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变局系列(上):非洲、中东、拉美
加纳的海岸角堡、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堡以及贝宁湾沿岸的奴隶贸易据点,见证了西方殖民主义带给非洲的屈辱与血泪史。殖民入侵和压迫,打乱、延缓了非洲大陆发展进程,一度造成局部、局地发展的凝固和停滞。
历史车轮向前,非洲追赶不停。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非洲迎来实现稳定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难得机遇。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片古老大陆正在重获新生。
政治趋稳,为非洲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1901年,在东非的肯尼亚,英国殖民者修了一条米轨铁路,目的是把印度洋之滨的蒙巴萨港和地处内陆的乌干达连接起来,加强大英帝国对东非殖民地的控制。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陆续摆脱殖民统治。但其中不少国家先后又陷入动荡,这与西方殖民者留下的边界划分、部族宗教矛盾等历史问题有关,与许多非洲国家政府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不足有关,也与域外大国干预操纵等有关。
吸取了20世纪的惨痛教训,非洲国家意识到,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21世纪开启以来,非洲各国逐步走上团结合作、求和平求发展的道路。
2002年非洲联盟诞生,成为非洲一体化进程重要里程碑。此后,通过内部加强合作、自立自强,非洲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政治上逐步趋于稳定,经济上成为世界增长最快区域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发布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2010年以来,非洲国家选举生乱的情况大幅下降。伴随着政局逐步稳定,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在2011年至2016年都实现了全球竞争力指标提升。
互利合作,为非洲摆脱落后赢来机遇
2017年5月31日,嘹亮的汽笛声中,车头绘有肯尼亚国旗的首班客运列车缓缓驶出蒙巴萨西站。由此,由中国企业设计建造的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蒙内铁路)建成通车。
与百年前建造的那条服务于英国殖民者利益的旧铁路不同,蒙内铁路这一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当地直接创造逾4.6万个工作岗位,培训大批技术人才,也为当地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
横贯肯尼亚的一新一旧两条铁路,成为非洲百年巨变的见证,也是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为非洲借助新兴经济体力量,加快推进自身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作为拥有约1亿人口的非洲第二人口大国,埃塞俄比亚曾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从2005年至2016年,该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0.8%。如此亮眼的成果,固然离不开埃塞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与探索,但也得益于中国帮助下建设的一批工业园区和以亚吉铁路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得益于埃塞乐于向中国借鉴发展经验。
截至2017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中非合作示范效应带动了其他国家对非合作。据统计,非洲与印度的贸易额从2001年的70多亿美元猛增至2014年的700多亿美元。2006年至2016年间,非洲从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142%和192%。
抓住时机,为非洲美好未来提供保障
展望未来,在时代变迁的历史洪流中,非洲将向何处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做出这样的论断:非洲发展不可限量,非洲未来充满希望。
非洲的未来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抓住世界格局转变的机遇,在国际上放大非洲的声音?如何保证非洲各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消除腐败,让人民感到满意?
面对挑战,非洲在行动:对内加强团结,通过非盟这个平台推进一体化进程,建立非洲自贸区;对外加强合作,尤其是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关系,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推动非洲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与拥有相似发展经历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走出符合非洲国家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非洲拥有世界最年轻的人口,是世界的未来。到本世纪末,非洲人口总数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所以,非洲应有更大话语权。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非洲就必须发展经济。”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中非问题高级研究员库布斯·范施塔登说。(新华社记者赵卓昀,参与记者:荆晶、张玉亮、吴长伟)
“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这里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少一些冲突和苦难,多一点安宁和尊严,这是中东人民的向往。”
三年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这番振聋发聩的演讲,既饱含对中东人民苦难经历的同情和关切,更寄托对中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稳定和发展的期待。
中东乱局 祸起西方
1919年开春,来自埃及和叙利亚两地的代表现身巴黎和会,要求西方列强承认两地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法等国此前已就瓜分中东达成协议。西方大国肆意划分势力范围,祸根由此埋下,乱局延续至今。
大国干涉引发对抗,成为中东百年来难以摆脱的厄运。一战后,中东各国人民艰难寻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二战后,美苏争霸背景下爆发五次中东战争等。冷战结束后,美国企图独霸中东,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则成为中东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
当前中东,武装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主义肆虐横行,一些域外力量继续争夺在中东的影响力,土耳其、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域内国家群雄并起。中东地缘政治板块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重组,力量博弈、战略对冲、利益交换成为中东政治的基本形态。
中东局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原因有三: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虽已溃败,但其他极端组织依然存在,其背后还有一些地区国家和域外大国的支持;战乱导致的难民问题至今没有有效解决;中东诸多旧有问题,包括巴以冲突、教派矛盾、水资源分配和其他恩恩怨怨,也在继续发酵,并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激化。
大国角力 影响未来
持续多年的叙利亚内战是中东动荡局势的一个缩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国力耗费严重。其中既有宗教和历史原因,也有政治、经济和腐败等因素,而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干预更是有目共睹。
美国因素长期影响中东格局。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在未获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不仅没能在中东建立“民主样板”,反而令伊拉克深陷战乱泥潭,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组织由此兴起,让地区国家陷入不安全境地。
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大幅调整美中东政策,一方面提出从叙利亚撤军,试图摆脱中东战乱泥潭;一方面又无视联合国有关决议,将美国驻以色列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承认叙利亚戈兰高地为以色列领土,在经济和核协议问题上极力打压伊朗,进一步搅起地区矛盾冲突,使中东局势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俄罗斯于2015年9月开始对叙极端势力进行军事打击,不仅帮助叙政府军扭转了战场不利局面,而且增强了俄在中东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其进一步嵌入中东、牵制美国创造了条件。
沙特智库知识研究与交流中心研究员穆罕默德·萨迪克认为,虽然中东局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美国的行动,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下降。
平乱图治 渐成共识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东地区仍将是各方激烈博弈的主战场之一。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如何平息动乱、恢复和平,进而振兴经济、发展民生,乃至在世界大变局中占据主动,已成为中东各国人民思考的重要命题。
2016年,沙特提出“2030愿景”,旨在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和多元发展,减轻对石油经济的依赖。此外,沙特还在文化、宗教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此同时,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等也纷纷提出各自发展战略,并在经济、外交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东各国把平乱图治的共识化为一致行动,加强团结、搁置分歧,将为实现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前景增添亮色。
在此背景下,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原则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欢迎。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同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等合作文件,中国“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填补权力真空”,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认同。中东国家向东看、向中国看已成为地区新趋势。
正如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长希沙姆·齐迈提所说,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以及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理念在双方往来中贯穿始终。(新华社记者邵杰,参与记者:涂一帆、吴丹妮、施春、王波、刘学)
近代以来,拉美在世界历史的潮涌中起起落落,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到“谋求自主现代化的发展中地区”,从“门罗主义阴影下的拉丁美洲”到“拉美人自己的大陆”……主宰自身命运,实现真正自强,一直是拉美人不懈追寻的百年梦想。
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片丰饶却饱经苦难的大陆正调整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自主——探索发展道路
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作世界“旱极”。一百多年前,沙漠腹地一处天然硝石矿区曾为世界提供近10%的硝酸盐。一战后,合成硝酸盐的出现敲响了硝石采矿业的丧钟。昔日机器轰鸣,如今人去楼空,留下锈迹斑斑的铁轨厂房,泯没在沙漠干风和时间洪流中。
智利硝石矿的兴衰,折射了拉美经济发展的曲折。
直到二战前夕,拉美经济多依赖单一资源产品出口,初级产品占拉美出口总额的95%以上。而西方资本的干涉与控制,又极大限制了拉美国家推动经济转型的空间。拉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充满曲折,摆脱“中心-外围”依附关系、实现自主工业化,是拉美国家谋求发展的共同目标。
回望百年,一些拉美大国经过不懈努力,已率先构建起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有力竞争者。阿根廷成为第一个利用核能发电的拉美国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跻身世界四大民用飞机制造商;智利充分利用铜矿资源和全球化扩张周期,将之转化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动力,率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全球经济周期对拉美多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但拉美自主发展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已具备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有望迎来“持续的繁荣与稳定”。
自立——挣脱控制之手
“从美国来的纵火犯,丢下了金元和炸弹;联合果品公司撒开绳索,树立起它的商标——死亡。”这是智利诗人聂鲁达对“香蕉共和国”的控诉。
“香蕉共和国”,特指上世纪初被美国资本控制、经济依赖单一资源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围着铁丝网的香蕉园,外面站着全副武装的美国军人,铁路、公路和港口为美国资本所操控,城市中的邮局、医院、军营和学校归属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这个“国中之国”,美国人享有特权,枪杀工人、颠覆政权……类似的故事,曾多次出现在拉美文豪马尔克斯的作品中。
拉美国家一直努力挣脱外部强权的操控,压迫与反压迫、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在拉美从未停止。
20世纪中叶,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古巴革命胜利为拉美人反抗强权、争取主权独立的斗争点亮了明灯。
1999年12月,美国被迫将霸占了近百年的巴拿马运河归还巴拿马政府。这一标志性事件折射出拉美发展中国家实力地位的提升,更是巴拿马人民不懈抗争的结果。
进入新世纪,拉美迎来经济增长的“黄金周期”,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减贫取得公认成就,发展活力日益显现。拉美各国积极拓展多元外交,寻求与其他地区国家合作,谋求自主发展的姿态更加坚定。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拉美成为重要板块。今日之拉美,经济上更加自主,政治上更加独立。巴西作为金砖国家机制创始国之一,积极推动南南合作;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成为百年变局下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
自强——拥抱机遇挑战
近年来,国际格局加速深度调整,为拉美发展带来新变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为拉美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经济下滑和左右博弈引发的“政治地震”,使得拉美地区一体化和拉美国家经济转型改革的进程面临新挑战。
阿根廷经济陷入困境,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巴西经济和腐败问题引发社会分裂,极右翼政党赢得大选;委内瑞拉政治社会危机逐步升级,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外,美国不断加大对委内瑞拉、古巴等拉美左翼国家的制裁,令地区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但今日之拉美,执政党无论左右,谋求自主发展的愿望同样强烈。伴随着全球格局的深度调整,它们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积极拓展同南方国家的横向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贸易规模大幅增长,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并呈现出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并驾齐驱的景象,中国已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同时,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共同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桑托罗认为,面对新的局与势,拉美国家应当做好战略调整。“一个新的全球秩序正在孕育。面对全球格局和力量对比的新变化,拉美需要认真考虑如何融入这个政治更加多极、文明更加多样的新世界,考虑如何在新的全球秩序中实现自主发展。”(新华社记者叶书宏,参与记者:赵焱、吴昊)
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
“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CRGG)”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点打造的学术型数字产品,对接国别区域这一重点新兴学科,围绕国别研究、区域研究、国际组织、全球智库等领域,全方位整合基础信息、一手资料、科研成果,文献量达30 余万篇。该产品已建设成为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资源与研究成果整合发布平台,可提供包括资源获取、科研技术服务、成果发布与传播等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服务,旨在实现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助力新型智库建设、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产品效用。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