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与世界分化: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小记
7月10-11日,2019年“第十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在京举办,本届年会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年会主题为“大国竞争与世界分化:反思百年国际关系”,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齐聚北京,共同参与和见证这次学术盛会。
本届年会持续两天,共有86个主题会场,议题涵盖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各个主要领域,是中国社会科学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年会。会议主要以学术专题、圆桌交流的形式展开,就学科建设、研究热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笔者有幸听取其中几场,现总结如下。
7月10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心伯,《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研究员袁正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围绕“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意义”这一主题发表演讲,该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黄宇兴主持。
吴心伯教授认为国别研究分为四类国家:主导性国家、一般性大国、中等强国、弱国小国,不同的国家相应的理论抽象是不同的。从美国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出发,阐释美国如何塑造当今的国际体系,以及对国际规范和机制、整个国际体系结构和大国互动模式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出现越来越多的非美国化机制,地区性机制增加,美国影响力下降。美国和盟友的垂直性的结构变为横向结构,美国和盟友之间的关系出现一种张力。大国之间重新画线、战略竞争加剧,未来十年国际秩序可能出现重新分化、有分有合、重新整合现象。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研究员袁正清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比较热,成立很多相关机构,尤其是外语院校。国别区域研究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需要,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去理解世界,了解世界;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理研究不够,地区研究不平均,集中在大国主要区域研究,很多知识来源于西方,缺乏自身观察和知识挖掘。如何去研究区域与国别,有没有一种共同的方法?没有共同的方法那么差异化在哪?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主要从理论与经验、从个案研究到普遍结论方面展开。他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定义进行阐释,区域国别涉及冷门绝学的东西。怎么从理论这个层面去进行国别区域研究,研究个案得到理论性的东西。结合个案,针对不同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7月10日下午,由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的题为“导弹防御与中美战略稳定”的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该研讨会引起众多参会者的关注和兴趣,以至于会场内座无虚席,会场外排起长龙。研讨会由该中心研究员赵通主持,清华大学研究员李彬主讲。李彬研究员以中美两国竞争的演变为切入点,详细解读导弹防御在中美两国战略平衡过程中的作用。李彬研究员认为,中美两国的竞争关系已经从过去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利益的争夺,逐步转变为对当今全球影响力的争夺。美国的政策研究认为,过去的经济竞争可以谈判,大国之间的安全问题容易平衡和妥协,但是权力的竞争是不容易妥协的,导弹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有力保障工具。导弹的防御和进攻属性界限的不清晰,导致大国之间的猜疑不断,例如美国部署在韩国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此外,导弹防御系统也可以使双边军事同盟关系扩展到区域多边同盟关系。同样以韩国“萨德”系统为例,该系统可以使美韩军事同盟向美日韩三国同盟关系演变。
随后,赵通研究员以美国导弹战略的模糊性为题,对美国的导弹战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赵通研究员认为,在美国导弹战略问题上,美国领导人表态的不一致表明了美国官方政策的内部决策存在分歧;美国的导弹系统的战略和战术用途很难区分;导弹的防御和进攻作用的模糊性,导致反导系统既可以拦截导弹,也可以发射导弹主动攻击目标,这就模糊了防御和进攻的界限。我国可以抓住这个模糊性的问题,不断向美方提出质疑,迫使美方做出实质性回应,解决中方的实际关切。随后,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樊吉社、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员段占元和北卡大学威明顿分校助理教授张宏宇就李彬和赵通的发言进行了简短的评论和总结。
通过对本场研讨会发言专家的思路进行回顾和梳理可以看出,中美关系走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如何管控两国的分歧和矛盾,事关两国和全球的利益,因而需要谨慎冷静地处理两国关系。
7月11日上午,“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周边经营”研讨会举行。研讨会分为两节进行。会议由中国社科院亚太院研究员高程主持,来自中国社科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周方银教授表示,中美关系目前处在关键时期。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失误有一定关系。这个观点与中国人民大学左希迎副教授不谋而合。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贺凯指出由于中美两国都是有核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战略核武平衡,所以两国关系不会太差。况且两国的经济依存度较高,所以两国关系会继续相互制约,今后中美两国的竞争将从现在的经济、科技等领域上升到制度层面的竞争。
对外经贸大学刘若楠老师的发言侧重中美两国竞争的多变化和立体化,认为需要警惕未来两国的竞争将有偏向政治化和国家安全化的倾向。
7月11日下午,一场聚焦东北亚安全问题的研讨会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的杨丹志主持。来自外交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
外交学院副教授凌胜利的发言聚焦东北亚安全问题背后的大国博弈,以及特朗普对朝鲜的极限施压问题。
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研究员李勇慧以中俄关系为例,简要回顾了中苏和中俄关系的历史,得出的经验总结就是一句话,国与国的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由此可见,朝美关系若要缓和,仍然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基础之上。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枏以美朝领导人在大阪G20峰会结束后的“三八线”会面为切入点,同参会者分享了美朝关系的主要因素:美国对朝鲜的制裁,以及朝鲜无核化的目标。之后,李枏副研究员的发言侧重分析了韩国近期的周边关系。
会议的点评阶段,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虞少华研究员对几位发言人做了点评并做了简短的发言。现阶段东北亚问题由来已久而又错综复杂,但是问题的解决最终会朝着中国的政策方案靠拢,美国的“极限施压”政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会议期间,我社还与其他国内外知名的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一起进行图书展示活动。我社除展示最新的国际问题学术著作外,还一并展示了国别问题的最新数据平台——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CRGG),在会议间隙期间,前来咨询和购买的参会人员络绎不绝。通过学者和期刊、出版社的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和著作的规范化,促进学术水平提高。
本次会议于11日下午顺利结束。本次会议除了众多专家学者分享最新学术成果之外,最大的特点是大批青年学者和在校学生踊跃参会,这是本次年会可喜的现象之一,青年学者和学生是学科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大量青年人的参与,表明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未来的发展将充满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