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浪子,大师!

四野子弟 星空与内心 2020-09-13


  1  


中国有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浪子,不过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浪子,而是一位喜欢思考、有思想深度的“另类浪子”。

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关心儿子的精神幸福,主人公亲近母亲,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非常严格的善恶观。父亲是一位无可厚非的世俗主义者,和绝大多数的父亲一样,关心儿子在世俗社会的成功和天伦之乐。

因此,主人公内心有两股力量在博弈,分别代表了母亲和父亲的价值观。随着年龄渐长,主人公在荷尔蒙面前一败涂地,犯了很多青少年都会犯的糊涂事儿(此处省略一万字……)。然而,主人公的内心是挣扎的,他在精神上认可基督教信仰,而基督教要求禁欲,如果他接受了基督教,那么,他必须牺牲掉现实的快乐。在理智上,虽然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但是,面对现实,他尚未做好准备。他祈祷:“请赐给我贞洁和自制,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2  


主人公出生于公元354年的阿尔及利亚(罗马帝国属地),中国此时是东晋永和十年,农历虎年。主人公属虎,后来果然“气吞万里如虎”,成为基督教拉丁教父著作数量的第一人,当之无愧的学术泰斗,学术思想绵延千年,至今依然影响很大,是基督教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被罗马天主教系统封为圣人和圣师。他将古代神学的主要流派都融汇起来,从他身上发展起来的不仅有中世纪的经院主义,而且还有16世纪的新教神学,因此,他既是最后一位古代基督教作家,又是中世纪神学的先驱者,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兵荒马乱的时代——五胡乱华,五胡中的第一胡是匈奴人。无独有偶,主人公所在的罗马帝国也正被蛮族搅乱得四方不安,而且动乱推手也是同一群人——东汉时沿着欧亚大草原远遁欧洲的匈奴人,他们驱赶着各个日耳曼部落(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等)一波接一波地向罗马帝国发动猛烈攻击。匈奴人,同时在东西两大文明世界里翻江倒海,不过,他们没能笑到最后,在风光一时、摧毁一切之后,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匈奴人无影无踪了,江湖上只留下他们暴虐的名声。而后浪——蛮族笑到了最后……

古代罗马人所说的蛮族,特指不会说“罗马普通话”的民族,他们原本生活在帝国边境之外,文明程度相对较低,几百年来一直受到罗马帝国的打压。后来,由于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痼疾积重难返,双方力量的对比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蛮族——特别是日耳曼人成为了左右罗马政局的强者。

武力的强者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文化硬塞给弱者,而最终,总是程度较高的文明征服了程度较低的文明。一开始,蛮族不遗余力地迫害其占领地上的正统基督教徒,然而不久,征服者便力求吸收被征服者的文明成果,包括被征服者的宗教信仰。最后,征服者成为了和被征服者一样信仰的人。不过,我们的主人公没能看到这一幕。在有生之年,他目睹了蛮族的入侵、罗马的陷落,去世时他所在的城市正在遭受蛮族的围攻。

这说明,文明自有它的发展规律,只不过它的时间尺度很长,会超出人的一生或者几个人生,从而让“人生苦短”的人们意识不到这种变化。然而,如果你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就会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文明的发展潮流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即使你是帝王将相或者巨富名人。而真正有历史视野和历史使命感的人,往往会自觉地超越人性的束缚,跨越利益集团和党派的狭隘,成为历史的推动者而不是反动者。

一味夸耀外在力量,不会低下身子深耕文明根基的“强盛”,只能像“搅屎棍”一样,呈现的只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自我膨胀的满足,而留下的——一地的狼藉和四溢的危机。

 

  3  


那么,什么是文明根基呢? 

第一,  对人性之恶要有无需提醒的自觉认识。这个人性之恶中的“人”,指的是所有人,首先必须是自己。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圣人,一向只出现在传说中,包括我们的主人公,也是死后很多年之后才被封的,这已经与他无关了。不犯错的人,只能存在于宣传里。敢于认错、善于自省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而以权力压人、以财富自矜之流,表面上的效果是光鲜亮丽、万众敬仰、遵奉井然,实际上的结果却是腹诽泛滥、人心分裂。等到权力不再、财富消散或者人走灯灭之时,也就是他们名声扫地之日。

第二,  以爱的信仰为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性之恶必须设置制衡的力量:外部力量是法律,内部力量是爱的信仰。一旦缺乏直指人心的精神追求,两面人的出现将会无可避免。因为外部力量的实施者和实施对象都是人,而采取以人制人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设计精妙的多方监督之道改善效果,然而,如果人心坏了、人心散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人性之恶的粗暴干扰。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不胜枚举,网络热点事件也频频揭示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任性和乱象。

第三,  持续优化精神追求,孜孜探求长效机制。就历史教训而言,世间道德说教对少数人有一定效果,对多数人效果不明显,反而对两面人的形成是帮助最大的。精神追求的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超越性——超越人性的世俗束缚,超越日常经验的认识范围。就历史经验而言,宗教的超越性最强,对个人的自觉约束效果最好。为什么呢,中国传统宗教认为“头上三尺有神灵”,基督教认为“神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这样的信仰体系之下,神灵对所有人的所有内心活动和行为都是一清二楚的,神灵必定会公正地奖善罚恶,如果人一旦犯下不可饶恕的恶行,那么必然“无处可逃”、“虽远必诛”。需要警惕的是,宗教也是由人来信仰和传播的,历史上假宗教之名行利己之私的事例也是教训惨痛,需要信仰坚定纯正的人士持续探索和优化。 


 

  4  


我们的主人公深受罗马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当时所有的有识之士一样,从小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宗教,开始信奉的是摩尼教,但他是个立志追求真理的人,因此并未停下探索和自我优化的步伐。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的突然死亡刺激了他的强烈思考。他写道:

“我的心被极大的痛苦所笼罩,成为一片黑暗!我的眼中只看见死亡!本乡为我是一种刑罚,家庭是一片难掩的凄凉。过去我和他共有的一切,这时都变成一种可怕的痛苦。”

“死亡犹如一个最残酷的敌人,既然能吞噬了他,也能突然吞下全人类。”

对人类难免一死的真切感知,促使他采取了以此为出发点的人生分析方法——最洞彻、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加上动荡的时代,以及对人性之恶的无所制约和无所顾忌的深刻认识,让我们的主人公在众说纷纭的学说中终于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主人公对于他的幡然悔悟有一段传奇的描写,这就是基督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米兰花园皈依”故事。

我跑到了一个花园里,扑倒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呼喊:还要等多久,还要等多久?明天,又再明天?为什么不是现在?为什么不在此时此刻就结束我的肮脏生涯?

我正这样说着,内心极度悔恨地痛哭着,这时候我忽然听见来自隔壁房子一个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声音,唠叨着,重复着:“拿起来读;拿起来读……” ”我把书抓起来,打开,默默地读着。我第一眼看到的那一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我不愿意再读下去,也不必再读下去;因为当这句话结束的时候,仿佛给人安全感的一道亮光忽然照进我的心,一切疑云顿时消逝。

 

  5  

 

主人公最有名的作品《Confessiones》,书名有两种含义:既有“认罪、忏悔”之意,也有“赞颂神的伟大”之意。主人公在这本书里,对自己一生的思想和行为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较完整地体现了上述关于文明根基的内涵,一直在滋养着后世无数的人们。 

“火趋向上方,石头趋向下方。它们在重量的推动下寻找着自己的恰当位置。……我的爱就是我的重量:不管我到哪儿,都是我的爱把我带到那里的。”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转变。我们的主人公经过长期的学习、思考、体验、挣扎……终于——

那个时代最美好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他,奥古斯丁。

声明:音像来源于网络,与文字未完全对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