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拉丁美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崔守军 列国格治 2019-11-23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在中国整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近年来,中拉国家元首互访频繁,中拉关系驶入“快车道”。中拉关系的持续升温和中国学界对地区国别研究的愈益重视,共同推动了中国拉美研究的积极快速发展。


  一般而言,国际关系研究和地区国别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两大有机部分,犹如“一体两翼”。前者是在综合各类地区现象共性特征的基础上致力于揭示一般性、普遍性规律;后者则致力于区域国家的地方性、精细化和个别性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地区规律,为国家制定更为精确的对外战略提供现实指导。


  在新的起点上,加强拉美的地区国别研究,既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问题研究体系,又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与拉美战略对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新的形势下,检视当前拉美地区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有助于提升中国拉美研究的规模、层次和质量。


加强“自下而上”研究路径

 

 当前,高校和智库中的拉美研究机构在数量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第一所专门从事拉美地区研究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全国高校和智库内专门从事拉美研究的机构凤毛麟角。出于服务于中国总体外交的需要,2011年中国教育部发起“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项目,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视程度,拉美研究也随之迎来“春天”。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峰会的召开,标志着中拉整体合作顺利起航,进一步推动高校发展拉美研究的热忱。目前,中国高校已有60个拉美研究中心,在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然而,除了当前“自上而下”的官方推动路径之外,拉美研究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研究动员机制。加强拉美研究,高校层面应充分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在论文发表和考评机制上对地区国别研究予以适当变通。一方面,一些研究中心没有严肃的学术出版物,一些学术活动成果难以“落地”。另一方面,在有实力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机构中,尚缺乏有力的学术期刊等成果发表平台。


加强国别研究能力


  拉美领土面积逾200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近6亿,有33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之一。拉美各国国情千差万别,既有巴西、墨西哥这样人口过亿的新兴大国,也有加勒比海地区人口不足百万的“弹丸岛国”。当前,学界对地区宏观性、一般性议题研究较为深入,如拉美地区一体化、左右翼政党执政周期、区位投资优势、“中等收入陷阱”、资源民族主义、基础设施瓶颈等议题;但对地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关注度较少,社会性实践和田野调查尤为匮乏。区域国别研究不能仅研究一般性现象,还应从一国的国家发展竞争力、国内政治经济走向等角度出发,在内外一体的研究视角下孜孜以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旧有的拉美历史与概况研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深入研究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尤为迫切。从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体系的构成看,中国已与拉美地区的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秘鲁、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乌拉圭和玻利维亚等10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对上述很多国家的中微观研究都落后于外交实践的需要。此外,对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都已经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共建协议,但中国学界对这些国家的情况还知之甚少。因而,学界亟须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国别研究。


兼顾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前者通过挖掘问题、理解事件、分析人的言行来对现象进行“质”的研究;后者则运用量化统计对特定研究对象进行“量”的检验和分析,具有探索性、精确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当前,中国学界的研究多偏重于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寻找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定性分析虽然便于操作,但其结果往往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精确性和预见性。例如,在研究“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等问题时,定性分析往往难以胜任,需要采用定量分析予以研究。


  在定量研究方面,美国学界成果突出,值得中国借鉴。例如,美国范德堡大学创建的“拉美公共舆情研究项目”,对拉美30多个国家的民意舆情进行量化调研,每年都出版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政策报告,有超过30年的实操经验。中国学界在量化研究方面需要奋起直追,补齐短板。


加强“软实力”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经历了从小规模、低层次到大规模、高层次交流的跃升。目前,中国已经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中国学界对拉美国家的资源禀赋、经济潜力、区位优势等“硬实力”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软实力”的研究却相对不足。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话语与发展愿景,将中拉关系的发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当前,中拉政治互信不断升级、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但在人文交流层面却仍相对滞后。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应注重中拉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加强中国在拉美地区“软实力”建构的研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夯实“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需要加强中拉之间的人文交流,提升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从而促进中拉整体合作的全面开展。


注重交叉学科研究

  地区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的交叉领域,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人文社科领域。在中拉宏观发展总体向好的同时,中观和微观层面还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和难解的问题,单一的学科研究往往难以胜任。一方面,当前从事拉美研究的一些学者是外语专业出身,长于语言文学研究而短于国际问题研究;另一方面,各学科间的“壁垒效应”明显,研究者往往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而难以跨越“鸿沟”。因而,拉美研究需要加速构建多学科交叉、综合立体的研究体系,打破政治与经济、内政与外交、经济与社会、社会与文化等之间的壁垒。


  此外,研究拉美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碰撞。外交官强于从政策制定和外交实践角度思考,学者善于从历史规律和学理分析角度探究,记者擅长从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角度切入,企业家则倾向于从营商环境和投资角度分析。树立问题意识,多领域专家、学者、实践者从各自职业角度去观察研究拉美,本着相互探讨和借鉴的精神来交流,有助于提升中国拉美研究的总体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对拉美地区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与美欧地区研究相比仍存在诸多“短板”。拉美是世界上与中国在距离、心理和认知上遥远的一块大陆,在拉美研究中,“抽象的概念多于具体的知识,模糊的印象多于确切的体验”。加强拉美研究,应注重建构“自下而上”的学者动员机制,强化定量研究与“软实力”研究,打破学科之间和行业之间的藩篱。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强对拉美地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政治学)”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