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度总结

日拱一卒的笑叔叔 笑叔叔侃投资
2024-09-2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说明:由于本公众号是在2022年初开设,因此我2020年与2021年的总结,只在朋友圈里发布过。今天借着2022年总结的机会,将前两年的投资总结,发于推文次条。都是当时的原文,未做任何修改。谢谢!

今年的出行,依旧只有国内,出国的话,不是不可以,护照签证都有效,但无法忍受14+7+7隔离。

今年从年初开始,去了四趟海南、一趟婺源、一趟湛江、一趟重庆、一趟青岛、两趟上海、一趟千岛湖、一趟张家界、一趟桂林、四趟新疆、一趟西藏、一趟澳门。

上面的都是短期出行,加一起也没多长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了,今年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大连,看书上网写作业。

所以今年的总结,依旧是投资。

David Perell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就像是一座冰山,自己能意识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其它大部分都埋在脑海深处,只有通过思考和写作,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

我深以为然。

如果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最佳方式,那么,写作则是作者与自己进行交流的最佳方式。

本文中很多观点与事例,源自《唐书房》。在我心里,早已将老唐奉为人生导师。长期以来,每篇书房文章都能让受众找到大量学习点,这就是老唐认知能力的体现。知识渊博的人有很多,持续分享的人也有很多,但两者同时满足的人,凤毛麟角。

今年想分享的,没有什么知识层面的东西,原因有二:

第一、今年八月突然脑子一热,写了十几篇投资心得,大多是知识层面的内容。虽然水平有限,但都是走心的作品,而且自认为方向正确,不会把小伙伴带偏,当然仁者见仁,对价值投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翻看,我的朋友圈从不设限。

第二、这一年积累的东西,看法多于知识。巴老说过: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知识层面的东西,说白了就那么多道理,接受了就是接受了,不接受讲一万遍也没用,所以,等缘分吧。但对于有缘人,有些看法与心得,分享交流下,可能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知识是客观的,可以分出对错,看法是主观的,是没有对错的。

比如对于腾讯的态度,很多人觉得受政策影响太大,前景悲观,我是坚持长期看好,今年多次买入。这仅仅是看法不同,不涉及对错,对错只有用时间来验证。如果非要在当前争个对错,那不会有结果,毫无意义。

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别人,是世上大部分悲剧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不求自己的看法被认可,或者说,这不是我在意的东西,因为对我来说不重要。我在意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看法,可以帮助有缘人去理解知识,提高认知。帮助别人,就是在帮自己。

本文中提及的上市公司名称或代码,只是为了论据而使用,完全没有褒贬或者推荐之意,请不要误解。

本文一不小心过了万字,所以相信有大量的朋友没耐心读到最后,因此在这里先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接下来,我就开始唠叨了,共有以下16个主题,不分先后,无主次。

  • 年度投资成绩
  • 投资人的乐观
  • 投资的灵活性
  • 投资是孤独的
  • 阅读
  • 守株待兔
  • 不做空
  • 投资更多的是煎熬
  • 投资是一场修行
  • 对未知心存敬畏
  • 不变的东西是最值得投资的
  • 对投资的进一步理解
  • 坚持长期原则
  • 尝试拥抱危机
  • 善于归纳总结
  • 新年寄语

Part1年度投资成绩

今年的投资成绩单:根据基金净值法计算为-5%, 也就是亏损5%。碰巧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5.23%,基本持平,就像商量好的一样。

年度最高点收益22%,在二月上旬,最低点收益-12%,在八月下旬。最大回撤幅度28%,现在看起来,挺惊心动魄的。

说实话,年初对2021年的期望就比较低,原本的期望值就是负值,理由是去年的收益远高出预期,今年跌一些也是符合规律的,所以这个成绩也在意料之中。但这只是期望,不是预测,否则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在去年年底清盘,呆坐一年。

原本年度节点,只是一个人为定义的节点,对于连续的市场来说,没什么意义。但年底毕竟是个节点,总要有个交代。对于我来说,后半生只想做投资这一件事情,所以,我会通过尽可能长期的视角,去审视每年的收益。

本年度中一直满仓,少量调仓,大多数时间呆坐。调仓基本都是在春节后到七八月份之间不时卖出一些基金,买入洋河、腾讯等我的最爱。

每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剧烈波动,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就深入一分,这种理解,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只有亲身经历才知过程的跌宕起伏,带来的无形收益也远非金钱收益所能比拟。

这种波动,不会改变我对价值投资的宏观理解,也不会改变长期的策略。这对于更坦然地面对未来的市场,更明确心中未来的方向与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

Part2投资人的乐观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我们都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问我:是不是做投资的人,心态都比较阳光,看问题都倾向于乐观。 我说:应该是这样。

我深度思考过这个问题,身边的朋友,大多数都意见相左,为什么投资者普遍会有这种乐观的情绪呢?思来想去,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两个经典的理论:

1、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与向往。

2、企业价值一定会通过资本体现在市值上。

第一条,可以用来解释,尽管多年来,逆境不断,但经济一直在发展,财富一直在增长。即便是一战、二战、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等,也没能改变这种趋势。不管危机当下有多么恐怖,等危机过后,经济都会迅速反弹。如果把时间段放长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看,那这些危机时刻,相对于整体而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只是一个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主旋律。因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与向往,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不会在某个时期或者因为某个事件而发生改变。

第二条,是很多人不相信,或者认为是不确定的。我绝对相信这条理论的正确性,只要资本还具备流动性,那么优秀的企业,没有道理被长期被埋没。但在短期内,资本看不见或看错都很正常,这与生活中的道理很相似。就像那些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日久见人心,等等,只要给予资本充足的时间,它就一定能发现市场中的价值洼地,事实证明,没有任何赚钱的企业,能逃过资本的眼睛。这就像流动的水,某些情况下,可能被堵塞,可能被改道,但最终一定会把低洼之地填满。

通过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发现总结出简单的理论,再用来解释或预测其他相关的经济现象。如果相关现象都可以被解释,那么该理论在当前可以被证实;如果哪天发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成为原有理论的反证,那么该理论将被推翻或修正,周而复始。这是实证经济的归纳方式。喜欢研究实证经济的话,建议精读张五常先生的名著《经济解释》。

这两条理论,都是被若干年历史事件所证实的理论,至少应该没有相关反证去推翻它们。

对于当前的疫情反复、贸易战、经济滞涨、地缘矛盾等,我没有任何悲观情绪,即使这些问题被解决,依然会有新的困难不断涌现。我不认为发展的趋势会因此而改变,不认为生活的质量会因此而变坏。随着经济政策的发展,可用来调整资源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这将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危机。

Part3投资的灵活性

我反复说过,投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选择你所能理解的选项之中最好的,而亚军都可以直接放弃。这点,是上班或创业无法比拟的。

自己的职位或公司不管有多么不完美,不管有多少让你头疼的问题,你终究无法逃避,要想尽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不管企业有多优秀,管理者与员工每天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

投资则可以更灵活地处理这类问题,你可以永远在能力圈内不停地比较,不断选择胜出的一方。就像有朋友问我,五粮液也很好啊,你为什么不考虑呢?我说五粮液是不错,优于绝大多数企业,但基于我的分析,我认为茅台更省一筹,我为什么去选择更好的东西呢?

然而,投资的灵活性,仅限于操作层面。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一分钟内,按按手机,轻松地由甲公司的股东变为公司B的股东。但这种操作层面的灵活,背后是慎重的决策过程。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不要混为一谈。

Part4投资是孤独的

有位师兄说过:价值投资通常是逆向投资。逆向投资意味着,与人群相向而行,擦肩而过,互道SB。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接地气。

投资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孤独到连你的家人有时都无法理解支持你。而当你赚到了一些钱后,他们也不是真的理解你,而是理解了钱。

少数派的世界,一定与常规群体是不同的。在此强调一点,我说的少数派与常规群体之间,只是思维导向不同而已,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也没有对错之辨。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身边大多数的人,和你不在一个群体中。你想成为那10%赚钱群体中的一员,就必须要承受这份孤独。你要学会忍受来自身边朋友或家人的质疑与不解,看淡这些,坚持自己的判断与方向。唯一能够证明你的,只有时间。

在被证明的过程中,别让时光虚度就好了。

Part5阅读

如何不让时间虚度呢?答案是阅读!大量阅读!

一个人,不管社交能力有多强大,认识多少朋友,最终能沉淀下来的,基本都是与自己能力认知相仿之人。人往高处走,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则不易。认知基础的不匹配,导致很难跨入更高的圈层。假设我有机会,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该和他聊点什么。

所以,我一直不太赞同“抱团取暖”这类的思路,抱团可以,但未必能取暖,真正的取暖,需要群体中有引领、有奉献、有跃迁。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有效提升认知,实现跃迁呢?阅读可能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法。

说到阅读,就不可避免谈到写作,有写才有读。写作是作者思想的提炼过程,书籍是作者认知的精华所在。阅读是与作者进行有效交流的方式之一,通过阅读,你可以与任何一位智者,无论时代、无论地域、无论主题、无论阶层地进行平等交流,理解学习掌握他的思想,融汇贯通。

好书有很多,烂书也是出奇的多,如果很不幸读到一本烂书,那就是浪费生命。若有伯乐帮忙筛选,实乃一件大幸事。

尽可能阅读一切,提高认知!看似无关的两个观点,冥冥之中必有连接之处。书到用时方恨少,闲暇之余,充分储备,使用之时,方可大显身手。

对于投资者,除了专业类书籍,建议多读哲学与经济学的书,多读那些最原始最基础的思想理论。虽着眼于当前,交集甚少,但长远来看,万物归一,必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Part6守株待兔

设定买点与卖点的操作,并不是对买点与卖点的预测。交易点的设定,是基于对企业的理解分析,提前制定的交易策略,等待股价抵达后,进行买入或卖出的操作。

买点与卖点的设定,是为自己的交易行为上锁——一把保险的锁,或者说,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的作用是降低风险,就是指在交易中减少损失,或者多赚钱,这两者在数学上没有区别。

举个例子,某支股票,投资者经过分析,设定买点100,卖点200。这意味着:当股价到达100的时候,碰巧手里有钱,可以考虑买入;当股价到达200时,碰巧手里有股票,可以考虑卖出。

问题来了,那么150可以买吗?答案是不能买。有人问,150买了,200卖一样赚钱啊,这个想法表面上看没错,实际上是建立在股价必然涨到200的假设上。但这个假设很明显是错误的,无形中加入了主观预测。

有人问,既然经过分析,设置200的卖点,不就是意味着股票有机会涨到200吗?非也。尽管对企业的分析,认为有机会涨到200,但绝不是预测其有多大概率能到200,很多因素可能无法让股价顺利涨到预期,比如企业变故、行业波动、经济走势、分析错误等。

还是这个例子,买点是100,但到了150,忍不住买了,结果跌到80。当然,跌的原因也有很多,只是市场波动还好,如果很不幸,是分析错误,或者发生了某些不可逆的变故,比如教培行业的灾难性事件,那么严格遵守买点的操作,会让你减少很多损失。

又有人问,如果价格到不了100怎么办?眼看着到了110就涨上去了。很简单,继续等待。价格没到之前的设定,就不操作。否则,如果到了110,怕错过机会,忍不住就买了,那么下次120也会买,然后130也会,这样就失去了底线,也放弃了安全边际。这点很关键,为自己的行为制定规则,就是在为自己的钱包上锁。

对于卖点200,同样的道理,不再赘述了。

老唐说过:做出买入的结论,需要计算“悲观假设下,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而做出排除的结论,只需要得出“乐观假设下,也不值得投资”的判断即可。

这段话,是对买点与卖点,对安全边际,最通俗最精准的旁白。

这是不是很像一个典故——守株待兔。价值投资的很多理念,确实与传统相悖。传统认为守株待兔偏向贬义,因为“守”与“待”意味着消极;价值投资重“守”与“待”,而最重要的是“树”,如此,“兔”便不请自来。

Part7不做空

做空是一种衍生的操作方式,理论上百分百属于投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接下来的论述只针对股市,针对公司,针对企业。其他金融产品,比如外汇、贵金属、比特币等等,不在这个范畴内。虽然我自己也做过很长时间的贵金属交易,但现在看来,我还是不太懂,也没有能力去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切价值取向都是朝着多的方向。企业的目标是要做好,管理者的初衷是要把企业经营好,员工的想法也是企业越来越好,工作舒心福利多多。即便造假,也是会往多的方向造假,而不是空的方向。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此处仅指价值投资范畴。价值投资顾名思义,要以价值为导向,购买企业的股票就是享有企业的部分股权,依托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红利。同样,价值导向,也是多的方向。

从交易的角度看,做多的操作,哪怕你分析错误,也会有市场规律、价值观、甚至造假者在无形中帮你。而做空的操作,就相当于在与市场中一切相关因素为敌,尽管,你可能是对的。

因此,我认为:做空是反人类、反价值观的一种行为。

如果说做多的群体中,有赌徒与非赌徒,那么做空的群体中,百分百是赌徒。即便你看准了方向,看准了问题,但你仍无法看准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只要你不是拥有无限资金的支持,那么理论上,你大概率死在黎明之前。

老唐说过:当你在判断正确的时候破产,骗子们却举起香槟分割你的财富,那种打击,我不愿意去承受。

这种情况,真实地发生在每一天。

Part8投资更多的是煎熬

很多书上会写:悠久的历史长河。但对于当下来说,历史是短暂的,现实才是漫长的。

一本书可以将人类五千年文明史囊括进中,一个上午就能泛读整篇,而下午依然要面对单位、家庭、生活的种种纠缠。仿佛上午谈笑间过了五千年,下午仍然是难熬的一个下午。

我今年看过一本书《CHINA 1945》,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这一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情。从20世纪初开始,历经晚清末年、北洋割据、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基本处于战乱无序的状态,尤其在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深知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的不易,但没有身处其中的我们,远远无法想象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无论我们头脑中的认知源自于哪本详尽的史书,或者丰富的想象。

今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无法得知战争的进程,无法得知关键的节点,无法得知目前是防御、相持还是反攻,无法了解生活的家乡是否安全,无法知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每天在贫穷、恐惧、无助、麻木中度过,长期的战乱,足以摧毁任何人的意志。战争不是只有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更多的时间,甚至99%以上的时间里,都充满了相持、忍耐、煎熬。

这与投资的过程非常相似。血雨腥风的大行情会让人兴奋,但通常,这只是短期存在,更多的是拉锯、震荡、死水一般的寂静,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无助、失望、甚至崩溃。虽然你知道,太阳一定会升起,但你不知道,此刻是深夜还是黎明。这种煎熬是成熟投资者的必经之路,就像一名抗战老兵,可能会将这两年的新冠疫情看得很淡,因为他经历过风雨,知道这些困难终究会过去,未来依然可期。

Part9投资是一场修行

俗话说,金钱可以改变人性,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毕竟人性是很难被改变的。但金钱可以掩盖人性,或者说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我非常认可。一旦与金钱发生了某种纠葛,人就很可能陷入一种非理性状态,客观的说,这是行为被金钱绑架。如果你能做到不被金钱绑架,那么你可能不仅仅是优秀的人,而是人中之龙凤。

投资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当然也适用于这个理论。如果在投资过程中,能做到不被金钱绑架,那就已经进入了10%的赚钱的行列。投资是一场修行,金钱只是其副产品而已。俗话说,越想得到的,可能越难得到,别让生活太复杂,幸福就会不期而至。

投资行为,需要百分百的理性,拒绝一切感性,感性等同于赌博。人性总有弱点:从众、渴望暴富、奢望不劳而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弱点。努力发现并改进弱点,长期坚持,就会发生跃迁。

但这只是理想,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做,这是人性所决定的,正是这种不理智,为价值投资提供了确定性。 只要大多数人们仍然屈从于这些人性的弱点,价值投资的确定性就会一直存在。

Part10对未知心存敬畏

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具体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能辨别错误的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常常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中,高估自己。通俗的说就是——越无知,越自信。

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是有限的,对圈外的事情不了解是正常的。若一叶障目,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那就是心里没数了。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投资中更普遍,任何人都有可能身陷其中却浑然不知。

我认为,从两个角度去尽量避免在这个问题上踩坑。

第一、客观上,万事万物都会遵循基本的逻辑关系。虽然你对某事可能完全不懂,但若从整体结构来看,知识严谨,逻辑合理,没有明显漏洞,那至少可以将其标记为暂时安全,值得日后花时间去研究验证。这种判断力,是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第二、主观上,尽量避免无知者无畏。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论多么熟悉的领域,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总会有认知盲区,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敬畏未知,可以减少犯错,可以提升自我。

对于投资者来说,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卑的心态,坚持严谨的逻辑,将思想转化为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在无形中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这是投资者心中那条最宽广的护城河。

Part11不变的东西是最值得投资的

贝索斯在一次演讲中说到,经常有人问我:“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 但是,几乎从没人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改变?”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更重要,因为只有基于稳定的事物,我们才能制定业务战略。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当然,世界需要变革与创新,这些当事人居功至伟,这是社会发展的最大源动力。但今天要讲的话题,并不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是做投资的思路。

企业不改变,创新动力不足,等同于企业没有竞争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情况只是极个别行业才拥有的特质。投资者应该仔细研究的是,为什么这些行业能做到呢?因为它们的主体竞争力并不源自变革与创新,而源自于其自身固有的深不可测的护城河。这是最有意思的话题。

我最喜欢的行业是高端白酒,所以想借白酒行业,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白酒行业,尤其龙头企业,优势非常明显。以贵州茅台为例,企业架构简单,产品单一,只要稍微用点心,都可以准确预测其未来的利润。它多年保持93%左右的毛利率,每年大几百亿的净利润,无人能出其右。

理论上,茅台的高利润,会逐渐被资本所稀释,最终回归到白酒行业平均水平,同理,白酒行业的高利润,也会被最终稀释至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但若干年来,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为什么呢?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说起。

首先,白酒行业制作工艺的独特局限性。

俗话说:钱不能解决问题是错的,正确的说法是你那点儿钱不能解决问题。但凡事都有个例外,对于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白酒企业,真的无法单纯使用资本进入。为什么呢?这与白酒的制造工艺有关。

不论酱香还是浓香,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局限,酱香的局限是空间,浓香的局限是时间。

酱香对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最优质的产区就是赤水河部分流域,这些优质产区早已归属茅台集团与郎酒集团;

而浓香的瓶颈则是窖池,五十年以下的窖池,生产出的高端基酒比例低于5%,四五百年以上的窖池,才能生产出50~60%的高端基酒。

即使有足够的资本,也无法买到酱香的优质产区,或者浓香的古老窖池,甚至连高端基酒都不会有人买给你。这对于高端酒企来说,是无价之宝。

其次,是白酒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

贵州茅台在2013年报中曾经谈过白酒的四个“没有变”,我觉得直到今天乃至未来很多年,这些道理仍然适用。具体内容如下:一是白酒作为国人情感交流的载体没有变;二是白酒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之一没有变;三是白酒作为国人偏爱的消费品没有变;四是国人消费白酒的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没有变。

我个人在这方面深有体会。随着年龄增长,喝酒的喜好会发生变化。35岁以前喜欢啤酒,40岁以前喜欢红酒,现在只喜欢小酌一点白酒。这种喜好的转变,年轻时的自己是无法理解的。白酒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传承,根深蒂固,就像孔孟之道,至今仍然在中华大地上经久不衰。

如上两点,我认为,是白酒行业,尤其高端白酒的护城河所在。

很多人对白酒行业存有偏见,认为白酒的市值是不可理喻的。这些人如果愿意拿出点时间,稍微对白酒行业做一些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前面提及过达克效应,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产品或行业,不重视数据与知识,不具备客观的态度,只通过直觉或喜好去加以判断决策,可能是大多数人错失摇钱树的“灵丹妙药”之一。

讨论白酒的话题,只为了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对于投资来说,不变的东西更重要。当然,这里说的不变,是广义上的,并不是狭义的。变革领域的金句很多,比如:世界上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没有创新的企业就是死路一条,等等,他们说的都没错。所谓没错,就是这些金句适用于99%以上的企业,但凡事都有特例,要相信还有那不到1%的企业,它们不需太多变革与创新,只需沉淀与传承,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源源不断的巨额价值。

每个人对社会的职责是不同的,社会赋予每个人的使命也是不同的。三马改变世界的背后,是至今依然还有成千上万创业者的默默耕耘。每个人都想成为三马,但事实是绝大多数人至今都只能默默无闻。做为个人,我无法承受这种高风险,我更无法承受因此所占用的时间与生命。我更愿意在已知的事物中,寻找那些高确定性,笑纳他们带来的惯性福利,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Part12对投资的进一步理解

前段时间,茅台前董事长袁仁国因受贿1.1亿余元,被判无期徒刑。这是一个悲哀。

袁仁国主政茅台近20年,这段时期,是茅台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前任掌门人季克良先生的带领下,茅台酒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根基,完成了革命性的产能扩充。袁仁国借此东风,主抓销售,将茅台推向龙头地位。茅台能有今天,袁仁国功不可没。

悲哀并不是因为这个些功过,而是因为下面这道数学题(老唐在周记中谈到过这个问题,我拿出来重新归纳整理)。

2001年,茅台股份公司上市,正是袁仁国主政初期。此后20年,茅台的市值一路飙升,从上市之初92亿到今天的2.3万亿,如果按今年最高点计算则逼近3.3万亿。在这个过程中,茅台创造了资本市场无数的奇迹,催生了无数的优秀基金,诞生了无数亿万富豪,直到今天,这些奇迹仍然在不断被刷新。

所有这些奇迹的发生,资本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价值投资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成长。茅台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掌舵人的功劳。可以这样说,是袁仁国等一批优秀的管理层,带领茅台集团走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

茅台上市之时,股价是34.51元,前三年股价均在25~40元之间波动。如果当年购买100手茅台股票,然后躺平至今,通过实盘数据可以计算得知,截止到今天,茅台的股价翻了280倍(复权后)。这样算下来,当初的1万股,今天的市值正好是1亿左右。

假设袁仁国在当年拿出不超过40万元,购买茅台的股票。2001年袁仁国的年薪是13.4万元,他完全有这个购买能力。那么即便这些年什么都不做,现在身价,也是1个亿,与他这么多年受贿得到的金额惊人地相似。唯一的区别是,这是完全干净合法的钱,可以放心地去买豪宅,买游艇。

说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清楚了。这些年袁仁国带领茅台艰苦奋斗,实现了茅台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没能把控好自己的欲望,沦为阶下囚,与此同时,这家企业成就了无数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一代传奇。

可能有人会说,拿着茅台的股票20年不卖,也不太可能吧。确实如此,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和上面的话题并不具备相关性。不过既然说到了,就多说两句。很多投资者在不同阶段选择长期持有茅台,茅台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只要对茅台有过深入的理解,就不难得知,茅台是一家可以长期持有的优秀企业。在此,不要忘了很重要的一点,说到对茅台的理解,我相信不会有人比袁仁国这个掌门人更深刻。所以,如果袁仁国在当初就选择另外一条路,或者选择两条路并行,现在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

这才是袁仁国真正的悲哀。

可历史没有假设,只能用来警醒自己,勉励后人。

Part13坚持长期原则

巴菲特说过,如果只看一个财务指标,他会选择ROE。之前还看过一个观点:投资时间越长,ROE的影响权重越大,估值变化影响权重越小,收益越接近ROE。基本上40年后,估值高低的影响就忽略不计了,收益大约等于ROE。

也就是说,不管你当前买入的价格,贵还是便宜,是贵的流血,还是便宜的冒油,都会被时间逐渐抹平。长期来看,你的收益只与一个因素有关,就是企业的成长。这是真正的确定性,因为时间已经过滤掉了一切不确定性。

这件事情,和之前说过的社会发展源动力的话题,是不是有些相通之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是短期见效的,比如提高成绩、技能学习、锻炼身体、团队建设等,大多数人可以欣然接受这些行为目标的长期性。但为什么要苛求买了股票后,恨不得第二天就涨停呢?

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日常很多道理,都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体现。但资本市场毕竟诱惑太多,很多道理投射其中,会被扭曲。不过要相信,时间是检验这一切的金标准。只要把视角尽量放长远,更长远,很多复杂的现象,都会被剥掉伪装,返璞归真。

享受公司成长,好过心随股动。

Part14尝试拥抱危机

再说一遍被熬烂了的鸡汤:危机=危+机,机遇永远都伴随着恐怖。

当今天听着很多前辈说改革开放初期,某某从事业单位辞职,下海经商赚了大钱,我当时要是也下海就好了。去年新冠流行时期,这些人可能又会说,现在环境太差了,生意太难了,还是求稳,活过去再说吧。

其实让时间回退40年,这些前辈依然不会选择下海,因为每当机会来临,表象绝不会是金光大道,而是山穷水尽、无限凶险。在这其中崛起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具备那种超凡的洞察力与破釜沉舟的勇气。任何时候都会有危机,能把握住危机的人,永远是少数中的少数。

为什么危机来临之时,会有少数人崛起?

现在的人普遍都很聪明,或者说,他们都见多识广。他们在太平盛世中,基本在以相似的步伐前行。但聪明不意味着有眼界,危机来临时,大部分聪明人会放慢脚步,甚至原地观察,以求自保。而少数具备洞察力与勇气的群体,则会抓住时机,选择方向,大步前行。

所以,危机中,真正的“机”,源自于大多数群体面对“危”时的犹豫与自保,这种情绪成就了少数群体的跃迁。

这和价值投资的确定性根源,是相通的。

Part15善于归纳总结

投资最怕的,也是我们终生需要克服的,就是先有结论(或行为),然后选择性地给自己找证据。

很多人都会选择性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并轻易下结论,这是一种思维障碍。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存在于那些自己不愿意相信的事情,它们并不难以被发现,只是会被刻意回避。

就如同身处学生时代,越强项的学科,越喜欢学习。并不是说不知道弱项在哪里,而是选择性回避。但最终左右自己命运的,很可能是那些弱项的学科成绩。

能够客观审视并总结自己所有的思想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认知的提升。

确定的事情不需要过度总结,就像考试,问1+1=?你答2,判“X”。这种错判没必要去总结,也不应该影响你的方向。对于不确定的事情,确切地说,是自己能力圈内不能确定的事情,总结就是自我提升与验证的过程。

定期为自己做客观完善的阶段性总结,包括但不限于方向、策略、收益、心得等,目的是为了发现并改正问题,在迭代中成长。

Part16新年寄语

一不小心,唠叨过万字了,就此打住!

2021年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疫情并没有在期望中结束,生活也没有在期望中恢复如初。但不管怎么样,保持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永远都是正确的选择。

投资就像疫情一样,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将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认知,在每一个岔路口,增加正确的几率,为家人和自己,赢取未来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日拱一卒,幸福会不期而至。

预祝各位朋友,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事事顺心!新年大吉!!


笑叔叔侃投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笑叔叔侃投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