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高职大规模扩招之十议

马仲闻 潘家俊 职教圈 2021-07-03


摘要:2019年的高职大规模扩招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历史性事件。扩招在招生制度、质量标准、思想教育、素质养成、教师、教法、教材以及办学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发重大变化,必然促进公平教育、面向人人、适合教育、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类型特点进一步彰显,倒逼职业院校进一步正视自己的定位,推进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职扩招;适合教育;类型特点;内涵建设


2019年高职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一是为了实现“六稳”之首的“稳就业”,二是全面提升劳动力水平;大规模扩招既是一个被国内外经济形势“逼”出来的政策,又是一个在新形势下解决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积极举措。但这一逼,逼出来一个重大决策,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历史性事件。扩招在招生制度、质量标准、思想教育、素质养成、教师、教法、教材等方面引发重大变化,将促进公平教育、面向人人、适合教育、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类型特点进一步彰显,倒逼职业院校进一步正视自己的定位。


1


高职大规模扩招的对象一举突破了只能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群中招生的规定,增加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部等六部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对于中职毕业生,“可采取现行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方式,文化素质使用各省份或各校组织的文化考试成绩,职业技能使用各省份或各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或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允许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往届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对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各校组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对于符合免试条件的技能拔尖人才,则“由高职院校予以免试录取”。在有条件的省份,“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免予职业技能测试。”“鼓励高职院校通过联合考试或成绩互认等方式,减轻考生考试负担。”《方案》要求,“在学前教育、护理、家政、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强调要“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受教育状况,改革完善考试形式和内容,以高职院校单独考试为主”,应当“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各类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升学和培养模式”。招生对象的变化,引发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形式趋向多样化,从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转变为分类录取、优先录取、注册录取等多种录取形式,体现出职业教育“有教无类”“面向人人”的类型特点。大规模扩招使我们的院校面对有独立思考的学生人群,而非是传统的学生家长,是一次用市场机制和服务质量预期来检验职业教育的机会。扩招对现行体制和思维方式的价值所在,即导入真正的服务。


2


“有教无类”的进一步实现,使得有各个分数段的学生(甚至部分学生是免试入学的)同在一所学校学习将成为职业院校的常态。由于具有各种各样基础、背景、个性和志趣的人进入职业院校,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标准多样化,贯彻“因材施教”、“适合教育”的理念,要“针对应届与非应届、就业与未就业、不同年龄段等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生源、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传统的统一分班制度将转变为分类培养制度,一个班级、一个计划、一本教材、一个进程、一个标准的模式将转变为多种质量标准、多个成才通道、多组课程设计的模式,从而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多样化”的类型特点。


3


人才培养标准的多样化源于生源的多样化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多样化。由于大规模扩招,职业岗位能力细分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细分的工作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才培养质量从单一、统一的标准转变为多样的、层级的标准,专业教学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变为职业能力导向,办学模式从封闭、半封闭的校园教育转变为企业主导、多元办学。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和职业岗位设计更多的成才路径,所设计的每一组课程都应当对接一个岗位(岗位群),每一组课程都应当有详细的(而不是粗略的)、最新的(而不是陈旧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在扩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从而确保“进得来,出得去”。


4


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水平离不开产业,离不开产业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深职院之所以奔向世界一流,正是源于其深深扎根的深圳高水平产业。中国国土广大,各地生产力水平差距巨大,决定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多层次性,所以不能搞一刀切的标准,“当地离不开”就好!由于扩招的百万生源中绝大多数是要在当地就业的。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服务区域产业情况的研判,不少职业院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案例。不研究产业,不了解产业,如何对接产业需求,满足产业发展,实现百万扩招生源未来的就业呢?职业院校不迈出产业研究这一步,内涵建设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根之木。如果一所职业院校长期缺乏对产业的研究分析,如果一所职业院校都难以找到几个有能力做产业研究的教师,那说明什么问题呢?


5


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中央把产教融合提到“三个发展”战略性举措的高度,显示出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要求深圳“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如何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来实现“双元育人”,成为今后职业院校的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课题。一个朋友不久前同跨境电商行业中做的非常好的技术公司和营销服务公司交流,谈及校企合作,企业一口回绝。之前他们都曾经同学校接触过,现在都已撤出。他们的感觉是“校企合作”已经被讲烦了、做烂了,许多学校就是想借此要项目,要资金,要政绩。不是越来越融合,而是越来越分开。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6


多样化教育和能力本位教育对于教师、教材、教法及至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素质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要适应不同人群的特点。扩招入校的部分生源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训练,在短短三年时间中,既要培养他们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又要帮助他们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学习”,还要提升职业素质,强化他们的“关键能力”,难度可想而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大规模扩招工作的成败。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遵循“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实行“以工作引导学习”或“在工作中学习”(on the job learning)的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将学习体系和项目体系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探索“双元育人”“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而这种体制机制目前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个案是有的),期盼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上趟出一条路子来。


7


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这确是经验之谈。职业院校的教材陈旧老化是不争的事实。当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教材形式很难做到及时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将纳入其中。教材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专业教材学科(知识)本位、与生产工作实际脱节、内容形式陈旧老化的问题,使“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材及时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化,教材形式更加多样性。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编写和选用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活页文选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信息化教材、网络教材将成为一种大的趋势。还是吴岩司长说的对:“教材,教学之材,没有高质量教材,就算有一个好的专业、好的学科、好的老师,也很难把一个人培养成高水平人才。”百万扩招来了,我们的教材在哪儿呢?而如果长期缺乏高质量、对接职业标准、适应产业需求的教材,又依据什么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质量评价呢?


8


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课改的理念、思路和决心,就无法开发出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能力本位”的教材,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课程改革之要点,一是挖掘德育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二是对接职业标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则,增加真实案例,引入和借鉴企业训练教材;三是坚持能力本位,坚持任务引领,突出行动导向;四是拓宽教学资源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包括互联网、虚拟技术等),使教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五是学生受惠,企业欢迎。


9


现在,大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这当然是对的。实际上,数字技术对传统经济模式和机构的影响其实刚刚开始,互联网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发更新、应用迭代,首先在传播、商业领域给到大众感性的冲击性体验,并造成了直接受影响的经济领域(商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社交和文化艺术等)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前二十年还是浅层的、表面的。职业教育在前二十年中,由于受到体制的保护,其实并未受到互联网兴起的直接冲击,受到的影响只是间接的,表面的。应当看到,新技术对产业的影响以及引发的可能性的改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以及引发的可能性的改变,是影响职业教育最为核心与要害的所在。教育资源的获取、教育产品交付的无空间、时间限制,大数据背景下的个性推送等等,都是教育服务交付手段的改变。手段随着新技术可以层出不穷,内核(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驱动力和学习的目标等等)才是影响未来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扁平,信息的沟通变得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和技术根本不用在院校里面教,现有的社会资源早已超过了院校的储备。院校更应该是思维锻炼的体操房。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职业院校还缺乏独立思想和创新思维,涉及的大都是老技术、老工艺、老规范,还在用旧思维来审视“教师教法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高职大规模扩招恰恰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大发展同步,我们的思维方式亦必须与其同步,不能落后太多,否则,被时代淘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10


扩招只是开了一个头,只是高职教育系统改革的一个起点。随之而来的工作,包括制定分类培养方案,设计对接不同职业岗位的课程结构,探索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多种办学模式,推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建立,通过贯通培养建立职教体系,等等,等等。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当下,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只见技术不见素养,形式主义不思精进,专业教育中存在陈旧老化的内容堆砌和严重滞后的自娱自乐。回顾近二十年,从“示范”到“双高”,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大踏步成长,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似乎还有差距,不小的差距,“专业教育”离“职场”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先行先试,提纲挈领,勇于创新,不急不躁,脚踏实地开展内涵建设,才能避免大规模扩招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运动”,造成本来并不丰厚的职业教育资源被“稀释”、人才培养质量被“摊薄”;才能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真正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实现2019高职大规模扩招的“初衷”。


作者简介:

马仲闻(1963- ),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高级就业指导师。

潘家俊(1950- ),男,研究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01

职教人的初心与梦想——写在第35个教师节

02

弃一本读高职男孩报到:志愿没填错 想圆军校梦

03

一周职教热点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