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皮书:改变人心需要天赋、善良和勇气

四野子弟 星空与内心 2020-09-13

3月1日,欣赏了新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的电影 ——《绿皮书》。果然,奥斯卡还是偏爱人性和人文题材。


  1  


《绿皮书》改编自真实故事:1962年,优雅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Don Shirley)及粗俗的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立普(Tony Lip)前往歧视有色人种的美国南部巡演,在旅途中经过冲突和互助,有冷酷,有笑料,有温馨,最终,两人成为了跨越种族和阶层的好友。

歧视似乎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混杂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文明歧视、知识歧视、经济歧视、权力歧视等等。远的如中国古代称四方为蛮夷,所谓的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古罗马帝国也称周围的民族为蛮族。近的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人称整个大陆为乡下,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歧视也极富盛名;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体制内的某些人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不过,全球最知名的歧视还是来自于美国。

林肯总统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理论上已经赋予了黑人和白人一样的平等权利,但由于教育和经济水平较低,黑人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普莱西诉弗格森案”判决,对黑人施行“隔离但平等”的措施,由于白人处于社会强势地位,因此,有关“隔离”的部分被执行得十分彻底,而有关“平等”的部分则不然。实质上,“隔离”合法化了,也就是说,“隔离”成为了歧视的合法标志。绿皮书,就是一本专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书里标注了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餐馆等,而这些地方基本上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影片《绿皮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黑人钢琴家,从小音乐天赋超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了博士头衔,经济、学术、教养水平和社会地位皆属一流,但是受制于“隔离”文化,有钱也住不了高档酒店;有钱也买不了高级西装;有才也不能弹奏最拿手的古典乐曲(因为白人无法接受黑人弹奏古典乐曲);在白人酒吧被殴打;不能在白人餐馆吃饭;作为白人庄园主的座上宾也不被允许使用客人洗手间;夜晚不允许在白人小镇停留……

已经进入精英阶层的黑人钢琴家对此习以为常,隐忍不发,以巡演的方式默默地、礼貌地、有尊严地进行抗争。反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白人司机,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赤裸裸的、自以为是的歧视,在荒郊雨夜中,以拳头痛揍了刁难的白人警察。

影片并不是一味地揭露冷酷的黑暗,也表现了温馨和欢乐的场面。例如,黑人钢琴家帮助错字连篇的白人司机给妻子写情意绵绵的家书;黑人钢琴家要求白人司机返还“顺手牵羊”的幸运石;黑人钢琴家在黑人酒吧尽情地自由弹奏自己最喜欢的古典乐曲;风雪夜白人警察拦车善意提醒“车子左边爆胎了”;黑人钢琴家为了让白人司机赶回家过圣诞节,自己开车以让困倦的白人司机休息;等等。

影片让人深思,如果人的观念不正确(而这往往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或者是不愿意承认的),就像当时美国南部的很多白人一样,再道貌岸然的言谈、外表和彬彬有礼的教养也无法掩饰其行为的冷酷和对别人的伤害。另外,群体文化的荒谬,会让身处其中的个体因从众心理而不知其荒唐错谬,或者明知其谬而不敢违抗;个别自以为开明的人士不仅不反思,或许还会说,你看,比以前进步多了。他们不知道,纵容和帮腔也是一种恶。或者,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只是缺了些正义和善良,他们习惯了站在道德或者权力的制高点,犯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毛病。影片中的白人司机原来也对黑人有成见,将黑人喝过水的杯子扔掉,但是,在护送黑人钢琴师的过程中,因为受牵连而有了切身感受,终于理解了黑人之痛,甚至比黑人更怒!

而黑人钢琴师,既无法获得主流的白人社会的接纳,又与绝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同胞格格不入,因此内心孤寂、痛苦、备受煎熬,宁可到白人酒吧买醉或者找白人同性恋发泄,也不愿呆在脏乱差的黑人旅馆和黑人一起消遣。由此看来,相对于种族差异,经济、文化、教养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对人的影响更大。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2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我们有必要对美国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公立学校必须种族混合。

1955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违宪。

1957年,南部基督教领袖会议组成,作为民权运动最有影响的组织,负责协调各有关组织的行动,马丁·路德·金任主席。

1962年,影片发生的时间。

1963年8月,25万黑人和白人同情者在华盛顿举行争取就业和自由的“自由进军”示威游行。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公民权利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权利法》,以立法形式结束美国黑人在选举权方面的限制,以及公共设施方面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 

……

社会进步的阀门一旦开启,就很难堵上,但是阀门不会无缘无故地转动,这股力量从何而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答案。


  3  


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还是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

黑人钢琴师教白人司机写信给妻子:“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精神崩溃。爱上你,是我做过的最轻而易举的事情。”

白人司机问:“他(黑人钢琴师)怎么能(和那些歧视他的人)那样微笑和握手呢?”

黑人钢琴师的白人同事答:“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人心需要勇气(这就是黑人钢琴师放弃北方三倍的报酬而到南方巡演的原因)。”

白人司机(获悉黑人钢琴师孤独生活,和兄弟很久不联系):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他们害怕先迈出第一步。


  4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组成的,包括正在阅读的你,也包括正在写字的我。影片的主人公,通过这次旅途,无疑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古希腊戴尔菲神庙入口处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应当、不言自明的事情,但是做起来实际上却是很不容易而且弥足珍贵的。太多的人都下意识地看到自己的善,而忽视自己的恶,特别是忽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历史责任。

卢梭在1754年说:如果我能选择出生地,我会选择这样一个国家,它的面积和人们的智力相称,这样更有可能治理得好。在这里,每个人都能胜任自己的职业,没有人需要将自己的职责托付于他人;在这里,人们彼此熟悉,无论是密谋犯罪还是谦恭美德,都逃不过人们的检视和裁决,因此,人们把热爱公民而不是热爱领土当作爱国。

人们一旦适应了主人,就很难离开主人。即使他们挣开了枷锁,他们也只会离自由更远……这些人只会将更沉重的枷锁套在他们身上。

由于早已习惯了传教士(超越于国家的团体)说一套做一套,所以人们很难相信我们的传教士还普遍具有这么纯洁的基督精神、圣洁的品行,以及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高尚道德……他们往往打着维护上帝权利的幌子,实际上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丝毫不在意人类的血,却希望自己的血享有特别的尊敬。

人的心灵……在经受无数次持续不断的改变之后,在接受了不计其数的真理和谬误之后……已经面目全非了,几乎再也不能从中识别出它的原始本性。

我找到了……两种法则,第一个法则源于人类对自身幸福和生存的深切关注,第二个是在人类看到其他有知觉的生物,尤其是他的同类,在遭受痛苦和死亡时所感觉到的那种天然的不愉快。

人类对他人尽责并非因为后天的教育使然,只要他不抗拒同情心的自然冲动,他就绝不会伤害任何其他人,甚至任何有知觉的生物。

如果我们以一种平静客观的眼光来看人类社会,似乎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弱肉强食的景象,我们的心灵必会为强者的残暴所震惊,同时也会为弱者的愚昧无知感到悲痛。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若改变别人,先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就随意写写吧。


三千年前的倾述,只为你此刻的倾听

客家 鹅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