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Thinker 星空与内心 2020-09-13

一位在战场上不肯拿枪射击敌人的士兵,几乎无异于自杀。但是《血战钢锯岭》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士兵。在这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主人公因为经历和信仰的缘故,拒绝拿枪射杀任何人。虽然“不能拿枪冲锋陷阵”的举动,被军队里的人冷嘲热讽地认为是出于懦弱,但主人公却用自己在战场上,无私地拯救数十条生命的壮举,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坚定信念的强大。

从主人公Doss的角度看,他所怀着的信仰在不停支撑着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别人打你的脸,把另一边脸也让出来打”所代表的博爱和坚持,他在面对满是血腥和硝烟的战场时如有神助。因为Doss内心认定他不是孤身一人,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关照着他。同时Doss明白,战友们在前方冲锋陷阵,出于怜悯他绝对不能抛下他们,能救一个是一个。

从中可以看出,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或信仰,当面对许多能将普通人精神击溃的冲击时,他却有能力顶住压力继续前行。这教导我们,要树立伟大的信念,这样才能在追梦的道路上更好地奋勇向前。另外,主人公的怜悯之心也很重要。只有带着怜悯的心,人们才能体会到别人的难处,达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状态。

Doss所在军团的角度上看,Doss的壮举确实是军团中重要的支柱,那种光辉的信念如同射穿乌云的一缕阳光,在那个充满血雨腥风的人间地狱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并给予人们希望。但是,若没有那些在阵地前,拿枪射杀敌人的士兵,即使有像Doss这样的人充满整个军团,面对日军如同野兽般的自杀式冲锋攻击,最终也只能无济于事。这一点Doss非常清楚,所以他才会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一些倒在那片山岭上的战友。

所以,在面对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不能死守自己所信奉的信念,除非有人能在自己身边,补足自己由于信念限制而造成的不足。这样的结构才是完整的,不然无论信念如何的坚定,最终可能也只会“迎来”一场“伟大的悲剧”——虽然值得众人敬佩,但却有违信念本身的目的。所以,与其因信仰造成的限制导向悲剧,不如通过某种“曲线变换法”达到信念原本向往的结局。

从两种不同的角度中,所感良多。不仅要找到值得自己去奉献的信念,也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学会变通,通过一些手段补足信念所导致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信念所向往的美好结局,就如电影中盟军最终打败盘踞于钢锯岭中的日本法西斯的结局。结合实际,在学习生活中要继承卡尔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及其所包含个体的最终解放”的信念,努力充实自己冲破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难关。与此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变成古板呆滞的“教条主义”,而是带着信念和灵活的方法去走向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