必然具有更为原始的权利而被看作是真理的本性了。”海德格尔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指出我们能够向陈述中的真实的表象事物开放,只是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能够接受我们所遭遇者,并让它是它自身。这就是真理的无遮蔽或开显之途:借助自由想象,陈述被表象事物之所是即其存在(参见约翰逊著、张祥龙等译《海德格尔》,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8-59页)。海德格尔在后期修改了关于艺术的前述定义,以避免似乎真理设定了主体与客体的歧义。新的定义是:“人民历史性生存的创造和保存就是艺术。”这里包涵了海德格尔对美学的一些重要见解:“创造”是指艺术本质是诗意的,艺术作品总是言说,而这种言说就是诗,就是创造,因此,艺术高于技艺。“历史性”是指艺术不仅是创造,也是真理的创造与保存,从而得以在时代的变迁中发挥它改变、矫正历史的作用(参见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第405页)。海德格尔以发表《论人道主义的信》为开端,进一步明确提出“存在”的更深刻的根源在于天道的显露。人作为天道的“存在”借以显露出来的一片澄明的领域,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思想、语言、艺术、诗歌、技术都是以“存在”为其源泉的。因此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成了天道的探寻,并主张人应当努力使自己生活符合天道(参见《哲学大辞典》[下]第1944页)。显然,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所认为的现象即存在,即主客不分或合一的“此在”——“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与“意象—意境”的主客相融、“立象尽意”在哲学本体论上是相通的。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农鞋》和关于“硬币的陈述”的分析,与《易传》所揭示的“言—象—意”的辩证关系:搏实成虚的“立象尽意”之意象思维相通,其关于“艺术——存在——真理——美”的理论为“境生象外”的意境美学本质提示了现代西方美学诠释途径,其天道—人道相应的主张亦可与“尽善尽美”的儒家伦理美学相印证。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启示、丰富了意象—意境说的以人为本、以生存环境为依托的自由审美思想,可资对孔子“尽善尽美”的伦理美学、人格美学,与《易传》所启示的“立象以尽意”之“意”中含有“乾道、坤道象征人道”的“意境观”进行深度观照的参考。

     综上所论,意象—意境说的主要源头在儒家文化,其伦理—人格美学观则成为意象—意境说的美学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方存在主义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言说观照儒文化中的意象—意境说,宏观相通,前者的分析辩证的特色便于使“立象尽意”、“境生象外”和“尽善尽美”三个中心环节,逻辑关联为一个有机整体:意象—意境说及其美学基础的儒家文化言说。(本期完)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图片:网络(侵删)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潘龙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本栏目投稿邮箱91139216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